综述肿瘤护理论文
第一篇:化疗护理流程在肿瘤科患者化疗中的应用
肿瘤作为当前主要的一类高危疾病,很多都属于恶性肿瘤,而且往往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目前对肿瘤的治疗则只能依赖于化疗及放疗。化疗及放疗过程中也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而且预后效果不好,所以需要针对科学的化疗护理流程进行研究。而在本次研究中,我院主要针对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肿瘤科收治的各类肿瘤患者114例展开积极治疗,详细研究如下所示。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肿瘤科收治的各类肿瘤患者114例,同时根据随机数表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及对照组,各组患者为57例。其中研究组患者57例,男性32例,女性25例,年龄为24~69岁,平均年龄(42.9±2.6)岁,病症分类为食管等消化系统瘤13例,肺癌等胸部肿瘤18例,口腔癌等头部癌症26例;而对照组57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7例,年龄为23~67岁,平均年龄(43.1±2.2)岁,病症分类为食管等消化系统瘤15例,肺癌等胸部肿瘤22例,口腔癌等头部癌症20例。根据以上基础资料对比可知,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症分类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以上所有患者均采用传统基础护理干预,护理流程包含对患者化疗过程的知识普及、静注护理、并发症护理、饮食护理等多方面。
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主要采用化疗流程护理干预,即由护士长作为主要管理者,针对患者的护理流程进行调整,详细调整如下:1)化疗前的准备护理,首先需要向患者普及健康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可以包含化疗的目标、措施以及方法,同时针对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详细了解,并且有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心理疏导方案。2)化疗中的准备护理,考虑到化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产生紧张的心态,则需要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陪护,同时积极与患者沟通,从根本上了解患者的心理,排除他们内心的不安与怀疑,同时可以普及相应的自我调节方法,诸如让患者通过深呼吸、听音乐的方式完成自我调控过程。3)化疗后的并发症护理,化疗后患者的并发症较多,而对并发症的护理工作也是极其重要的,特别密切留意患者的一些严重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头晕等并发症,同时强化静注输液治疗。此外,还应当强化对患者生活的护理,即积极帮助每个患者打扫卫生,注意个人卫生情况,同时对病房进行积极检测以及勤于通风。出院后,则应当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需要注意的要点以及饮食忌口问题。
1.3护理满意度计算
护理满意率(%)=(特别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各组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运用SPSS 13.0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计量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并通过t检测;通过X2检验,若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体护理满意率对比中,研究组57例患者,特别满意18例,基本满意35例,不满意4例,护理满意率为92.98%;而对照组57例患者,特别满意11例,基本满意22例,不满意24例,护理满意率为57.89%,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肿瘤是一种高危疾病,而且肿瘤患者群呈现出规模化、年轻化发展趋势,这不仅仅是单纯由于人们饮食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与生活习惯、工作地点等多种外因的改变有密切关联。而传统护理过程中虽然能够有效改善肿瘤患者不适症状,但是对患者的心理情况关注较少,而且护理缺乏全面性与全阶段性。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而化疗流程护理就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护理手段_5]。
而在本次研究中,在整体护理满意率对比中,采用传统基础护理配合化疗流程护理的研究组57例患者,特别满意18例,基本满意35例,不满意4例,护理满意率为92.98%;而仅仅采用传统基础护理的对照组57例患者,特别满意11例,基本满意22例,不满意24例,护理满意率为57.89%,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采用传统基础护理干预配合化疗护理干预较单一的传统护理手段而言,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患者满意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第二篇:康复护理在纵膈肿瘤患者术后应用体会
康复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理念,主要通过全面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提高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及对治疗护理的配合,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紧张心理,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而提高整体医疗质量。我院自对纵膈肿瘤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以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行手术切除或手术活检且术后有明确病理的`纵膈肿瘤患者50例,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为27~70岁,平均年龄(39.6±3.1)岁,胸腺瘤19例,畸胎瘤14例,神经源性肿瘤8例,恶性淋巴瘤5例,其它4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5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术后对照组25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25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基础护理:患者术后回病房,确保引流管固定妥当,通畅无阻;24h监测患者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报告医生妥善处理。对于老年患者输液速度宜慢,以防发生肺水肿。患者长时间卧床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因此术后加强下肢按摩或者应用气压泵,下床慢行,以防下肢血栓。2)呼吸道管理:加强对患者宣教,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帮助患者掌握有效咳嗽的正确方法,同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若患者因手术切口疼痛而不敢咳嗽,可先予以其适当的镇痛药而后再鼓励患者咳嗽。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予以患者氨溴索雾化吸入。3)引流管护理:保持胸管引流通畅,注意胸液的性质、颜色及量,如果连续3h胸液超过200ml/h,则应考虑为胸腔内活动性出血,此时立即向医生报告。每日胸液不超过50ml,胸部x片检查及双肺呼吸音恢复正常,咳嗽无气体逸出时,便可拔除胸腔引流管,同时注意患者是否有皮下气肿、胸闷气急、敷料渗液、渗血等不良情况发生。此外,做好导尿管的护理,保证引流通畅,防止尿路感染。术后2d可将之拔除,以方便患者早期下床进行活动。4)疼痛护理:对于疼痛耐受力差的患者如有必要可予以镇痛泵持续镇痛或者遵医嘱予以适当的镇痛药物,以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有效咳痰。5)饮食护理:术后麻醉清醒后6h便可进食流质食物,而后逐渐过渡为半流质食物、普通食物。食物宜清淡易于消化,健康营养饮食,保证热量、蛋白、维生素的摄入量,同时多吃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避免便秘。6)并发症观察:出血、肺不张是纵膈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加强呼吸道管理以预防并发肺不张。重症肌无力是胸腺瘤患者术后潜在的危险并发症,患者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无力排出气道内增多的分泌物等严重症状,因此要加强巡视与观察,供氧充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防止患者肺部感染。
1.3观察指标
在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分别使用生存质量测评表(QOL)与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对患者展开问卷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QOL评分与Barthe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QOL评分与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纵隔肿瘤常见的有胸腺瘤、畸胎瘤,还有淋巴瘤、支气管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多为良性。手术治疗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多在正中开胸,而术后疼痛明显,并发症多,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因此,术后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显得尤为关键,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从基础护理、呼吸道管理、引流管护理、疼痛护理、并发症观察等几方面对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展开护理措施,事实证明加强纵膈肿瘤患者术后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促进功能状态的康复,临床可行性强。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年3期
第三篇:消化系统肿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分析
在对消化系统肿瘤疾病的治疗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肿瘤患者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是深静脉内血液流动缓慢、血液指标发生异常导致血液出现凝集现象,使得下肢静脉血液出现回流障碍。据相关文献报道,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高达30%,若未能及时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严重者可致残或者肺栓塞。因此,探究消化系统肿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措施对临床应用具有中的价值。现我科室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科室收治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8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3例,女性27例,年龄58-80岁,平均(67.5±5.3)岁。其中结肠癌患者31例,胃癌患者25例,直肠癌患者13例,其他消化系统肿瘤患者1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护理方法
在实验期间,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术后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以下护理措施干预方法:心理指导和饮食指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少焦虑和紧张,避免心理压力造成的血管收缩功能障碍;进行健康的饮食,多饮水,降低血液粘稠度。对患者进行体位指导,采用间歇气压加压装置和分级加压弹力袜进行辅助性肌肉按摩,并将患者下肢抬高20-30°,帮助血液回流,预防血栓的形成。定期观察患者皮肤的颜色、温度变化及肿胀情况等,及时预防血栓的发生。
1.2.2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下肢的皮肤颜色、皮肤温度变化及肿胀改变的情况。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实验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5.1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肺栓塞发生率为0,整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深静脉血栓疾病的发生主要是静脉血液在血管中的非正常凝集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静脉血管壁损伤、血流过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中的肿瘤细胞会分泌促凝活性物质,导致患者的凝血系统被激活,使患者血液处于高凝集状态,增加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由于肿瘤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术后长期卧床,导致静脉血流缓慢,同时,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药物也会对血管壁造成一定的损害。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及时的预防护理,及早发现进行治疗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深静脉血栓发生后会产生严重后果,可导致下肢功能障碍,甚至肺栓塞和死亡。本研究通过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在不同的护理措施情况下血栓的发生可以看出,实验组经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没有发生肺栓塞的严重后果,使整体的护理有效率达到97.5%。由此可以看出,对患者进行体位指导、饮食、心理等方面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综上所述,术后进行预防护理措施可明显降低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给予患者一定的饮食指导、心理辅导、体位指导等,能够明显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综述肿瘤护理论文】相关文章:
5.医学综述类论文
7.文献综述论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