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的论文

时间:2023-01-20 00:22:45 护理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护理学的论文14篇

  在各领域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护理学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护理学的论文14篇

  护理学的论文 篇1

  为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技术进步的形势,促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护理理念、工作内涵、专业技术和服务领域得到一定发展;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建立了护士执业准入制度。高职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新形势下对《中医护理学》这门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一个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的方向决定《中医护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

  护理人才培养方向,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高新技术在诊疗工作中的运用,临床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护理在急危重症、疑难症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日间病房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面向农村基层及城镇社区,面向各医药行业,面向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技岗位,面向各级各类康复保健机构,以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为中心,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技能型、劳动服务型的全方面发展的专门护理人才。而衡量高职教育毕业生素质的标准主要是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及综合素质。由此可见,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及时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其发展的动力源于行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和变化。

  在我国广大农村,仍普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设施简陋、人才匮乏等问题。这就决定了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广大农村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而培养适合农村基层工作、能中能西、能医能药、能防能护的“学得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就是势在必行。

  2、《中医护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2.1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要特别突出技能培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基础理论教学本着“必需、够用”为度。要使学生明确自己毕业后的职业定位,使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使自己拓宽就业渠道,从而使其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达到增加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又能使学生自觉地早实践、多实践。亦可根据中医学的特点,边学习理论,边实践。或直接从临床见习入手,再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等途径,强化能力培养。使《中医护理学》课程从以往的知识―能力型,向知识―能力―素质型教学模式转变。

  2.2授课形式多样化

  教师课程讲授应改变传统主动教、被动学的单一模式,应以课堂讨论、启发式提问、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开拓学习思路,增加学习兴趣,在理解中记忆,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乏味。采用多种教学模式。除常用课堂教学外,还可带学生参观中药标本实验室、药用植物院、甚或是中药种养殖生态基地等形式,使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学习。在生产与学习实践中搭建桥梁,不但能拓宽知识面,加强记忆,更能方便学生更早地参与到实践中,走向社会后就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通过图片视频看到中药的鲜药、成药、饮片等性状以及中药的产业化发展,便于通过形象记忆加深印象。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所以还应根据中药性能的分类,讲授相关的常用食物的性味和中医食疗的基本知识。

  2.3增强实用技术的教学

  作为康复保健的重要手段,推拿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经济实惠、疗效显著、针对性强、无毒副作用等优势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的人都要或多或少、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到这门技术。而作为一名强调动手能力的社区医疗保健工作者,一点推拿知识都不会是不可想象的。除保证正常教学外,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使学生学习到常用手法的规范动作,并掌握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手法诊治。

  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高职学生大部分来源于高考,其毕业后是高级实用型人才,满足社会职业的需求。以后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可根据个人的能力进一步深造,向更高层次发展。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更应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紧扣时代脉搏,开拓进取,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而努力奋斗。

  护理学的论文 篇2

  摘要:

  随着用人单位对本科护理毕业生的要求愈来愈高,提高护理本科生职业角色胜任力具有重要意义。江苏大学护理专业以职业角色化理论为指导,从角色人格发展、职业态度形成、角色行为适应三方面探索基于职业角色化的本科护理教育模式改革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职业角色化本科护理教育模式改革

  护理本科生职业角色胜任与否直接关系到职业的选择和适应[1],因而“职业角色胜任力”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用人单位重视。据文献报道[2],某三级医院两年内本科学历离职护士占离职总数的84%,护龄低于1年的离职护士占离职总数的49%,从侧面反映出新护士的角色胜任存在困难,与心理素质不强、专业技能缺乏、工作环境适应不良密切相关。本科护理院校作为培养高等护理人才的摇篮,如何帮助护理学生(以下简称护生)毕业上岗后能迅速适应护士角色成为广大护理教育者共同思考的问题。江苏大学护理专业从20xx年至今开展了职业角色化的本科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现将改革措施作如下介绍。

  1职业角色化的内涵

  职业角色,是指社会和职业规范对从事相应职业活动的人所形成的一种期望行为模式,职业角色化,则指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该职业的角色人格,掌握足以胜任该职业的角色行为,它是个体社会化的表现,也是个体完成角色转换的过程。护士职业角色化,特指从事护士职业的个体所应具备的角色人格和职业行为模式。对护生而言,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护理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是踏入护理职业生涯的起始点。职业角色化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需通过与工作环境相互作用来实现,护生的角色学习必须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不断的实践结合并贯穿教育之中。职业角色化的`形成有赖于角色人格的发展、职业态度的形成和角色行为的适应[3],因此,护生的职业角色化培养可从这三方面着手。

  2基于职业角色化的本科护理教育改革

  2.1角色人格发展与人文素质教育改革

  角色人格是护理心理学中一个特定的概念,是在个性心理学关于人格以及社会心理学关于角色人格二者概念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指从事特定职业的个体所应具备的角色适应行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良好的角色人格发展是决定个体是否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复杂社会环境的关键因素。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角色人格的核心环节,包括专业角色认知、心理教育和人文思想渗透[4],因此,护理专业可通过这三方面提高护生的人文素养,建立护生良好的角色人格。

  2.1.1引导护生专业角色认知

  护生刚踏入大学校园,学校就给予角色引导。护理专业在开学初期即开设了“医学导论”课程,让护生熟悉古今中外医学的发展,了解医学的科学性质、学科领域、分支结构和研究范畴。接着开设“护理学导论”课程,让护生进一步了解在医学方向中护理学独立的专业领域,明确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框架及其发展趋势。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将护生视角从大学生转向医学生,最终定位于护理学生,另一方面引领护生对护理专业的工作性质、工作要求、服务对象有初步的认识。

  2.1.2协助护生领会心理护理职责

  欲完成对他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自身应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护理专业首先开设“大学生健康心理”选修课程和“基础心理学”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护生了解正常人的心理及变化规律,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随后开设“心理护理学”课程,指导护生在了解心理护理内涵的基础上,将心理护理转化为一种护理能力,教授护生为患者心理护理的技巧。

  2.1.3人文教育融入护理专业课程

  人文教育贯穿护理教育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开设“护理伦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等基础人文课程,辅以“护理礼仪学”、“护理美学”、“人际沟通学”等选修课程,丰富护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时,要求专业授课老师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教学过程,通过教师言行、教学内容等方式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将人文精神传递给护生。

  2.2职业态度形成与临床见习实践改革

  职业态度,又可称为专业态度,是指个人对某种特定职业的评价和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倾向。职业态度教育是职业角色化的灵魂,了解自身的价值,对树立正确职业态度,塑造正确职业角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职业态度的形成基础是职业认知[6],护士的职业认知开始于专业教育阶段,及早进行职业认知干预对提升护生职业认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6]。因此,护理专业组织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并持续临床实践,让护生深入了解护理职业,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2.2.1及早接触临床,培养职业情感

  为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在第一学年期间,护理专业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护生到附属医院门诊部开展志愿者活动,护生担任门诊志愿者,以团组织形式见习,见习任务是观察医院建筑布局,了解护士工作环境、基本工作内容和相关医疗制度。这学年共需完成两周的志愿者活动,学年结束后,护生书写见习心得并小组汇报。

  2.2.2“十日良师”见习,培养职业态度

  护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来认识护理专业,因此,护理专业制订并实施了“十日良师”见习计划。见习计划分内、外科两部分,确定见习目标,并据此目标确定反思性任务。第二学年结束前,组织护生内科“十日良师”见习,选定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4个科室轮转,每个科室2-3天。遴选各科室具有高度专业认同的带教老师和专科护士,对遴选的教师和护生进行集中培训,解读见习目标和具体任务。见习过程中,带教老师负责一对一或一对二带教,鼓励并引导护生反思内省;护生通过摄像、拍照、笔记等方式观察并记录良师工作表现,感受带教老师专业和学术上的精深,体会护理专业的价值感。见习结束后,举行师生见习交流会分享见习心得。第三学年结束前,组织护生外科“十日良师”见习,轮转普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4个科室,见习方式同第二学年。

  2.3角色行为适应与护理技能教学改革

  角色行为是指人们按照特定的社会角色,即与特定的社会地位相适应的社会的规范,以及期待与他人发生联系的行为[7],其适应程度直接关系到个体能否顺利进入职业角色。护生在角色行为适应过程中往往面临社会适应差、角色转变跨度大等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将会妨碍护生进入实习护生甚至护士的角色。角色行为以角色技能为核心,因此,护理专业通过基础护理技能训练-校内综合护理技能训练-临床综合护理技能训练三阶段进行护理技能教学,帮助护生逐渐适应护士角色行为[8]。

  2.3.1基础护理技能训练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由附属医院护理技能教学组教师进行基础护理操作教学,包括各种铺床法、无菌与隔离技术、口腔护理、导尿术、鼻饲法、灌肠法、各种给药技术、生命体征的测量等。平时开放护理操作训练室,期末进行一周全面训练,要求护生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各项技能,并学会将护理程序贯穿整个操作过程,强调整体护理与护理操作的有机结合。

  2.3.2校内护理技能综合运用训练

  实习前,护生进行一周的校内综合技能训练。此阶段在回顾基础护理操作的基础上,结合情景模拟教学、病例教学及规范化病人等教学形式,将操作与临床衔接,操作过程中注重护生与患者沟通能力、发现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临床实习做好充分准备,有利于护生顺利完成从在校护生到实习护生的角色转变。

  2.3.3临床护理技能综合运用训练

  实习结束后护生参加一周的综合技能训练和毕业技能考核。训练融合人文关怀的应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将护理操作与满足患者需求结合在一起,强化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的培养,注重护生仪表、仪态的规范,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和精神,满足医院对实用性护理人才的需要。

  2.4整体护理理念与护理专业课程改革

  护理理念是护士对护理的信念及其所认同的价值观[9],现代护理理念认为,人是各系统相互作用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系统彼此相关并相互作用,因此护士应具备整体护理的理念。为突出整体护理,护理专业课程教师反复讨论,组合各系统内、外科任课教师按照人体系统授课,各系统选出一名课程负责人负责该系统授课的协调;选择一名专业课总负责人,统筹各系统的备课、授课、临床见习与考核安排。按照人体系统将所有护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后,打破一种疾病分割成内、外科治疗和护理的局面,避免内容重复的同时节约了课时,减轻学生负担。每学年与专业课总负责人、各系统负责人、任课教师开展2-3次教学研讨会,听取负责人和任课教师的反馈意见。

  2.5构建本科护理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5.1教学过程评价

  成立由护理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任课老师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下设人文素质评价组、护理技能评价组、护理实践评价组。人文素质评价组由护理专职教师组成,负责设计人文案例,考核护生如何从病人实际需求出发为病人服务;护理技能评价组由附属医院的技能考核组成员组成,负责考核护生三阶段护理操作;护理实践评价组由临床带教老师组成,通过访谈研究护生的见习心得。

  2.5.2教学终末评价

  教学终末考核分每学期的期末考核和毕业考核。期末的理论考核实行教考分开制,理论考核由护理系主任负责,试题从题库随机抽取;操作技能考核由附院技能考核组成员负责。毕业考核从科研能力、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三方面对护生进行评价。护生在实习期间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科研角度进行研究,实行双导师(学院导师与临床导师)科研论文指导,最终独立撰写1篇科研型论文。护生毕业前参加全国护士资格考试,并通过本校组织的毕业护理技能考核。

  3小结

  通过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尽早并持续临床实践、渐进性护理技能训练、优化护理专业课程、建立完整的质量评价体系等措施,逐渐建立护生健全的角色人格,培养稳定的职业态度,形成良好的角色行为,树立整体护理理念,最终达成护士职业角色的内化。通过四年的实施,江苏大学本科护理教育改革得到了护生和教学老师的一致好评,其中集中见习模式很受护生欢迎,经调查显示,经历临床集中见习的护生其专业认同感显著高于未经历临床集中见习的护生。本次改革还在进行中,需多届实践结果的反复验证。

  护理学的论文 篇3

  1课程设置的依据

  1.1“运动是良医”理念

  运动是良医(exerciseismedicine,EIM)理念是美国运动医学会在2007年提出,作为解决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健康促进行动,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2012年6月17日中国正式启动EIM,标志着中国运动科学与公共卫生学术领域的进一步交融,共同为解决中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寻求最佳的循证实践模式[2]。

  1.2现代护理理念

  社会的发展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人性化的全方位整体护理服务是现代社会及未来护理的新要求。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尊重生命质量、重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健康的维护,高校护理教育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1.3核心能力教育理念

  上世纪70年代,英国职业教育提出核心能力,其对护理教育的启示为:护理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应满足护理岗位要求,并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课程设置应体现终身教育与全面发展的精神,以利于培养人格健全,具有广阔知识基础、高度的适应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专业技术服务人才[3]。

  2课程设置的各指标要求

  2.1课程概述

  明确《康复体育》课程的研究对象、产生与发展、学科性质与特征以及内容体系。了解《康复体育》课程在护理学人才培养中的性质与作用,认清与本课程相关学科的知识结构,充分认识掌握相关知识对自身能力提高、就业及发展前景的重要性。通过教学目标、课程特点阐述课程设计思路,阐明确定课程内容的依据。

  2.2课程内容

  康复体育,是指病人为了配合治愈某些疾病而进行的身体锻炼,是运用各种体育运动方法治疗创伤和疾病的学科[2]。康复体育的内容有五大类:第一,医疗体操。医疗体操内容丰富,按照运动形式可分为等带练习、等张练习、等长练习;按肌肉收缩方向可分为离心收缩、向心收缩;按是否使用器械可分为徒手医疗体操、器械练习;按活动用力程度可分为主动运动、助力运动、被动运动、抗阻运动和促进技术;按锻炼素质可分为有氧练习、平衡练习、协调练习、呼吸练习、肌肉练习、关节活动练习。第二,医疗性运动。指将一般体育手段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适用于慢性病病人及健康的中老年人。此类运动强度轻缓、运动量适中,例如健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周期性运动,游泳、划船等水上项目,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第三,我国传统体疗手段。主要是以太极拳等为代表的传统拳法和以八段锦、五禽戏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健身气功。第四,适应性体育活动。适应性体育活动是指经过修改,使其适应各种不同人群的体育活动,主要内容有游泳、基本体操、某些田径项目、球类游戏、骑马、划船等。第五,自然因素锻炼。利用日光浴、空气浴、水浴等自然因素预防、治疗及康复的锻炼方法。

  2.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要突出护理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基本技能的实用性及培养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性和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要求[4]。康复体育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康复体育的理论知识,也要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同时还必须掌握什么样的锻炼手段针对什么样的病,并且对病人能开出切实有效的运动处方。

  2.4学时安排

  学时安排与课程内容有密切的关系,上述五大康复体育内容体系庞大、内容广泛,康复体育可从五大类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教学。因为与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护理专业在开设康复体育课程时,可与体育课程相结合,这样就可省出部分学时。康复体育的课程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及体育课程不涉及的方面,建议64学时,分1年教学。

  2.5考核要求

  由于此课程包括理论与技能两个部分,所以在考核标准设置方面也分为这两个方面。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考核,阶段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单项考核与综合考评相结合。

  2.6任课教师

  康复体育有其独特性与专业性,所以在任课教师的选择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运动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康复保健方面的专业人才;第二,院校合作的双师型人才,即在医院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并在医学院校担当教师,既精通理论知识也掌握医疗实践的人才。

  3康复体育的作用

  3.1预防疾病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繁重的体力劳动被机械化、自动化取代。生活的电器化、信息化、饮食快餐化、交通快捷化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危机———运动不足,使人们衍生出许多文明病。体育锻炼可使人们体力充沛,克服功能衰退,增强人体抗病因素,降低患病可能性。我国提出的健康“前移战略”是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转变,是与《黄帝内经》的“上医治未病”意思相通。

  3.2辅助治疗

  康复体育能改善和增强病变器官的功能,有助于病变器官的康复。大量临床资料证明,慢性病通过康复体育的.治疗有明显的改善;颈肩腰腿痛和运动器官疾病病人通过练习康复体育的内容,提高病变部位血液循环和软组织的氧气及营养供应。康复体育能全面增强全身各器官系统功能,以增强整体的方法来促进局部器官病变的改善和痊愈,起到了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5]。

  3.3调节情绪

  正常人成为病人后,会产生茫然、焦虑、烦躁、愤怒或悲伤等情绪,久病病人常有悲观、厌倦甚至自杀的倾向和行为表现[6]。病人参加康复体育运动,积极主动的锻炼可改变消极影响,因为运动可引起神经兴奋性提高,尤其丘脑“愉快中枢”,当运动表现为良好、愉快的情绪时,能对治疗恢复信心,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4护理学发展康复体育的必要性

  4.1丰富发展护理学科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办颁发了新的学科目录设置,护理学被确定为一级学科,为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护理学下设的4个二级学科:临床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护理心理和人文学、社区和家庭护理学,几乎每个学科与康复体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4.2社会和时代发展对护理学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有人口老龄化、疾病和慢性病增多的趋势[7]。同时,社会大众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健康观念大幅提升,病人从饮食结构到身体锻炼都日趋科学化、常态化。培养全科护理人才,丰富康复体育知识,满足新时期人们的保健需求,是社会和时代对护理学提出的新要求[8]。

  综上所述,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遵循护理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符合并满足社会对护理学科的需要。护理人员的职责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掌握医疗体育技能,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影响健康的因素和确定存在的问题,为服务对象提供有关健康的信息,指导服务对象采纳健康行为[9]。

  护理学的论文 篇4

  【摘 要】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是最多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临床上以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点为主要特征,以手术为主。按其炎症反应可分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这里仅论述急性阑尾炎的护理。

  【关键词】 阑尾炎;手术;护理

  阑尾位于右髂窝部,为一条细长的盲管,外形呈蚯蚓状,长约5~10厘米,直径0.5~0.7厘米。阑尾起自盲肠根部、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远端游离于右下腹腔,其体表投影约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是阑尾手术切口的标点。

  1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1 禁食,减少对阑尾的刺激。

  1.2 休息,给予半卧位,以减轻疼痛。

  1.3 静脉补液,正确使用抗生素,注意配伍禁忌。

  1.4 降温、止吐、镇静等对症处理,尽量避免使用止痛剂,禁止热敷、灌肠[1]。

  1.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生命体征、腹部、全身及血白细胞的变化。尤其是老年、小儿,妊娠期的阑尾炎更应重视。一旦腹痛加剧,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尤其中性粒细胞增高,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

  1.6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积极配合治疗。

  2 手术治疗的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病情观察

  加强巡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及精神状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出现寒战、高热、黄疸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剧痛多提示阑尾腔压力高,如腹痛突然减轻,并有明显腹膜刺激征、高热等则提示阑尾穿孔,应尽快手术治疗[2]。

  2.1.2 对症处理

  禁食、按医嘱静脉输液,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诊断未明确之前禁用镇痛剂,以免掩盖病情;禁服泻药及灌肠,以免肠蠕动加快,肠内压升高,导致阑尾穿孔或炎症扩散;为了减轻疼痛,病人可取右侧屈曲体位,可使腹肌松弛。

  2.1.3 术前准备

  协助病人完善相关检查;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并记录;了解病人最后一次进食的时间和食物的.种类并通知医生,嘱病人禁食、禁水;行手术区备皮,排空膀胱等,做好术前准备。

  2.1.4 心理护理

  做好解释安慰工作,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焦虑,使之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手术治疗;向病人和家属介绍急性阑尾炎的相关知识,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担忧,使之积极配合治疗[3]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

  病人回病房后,根据患者的麻醉方法采用适当卧位休息。一般常采取低枕平卧位。6小时后,神志清楚,血压平稳后可改半卧位,利于呼吸和引流,可减轻切口疼痛。

  2.2.2 饮食

  术后可给予少量清流质饮食,若进食后出现不适,可等肠蠕动功能逐渐恢复后给予正常饮食,应避免食用热牛奶、豆浆等胀气食物。一般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肠蠕动恢复快,进食较早。术前麻痹性肠梗阻患者进食较晚。

  2.2.3 活动

  鼓励病人早下床活动。可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增进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老年病人术后注意保暖,经常拍背帮助咳嗽,预防坠积性肺炎。开腹阑尾切除术术后24h可起床活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如无下床活动禁忌,下床活动时间可提前。

  2.2.4 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加强巡视,及时倾听病人主诉,观察病人腹部体征变化,尤其注意观察有无粘连性肠梗阻、腹腔感染或脓肿等术后并发症的表现,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治疗。

  2.2.5 用药护理

  遵医嘱术后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防止并发症发生。术后3~5天禁止使用强泻剂和刺激性强的肥皂水灌肠,以免增加肠蠕动,而使阑尾残端结扎线脱落或缝合伤口裂开[4]。

  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 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阑尾穿孔者,切口感染发生率要高于未穿孔者。多因手术时污染切口、存留血肿和异物所致。表现为术后2~3天体温升高,切口局部胀痛或跳痛,局部有红、肿、热、痛或波动感,可局部热敷、理疗;形成脓肿者,应剪去缝线,充分引流。

  3.2 出血:因阑尾系膜结扎线脱落所致,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表现为腹痛、腹胀、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数,放置引流管者,可有血性液体自引流管流出,应立即平卧、吸氧,抽血做血型交叉,补液,并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必要时手术止血。

  3.3 腹腔残余脓肿:常见部位有盆腔、膈下、肠间隙等处,常发生于术后5~7天。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或下降后再度升高,伴有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及直肠膀胱刺激等症状。以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患者多见。应给予半卧位、补液、并使用抗生素,未见好转者行穿刺或切开引流术治疗。

  3.4 肠瘘、粪瘘:原因较多,如结扎线脱落,术中误伤盲肠等。一般经非手术治疗后瘘可闭合自愈。经久不愈时,可考虑手术。

  3.5 粘连性肠梗阻:因手术损伤、阑尾浆膜炎症影响等因素。多数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家庭护理]

  ①慢性阑尾炎术后应加强活动,防止肠粘连发生。

  ②术后近期内避免重体力劳动,特别是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防止形成切口疝。

  ③拆线一般在术后7日,如未拆线而出院,注意保护切口,防止感染及撞伤。10日后才能沐浴。

  ④如有切口溶液、红肿、疼痛等,应及时去医院门诊或急诊。

  总结

  阑尾炎手术在普外科最为常见,由于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往往在术后不太容易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但是,通过近年来对阑尾炎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我们体会到,做好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许勤.外科护理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 莫新少.外科护理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3] 刘玲玲.阑尾炎手术病人的护理《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年第14卷第12期

  [4] 赵秀丽,金百红.浅谈急性阑尾炎的术后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

  护理学的论文 篇5

  【提要】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技能操作是培养护生护理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将课程“微课程”化也是护理教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改革的重要措施。微课以其直观的视频、图像,富有感染力的音效、动画,弥补了传统教材设计的缺陷,也改变了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因此,在信息化改革的浪潮之下,对护理学基础的“微课”设计和开发研究显得很有意义。该文就如何围绕重点难点、护理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重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微课开发中的教学设计进行简单的经验介绍和总结。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育,护理;微课;教学设计

  随着20xx年胡铁生老师关于微课概念的提出,微课以其“短小精致,使用便捷;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半结构化,便于扩充;资源丰富,情境真实”[1]的特点,在很多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开发和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在微课的开发中,84.44%的教师认为“微视频”是其主要的教学呈现方式[3],且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中,护理技能操作视频一直是学生在护理技能训练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中开发微课,围绕重点难点、护理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重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会更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设计和开发护理学基础“微课程”时应注意哪些原则,又如何通过微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的实践效果,作者在微课的开发和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微课的特点在于其“目标明确、短小精悍”[4],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避免将微课设计成为变相的灌输式授课。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持续便捷的可循环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学习层、学习能力及学习特点来支配自己的时间,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将是微课设计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视频还可以在设计中加入练习、课外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避免微课也成为单纯的灌输式授课。

  1.1视频的时间长度严格控制在10min以内

  据报道,人的注意力集中在10min之内,其对认知信息的接纳和加工将更为高效[5]。因此,微课设计前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解析,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考点。选题是不宜太大,应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1~2个重点问题,不要过分追求大而全,一方面知识可以讲透,另一方面学生也不至于走马观花地看热闹,做到单位时间的真正有效。

  1.2一个重点,一段微课,做好知识的“分点化”教学

  应做到“因材施教”,每一段微课视频针对解决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地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真正的片段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微课设计也是翻转式课堂研发的基础,在设计时一定要有别于传统的授课录像。微课的“分点化”不是将传统的课程零散化、孤立化、盲目地切割不成体系,其在设计时要保持知识的融合创新和知识的连通性,可以根据一个主题、一个问题、一门课程等多系列微课的开发和整合,在“分点化”的同时又做到关联化和体系化[6]。

  1.3多种形式展现案例的导引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不但涵盖了护理的发展和理念也融汇了很多临床知识、护理心理、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卫生法规等多学科内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多手段、多角度地去表达,包括病例图片、音频、视频、电影片段、动画设计等。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护理学发展史时,可以播放一段南丁格尔的电影片段、“5.12护士节”护生授帽的视频、“非典”时《护士长日记》的故事、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感言等;在感动的氛围中,抓住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对护理职业的崇尚感,在教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热爱。

  1.4多技术手段展现多种类内容

  微课的开发并没有固定的技术软件,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技术软件,如青霉素皮试液配置的计量计算,可以使用数位板;导尿术操作流程展示可以利用视频录像剪辑;PPT讲解的部分可以使用CamtasiaStudio等录屏软件;会声会影制作的视频测提示、标注也可以用来展现学习的记录过程等,只要使微课简明、清晰,技术手段可以不拘一格。

  2实践性原则

  微课的使用不仅可以用于学生课后的学习,在课堂学习中也可以巧妙地展示和引导。在传统的护理技能操作授课中,由于学生人数、物品和场地的限制,通常是教师先讲一次理论课,然后再安排一次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理论课看不见、摸不着,实践课理论注意事项记忆不清,操作过度模仿教师等情况。因此,在理论课堂中使用恰当的“微课”与临床案例结合突出护理技能操作的实践性原则,启发引导学生对于学习技能操作的兴趣,真正感受到良好的.技能操作手法为患者减轻痛苦、配合医生临床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实践、主动探究,达到在思考中实践的目的;在实践课程中也可以加入“微课”,将原有的标准操作教学视频实践教学中学生容易出错的操作动作进行视频剪辑、切割,再配合动画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共享在校园网络中;同时也可以设置手机摄像拍摄的近景场地,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就可以进行操作的自我比对和矫正,提高学生练习的操作质量。

  3课题细微原则

  对于只有5~10min的微课教学,因其时间较短,所以就要求在内容上要有所创新,“精”而“妙”是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时所要思考的关键。微课的“精”在于内容的选择上,其可以是教材中的某一重点、难点,也可以是教学中的某一精彩环节。设计时要做到内容上专一、设计上丰富、操作上简便,充分展现出教学的精华部分,既把问题讲清楚,又让学生喜欢,容易接受。微课的“妙”在于让教师观看,能清楚设计意图,领悟其设计之精妙;让学生观看,能通过其精巧的设计、形象生动的讲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7]。比如,在平时的护理技能操作考核中,作者发现,学生较容易出现“无菌观念不强、容易跨越无菌区”的情况,于是作者针对这一问题专门制作了一段微课,这段微课将学生平时练习和考核中所出现的问题拍成录像和图片逐一列举和讲解,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掌握了无菌操作原则和操作技巧,所以本段微课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后受到了学生一致的好评。

  4资源的完整性原则

  微课的设计不是只有微视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配套资源的完整性。只有教学没有效果的检测,只有视频、案例没有反思和点评教师则无法交流和资源的再利用[8]。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微课使用场合(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类别观众(学生、教师),配备不同的教学资源。微课用于课前,其设计要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内容可以回顾先知,唤醒已有经验;微课用于课中的,设计要点在于强化学习兴趣,完成知识的内化,重点解析授课中的重难点、疑点、知识易混淆点;微课用于课后的,设计要点在于知识的巩固、扩展和迁移,内容上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并配有相应的练习,考核;微课用于学生的,教学资源配备上需要有微视频、微学案和微练习;微课用于教师交流的,资源配备上还需增加微课件、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等。总之,在目前现代化、信息化改革的浪潮和背景下,微课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将创立一种新的学习情境,将其应用到《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是提升护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便捷而高效的教学方式[9],其虚实结合、知识的动态化、趣味化,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考和体会的感受,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微课的设计和开发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习,不但要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收集,还要重新进行资源的整合[10]。如何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设计出自主、即时、实用的微课,如何更好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将是每一位教师所应思考的。未来一个颠覆性的课堂,将带来一次教学上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xx(10):61-65.

  [2]谢同心.从一个成功案例谈微课的制作[J].广东教育:综合版,20xx(1):28-30.

  [3]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xx(8):79-83.

  [4]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xx(4):19-22.

  [5]刘慧霞.微课在护理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xx,10(11):489-490.

  [6]李华伟,董海静,孙晓燕,等.行动导向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教育管理,20xx,13(9):49-52.

  [7]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xx(9):79.

  [8]郑小军,张霞.微课的浅阅读趋向及其对策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xx(12):67-69.

  [9]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xx(8):57-59.

  [10]张渝江.为个性化学习重建教育系统[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xx(1):120-123.

  护理学的论文 篇6

  关键词: 护理学 实践教学 改革措施

  护理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现代化学科,而实践课有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增强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人格的独立发展,提高角色应变能力,学会关心和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学生可以通过临床这一重要社会场所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长久以来,我国护理教学多滞后于临床实践,造成学与用的脱节。通过大力拓展新领域,加大各教学环节实践力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养。

  1.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

  1.1实践教学的方法

  实践教学方法就是师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实践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而教学内容则是其中的灵魂,只有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系统融合,才能体现教学价值所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1.2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的核心所在,无论教学方法如何迥异、教学媒介如何不同,都是为了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好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实践教学内容的精华。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革新,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拓新,适时淘汰陈旧内容,才能让学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1.3实践教学的媒介

  “媒介”多泛指“任何用来传播知识的通讯手段”,不仅包括各种教材和参考资料,还包括模型、投影仪、摄像机、计算机等视听辅助设备。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体现出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时的人文关怀,潘一楠[2]等人通过多媒体操作平台,让学生进行虚拟练习。结果表明,经过新型媒介练习后,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人文素养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1.4考核内容与方法

  考核内容应该是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集中反映。无论采用哪种合理的考核方法,考核都只是促进学习的一个手段而已,目的都是通过考核检验教学效果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以此为契机,总结经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1.5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一整套评价方案的核心所在,是人们价值观的反映,可以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过去长时间以来,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的考核过于死板,培养出的学生大多只会机械性的操作,不懂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缺乏创新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将是高等护理教师研究的方向之一。

  2.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2.1转变现代化教育观念

  转变现代化教育观念,要注重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为促进护理工作发展的新一代医学工作者;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参与和自我教育意识,使其成为自我发展、不断拓新的医学界生力军[3]。

  2.2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的过程即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向着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逐步迈进。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过程既注重对学生护理操作基本技术的讲授,又注重对学生相关理论知识、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临床思维及应变能力等的指导。

  2.3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内容多、时间紧,要想在有限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放弃偏门别类的教学内容,选择简单新颖实用的实践项目。同时,还应注意及时对国内外护理学基础的新技术、新观点进行适时补充讲解。此外,在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基础上,可以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做微小的调整。

  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是突出对不同层次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性教学方法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动作技能迁移法、角色置换法等。

  2.4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由于课程的特点,大部分实践教学多在实验室完成,为了缩短日常实践教学与实际临床工作的差距、尽快提升学生从校内学习到临床工作的转变效率,应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建设,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模拟医院等,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就如同进入病房一样,时时以医院护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培养学生的严谨性与实操能力。

  2.5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和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三项:(1)建立客观的评价标准;(2)改革考核方法;(3)运用多种评价形式。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静华.新世纪护理培养目标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xx,37(8):8.

  [2]潘一楠,李莹,周瑾,等.多媒体操作平台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xx,25(3):69-70.

  [3]沈宁.护理专业教学研究改革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10-25.

  护理学的论文 篇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在日常治病住院的过程中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的提升护理人员护理质量,选择较为优质的护理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护理实际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相关资料

  本研究过程中选择了我院我院20xx年9月至20xx年9月收治的200名呼吸内科患者,其中女性患者有80名,男性患者有120名,年龄最大为59岁,最小年龄为34岁,平均年龄为45岁。200名患者内部有支气管哮喘患者54例,所占比例为27%,肺炎患者为78例,所占比例为39%,慢性阻碍性肺炎68例,所占比例为34%。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人。第一组为实验组采用安全护理方式进行患者日常的护理,第二组为对照组,在日常的护理过程当中,采用传统的呼吸内科护理方式。

  1.2护理方式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该组患者采用一般性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安全护理方法所谓的安全护理方法就是在传统护理方法之上,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的过程中增强自身护理的主动性,同时,在主动护理的过程当中,注意增加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相关的问题,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解决与患者相关的问题。通过多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增强患者所处环境的舒适性。此外,在护理的过程当中注意提升护理人员的相关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必要的法律意识,全面的保证护理的责任切实的落实到个人身上。增强对于相关药品的管理工作,全面的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1.3观察指标

  对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方式和安全护理方式的患者进行了全面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的调查,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1.4统计学方法

  对于所得的数据采用了X2检验的统计学方法,根据P小于0.05为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分析

  采用传统常规护理的小组的100名患者当中,非常满意的患者有45名,较为满意的患者有23名,一般的有12名,不满意的20名。满意率达到68%。采用安全护理方式的小组100名患者当中,非常满意的达到82人,一般满意的有16人,一般的有2人,没有不满意的患者,患者的满意率达到98%。从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对比得出,采用安全护理方式临床护理效果要远大于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方式。

  3.讨论

  在相关的临床实践中表明,呼气内科相对于其他科室是一个医疗纠纷发生较多的科室。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呼吸内部内部的患者的年龄往往较大,该年龄阶段的患者对于临床护理有着较为特殊的要求,对于护理的整体质量要求也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临床护理过程中出现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全面的实现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方式的`研究有着较为重要的理论和护理实际意义。笔者通过自身分析以往的呼吸内科护理方式发现,在进行呼吸内科患者临床护理的过程当中,根据不同的呼吸内科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针对性的安全护理方法和措施,对于提升呼吸内科护理的整体质量有着较大的作用,安全护理方法在很多方面相对于其他护理方式在较多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我院呼吸内科自采用安全护理方式以来,内部整体的护理质量相对与先前的护理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安全护理方式在整个医院内部得到医生及护士较好的反映,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我院研究比较数据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临床针对呼吸内科患者实施护理的实践过程中,采用安全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护理呼吸内科患者的安全可靠选择。

  护理学的论文 篇8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教学现状,学生的实际特点等方面阐述,着重提出基础护理学在护考中的地位,从而改变教学方法等提高考前辅导效果。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护士注册考试;教学方法

  一、引言

  护士资格考试是由国家人事部、卫生部统一组织进行的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按照《护士条例》要求,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完成教育部和卫生部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护理、助产专业课程学习,包括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的学生均可参加护士资格考试。护士资格考试是护士取得上岗资格、踏上就业的必经之路,也是技能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对于每一位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考取护士资格证是她们的终极目标之一。护士资格证中主要涉及的科目有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药理等科目,其中基础护理学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基础护理学的考前辅导效果,让中职学生在护考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务之急。

  二、中职护理学生的学习现状

  第一,学习基础比较差。中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均为初中毕业生,很多学生是不能升入高中或者中途辍学的,还有在社会上游荡多年,没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学校为了生存,保证生源,保证规模,招生几乎达到来者不拒的程度,客观上进一步造成生源质量差,文化层次低的现状。正是因为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不愿意听。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学习文化基础课唯一的目的就是分数,希望考试能通过60分大关就行。

  而对于医学专业课程,理解力有限,很多时候听不懂。第二,缺乏学习主动性。不少中职学生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他们迫于家长的压力和就业的基本需求,所以根本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动力。中职学生由于大多数未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学习的主动性,因此,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师、新的科目、新的教学方法,更加难以适应而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再加上学生的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第三,实习时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在校参加护士资格考试辅导的学生,主要针对实习回来后的学生,该学生们在实习期间与社会接触颇多,增加了社会沟通能力和社会阅历的同时,也熏染了很多社会不良风气,导致护考辅导期间学生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造成部分知识点被遗忘殆尽。

  三、护士资格考试的特点及分析

  《基础护理学》的考试内容在护考中所占题量是较多的一科,对学生而言也是最容易的一科,看易实难,常丢分。《基础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主干科目,易懂难通,在授课中,学生会觉得这门课程学起来非常轻松,但是在真正考试的时候,却不能把所有的知识点把握准确,做到100%的正确率,最后造成惨痛的后果,因此要强调其重要性及地位,最近几年的护士资格考试越来越贴近临床实践。

  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临床一线技能有机结合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和人际沟通的有效运用,在复习时应抓住基础护理学中的重难点及灵活的语言沟通技巧,从而提高护考成绩。结合五年来的护士考试真题及护考大纲进行分析《基础护理学》的'主要考点在药物疗法和过敏试验法(平均7分)、静脉输液与输血(平均6分)、医院感染与预防(平均5分)、患者清洁护理(平均5分)、排泄护理(平均4分)、出院和入院病人的护理(平均4分)、病情观察及危重病人的抢救(平均3分)、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平均3分),其余单元所占分值较少,但是并没有删减。找到这些规律后,就可以根据各章节分值分布情况,具体指导学生复习,从而提高基础护理学的考前辅导效果。

  四、针对中职学生现状改变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基础护理学的考前辅导效果

  结合考试大纲和临床精细讲解基础护理学中的知识点,配合临床病例、图形、实操、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的化解教材中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对往年的考点重点讲解分析,基础护理学中的知识点要复习全面,以防新增考点,做到不丢弃每一分。其实对于基础护理学来说,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对于平时就非常熟知的知识点做到精、准,保证绝对的正确率,避免因疏忽大意或者以为做过,非常熟悉,不认真读题而丢分,从而拉分,而对于相对陌生的知识点,要做到看是否能用排除法或者推理法,进行解答。

  对于《基础护理学》来说,没有哪句话不是重点或考点,在考前的几天,我们应该拿着一本《基础护理学》的教科书,从第一页认认真真的念到最后一页,这才是捕捉考点的最佳方法。注重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切忌孤立各部分知识,横纵比较综合,融会贯通各部分知识点,揭示其内部联系与规律,并从中提炼精髓。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审题和答题技巧,特别是反向题,一定要认真审题。对于见过的题型或试题,更要注意审题,以防止在题干中增加内容而语义全变,并做到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同时正确的填涂答题卡,是保证有效得分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康琳,吴丰军,李小军.谈基础护理学在护士资格考试中的教学方法与体会.中国校外教育,20xx(31):114.

  [2]王雪.浅谈护理学基础职业考试复习的指导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xx(14).

  [3]易礼兰,李兵,姚珺,陶莉,刘燕南,邓开玉,蒲雁.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变革趋势及应对策略[J].护理学杂志.20xx(14).

  护理学的论文 篇9

  摘要:目的讨论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法对232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进行宣教。结果患者都能较好地配合血液透析全过程。结论通过健康教育,使血液透析顺利完成,增强了患者和家属的健康知识,提高了护士的素质,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关键词:血液透析;健康教育

  引言

  血液透析是一种常用的血液净化方法,它利用弥散与对流清除体内代谢废物或毒物,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随着对尿毒症病理生理的深入认识与透析装置的不断改进,挽救了不少急性肾衰患者,延长了慢性肾衰患者的生命。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慢性肾衰患者可存活30年以上,接近正常人的寿命。当前,我国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多,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十分必要。本院自20xx年7月以来,对232例患者采用透析治疗并进行健康教育,使其顺利接受和配合治疗。现将几年来的健康教育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本院20xx年7月至20xx年6月的血液透析患者,共232例,透析次数为1789次。采用动-静脉内瘘、颈内静脉插管或临时血管通路,最少透析1次,最多透析315次。本组232例中,药物中毒导致急性肾衰的13例,梗阻性肾衰17例,高血压肾衰2例,糖尿病肾衰3例,多囊肾1例,其余196例为慢性肾衰。其中男144例,女88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少17岁;坚持每周透析1~2次的有20例。13例急性肾衰治愈11例,死亡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可正常上班。

  2健康教育的实施步骤

  全面收集评估患者情况,包括疾病过程,患者的不适症状,心理反应,对疾病了解程度,文化程度,家庭经济和社会支持系统。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健康教育计划。

  3健康教育方法

  3.1面对面交谈。由医生和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肾脏疾病的表现及透析的原理、方法、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及家属对透析有所了解。

  3.2现身说法式教育。让透析时间长的患者现身说法打消初次透析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增强治病信心。

  3.3书面形式教育。向患者发放一些肾脏疾病及透析的宣传资料,如小册子、书籍,并给予讲解,在宣传窗栏张贴相关知识进行宣传。

  3.4问答式教育。在透析过程中,多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的发展及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为患者排忧解难。

  4健康教育的内容

  4.1透析前护理。

  (1)心理护理:按患者不同的心理活动,根据性格、年龄、精神状态及对治疗所持的态度,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护士主动和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焦虑、恐惧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安慰。详细介绍有关情况,如:透析性质,透析后锻炼的.必要性等。带患者到透析室参观,同时安排做过透析的患者谈体会,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饮食、体重增长、出入量、尿素氮、肌酐、电解质及有无出血倾向等等。

  (3)说明透析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穿刺失败、低血压、肝素化出血、继发感染等,术前签署《血液透析知情同意书》。

  (4)患者透析前准备。保护一侧上肢的静脉,避免静脉注射,为保证建立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作准备。透前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饮食。

  4.2透析过程中的护理。

  (1)心理护理。治疗护士和医生热情接待患者,向患者介绍环境,特别是初次透析者,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穿刺时会出现疼痛不适,护士应通过交谈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放松紧张情绪。对有人格解体者,要使患者一分为二地认识人工肾,以免引起过度依赖透析机,以至于精神脆弱,不能接受合理治疗[1]。

  (2)护士要熟练掌握透析机的操作常规及穿刺技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保护血管。血管通路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平时要保护血管,造瘘侧肢体不注射,不量血压。穿刺首选绳梯法,不要盲目进针,要仔细摸清血管走向再穿刺,以减少患者痛苦,保证一针见血。

  (4)透析开始时血流量要慢,从50~100ml/min开始,逐渐增加血流量。血流量稳定以后,设置好各种报警阈值。各种透析管路连接要紧密,严防空气进入。

  (5)提高超滤技术,充分清除体内过多的液体,在透析结束时达到真正的干体重。每次透析增加超滤0.5~1.0kg,观察血压波动,若无血容量不足的征象,干体重应修改。

  (6)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变化,防止发生意外。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如患者出现发热、出汗、乏力、呕吐等及时与医生联系,立即处理。

  (7)注意观察机器运转情况,如发生报警,先关报警声,以免造成患者紧张,再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4.3透析后护理。

  4.3.1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告诉患者透析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头痛、头晕、呕吐等。使患者有心理准备。出现时应及时对症处理。对产生绝望、轻生念头的患者,护士应与亲属联系,取得配合。经常和患者谈心,了解其思想动态,打消各种消极心理。本组有1例患者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医药费而自杀。

  4.3.2血管护理:透析结束时穿刺处局部用消毒纱布块压迫止血,力量要适宜,压迫时间为15~20min,再用弹力绷带包扎。并嘱患者抬高上肢,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注意观察针眼是否渗血,以防血肿及炎症。如穿刺点周围出现轻度肿胀,24h内用冰敷或50%硫酸镁湿敷肿胀部位,24h后可用热敷,促进淤血消散,减轻患者疼痛。本组有5例患者初次透析时动脉穿刺部位轻度肿胀,第1天给予50%硫酸镁湿敷,第2天开始用热敷,每天早晚两次,每次30min,4~7天后淤血全部消散。

  4.3.3颈静脉置管的护理:向患者讲解留置导管的重要性,每次透析后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同时更换敷料。告知患者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防止感染。本组病例无1例感染。

  4.3.4饮食指导:血透患者营养问题极为重要,营养状态直接影响患者的长期存活及生活质量的改善。1年以上的血透患者中,几乎都有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2]。因而,要加强患者的饮食指导,合理调配饮食。

  4.3.4.1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蛋白质的摄入量为1.2~1.4g/(kg99d),50%以上为优质蛋白质[3],如鸡蛋、牛奶、瘦肉、鱼等。不宜用干豆类及豆制品,硬果类。

  4.3.4.2限制钠的摄入。小便正常时,不必限制钠盐摄入,小便减少时,要限制钠盐的摄入,一般每日不超过5g,无尿患者应控制在1~2g[3]。

  4.3.4.3限制钾、磷的摄入。一般每日摄入量钾<1300mmg/d,磷<800~900mmg/d[4],慎用含钾、磷高的食物,含钾高的食物有香蕉、桔子、海带、蘑菇等。

  4.3.4.4控制水分的摄入。饮水量为前一日尿量加500ml,饮水量包括固体和吃药所进入的水分量。

  4.3.4.5长期补充B族维生素。透析时水溶性维生素严重丢失,必须补充B族维生素。

  4.4维持性血透患者生活指导。

  ①维持性血透患者,在经济条件允许下,应接受规律性透析,益处在于使机体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液体摄入与依赖外源排水的良好秩序(因为机体依赖于时间的惯性信息十分重要)。不要依赖感觉的好坏,擅自决定提前或滞后透析。②生活规律,情绪稳定,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③积极预防感冒,平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心情愉快,心胸开阔。注意保暖,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不要受凉。④每日测体重,可以了解液体量的变动,尽可能说服患者将透析间期的增重控制在干体重的3%以下。⑤教会患者自己量血压,同时测卧位、坐位和立位血压,可以防止直立性低血压。高血压患者遵医嘱服降压药,不可随意变动或中断。⑥发现胸闷、憋气、咳嗽、咳血痰、夜间睡眠不能平卧须立即进行血透。

  5结论

  通过健康教育,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了护士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护士素质。通过对血透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全面掌握相关疾病知识,自觉进行饮食、饮水量控制,调整好情绪,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使透析顺利完成,并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玉珍.健康教育路径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xx,(19):9-11.

  [2]许红梅,黄莉莉,朱晓星.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xx,(11):2713-2714.

  [3]秦洁,李旭,常文军.血液透析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知及需求[J].解放军护理杂志,20xx,(12):27-29+76.

  护理学的论文 篇10

  摘要:探讨高职高专儿科护理学常用护理技术《小儿抚触》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项技能。

  关键词:抚触;教学设计

  小儿抚触是在科学地指导下,有技巧地对小儿全身进行爱抚和按摩的过程,是由父母和宝宝共同完成的一项活动[1]。婴儿抚触观念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已在发达国家广为推广,在我国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可。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中作为儿科护理学必学的一项操作技术,需要护生熟练掌握并能够教会他人操作。本次课的教学设计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接下来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小儿抚触》,选自医学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中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共一个课时。《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必修临床科目之一,它包涵儿童保健,儿科常见疾病护理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在本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小儿抚触不但是儿科医护人员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也是小儿父母需要具备的育儿技能,更是作为小儿洗澡机构以及保健机构人员必备的技能,其实用性不言而喻。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需求和《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结合本节课内容,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掌握小儿抚触的`关键时期和注意事项;掌握小儿抚触的好处点。掌握小儿抚触的操作步骤;能够独立进行操作并教他人操作。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团队意识;学会与小儿交流,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理念。1.1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及护士资格证考试考点分析,我将小儿抚触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作为重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熟练掌握。由于场地资源有限,课堂时间有限,没有婴儿参与,如何与小儿的交流,教学活动的如何组织,以及怎样进行合理地评价都是本次课题设计的难点。

  2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在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进行开设,经过一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和儿科学知识储备;形象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欠缺;团队合作意识差。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理论知识较多,日常和婴儿接触较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教学视频和教学图片相结合,人性化布置教学区域,尽量使操作场景与临床实际相符合,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其能够更深切地体会抚触的乐趣。

  3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贯穿分组练习法、情境演示法、角色扮演法,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工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团结合作”的临床护理素质,进一步培养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在评价中采用小组评价法和个别评价法两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教材,专业抚触室,婴儿模型,抚触教学视频,抚触图片等,模拟真实操作场景,是学生身临其境,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4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4.1导入新课

  采取直接导入法,直截了当,简洁省时。播放几张有关小儿抚触的可爱图片吸引学生眼球,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小儿抚触的关键时期以及好处,进而顺利导入新课。

  4.2探索新知

  4.2.1视频播放

  向学生展示操作需要的资源,如专业的抚触室,浴巾,毛巾,按摩油,婴儿仿真模型等,吸引学生的兴趣。强调抚触的好处后,播放小儿抚触操作视频,使学生对抚触有更直观的认识。在播放视频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并跟随视频进行初步模仿学习,完成第一个任务:简单示范下某个部位抚触动作。

  4.2.2内化新知

  结合图片,进行动作分解教学。依次展示抚触各个部位时的动作图片,结合学生完成情况,在仿真模型上示范每个动作,学生易错动作特别强调,如头部和胸部动作。学生边看边学,可在模型上或同学身上操作领会动作要领,教师随时纠正错误动作。

  4.3分组练习

  在学生掌握小儿抚触基本动作的基础上,提出本次课第二个任务:分小组进行情景演示练习,学会抚触操作并会讲解如何操作。学生6-8人一组,每组两个高仿真模型.护生边操作边向旁边“妈妈”讲解操作要领,“妈妈”们可提出各种问题“为难”护士,以此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情景演示创设仿真情景,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题,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益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2]。

  4.4达标检测

  儿科护理实践课的组织是否成功与如何评价关系密切,本次课采取小组评价法和个别评价法两种方式。根据学生练习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出“最佳团队”并给予课堂分数加分奖励。学生练习结束教师小结后,将学生按照学号顺序10人一组进行现场考核,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安排每组学生共同完成某一个或几个动作,教师现场给予ABC三档成绩,作为课堂成绩的一部分。并根据学生表现由学生评选出“最美妈妈”和“最暖奶爸”,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体现寓教于乐,并以此强调和小儿接触过程中温柔的语言和表情,以及爱心的重要性。

  4.5素质拓展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课堂知识应该及时应用到生活中,完成知识的拓展迁移。课堂结束后要求学生寻找适龄婴儿进行抚触实践,并录制小视频发送教师微信作为课后作业。通过完成作业,督促学生在课下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衔接,完成对教学知识的再巩固,再认识。

  5教学反思

  本设计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灵活创设情境;借助视频,图片,化难为易,增加直观感;教学评价采取各种方式,在有限的时间里灵活地安排完成对每位学生的考核,既完成课堂任务,又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巧借“微信小视频”作为作业辅助工具,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使课堂知识更加生活化。但由于无法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婴儿示教练习,加之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对操作力度的掌控欠缺,这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探讨摸索。

  参考文献

  [1]华涛,林霞.儿科护理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

  [2].王晞等.课堂教学技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xx.

  护理学的论文 篇11

  1对象与方法

  1.1评价指标:出科前对两组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考核,产房考核包括会阴冲洗、胎心音听诊,产科病区考核包括四步触诊、婴儿沐浴。每项操作满分按技能考核标准100分计算。在产科实习结束时让学生按实习效果自我评价表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完成实习计划、实习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方法是否可行、学习主动性、护患沟通、健康指导能力等方面。

  1.2统计学方法:收集的资料数据输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统计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两组出科专科操作技能考核结果比较:观察组4项操作考核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2.2两组教学方法效果自我评价比较:观察组在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可行、学习主动性提高、产时指导能力增强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3讨论

  3.1助产路径应用于产科教学,有利于护理本科生产科专科护理技能的提高:临床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教学过程。临床路径教学法为临床护理教学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流程,保障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避免了传统教学法的随意性,使临床护理教育更规范化和科学化[2-3]。由于产房工作紧张、繁忙,实习生难以很快进入工作角色,对产房专科护理技能难以掌握。为此,通过应用临床路径教学,根据路径表进行教学,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标准化、规范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应用助产路径对产妇整个产程进行观察护理,使学生对分娩产程观察管理有整体观,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和遗漏,从而规范了产房教学流程,提高了教学效率。两组教学方法的学生出科专科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观察组胎心音听诊、会阴冲洗、四步触诊、婴儿沐浴4个操作项目的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对准确地判断胎心音听诊的区域有较好的了解;四步触诊中基本能学会判断胎背、胎肢、胎头位置及入盆情况。由于产房教学严格按照路径流程规定的要求,虽实习时间较短,但教学过程直观、规范,保证了分娩全过程的观察护理,增强了教学的系统性,确保教学的质量,能够满足学生较好地学到基本技能的要求。并且在分娩各产程中,助产路径预设了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及分娩配合技能的训练,在带教老师与产妇及其家属充满人性化的沟通过程中,学生学到了与产妇及其家属有效的沟通技巧;在老师指导产妇呼吸训练及减痛技巧中,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难以理解的临床实践技能。而这种充满温馨、和谐、专业的氛围,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充满人文关怀奠定了基础。

  3.2定量、定性相结合使实习目标明确,提高了教学效果:以产科常见的专科实践核心技能为主,设立实习生操作技能量化学习表,使学习内容及目标要求明确,带教及学习有重点及针对性,提升带教及学习的双重效果[4]。观察组在产房实习时,由于按照助产路径教学,常见的专科技能按定量完成,学生在产房实习时间虽短,但从孕妇入产房待产、分娩到产后整个过程需观察护理5例。观察组33人中,85%完成了5例计划,9%完成了4例,6%完成了3例。对未完成5例的学生,要求其学习单项的护理技能。因此,学生熟悉助产士工作流程,对产房基本专科技能,如听胎心、观察宫缩、会阴冲洗、产程图应用、新生儿早吸吮等基本掌握,而对产房某些专科技能,如接生、会阴侧切缝合等较难的技能则需较长时间才能熟悉和掌握。在产科病区,由于采用定量要求,观察组对常见的母婴护理技能掌握程度明显较对照组好,四步触诊、婴儿沐浴等出科考核成绩明显比对照组高。而高危母婴如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早产儿、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等护理列为了解项目,使学生既掌握常见操作,又初步了解高危母婴护理常规,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在学生产科实习结束时,对产科总体实习效果自我评价显示,观察组的`教学示范方法可行,制定的学习目标明确,能使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同时,观察组在助产路径应用过程中,根据分娩不同时段设置不同的分娩技巧健康指导,并全过程跟从老师对产程观察护理,因此在对产妇不断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中,产时健康指导能力增强,学会与产妇良好的沟通,从而提高了学生在产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其顺利完成实习目标。

  综上所述,护理本科毕业产科实习时间较短,将自设的助产路径应用于产程观察护理的带教,并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临床带教老师和学生实习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产科专科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促进实习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提高产科临床教学质量。但由于实施时间不长,实习考核内容较局限,仍需今后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完善。

  护理学的论文 篇12

  【摘要】探讨老年人常患的几种疾病及如何护理

  【关键词】 老年人、高血压、老年痴呆症、糖尿病、护理

  【前言(引言)部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人口年龄发展趋向2个特点:平均寿命的延长和老龄人口的增多。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开始缓慢地衰退,进入老年以后,各器官生理功能衰退速度大大增快,因此,人到老年之后也就更容易发生各种疾病。而其中尤以高血压、老年痴呆症、冠心病、糖尿病为最,所以阐述之。

  【中心内容部分】

  1. 高血压

  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血压控制欠佳可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脏器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病等疾病【1】,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故应充分了解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并给予积极治疗和护理。老年高血压是指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血压持续或非同日三次以上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2】。而老年高血压病是指除了血压升高,还伴有心脑肾的损伤,且排除假性或继发性高血压的全身疾病【3】。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也增加,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40.4%,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为49%~57%,而80岁以上的老年患病率达65.5%【4】。

  膳食指导 适当控制体重,控制热量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坚

  持低盐饮食,食盐的摄入量每日≤5g,注意食品搭配,多食瓜果蔬菜,少食高胆固醇类食物。同时应戒烟限酒。 适当运动 【5】 经常锻炼,可以明显减缓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退化,有益于生命健康的保持。夏季气温虽高,亦不宜过于贪凉,过久呆在空调房内,不仅对高血压无益,反而易得"空调病"。正确的保养,仍应择时坚持不懈的活动和锻炼,才能增强体质,提高耐热的应激能力。值得指出,本病患者宜选择节律缓慢, 运动量小的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体力不宜过耗。如传统的太极拳、慢速跑或医疗体操以及适宜高龄患者的散步等,要因人而异。在没有心血管紧迫的情况下,运动心率掌握在100次/分钟--120次/分钟,以华佗古医家主张的"恰而汗出"为度,此时能使末梢血管阻力降低,心脏每分输出量适度减少,有利于血压下降,巩固疗效。用药指导 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经一段时间治疗后,根据血压的水平,适当增减剂量,达到治疗效果后调整至维持量巩固治疗。对血压较高的患者,不可降压过猛,应逐步降低,防止因血压骤降,引起重要脏器供血不足产生的不良反应。 早期轻度高血压病患者,血压18.5~21kPa/12~14kPa,器官无器质性改变,可使用一些镇静药,以解除情绪紧张和烦躁,提高睡眠质量,使血压降低。肥胖者控制体重亦能降低血压。降压药一般选用作用温合、副作用小的药物。中重度高血压病患者,提倡合理联合用药,根据血压变化适时用药,如早晨醒后,血压较高时,应服用常备降压药,卧床休息30min再起床;如虽经常规服药,出现头痛等症状,血压较高时,应及时增服降压药;当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导致胸闷、心前区不适时,应及时舌下含服消心痛等药物。

  2.老年痴呆症

  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史,文化程度较低者发病率较高。较常见的有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其他如外伤、中枢感染、中毒、肿瘤等也可引起痴呆是一组慢性、进行性、全面的精神功能紊乱,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早期表现有感情淡漠、生活懒散、沉默寡言、做事丢三落四。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记忆力障碍、言语障碍和不同程度人格改变,以及不能料理最简单的吃、穿等日常生活,最终因营养失调合并躯体疾病而死亡。它是一种以认知障碍和记忆能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最终会导致本人社交能力、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全面障碍,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日常生活护理: 痴呆老人在卫生、饮食、大小便、起居等日常生活方面自理能力差,需要协助。要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服,居室常开窗换气,被褥常晒太阳。功能锻炼:培养和训练痴呆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目的是为了保障患者生活上的需求,延缓智能衰退。对轻度痴呆的老人,自己料理生活,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使患者与周围环境有接触,以分散病态思维,活跃情绪,减缓精神衰退。对中、重度痴呆老人,家庭护理人员帮助和训练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如梳洗、进食、叠衣被,并陪伴外出,认路、认门,带领患者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长期坚持,使患者生活可以基本自理。饮食护理:饮食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尽量保持患者平时的饮食习惯,对食欲差且少食者,给予营养丰富、荤素搭配、易消化的的食物,对食欲亢进的,可适当限制食量。【6】

  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可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消瘦或肥胖、疲乏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其他类型代谢紊乱【7】。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糖尿病(DM)患者日益增多,老年DM患者其慢性并发症发生率18 %~40%【8】。老年DM包括60岁以后才发病或者是60岁以前发病而延续至60岁以后的老年患者。老年DM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加强对DM患者的护理,可以减少或避免DM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9】。老年糖尿病将成为 21世纪的主要健康问题。

  饮食指导是糖尿病治疗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 ,帮助制定均衡饮食计划 ,避免摄入过多食物或甜食、油腻食物 ,控制脂肪、胆固醇的摄取 ,增加水溶性食物纤维的摄入【10】。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一环 ,适当有效的运动可有效增 加自体胰岛素分泌 ,有利于血糖控制,促进全身代谢【11】。与患者共同讨论喜好的运动内容 ,与医生共同设计安全量的运动 ,若运动量增加 ,则要增加饮食量 ,以防低血糖发生 ,运动强度则以无劳累为宜 ,要及时调整运动时间、量和方式。心理治疗对糖尿病的治疗非常重要。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维持病人内在环境的稳定,而焦虑的情绪会引起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的分泌,从而拮抗胰岛素,引起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糖尿病患者由于要长期注意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病人易产生厌倦、烦躁、痛苦的心理,尤其是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反复的时候,因此,教育患者戒怒、戒躁、戒忧、戒悲,悲喜有度,知足常乐,学会自我调节。药物治疗略。

  【小结部分】

  2 1 世纪的老年患者的护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是护理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及努力的方向,随着新世纪护理服务的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老年患者的疾病及护理将有更快速的发展和完善。护理人员不但要学会老年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巧,而且要掌握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知识和方法,更要关注、尊重、爱护、关心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1】王文,马丽嫒,向华.重视正常高值血压水平及其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的干预.高血压杂志,20xx,13(6):321-327.

  【2】 第二版老年护理学20xx:125

  【3】 第二版老年护理学 20xx:125

  【4】 第二版老年护理学 20xx:125

  【5】 王素芳.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xx,20(2):169.

  【6】王海和,陆敬荣.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xx;6(3)

  【7】李元新 老年糖尿病护理进展 中国疗养医学 20xx年 11月第 18卷第 11期

  【8】范丽风. 糖尿病护理进展[J ] . 中华护理杂志,1997 ,32 (10) :613【9】蒋国彦. 老年人糖尿病的防治[J ] . 中级医刊,1997 ,32 (4) :20.【10】张怡,董梅 老年糖尿病的护理研究进展 齐齐哈尔医学报 ,20xx年第 24卷第11期

  【11】黄华夏.老年糖尿病护理进展[J ].护理学杂志, 1999, 14 (2) : 124.

  护理学的论文 篇13

  【摘要】

  目的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神经外科患者60例,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的术后感染情况、护理满意度大小。结果护理组的术后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大小分别是20.00%(6/30)、100.00%(30/30),其中分别出现了颅内感染患者1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2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其他感染症状患者2例,对照组的术后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大小分别是40.00%(12/30)、83.33%(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指导护理工作开展后,可以有效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感染症状,提升护理疗效。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护理;应用效果

  术后感染是神经外科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神经外科手术属于比较特殊的手术,手术部位比较特殊,因此一旦发生感染症状后,很容易引发其他不良症状[1],甚至对患者的后期康复、生命等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在神经外科手术后,需要及时开展抗感染、消毒处理等工作,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20xx年03月~20xx年10月的神经外科患者60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各30例。男37例,女23例,护理组年龄25.58~74.1岁,平均年龄(57.58±7)岁。对照组年龄25.61~574.3岁,平均年龄(57.63±7.02)岁。两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护理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干预方式,第一,持续质量改进管理[2]。成立小组,由护士长全权管理,小组成员选择本科室的护理人员,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以往病例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料进行查阅和认识,对术后引发的感染症状、感染部位、影响因素等及时加以认识。感染常发部位比如颅内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等症状,针对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以及其他不良反应提前做好预防改进工作。第二,管理措施。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工作开展时,有很多方面需要引起注意,并且做好管理工作。首先,手术室环境管理,手术室空气质量低是引起手术感染率上升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影响因素[3],因此提升患者及其术后的卫生程度,降低排菌量非常必要。同时在手术开展的整个阶段,需要做好患者的.卫生管理,降低排菌量,对于紧急手术患者,手术开展前需要快速对患者擦拭身体以及其他工作,提升患者的清洁程度。其次,体位护理也非常关键。对于脑脊液漏患者,需要做好体位护理和切口护理工作,采用常压引流方式,同时将引流袋装置在切口平面下方,避免引流袋回流而引起颅内感染等症状。加强对患者身体功能运动和指导[4]。再次,引流护理。

  脑室外引流过程中,需要对引流瓶的高度加以科学控制,避免脑脊液回流而引发感染症状,同时需要采用一次性的引流瓶和引流管,避免上下插入操作时,导致引流受阻,同时可以通过轻微的进行左右旋转来降低感染发生率。在具体引流操作时,采用挤压引流管方式来对组织碎块阻塞情况加以改善,避免引流管堵塞,从而引发颅内感染等不良反应症状[5]。最后,导管更换。对于紧急情况下的置管操作时,由于情况危急,因此消毒工作开展不到位,因此必须要在两天内及时更换导管,采用薄膜敷料将导管妥善固定,对于疑似污染病例能够及时加以更换处理,降低静脉药物刺激作用,避免引起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症状。同时也需要做好尿道管理,经常会出现一些细菌进入尿道的情况,可以利用胶带将导管有效固定到腹部位置,降低尿道感染发生率。当然除了上述提到的,由于神经外科手术比较复杂,手术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容易引起脑脊液漏等情况,导致感染风险增大,因此整个手术开展前后必须要做好抗感染护理工作,给予持续引流处理,提升手术成功率。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组的术后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大小分别是20.00%(6/30)、100.00%(30/30),其中分别出现了颅内感染患者1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2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其他感染症状患者2例,对照组的术后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大小分别是40.00%(12/30)、83.33%(25/30),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指导护理工作实施,能够针对神经外科手术后容易引发的感染症状开展对症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术后引流、导管体位、手术环境、体位等各个方面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操作,从而可以降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症状发生率,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于医护工作开展的满意度。因此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指导护理工作开展后,可以有效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感染症状,提升护理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千红,刘瑞,卢秀萍,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xx,27(15):1418-1419.

  [2]陈喜凤.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在预防神经外科手术后感染护理中的应用疗效[J].医学信息,20xx,11(23):606.

  [3]田瑞霞.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护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xx,2(8):186.

  [4]阿依古丽奥巴克,阿尔达克阿吾巴克.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感染中的护理效果观察[J].世界临床医学,20xx,10(10):180.

  [5]卢文东.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神经外科术中感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xx,33(5):2544.

  护理学的论文 篇14

  【关键词】急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急危病人面临生命威胁,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重症患者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此时,如果做好心理护理,就会缓解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患者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本文结合工作体会进行探讨。

  1对急危病人心理护理存在的误区

  1.1忽视病人的心理护理认为急危病人需要尽快抢救,轻视心理护理。应认识到急危重病人由于病情重、急,发展快,病人完全无心理适应,容易造成紧张、焦虑、恐惧,这样造成后果是病人不愿意合作,还可以导致医患纠纷,所以心理护理不容忽视。

  1.2忽视非语言信息的作用认为心理护理就是和病人沟通过程中,发现并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但在抢救室没有时间或无法进行语言沟通。这样就容易忽视非语言信息的作用。如果这时抚摸病人的手或轻拍肩膀或给病人一个微笑等非语言行为,会使病人心情舒服,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1.3忽视家属的心理需求家属的情绪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家属的心理反应比病人复杂,充分理解家属心情,做好抢救的'同时,同时也要稳定家属情绪,使其了解病人的病情,配合医护人员,使抢救顺利进行。

  2心理护理技巧

  由于急重症患者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2.1使患者有亲切感急重症患者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感。护士应当做到紧张而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患者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护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2使患者有信任感护士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者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2.3使患者有安全感护士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对病人要高度同情,周到热情,谨慎地服务。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了解患者、家属的不同心态,通过安慰、鼓励、解释、疏导,使患者减轻精神压力,消除思想顾虑与紧张状态,还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减轻他们的心理上的压力。对急重症患者,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的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方面的积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2.4增加责任心病人脱离危险后,面临着较长时间的恢复阶段,此期由于病人角色的转换,与社会生活脱离时间较长,病人迫切希望早日康复,脱离医院环境。此期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服务态度好,并着重加强生活护理,建立良好的治疗环境。尤其对不能起床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其肢体的功能位置和卧位的舒适,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协助病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或安排替代的办法,改善不良的心境。同时还要保持病室安静、清洁、整齐,减少噪音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加上护理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诚恳的笑容,必定会维持病人良好的心境,缩短治疗过程,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总之,在给急危病人实施心理护理时应轻重缓急,根据个体的心理特点,解除病人心理负担。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舒适感的同时更要全方面地观察了解患者的个人心理状态,及早发现其心理异常,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使患者的心理恢复正常,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护理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护理学的论文06-16

康复护理学论文(精选20篇)05-18

护理学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04-25

护理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07-22

护理学硕士毕业论文提纲范文04-28

老年护理学论文2000字(精选8篇)05-26

中医护理学论文(通用5篇)05-12

护理学论文3000字范文(精选7篇)08-16

护理学综述论文经典范文(精选16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