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静脉输液护理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静脉输液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静脉输液护理论文1
一、产生小儿静脉输液中常见难题的因素
1.1护士的专业素质的因素
小儿护理理论是不全面的,生病的孩子或者是小孩的亲属的不信任,这样影响了护士的工作——“静脉穿刺”不能顺利和圆满的完成。作为一名儿科护理工作者,本人的体会是:
(1)工作量大;
(2)生病孩子的父母或者亲属的不信任导致护士工作的繁琐;
(3)护士自我减压能力,个性和能力,以应付增加的物理和影响的许多方面有很高的期望心理,护士的消极情绪影响了工作质量;
(4)护士资历:年轻的护士普遍缺乏经验,输液失败率更大。
1.2患儿的自身因素
患儿的自身因素主要有:
(1)患儿年龄因素:3岁以上年龄较大的儿童在父母和护士的说服指导下,输液基本能配合;3岁以下的儿童对外部刺激反应强烈,疼痛的敏感性,哭闹,恐惧,抵抗不合作。
(2)患儿血管因素:脱水、休克、血管不充盈、肥胖、、一般水肿、出血性疾病的儿童,如果穿刺技术不当,管理不善和输液过程失败率高于正常儿童。
1.3穿刺部位的因素
一般年龄较大的儿童的穿刺部位主要是:手背浅静脉、足背浅静脉|、小隐静脉、大隐静脉、手腕的静脉,穿刺成功率依次下降,婴幼儿额正中静脉优于颞侧静脉,穿刺点越接近正中静脉的成功率越大。
1.4头皮针的因素
(1)头皮针型号与血管粗细不成比例,造成血管破裂外渗。
(2)同型号留置针比普通针粗,硬性小,针柄较大且不易固定,穿刺技术不熟练,失败率大于普通头皮针。
l.5家长缺乏输液护理常识
担心恐惧,粗心大意,不小心碰撞头皮针,或牵拉输液器,任孩子玩耍,搂抱,穿刺部位覆盖衣物等,常使输液不能顺利完成。
二、小儿静脉输液中常见难题原因分析
小儿静脉输液中不能一针见血,导致静脉穿刺不顺利。很多护士需要经过重复多次的穿刺才能够成功,这样会使患者的'家长或亲属不满意。其影响穿刺的因数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2.1技术因素
小儿静脉输液的技术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血管穿刺不当:静脉穿刺的重点是需要找到合适的血管。由于小儿的静脉不是很明显,护士手指触摸时会导致判断失误,甚至有的时候错误地进行了动脉穿刺;
(2)静脉穿刺链接:护士在对小儿进行穿刺前没有进行充分评估其选取的静脉,这样的行为非常的盲目和随意,以至于穿刺的时候自信心不足导致不顺,并且在出现错误的时候未能及时调整,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儿童家长的不满。输液过程是容易出汗的活动,输液针没有完全固定的,如液体泄漏发生时,该药物可能会导致局部组织的强烈刺激组织坏死,疼痛,肿胀,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3)在输液中巡视和拔针的环节是非常重要,不正确的拔针会增加患儿痛感,针眼压迫不当可致皮下瘀血,还会影响下次输液。由于儿童科室的工作负荷大和人员少的缺点,容易忽视了输液中巡视过程,这样就会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小儿在输液过程中的反应以及出现突发症状后的及时处理。
2.2心理因素
影响小儿静脉输液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儿童的心理因素:因为儿童身体不适和进入陌生的医疗环境,导致其情绪和心理状态不是很稳定,再加上护士在给儿童注射时的疼痛,这样就导致了儿童逃避不配合的行为,以至于出现小儿静脉输液穿刺失败的出现。
(2)儿童的家长心理因素:父母对子女的爱护,苛求护理人员对患儿治疗时要尽可能降低治疗所致的痛苦。这样导致儿童容易产生疾病恐惧和焦虑。
(3)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由于小儿哭闹及患儿家长的紧张会增加了护理人员在对小儿静脉输液的心理压力。在护士出现静脉穿刺不顺和小儿家属的抱怨时,护士会因为心情过度紧张出现一些非技术性失误——进针力度控制不当、角度不适当、进针位置、穿刺时针尖颤抖、进针手感不佳而刺破血管等。
三、小儿静脉输液中常见难题解决的对策
3.1加强学习,强化管理
(1)强化素质教育管理,提高护士素质,关键在于机制完善并有效运作,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体制、标准,达到育人、用人一体化机制及强化考核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从而真正推动护士素质的不断提高。
(2)医院针对经验不足护士的护士应该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例如:对新上岗护士实施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其本操作技能培训、专科理论、岗前教育及抢救技能培训。
(3)对制度落实不够、责任心不强的护士,医院应该给予监督和纠正。
(4)医院应该定期的组织护各个科室进行业务学习,同时鼓励她们继续深造,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3.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医院的日常工作和检查制度,以确保病人安全和医疗质量的规定是减少医疗失误事件,以避免出现纠纷的首要条件。例如护士在配药的时候要对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瓶进行使用前的常规检查,检查使用期限、漏气情况和有无杂质等方面。
3.3探索新的护理技术
医院要推行资源全院所有科室共享。在输液时,尽量减少针头对瓶塞的反复穿刺。当加药量大的时候,护士应该使用两个针头操作,一个是抽药用,另一个固定在溶酶瓶塞上,且当穿刺瓶塞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瓶塞成75度角,快速刺入。另外,在配药过程中,要避免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有资料圈表明,抽药的注射器不能多次反复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的数量也越多。
3.4减轻护士的工作负担
医院针对儿科治疗多、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和病人多等问题,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护士编制数量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增加。在近两年当中我们医院增加了护士28名。
(2)科学的执行情况和灵活的调度系统。医院要根据实际患者数量和护士的工作量做一些调整,让护士在患者少的时候多给予休息,在患者多的情况下给予一些相应的加班的合理排班方法;
(3)面对小儿发病的高峰期时,医院要给予提前准备应对。例如医院的机关人员在遇到地震或其他的事故的时候支援一线时,医院在留守足够的人员后尽量的去支援一线。
3.5强烈的责任感和传教的服务
输液过程中,观察滴注速度、药物反应和任何泄漏,并定期检查导管衔接处有无脱落、穿刺部位和移位现象。护士在对小儿进行输液前要将所用药品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小儿不配合易使针头脱落、穿刺部位移位等有关事项及预防措施告诉家长,使家属对输液风险有一定的认识。
3.6改进服务态度
护士的美好语言不但能使病人听了心情愉快,而且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护士的亲切语言,有利于解除病人的思想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保持接受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在解答患者或患者家属的问题时,一定不能够切简简单单或者草率而生硬地回答:“去问医生”、“我也不知道”、“我不清楚”……,护理人员应主动意的站在维护患者的利益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并且对待存在的问题不能够有丝毫的推诿和隐瞒。针对一些患者或患者家属提出的一些无理要求我们要耐心的加以说服和有理有据地加以疏导。
静脉输液护理论文2
静脉输液作为常用的、有效的、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随着疾病谱的复杂化、医嘱给药形式的多样化,逐渐成为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和导致医疗纠纷的主要环节。为确保输液治疗的安全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和输液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我院静脉输液护理学组自20xx年1月对全院各护理单元静脉输液护理质量监控员进行理论培训、临床考核、质量控制、技术督导等,经过3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开设24个病区,展开床位980张,护理人员652名。20xx年成立静脉输液护理学组,主要负责全院静脉输液护理质量的调查研宄和监测、护理人员的在职理论教育和培训、临床技术指导和帮带、推广新理念和新方法,对全院静脉输液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为护士长和护理部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为使专科培训常态化、继续教育持续化、输液护理个性化、科学管理规范化,静脉输液护理学组自20xx年1月设立了科室静脉输液护理质量监控员,目前全院共有27名监控员,均为女性。年龄26~38(30.2277.78%;主管护师6名,占22.22%。
2方法
2.1监控员的选择
由静脉输液护理学组制订监控员标准:护师职称,大专以上学历,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采取自愿报名和科室推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各科室报名者1~2名,护士长对本科室自荐和推荐的监控员做书面评价,内容包括:对护理工作的'责任心和学习的主动性,静脉穿刺技术水平,语言沟通及教学能力,对新技术和新业务的接受能力,临床观察能力,法律、法规意识,慎独、自律等职业素质。经综合评估第一批来自全院18个护理单元的23名监控员入选。20xx年、20xx年7月仍采取上述方法,分别发展监控员3名和1名并建立业务档案。
2.2监控员的职责
监控员负责本科室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主要为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并发症、留置导管非计划性拔除)的记录和报告,对本科室各类动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病情观察,对护理过程中更换敷料、输液局部和整体情况的观察、导管维护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对治疗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护理难点及时与静脉输液小组成员进行沟通,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监控员每月活动1次,时间1~2h,重点反馈理论知识学习及技能操作培训的效果,探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3监控员的培训
借鉴国内外医院中心静脉置管专职护士的培训模式,参照美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实施先培训后使用的原则,对我院静脉输液护理质量监控员实施培训与考核,培训的主要方式为:①邀请院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②参加军内外各类静脉输液护理培训班和学术交流会。③购买静脉输液护理相关书籍和订阅护理类核心期刊供自学或查阅。④进行模拟静脉输液治疗不良事件案例分析和报告点评。⑤组织静脉输液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训练与考核。
2.3.1理论培训3年累计授课15次,约28学时。主要内容包括:护理程序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静脉输液常见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高警讯药物的定义与管理制度、静脉输液感染控制的目标性监测与手卫生、中心静脉导管的日常维护及并发症的处理、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静脉注射药物安全应用、静脉输液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处理预案、职业安全与防护、治疗性沟通的技巧、静脉输液历史回顾与展望、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临床用药安全及护理风险意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策略等。
2.3.2技能培训技能培训紧密结合临床实践,3年来累计培训12次,约26学时。主要内容包括:特殊药物监测单的设计和应用、高警讯药物临床应用操作流程、肝素帽及正压接头应用操作流程、微量泵及输液泵使用操作流程、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规范、中心静脉导管换药流程与规范、胰岛素的正确使用和操作规范、化疗药物配置与操作流程、静脉高价营养液的配置与操作流程、中心静脉导管床边评估指南、静脉输液患者床头交接班指南、7步洗手法等。
2.4监控员的质量督导
依据医院“以患者安全为核心”的护理管理理念和实施“公开对待缺陷、及时上报非惩罚性处理”的护理管理新方法3,静脉输液护理学组对静脉输液的质量控制和对监控员的督导工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①建立静脉输液不良事件报告表,根据事件发生报告情况,分析、查找原因,逐步建立静脉输液安全护理保障制度。②设立中心静脉置管输注(化疗药物和高营养药物)上传表,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情况登记本(记录留置血管和留置时间),科室监控员对本科室静脉输液工具选择的合理性进行自评,护理学组对监控员的质量控制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现场调查和全面核查,以确保登记资料的准确性和上传资料的及时性。③监控员对科室内的静脉输液质量进行连续监控,静脉输液护理学组每月1次对各科室静脉输液护理质量进行督导,及时反馈科室自控情况,分析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做好持续质量改进。④设计“患者及医生对静脉输液护理满意度调查表”通过每季度1次的问卷调查和每半年1次的监控员理论和技能考核,反馈临床静脉输液护理的品质和内涵。
2.5监控质量的评价指标
①外周静脉输液并发症:依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制定的《静脉输液实践指南》4的规定,统计外周静脉炎、外周静脉渗出和外渗的发生率。②中心静脉输液并发症:指留置导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以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z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CRBSI)。③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漏报例数。④患者和医生对静脉输液护理的满意度。
2.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采用*2检验进行数据处理。
3效果
3.1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药物不良反应漏报率下降。
4讨论
4.1静脉输液护理质量监控员的临床实践,提高了输液治疗的安全性
临床科室设置监控员以后,外周静脉输液静脉炎的发生率从9.20%下降为3.70%,静脉外渗的发生率从7.74%下降为2.66%,中心静脉留置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从6.44%下降为2.80%,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从3.79%下降为1.36%;药物不良反应漏报率从18.92%下降为3.03%(P<0.01或P<0.05),说明静脉输液护理质量监控员在提高输液治疗安全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有调查资料显示5-6,输液安全是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而静脉治疗是一种有创性介入治疗,存在着发生各种输液治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在临床科室设立静脉输液质量监控员对于有效规避输液风险、提高输液治疗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监控员不断反馈临床质量控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做好持续质量改进,这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护士对自身职业的满意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静脉输液护理质量监控员的质量管理,提高了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
患者的满意度从87.50%提高到96.67%(P<0.01),医生满意度从68.42%提高到94.74%(P<0.01)。传统的静脉输液护理质量管理注重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即强调护士要加强巡视,观察有无液体渗出和对输液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处理,现代护理管理强调实施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7],我院设立静脉输液护理质量监控员,在临床实践中注重发挥前馈控制的作用,监控员负责对科室内静脉输液质量进行连续监控,着重环节质量的监控,通过特殊药物监测单的设计和应用、规范高警讯药物临床应用操作流程、肝素帽及正压接头应用操作流程、微量泵及输液泵使用操作流程、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规范、中心静脉导管换药流程与规范、胰岛素的正确使用和操作规范、化疗药物配置与操作流程、静脉高价营养液的配置与操作流程,统一中心静脉导管床边评估内容、静脉输液患者床头交接班指南等,紧密结合临床的专业指导,将前馈控制和动态管理具体落实到操作层面,是现代护理管理理念在静脉输液治疗中的临床实践。
静脉输液护理论文3
1静脉输液的方法
1.1穿刺的技巧
由于高校大学生生的年龄通常是在18~25岁之间,此时段的血管充盈非常的好,弹性也很好,至于输液的基本途径是选择手背的浅表静脉进行穿刺注射。在经过消毒之后,针对血管比较粗并且容易固定的患者,应该将针头稍微下倾斜15°,再将静脉挑起来,进针之后再将针放平进到位,有利于上下血管壁的分离,从而避免出现血管被刺破的现象。若由于上一针穿刺失败而出现水肿或者是发生淤青现象的学生必须要避开上一次的进针眼,另选一根较粗的血管,使用拇指沿着血管走形按压,充分的暴露静脉,再根据上述的进针方法进行穿刺。与此同时,作为高校门诊的护士应该有高度的责任心、谨慎心、从容稳定的心态,要正确的对待每一次的静脉穿刺。从20xx年1月至20xx年3月,我校门诊部一共收治静脉输液的学生有520例,其穿刺一次性的成功率高达99%。
1.2拔针的技巧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输完液体之后在皮肤的穿刺点上使用输液贴按压,主要是为了避免皮下出现局部的淤血现象。其实正确的压迫点为皮肤的进针点与皮肤上方垂直的方向,按压该点能有效的防止血液遗漏出血管之外。还有护理人员在拔针的过程中不能过力的按压血管,主要是因为按压与快速拔针的过程中针尖的锐角可能产生切力,易导致血管受到机械性的损伤,所以按压的是皮肤,同时还要快速的取出针头,待拔针之后稍加按压几分钟即可。
2输液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2.1严格按照处方进行操作
要加强高校门诊护理人员静脉输液的安全意识,严格的遵守遵守医生的叮嘱,还要遵守“三查七对”的操守原则。作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正确的执行医生所开的处方,学生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按时、按量的完成,部分学生可根据病情的发展或者是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用餐之后进行输液。输液的过程中药科学合理的遵照医生所开的处方,避免出现随意更换药物顺序。在不属于医学院校的其他普通院校内,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或者是过度的害怕、紧张,在治疗的过程中会要求护士更改医生的处方这一点是绝对不允许的;此时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的向学生进行讲解,使他们清楚自己的病情之后再积极和配合治疗,严格的根据医生所开处方进行,以便于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护士在接到处方的时候,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是否有无用药史,必要的时候做药物敏感试验,如若皮肤显像为阴性,方可进行静脉输液;若在第二次进行注射之前可再次查看皮肤是否出现阳性变化等反应。其次,护理人员在接到医生所开的处方之后还要查看处方上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是否有出现差错等;针对已经执行过的处方再次实施之前要询问患者在上次用药之后是否出现任何反应等。如若发生处方上有疑问之处需要及时告知医生并纠正。
2.2要规范输液的过程
高校门诊要始终保持清洁完整有序的治疗环境,将无菌器械放置在远离污染区的地方。执行操纵的护理人员要严格的按照要求穿戴护士服、护士帽、口罩,随时保持手的干净、消毒。在操作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员的流动,并规劝陪护学生到注射室外面进行等候,从而有效的降低细菌的污染。门诊内要定时定点的进行常规的消毒;护理人员要掌握规范的持握注射器的方法;在配药的过程中要是使用一个注射器,避免在加药的过程中出现针头的反复抽取受到细菌的感染。
2.3加强护理巡视
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的发展状况,尤其是要关注患者输液的速度,患者是否出现心慌、气闷,液体是否出现遗漏等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由于患者对医学常识是有限的,对输液滴速是否过快或者是过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出现输液输到一半的时候,甚至不到一半的时候学生感觉有点好转,或者是因为上课时间比较紧张而自己调快滴速或者是自行拔掉针头等。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巡视,避免出现该类现象,有助于提升护理的质量以及管理方面的安全。本组的520例学生中因为某种情况而自行调节液体滴速导致输液过快或者是过慢的占到总数的35.4%,因自行调节滴速而出现了某些轻度的输液反应(恶心、呕吐、心慌)有3例。当护理人员遇到该类显现的时候必须要制止,同时还要对学生讲解输液相关的安全知识,并告知其严重的后果。另外在门诊部还出现了部分同学因为高烧、情绪紧张或者是空腹等现象在输液的时候出现“晕针”或者是“低血糖”现象,此刻要协助学生去掉枕头平躺,在按压该生的人中穴,接着让该生喝点糖水或者是嘴里含一块糖,待症状消失之后再进行注射,并且还要及时的宣传以便于解除紧张的情绪。
静脉输液护理论文4
1.临床资料
我院20xx.5~20xx.4期间,观察320例患儿静脉输液过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88例,输液患儿外渗现象占27.5%.其中婴幼儿59例(67.04%),学龄前期16例(18.18%),少儿期13例(14.78%)。男孩58例,女孩30例;年龄为1月~6岁;包括化疗患儿15例,50%葡萄糖静注8例,10%葡萄糖+10%KCl静脉滴注45例,其他20例;外渗部位为:头皮45例,前臂15例,足背部14例,内踝9例,其他部位5例。其中轻度40例,中度32例,重度16例。(轻度:疼痛局限于注射部位,肿胀面积小于2cm;中度:疼痛难忍,肿胀面积约2~4cm;重度:肿胀面积大于4cm,皮肤颜色由苍白转变为暗红色)。
2.各年龄组患儿的特点及输液外渗的原因
2.1.患儿因素
2.1.1.婴幼儿(1~3岁)
新生儿幼小,反应能力最差,头部静脉丰富,交错成网,管腔内无瓣膜,且血管内压力低,管腔幼稚,影响操作判断。皮下脂肪薄,皮肤松弛,极易受到周围组织的牵拉,造成血管移动,导致钢针错位,形成外渗。婴幼儿静脉穿刺难度相对较高,极易导致胶布松动使针头脱出静脉,在本临床资料中,婴幼儿导致输液外渗的现象相对较多,占输液外渗的67.04%。
2.1.2.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的儿童存在怕打针的现象,常常哭闹,害怕注射时疼痛,不配合治疗,当静脉穿刺一次性不能成功时,部分患儿会拒绝输液穿刺,家属很着急,激动的情绪会影响护士的操作。患儿不能很好地合作,造成输液外渗。
2.2.穿刺部位
婴幼儿穿刺按常规是定位于头皮静脉穿刺,由于婴幼儿易动,对顺行穿刺有阻力者,采用逆行穿刺。学龄前儿童可在手背或足背上穿刺定位。对特胖、静脉隐匿的患儿可选择内踝部位大静脉,腹泻脱水较严重的患儿,可考虑选择肘窝部位的静脉进行穿刺。婴幼儿患者其本身血管就不易找,又不能很好地合作,穿刺部位不利于护理,造成穿刺时刺破血管。
2.3.病情特点
2.3.1严重脱水、营养不良的患儿有110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10例,占9.09%。由于末梢循环较差,血管通透性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增高了外渗反应的发生率,也加重了其不良反应。
2.3.2有创伤或者其他炎症性病变的患儿207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19例,占9.178%。由于疼痛难忍,加上自控能力差,穿刺部位的活动度较大,因治疗需要,多次输注液体,也易导致液体外渗。
2.3.3癌症是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癌症患儿3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1例,占33.33%。因为反复化疗的原因,癌症患儿的静脉脆弱,穿刺难度较高,易发生血管刺破,液体外渗。
2.4.药物和治疗因素
部分刺激性药物易导致液体外渗,如①高渗性液体、阳离子液体:50%葡萄糖、10%葡萄酸钙、20%甘露醇、10%氯化钾等;②高价营养液:脂肪乳、氨基酸等;③高PH值药物:11.2%乳酸钠、5%碳酸氢钠等。如高浓度甘露醇等高渗性药物在输注速度稍快的情况下,血管压力增加,刺激性也随之增强,血管易发生收缩、痉挛、外渗。
2.5.护理因素
2.5.1.护理工作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皮肤消毒范围大于胶带固定面积,棉签擦拭消毒液以免妨碍视线,导致穿刺错误,避免刺激性药物渗漏,产生无菌性炎症。局部解剖掌握不牢靠,经验不足,对血管不了解。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都是导致外渗的原因。
2.5.2.套管针型号不符,小儿血管细,尤其是新生儿,留置针的使用,易造成套管针周围血管因扩张受压,导致营养障碍而渗漏坏死,套管针与血管壁的接触摩擦也可增加外渗机会。使用钢针,穿刺时刺破血管对侧,药液沿对侧血管壁外渗。
2.5.3.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顺静脉外膜划破血管壁,药液外渗于皮下。输液速度太快,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可使血液内压骤升,引起药液外渗。
2.5.4.穿刺技术不过关
穿刺针头不锐利,“拉锯式”的穿刺静脉,造成静脉局部多个穿刺点,血液从静脉穿刺点漏出,穿破皮下的毛细血管造成出血。
2.5.5.拔针后处理不当引起的外渗
拔针时只按压皮肤针眼,血管壁的针眼没有得到按压,就会造成静脉穿刺点出血。拔针后按揉穿刺点,破坏了伤口处的血小板凝集,在正确的按压时间过后,伤口或皮下出血。压迫的时间过短,未达到止血效果。
2.6.健康宣传
部分家长由于缺乏护理知识,加之对于患儿的.关切和焦急心情,导致过多的搂抱和摇动患儿,或者使用衣物蒙盖患儿头部,碰触到头皮针,或者牵拉输液管,造成针头刺破血管壁而引起液体外渗。
3.护理干预措施
3.1.针对儿童年龄及生理特点对护士的技术操作要求
护士应当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规范的穿刺技术,仔细操作,严格按照护理操作制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切忌反复穿刺,避免进一步造成血管周围组织损伤,充血水肿等。给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时,护士面带微笑,主动的接触患儿,蹲下亲切的呼唤小朋友,处理好家长患儿和护士的关系,取得患儿和家长的配合,争取一针见血。选择手背或足背静脉,多与患儿沟通交流,取得他们的信赖与合作,指导其掌握输液注意事项,做好自我护理。输液完毕,应快速拔针,用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出针部位,直至无出血点为止。
3.2.合理选择静脉穿刺部位
针对小儿的性格和生理特点,护理人员应首先评估患儿静脉血管的粗细、弹性及位置,尽可能地选择弹性好、直、粗且远离关节活动部位的血管,避开有炎症、瘢痕、硬结、皮肤病或血运差(如足背、内踝等)的部位穿刺。小于2岁的患儿尽量选择头皮静脉,首选颞浅静脉和额前正中静脉,尽量避免眶上静脉,眼周和耳后静脉。2岁以上患儿可选择肢端静脉,避开关节活动处。静脉输液时应选择合适的套管针型号或是头皮钢针,头皮针一般选择4.5~5.5型号,对于住院患儿尽量使用留置针。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减慢输液速度,减小压力,严格避免外渗、外漏。
3.3.妥善固定
头皮钢针应当固定妥当,常规作“S”型固定,反折环尽量小,固定胶布数量应视情况而定,在减少固定胶布的情况下起到固定保护钢针的作用。门诊输液,可在小儿手足部位用小夹板固定在功能位,以防止患儿因活动过度,导致针头脱落,引起外渗。
3.4.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注意事项
钢针输液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因此在化疗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酸钙等刺激性药物时,使用留置针可减轻痛苦,减少因外渗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的不良反应。输液时,药物滴注速度控制在20~40gtt/min,婴幼儿则保持在15~20gtt/min,可避免因为输液速度过快导致的刺激性药物渗漏。
3.5.加强穿刺部位观察
钢针固定后,一定要暴露穿刺部位及四肢末端,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胀和渗漏情况,末梢循环情况也是观察的重点。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一般15~20分钟巡视一次,指导家长正确看护静脉,警惕长时间哭闹的患儿,观察是否因液体外渗所致。在输注化疗药物或刺激性特殊药物时,应在输液卡上作明显标记,加强观察。发现红肿、渗出等,应立即拔出针头,及时更换针头和输液部位,给予局部或全身对症处理。留置针保护膜平均48小时更换一次,留置针一般保留3天~5天,避免反复穿刺。
3.6.进行正确的拔针宣教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护士在拔针时,一边拔针一边与患者进行交流,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拔针后需按压3~5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要用大拇指顺着血管走向按压针眼和针眼上方2cm处,不能只压皮肤穿刺点。要将手臂抬高,增加静脉回流,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7.提高患儿家长防患意识
输液前应交代患儿家长注意事项,特别是高危药物应及时说明,保护针头,避免针头位置移动,发现患儿有不适应反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以防不良反应发生。
4.输液外渗处理措施
输液外渗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或停止输液,迅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轻度肿胀处理:温度控制在50℃内热敷,注意观察皮肤情况。若出现大片红肿伴疼痛(中度),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红线,可用25%~50%硫酸镁或75%~90%酒精湿敷。重度肿胀,若产生水泡,或组织坏死,立即药物封闭治疗,外敷药物对症治疗。
4.1.抗肿瘤药物等外渗应采取冷敷,减轻水肿和药物扩散,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害。药物外渗面积大者,可回抽药液,减少渗出量。采取局部制动,抬高患肢,并使用50%硫酸镁湿敷。若严重者,可配合理疗,临床恢复效果很好。
4.2.化疗、高渗、升压药物外渗处理:一旦出现外渗现象,立即封闭治疗,并使用50%硫酸镁湿热敷。
总之,小儿静脉穿刺相对于成人有一定的难度,且在临床输液中易发生外渗,针对该现状,为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减少患儿痛苦,护士应提高自身责任感,熟练操作,增强护患沟通,合理使用血管,提高护理质量,通过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静脉输液护理论文5
摘要:目的:观察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2011年7月-2012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80例儿童患者,将这80例患者随机地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对照组的4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儿童输液护理,对观察组40例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对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后的护理效果、输液过程中患儿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以及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经过一段时间观察,观察组40例患儿在接受护理风险管理后,取得了满意效果,患儿的护理效果明显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形成的差异大,在统计学方面具有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形成差异大(p<0.05)。结论:对需要输液的儿童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护理效果,帮助提高护理的质量以及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在对患儿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说明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过程中效果极佳,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应用效果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见的用于治疗和抢救患者的一项操作技术,对于小儿来说,用药剂量必须根据小儿的体重和年龄综合考量,用药的准确性既关系到小儿的病情恢复又与小儿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静脉输液是儿童临床给药的常见途径,然而由于小儿好动、皮肤组织松弛等原因,常会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风险,因而规范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操作、提高护理的质量显得极为重要[1]。为了探讨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本文选取在我院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的80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2011年7月-2012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头皮静脉输液治疗的80例儿童患者,所有患者均为第一次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儿童患者。将这80例患者根据随机抽样法地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分布在5.5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2.62±1.24)岁;其中,支气管肺炎患者12例,腹泻11例,化脓性扁桃体10例,淋巴结炎7例。对照组患者40例患者,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分布为6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2.74±2.34)岁;其中,支气管肺炎患者14例,腹泻10例,化脓性扁桃体8例,淋巴结炎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情等基本情况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医院常规的输液护理,包括时刻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输液前对小儿父母或者家属进行一定的'输液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了解,输液的时候要时刻对小儿情绪进行观察,对小儿进行鼓励和安慰。让父母在小儿输液过程中注意小儿的血管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进行护理风险管理。首先护理人员要根据小儿静脉输液中存在的风险,制定护理干预的措施。造成静脉输液风险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反复穿刺。这是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患儿在输液过程中不配合或者患儿的血管充盈度差等原因造成的。所以,要成立相关小组来搜集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从而对出现这些风险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制定规避风险的各项措施。护理人员要认识到静脉输液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种类,并定期学习相关的护理方法,提高专业护理职能。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输液前要多与患儿接触,和患儿熟悉之后能够减少患儿哭闹的现象[2]。体液渗漏也是静脉输液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穿刺的水平不一样,没有把针头摆放在正确位置,或者是患儿的苦恼造成针头脱落。针对这种现象,护理人员还是要及时提高穿刺技能,学习患儿头皮静脉输液的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操作训练。针头脱落也是存在的风险之一。主要原因是:(1)护理人员没有固定住头皮静脉输液针。(2)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大量出汗,尤其是头部,从而导致固定的难度增加,也容易造成针头意外脱落。(3)患儿哭闹不止。(4)家属没有对患儿进行认真护理,使患儿自行拔落针头。处理方法: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防止患儿出现哭闹、乱动;利用绷带、纸板等加强对针头的固定,防止意外脱落。造成头皮静脉输液的风险就是感染。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严格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无菌操作。(2)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让患者的静脉壁受到损伤。(3)输液环境差,没有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方法:医院要重视对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增强无菌操作的意识,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要时刻注意输液室内的环境,及时通风、消毒。另外,护理人员要不短提高穿刺技术,尽量减少对患儿的静脉壁损伤[3]。
1.3疗效判定
对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后的护理效果、输液过程中患儿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以及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观察对比。护理满意程度表为我院自行设计,表格包括服务态度、沟通能力等内容。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比较
观察组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反复穿刺、液体渗漏等不良事件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形成的差异大(p<0.05),在统计学方面具有意义。
2.2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2.5%,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为77.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形成的差异大(p<0.05),在统计学方面具有意义。
3讨论
采取静脉输液的方法治疗和救治患儿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手段。然而,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发育尚不完全,需要进行头皮静脉输液。但是,患儿的皮肤组织较松,容易造成输液风险,从而容易造成患儿家属不满,引起医疗纠纷。静脉输液中出现风险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反复穿刺。这是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患儿在输液过程中不配合或者患儿的血管充盈度差等原因造成的。体液渗漏也是静脉输液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穿刺的水平不一样,没有把针头摆放在正确位置,或者是患儿的苦恼造成针头脱落。第三,针头脱落也是存在的风险之一。最后,头皮静脉输液的风险之一就是感染。为了把患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保证好患儿的身体健康,应该要对患儿在静脉输液过程的风险先进行评估,分析好引起风险产生的原因,同时针对性的给予护理对策,即护理管理风险。实行护理管理风险有助于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过程中风险的认识,能意识到头皮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严重后果,不断总结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种类,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避免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常见的不良事件发生。同时,能加强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的交流与沟通,家属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常见风险提高了认识,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要求护理人员解决问题[4]。该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经护理风险管理后,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2.5%,比对照组高32.5%。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后,护理人员的输液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小儿及家属消除了对输液的恐惧心理,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需要输液的儿童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护理效果,帮助提高护理的质量以及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在对患儿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说明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过程中效果极佳,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长梅.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33):348-348,350.
[2]陆婉晖,王志敏.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5):34-35.
[3]陆银燕.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5(16):3673-3674.
[4]韩春梅,张洁花.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7):1847-1849
【静脉输液护理论文】相关文章:
静脉输液小组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12-11
静脉留置针输液在手足口病中的应用及护理03-16
吹氧治疗输液引起静脉炎的疗效观察03-16
门诊输液患者的护理管理11-24
诊输液患者的舒适护理03-06
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护理论文(通用8篇)02-15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与护理03-11
浅探急诊静脉输液中的护患纠纷与防范措施03-18
儿科静脉穿刺中的心理护理探索12-11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