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内科护理论文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科护理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科护理论文1
传统内科护理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项目化课程改革,通过模拟临床真实的工作环境,采用“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今后即将从事的岗位任务紧密联系,同时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当代职业教育理念。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二十一世纪医疗卫生事业对职业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护理人才,就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护理学生不仅掌握必要的护理基本知识,更要注重对护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职业教育提出了“三以一化”,即“以能力为本,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1]。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促进护理专业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卫生职业教育的要求,使教学情境与工作情景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笔者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项目化课程改革方案。
一、传统教学在职业教育《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局限
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强调学科课程,教材的编写以直接叙述知识点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讲解,更重视理论的学习而相对不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2],偏离了职业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以岗位为中心”的思想。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这种知识“填鸭式”的教学,一方面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被动的跟着授课教师,授课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会导致所学内容无选择性,有些内容甚至超过职业学生的接收能力,实用性不高,从而使课程内容与学生今后即将从事的岗位任务关联度低,没有与岗位任务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
二、项目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程内容的设计
内科护理课程设计以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与护理行业专家共同探讨研究,遵循医院内科设置(呼吸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风湿科、神经内科)构建学习领域,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情境,同时按内科护理岗位的职业要求,对内科护理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以内科岗位护理工作任务为主线,将临床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工作过程转化为内科护理技能集成的教学内容模块,设计为项目,再按临床内科护理工作过程的程序分解为任务:①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包括护理资料采集、身体评估等);②提出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并拟定护理计划;③对病人实施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内科护理技术操作等);④进行护理评价;⑤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知识、饮食与运动、用药指导、功能示教等);⑥完成相关护理记录的书写,做好交接班报告。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单元的实施
教学单元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以项目为驱动、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3]。同时,每个教学单元的设计模拟临床真实的工作环境,根据病案将临床具体的护理工作设计为对应的'任务,将临床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工作过程转化为内科护理技能集成的教学内容模块。从而在教学单元实施过程中,使学生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主体,从护士角色切入,促进学生学会如何与病人沟通、观察病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爱护病患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图书、网络资料、整理资料等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第一次课,首先告知学生本门课项目化教学的整体安排,拟定师生角色,其中教师扮演科室护士长,如呼吸内科护士长、心内科护士长等,根据每次任务情境的变化而调整;学生扮演护士,如呼吸内科护士、心内科护士等,同样根据每次任务情境的变化而调整。同时划分学习小组,学生按4-6人的规模组成团队,作为护理工作小组,每组有一个护理组长。设定工作情境,作为一名内科病房护士,对(呼吸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的病人,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确定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并评价,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正确完整的书写护理记录并进行交接班。
教学单元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确定工作任务 在每次课之前,教师提前将设计好的任务单(包括案例与情境、以及工作任务给学生,阐述本次教学单元要求达到的能力、知识、素质目标及本次任务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分组准备。
2.知识与技能准备 学生分组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分工,结合案例模拟情境、角色扮演,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准备,教师进行指导、答疑。
3.汇报展示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依次每个小组进行成果的汇报展示,逐一完成每项任务。由小组成员角色扮演,模拟临床工作情境,结合案例,对病人的进行病情评估、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并评价,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PPT展示书写的护理记录并模拟进行交接班。教师认真听取汇报并做好记录。
4.教学评价 小组间相互评价、指出错误、不足的地方。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总结本次课的知识点,强调技能操作的要点。
5.布置下一次工作任务 教师布置下一次教学单元将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请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做好准备。
(三)考核方案设计
授课期间采用任务考核法,即对完成任务的每个过程和结果都适时地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含了技能、知识和素质(如技能操作评分、学习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同时,因为护理学生上岗必须先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所以也强调理论知识的考核,采取期末闭卷考试方式,内容主要是国家护士执业考试和岗位所需职业知识。因此,内科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课程总成绩=项目过程性考核×20%+项目展示成果考核×30%+期末理论考核×50%。
三、结论
项目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每一个教学项目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师的角色也是不断变化的,时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传授者,时而是学生小组活动时的协调员、引导者[4],因此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巧,还需掌握一系列人文科学知识(如心理学、人际沟通、行为学等),才能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等各种各样的角色[5]。
另一方面,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中,每一个项目任务的设计都是来源于临床内科护理岗位具体的工作过程,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从而使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与学生今后即将从事的岗位任务紧密联系,为学生今后更好、更快的融入工作环境,转变工作角色,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护士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项目化课程改革能提高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要求,可以在教学中应用实施。
内科护理论文2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12月该院呼吸内科住院的60例设为对照组,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呼吸内科住院的6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安全知识得分、护理操作得分、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呼吸内科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利于改进护患关系。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呼吸内科;护理质量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呼吸内科患者多数年龄较大,病情变化快,需要实施的护理操作多,发生意外伤害的潜在风险较大[1]。因此,强化风险意识,提前防范护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对于提高呼吸内科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对呼吸内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患者均为呼吸内科疾病,未进行手术治疗,无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疾病。排除认知或肢体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情况。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42~74岁,平均(55.3±4.7)岁;疾病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7例(47.5%),肺炎26例(21.7%),上呼吸道感染23例(19.2%),支气管哮喘14例(11.7%)。按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15年1—12月)和观察组(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各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似。
1.2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严格执行分级护理、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无菌技术等操作规程,加强病区药品管理,做好抢救器材应急准备,对伴有昏迷、咯血、呼吸衰竭等的重症患者加强监控力度,增加查房次数。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护理风险识别
通过查阅2015年护理不良事件病历资料,总结呼吸内科常见护理风险。①护理责任差错:护士护理安全意识淡薄,执行医嘱不当或因护士查对不当导致的执行医嘱错误;②护理技术缺陷:因护理专业知作者单位:313100浙江长兴县中医院内科通信作者:朱江红,Email:zjcxzjh1978@163.com识及护理操作技能欠缺,急救器材、抢救药品使用不熟练导致的护理差错;③患者主观因素:患者依从性差,不按时服药、擅自拔管、对护理操作不配合等造成的意外事件。④环境因素:病房卫生、地面、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1.2.2强化风险管理
①强化“三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针对低年资护士每周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并进行理论知识、应急仪器操作等的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②规范职业行为: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并开展课堂分析典型案例以增强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严格遵守相应的护理操作规程及用药规范,严格执行病历书写规范,严守科室值班纪律;对执行医嘱不当的行为进行处罚。③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做好疾病知识宣教,讲解护理操作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④积极改造病房环境,每日按时消毒,定期检测病房空气和设备表面病原数量,及时更换坏旧设备,消除病房不安全因素。
1.3观察指标
①护理质量,包括护士护理安全知识得分、护理操作得分;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护理责任差错事件、护理技术缺陷事件、患者意外事件。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共25项,满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安全知识得分、护理操作得分、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呼吸内科人流量大,护理资源相对不足,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常规护理管理只是针对医疗措施采取的护理程序,对护理程序和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不能提前预防,存在一定滞后性[2]。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预见性管理程序[3],对以往本科室可能存在的.各种潜在护理风险进行了识别,并分析总结原因提出护理风险管理策略,有针对性地强化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安全意识培训,可以及时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而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加强护患沟通,不仅能减少患者擅自拔管、漏服药物等不良行为,还能提高其对护理操作的配合程度。对病房环境的管理不仅要定期消毒,还加强了检验环节,并及时更新设备,有效防止院内感染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安全知识得分、护理操作得分、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呼吸内科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利于改进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桂芳.呼吸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21(7):178.
[2]王玉洁,曲红,王幕鹏.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及防范方法[J].吉林医学,2010,31(26):4587.
[3]何丽霞.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0):260.
内科护理论文3
【摘要】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结构,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 对患者给予照顾和帮助, ,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而作为内科的一个分支的内科护理,在医院对内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中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医护理性质与效果 ,手段,辩证施护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整体观念理论、辨证施护以预防为主,注重养生康复,运用独特的中医护理技能并汲取了代护理学的长处而形成的一门实用性学科。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弥补了现代中西医学及护理学的不足。随着社区医疗的开展和中医走向世界,中医护理学愈发显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中医护理的性质及医学中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是中医护理的核心,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例如采用针灸、点穴、穴位注射、脐疗、按摩、中药热敷等多种技术操作解除尿潴留;中医更注重预防、保健、调养、康复,历来强调疾病三分治、七分养,主要包含调理和护理两个方面。调是指指导人们调摄、养慎、避忌,如适寒温、适劳逸、调七情、节房事、饮食宜忌、病后调养等,护理是指对病人的照料、服侍,观察病情,协助医生治疗等。采用耳穴压豆法、推拿按摩、梅花针、中药离子透入及气功等多种方法调整人体内外环境,治疗失眠症;通过针、炙、耳穴压豆、拔罐、外敷中药等处理疼痛、便秘、褥疮、肌注后硬结等。中医护理人员已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适应证、使用范围不断扩展、不断挖掘、整理、完善、创新。如用自制益胃散穴位外敷治疗胃脘痛;用艾条熏蒸爱婴病房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对乙肝病毒的抗原性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中医护理是通过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实践中来实现的,也是检验中医护理理论的途径。但是醉着临床实践,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因此我们传统统中医护理操作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护理操作中先进的、实用的.内容来满足需求,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相结合,使中医护理规范化、科学化已成为中医护理发展的趋势。
2 各种情形下科学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
2.1 特需内科的护理:随着社会发展和大环境的变化,对部分特殊需求的患者在进入特需病房时进行的护理。这些患者很多在各事业单位担任职务、有一定经济能力、在总体上,、较强的经济支付能力,较高的文化层次。在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服务护理。目前特需病房建设尚处初创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索对特需病房及其护理特色的研究,是加强特需病房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1)因为区域的差异性,应该使患者适应新环境, 病房应有较好的适合病人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尽快进入患者的角色,有利于管理和恢复;(2)多元化护理中的沟通:语言沟通和文化沟通。因此,对于内科护理的护士需要努力满足病人和家属随时会提出的一些特殊要求,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健康指导。 (3)特需病房的护士应该能够养成灵活应变的好习惯,特别是加强理论和技术的学习,熟练基本功,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无痛注射、导尿、灌肠等操作应轻捷、利落。
2.2 心内科患者安全风险与护理:心内科患者是指那些身患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病人。例如跌倒、猝死、出血等,具体的护理手段及方法: 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各自采取的护理对策:对于跌倒患者:遵守三个“半分钟”的原则,即坐起半分钟、平卧半分钟、下肢垂下坐床边半分钟。在此过程中,要加强防止行走时、洗澡时跌倒,而且还要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在病人的病床前插各类标识,如“防跌倒”等标记。加强心理上的安抚,对于患者的家属应该避免和预防脑出血及高血压。
辩证施护:
根据护理基本法则,再按照“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制定出理、法、护一致的具体措施和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精神实质,“辨证施护”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基本特点有:1.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同病异护 相同症状由于引起疾病原因(机体自身、地区、季节)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护理同样以“实则攻之、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气滞者理气、血瘀者活血”确定护理措施。3.异病同护 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可采用同一护理方法。4.中医护理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和症状不同 相同的病机或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
灵活多样和丰富多彩的治疗手段是中医护理的特色除药物、针灸疗法外,还有推拿、拔罐、敷贴、刮痧、熏洗等中医护理技法,以及贴药法、敷药法、坐药法、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离子导入法、超声雾化法、穴位注射疗法等给药方法,适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具有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见效快的特点。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且都是西医护理技能所不能代替的。在中医护理教育过程中应在不断吸取现代护理学理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学整体观念,发扬辨证施护的特色。
内科护理论文4
【摘要】本文根据质量管理对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是根据内科的特殊性及其质量管理两部分来进行完善,同时还要通过质量管理有效性使得内科护理不管是服务上、工作效率及其特殊性上有所改变,通过分组对质量管理来进行分析,并且实施护理质量的评分,从专业知识、专业操作技能、病房管理、每周的考试来进行分析,说明质量管理下的内科护士比没有质量管理的更加妥善,结合医生和患者的评分制度来标准管理的优越性和完善性。
【关键词】质量管理;内科;护理质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医疗服务都开始不断完善,可以说要求越来越高,导致现阶段的医护纠纷也比较常见,从医院的角度分析,如何实现现代医疗护理的有效性,怎么从患者的角度出来,同时还要协助好医生,因此需要合理的管理,来统筹护理质量的工作,内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疾病种类多、病情比较复杂,在护理管理上不容出现任何意外,为了保证在住院期间患者的合理治疗,就要积极的发展护士工作的综合素质,不断的培养专业性强且工作效率高的工作人员,怎么样才能完善护理质量,就要通过管理来实现。为护理质量得到改善而不断努力。
1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当前经济不断进步,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以前是没钱不敢进医院,现在是医院的大门为所有的患者而敞开,为了使得医院的护理质量更加提高,医院就要不断重视现代护理管理的有效性,使得整个医院的护理质量及其质量管理相协调,完善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质量管理有利于医院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检验,从专业的护理知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技术操作及病房管理进行完善,这些都是有效对内科护理质量完善的标准,同时还是考验护理人员的工作具体性。针对管理来说,需要抛开传统的管理模式,利用现代化管理来进行有序化,首先要明确科室的人数,特别是内科相对于其它科室不一样,在进行管理上,需要根据科室人数和科室患者来进行划分,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还要根据各个护士的资格来进行任职,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工作中不乱,对于出现的问题可以进行责任到人。针对内科属于比较特殊的科室,患者的情况多属于比较杂,然而护士的要求程度也比较高,为了能够妥善配合好医生的协助工作,要不断的通过质量管理来实现内科护理工作的质量有序化,完善当前质量管理对整个医院的重要性,也对患者的健康带来保障。
2质量管理对内科护理质量的优势和完善
在进行质量管理上,可采取的是分层管理,针对护理分层管理主要是可以根据工作年限和每年的考试来进行划分,一般可以分为专科护士、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等,每个分类的主要工作年限和学历不同在工作分配上也出现不同。针对专科护士来说,工作年限比较长,整个业务水平和专长都可以体现处理,同时还可以解决一些比较专业的护理问题,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应急事件上,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相对于内科科室来说,工作时间比较长,对科室的情况比较熟悉,同时还可以带领学生,独立完成夜班和主班。针对高级责任护士来说,在内科工作上不超过三年,虽说持有护师以上资格证书,在机械操作上和业务知识上比较熟练,但是就是在内科知识上比较欠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需求来进行学习,学习护理计划和操作,完善护理质量的评估和反馈,并且还要对护理进行记录,使得学习过程更加完善。第四,强化质量管理,针对护理管理工作,需要按照国家卫生部门的操作规范来实施,明确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职业及相应的奖惩规定,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把内科护理质量提上去,不再是利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通过监管制度,使得各个不同的护理人员对工作进行监管,把管理作为实现工作的优化性。第五,质量管理还可以有效的完善护理考核工作,针对护理质量的检查,就是要完善考核工作,这是对于护理质量管理和评价的标准,主要根据护理的基础知识、内科专业护理、技术操作和病房管理来进行考核,这是对质量把关的标准,也是完善考核的需求。第六,质量管理,还可以使得患者满意,还要满足与医生协助工作。质量管理是对护士人员进行监管,从服务态度到专业角度,都要进行完善,做好的程度就是要使得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满意,在医生的要求上能够与医生进行协作性,使得整个内科科室的护理质量更加有序。
3总结质量管理对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
首先,可以从根本上实现护士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把学习机会进行提升,对于高资格的护士还可以带动低资格的护士,有效的解决护理技术难题,提高护理质量。其次,质量管理,可以使得各级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受到监督,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细致了解,还要写护理文书,对病情的发展和缓解程度进行记录。最后,质量管理可以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强化责任意识,坚持在工作上以服务患者为基础,实现整个工作的效率和满意度。综上所述,针对质量管理对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来分析,不仅可以使得在管理工作更加优化,还可以通过资源配置来进行提高内科护理质量,从而能够优化护理资源配置,完善质量的优化性和完善性,使得患者认可,医生满意,同时还可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韩英,宋世德,成向华.分层管理模式对提高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中国药物经济学,20xx:190-192.
[2]胥建平,罗晓娟.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对提高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中国医药管理杂志,20xx,119-120.
[3]张霞.护理分层管理对临床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xx:188-189.
内科护理论文5
神经内科老年昏迷患者的特征及护理对策
昏迷是指情况较严重的意识障碍。神经内科昏迷以老年患者居多。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脑血管疾病,患者年龄偏高,护理时存在较多隐患。再加上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常存在较多合并症,临床特点与青年有差异,因此要进行针对性护理。现将本院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内科在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的神经内科老年昏迷患者326例,年龄38~96岁,平均年龄(42.5±18.3)岁,住院时间1~20周。其中后循环缺血125例,脑梗死109例,脑出血23例,其他69例。98例合并高脂血者,92例合并高血压者,87例合并冠心病者,35例合并糖尿病者。
1.2临床症状分析
老年患者多与家人沟通稀少,同时高龄患者存在脑部萎缩,其症状表现不明显。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对麻木感、疼痛感的灵敏性下降,家人难发现,而且治疗、护理过程中,若不仔细观察可能出现误诊、漏诊情况,从而错过了最佳诊疗时期。
1.3合并症情况分析
临床资料表明,老年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几率较大。其潜在的威胁包括身体生理状态欠佳、病情的复杂变化、神经内科疾病本身诱发的器官功能衰竭等。由于合并症的影响,在治疗和护理神经内科患者时有一定的障碍,更需要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就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对神经内科相关症状进行治疗外,对合并症状治疗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4治疗特点分析
老年患者大部分都有长时间的`治疗史,而且多存在一定的合并症,服药时间长,因此对部分药物的治疗往往有一定的耐药性。同时由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较差,吸收药物和代谢的周期比青壮年长,故而排泄周期较长,易出现用药后不良反应放大的现象。同时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
1.5心理特点分析
老年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内容不佳,使其易出现焦虑恐慌的心情。尤其对中风偏瘫患者和已丧偶患者,由于突然出现的功能障碍,能够给予帮助的人较少,其悲观和失望的心理情况严重。同时他们对个人和家庭方面顾虑较多,而且文化水平普遍比青壮年低,因此心理状态较差。相当一部分老年患者长期缺乏沟通交流,对治疗的安全感和信赖感较差,无法积极配合治疗。
1.6安全性分析
老年患者对临床的护理工作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原因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认知能力、自理能力、身体的协调能力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障碍,因此存在着如压疮、坠床、跌倒、尿路感染、吞咽困难等安全隐患。
1.7护理对策
1.7.1观察病情变化老年患者的病情具有隐蔽性,因此在日常护理中应加强对其病情的监测。不但要每天定时监测患者的脉搏、瞳孔、意识、呼吸等生命体征,而且要观察患者日常生活中性格及行为的变化,主动与患者及其家人沟通,当有无原因变化时,应觉察到可能是其神经内科症状在恶化。
1.7.2对合并症正确处理在对神经内科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应对有合并症的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对于合并症患者,不但要有专科医生指导,还应注意其心理护理。若患者合并症时间较长,还应注意对其消化、泌尿、循环系统等进行保护性护理。
1.7.3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常心理状态不佳,应给予他们贴心、耐心的心理护理。老年男性患者常少言寡语,对心理特点表达不明显,为了了解其心理状态,需要在护理中对其进行引导交流;女性患者常常喜欢和护理工作者交流,应对其耐心沟通并引导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
1.7.4注意护理安全地面应采用防滑材料,并尽量保持干燥,来确保病房环境内的安全性;床边设置护栏,患者活动时可选择使用;行动不便的患者应穿戴防滑鞋,并由专人护理;厕所内设置防滑垫,马桶一侧放置扶手;部分患者神志异常,为防丢失,最好给其带上标牌之类的标志。
2结果
326例患者中,存在隐蔽的症状101例(30.98%),复杂的合并症57例(17.48%),不佳的心理状态33例(10.12%),较多的安全隐患27例(8.28%);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时行满意度调查,非常满意197例,比较满意123例,不满意6例,总满意度为98.16%。
3小结
神经内科中,老年患者比例较大,因此对其针对性治疗和护理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老年患者隐蔽的症状表现、复杂的合并症、欠佳的心理状态、较多的安全隐患等临床特点,针对性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处理合并症,耐心引导其心理,强化护理安全措施。从而有效改善神经内科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
内科护理论文6
1基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内科护理课程改革
1.1设置“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目标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目标应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发展与生成的变化。在这种目标取向的指导下,强调通过创设情境来鼓励学习者对具体情境下的问题展开思考,并通过多元视角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培养学习者个体的能力。对于学习者个体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发展与变化,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理解,即学习者在职业教育课程中所获得的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发展与变化。内科护理课程目标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护理职业行动能力的获得,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和方法能力。
1.2丰富与拓展课程内容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不断拓展的。随着医学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护理学内容不断丰富与拓展。内科护理作为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课程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内科护理课程内容的学习绝不是通过一两本教科书加上一些参考资料就能完成的。内科护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包含在职业活动的过程中,离开了职业活动和实施情景,大部分专业知识便失去了意义。内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内科护理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教室、实训室,而应将学习地点拓展到医院乃至整个社区。因此,内科护理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工作过程得以呈现,并由学生与情境的对话,在工作过程中生动体验、不断反思,从而生成新的内容,不断丰富内科护理课程内容。
1.3创新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模式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造的机会。内科护理课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采取理实渐进融合的课程实施模式。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去寻找得到该知识、技能的途径。
1.3.1内科护理课程实施的具体策略行动导向的学习是将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内科护理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情境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精心设计工作任务,将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在情境中完成对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与措施;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形象、立体、直观地演示内科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对内科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知识结构。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按校内实践—校外实践—顶岗实习的途径渐进融合。校内实践:在学生建构内科护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内科常用护理技术实训项目与综合模拟救护项目的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把握操作重点,突破难点;校外实践:安排学生到医院参观见习,帮助学生真实体验护理工作环境,在真实情境中熟悉护理工作路径;顶岗实习:到医院或者社区,结合实践进一步掌握病情观察内容、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需要灵活运用护理技术,实施整体护理。
1.3.2内科护理课程中新型的人际关系在内科护理课程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互助、支持、合作的关系。新型的人际关系包括以下3种:
(1)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建立起和谐与支持的合作关系。例如,教师可以以内科护理案例为载体,介绍新知识或示范新技能给学生,但又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只为学生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可以参照这种路径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此类问题的其他路径。
(2)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互助、互导的合作关系。如今,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在内科护理课程中,尽可能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彼此分享经验、互相评判、互相给出建议。例如,在理论课课堂上,安排学生围绕给定的'内科护理案例进行小组讨论,经过讨论提出相应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评判,并在互相评判中学习。在实践课中,安排一组学生完成某项护理工作任务,其他学生进行观摩,让观摩的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3)学生与医院带教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支持的关系。在医院实习过程中,医院带教教师应对实习学生提供知识性转化、技术性建议、情感性支持,应与实习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4加强院校合作,构建课程实践共同体
在内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建立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关系,并形成促进学生、学校护理专业教师与医院带教教师共同成长的实践共同体。从仅关注学生的实践学习转向包括学校专业教师和医院带教教师在内的所有参与者共同的专业发展。在这一共同体中,所有参与者都要基于平等进行协商,在一种互惠、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关系中实现彼此知识与经验的共享。在知识与经验共享的过程中,不断对话与反思,能够为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经验重组和转变提供机会,并在课程内外对各种不同观点和意义建立广泛的联系,有目的地寻求各种不同的假设和方案,对各种选择和假设进行批判性理解,促进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发展。
1.5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相应的课程评价也应该是灵活的、多方位的发展性评价。改革传统的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建立以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考核、结业测试等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不仅包括学校专业教师与医院实习带教教师做出的评价,还包括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以及同伴评价。内科护理课程具体考核评价方式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各占内科护理课程考核的35%,学生自我评价占15%,同伴评价占15%。在理论考核方面,理论知识考核根据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进行,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和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理论考核;在实践考核方面,分3个阶段进行:校内考核、课间见习考核、毕业综合技能考核。考核小组由学校专职教师和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医院各科护士长共同组成,实践考核时专业教师和行业骨干、专家全程参与,保障实践考核质量。学生自我评价采用反思记录和自评量表的形式进行评价;同伴评价采用小组评价量表对该组同伴进行评价。
2.结语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使我们对课程内涵的理解更加多元化,认识到课程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具有开放性。基于对课程全新的理解,以后现代课程观为指导,对内科护理课程进行改革。在内科护理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本”,旨在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相契合,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内科护理论文7
一、内科护理沟通问题的调查
1.1资料与方法
我院于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期间,共发生112例内科护理投诉,投诉者都是患者或者患者的家属,投诉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满意度调查、口头、院长热线等向科室投诉,所涉及到46名内科护理人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在医院住院的患者及其家属,常见投诉原因为具体的调查内容,内容主要为护理人员态度端正与否等。
1.2结果分析
总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200份的有效收回问卷,100%的有效率,对内科护理投诉情况与调查问卷的结果相结合对护患沟通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内科护理沟通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
2.1公开收费标准
在调查分析当中,因医疗费用所导致的护理沟通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对患者及其家属而言,准确而又及时的费用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护理人员是医疗服务的实施主体,因此,在患者入院之初护理人员应当详细的向患者将医疗费用说明,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将收费的标准明确。在使用贵重药物之前,应当将具体情况向家属加以说明,征求他们的意见。如果患者或则其家属对医疗费用存在较大的疑问,那么则要求护理人员明确、耐心的解释,充分的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切身利益加以维护
2.2重视与家属的沟通
现阶段,人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逐渐增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的家属迫切的想详细的了解治疗的水平。正是因为患者的家属普遍的缺乏相关医疗知识,再加上患者家属对治疗的效果有着较高的期望,通常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家属对治疗期望存在偏差时,其家属便会指责相关护理人员和医务人员。与此同时,因为患者病情的需要,在进行治疗时,有时需要采用新型的医疗器械或者药物,而这些器械及药物的有着较高的费用,这便加重了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得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之间产生沟通问题。所以,为了将这些问题有效的解决,护理人员应当立足于患者家属的角度,体谅并理解他们,时常性的与他们进行交流。在新型医疗器械和新型药物使用前,首先应当征求家属的意见,详细的向他们介绍器械和药物的治疗效果及收费标准,患者家属同意后再使用新型的医疗器械及药物。
2.3提高护理技能及护理水平
医院管理人员应当定期的组织教育和培训,将内科护理人员的基本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使他们能够牢牢的`将内科疾病的相关护理知识掌握,并且可以将内科危重患者疾病的发展及发生准确的加以预测。与此同时,还应当将内科护理人员的基本功加以巩固,使他们对使用各项医疗仪器的方法加以熟练掌握,并且对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加以严格的遵守,最大限度的防止差错事故的出现。要为护理人员创设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将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从根本上确保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另外,应当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以便于提高各个科室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将内科护理沟通问题加以切实的根治。
2.4强化沟通技巧
在住院进行治疗时,患者不但在身体方面承受着严重的疼痛折磨,同时在精神方面也经受着诸多的痛苦。通常患者的心理非常的抑郁及焦虑,这便要求内科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及交流,应当使患者切实的了解到护理人员是关心自己和尊重自己。护理人员如果采用冷漠的态度以及生硬的语言,势必对患者的身体恢复带来严重的负面性影响,并且加重患者消极及低落的不良情绪。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当按照不同的患者的不同特点将与之相应的沟通方式加以采取。对于有着较高文化素质的患者,在与他们沟通时,护理人员应当使用得体而又大方的态度及语言;对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对于情绪较为低落的患者,护理人员则应当不断的鼓励和激励他们,最大限度的将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和决心加以增强。(本文来自于《中国实用医药》杂志。《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医院的内科护理工作中,难以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护理纠纷及护理问题,不仅对医院的声誉造成较大的负面性影响,并且也制约了医院的发展。因此,内科护理人员必须与患者及其家属确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护患交流及护患沟通提起高度的重视,不断的提升护理技能和护理水平,并且在护理服务中将文化因素和情感因素融入,创建稳定、和谐的内科护理环境,进而将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矛盾有效的化解,在促进内科护理质量提高的同时,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的恢复。
内科护理论文8
由于患者、护士及其护理技术的原因,可导致意外跌伤、坠床、压疮、舌咬伤、医院感染、误吸、静脉炎等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在护理实践中,要强化安全意识,加强科室管理,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切实规范护理记录,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注重重症患者病情观察,适当进行预见性护理,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督促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治疗护理活动,避免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神经内科尤其是老年住院患者可存在身体虚弱、肌肉功能衰退、运动障碍和较低的机体反应能力,存在心理和意识障碍问题[1—2]。如果不加强护理管理,会出现相关安全隐患而导致意外发生,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护理安全,并根据护理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个性化的防范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身心健康。
1 常见安全隐患的种类及其发生原因
意外跌伤、坠床、压疮、舌咬伤、医院感染、误吸、静脉炎等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
1。1 意外跌伤
神经内科以中老年患者居多,行动相对迟缓,视觉和听觉能力和平衡性较差,易摔倒、晕厥。如果地面湿化、不平稳以及坐凳倾斜等可能摔伤患者。
1。2 坠床
神经内科患者往往存在躁动和不安的情绪,如护士经验不足或忽视预防性护理活动的开展,未设置护栏,未采取约束措施,患者可能会从床上坠落或跌落而发生意外。
1。3 压疮
神经内科患者长期被限制无法活动,易发生压疮。如环境潮湿,会提高压疮的发生机会或加重病情。
1。4 舌咬伤
护士如果巡视不到位,患者抽搐时未采取口腔保护措施,会导致舌咬伤。
1。5 医院感染
脑血管疾病相对较重,侵入性的诊治较多,护理复杂,院内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护士未严格遵守和落实护理操作规程、各种消毒措施和医院感染预防措施,可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2 安全隐患的患方和护理因素
2。1 患方因素
①患者合并症较多,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损害等合并症;②患者多为老年患者,视力和(或)听力减退,行动不便,反应迟钝,瘫痪患者活动更差,生活不能自理;③疗区以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为主,多伴语言和吞咽功能障碍,易发生误吸风险;④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末梢循环欠佳,难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时易造成液体渗出、静脉炎甚或皮肤坏死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⑤由于家属没有很好地了解患者病情及其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活动,可能引发护理隐患;家属对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不一定理解,就可能引发护理安全隐患;⑥患者约束力差。插管患者往往具有较差的耐受性,较易出现负性情绪,加之并存不当的护理操作、未妥善固定等护理因素,可能导致自我拔管或自行脱管的发生,出现护患纠纷。
2。2 护士因素
①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多,护士工作量大,且护士需要完成大量护理记录工作,可能贻误病情观察环节;②经验不足的科室内年轻护士有时不能做到密切观察并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未及时报告医生紧急处理,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③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专业性较强,如护士专业知识不扎实,操作不熟练,年轻护士对危重患者观察不到位,急救技术掌握得不熟练,可出现安全隐患;④由于护理工作量较大,护士数量不足,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部分带教老师让学生独立完成发药、注射等护理操作,增加了护理安全隐患;⑤医护记录尤其在描写意识状态时记录不一致;书写不及时,记录完整性较差;不连贯的记录,未标明重点问题,均可引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⑥不重视保护患者隐私部位和隐私医疗和非医疗信息,没有充分认识和评估产生护理纠纷或导致安全隐患的行为和相关问题或现象。
2。3 护理技术因素
2。3。1 管道护理因素 ①气管插管护理不到位。护士未妥善固定未向患者交待清楚,未针对患者实际开展心理护理活动,未及时处理因痰液黏稠或痰液较多而堵塞气管插管,可导致拔管或脱管的发生;②因工作不到位,未做好胃管、导尿管、引流管和中心静脉导管等管路的护理,患者可能拔管、自行脱管或堵塞管路的发生,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
2。3。2 护理制度 未建立、完善和严格执行护理管理制度,未严格贯彻执行护理操作规程,难以落实护理职责等,可导致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2。3。3 抢救药品和设备不到位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病情可能瞬息万变,应抓紧时间在规定时限内全力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但如果抢救设备和药品未妥善准备好,抢救设施未达到最佳使用状态,护士操作不熟练,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会对抢救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2。3。4 医患沟通 神经内科疾病病情千变万化。这需要护士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或家属进行交流,避免护患纠纷或人际矛盾的发生。有的神经内科患者语言表达能力丧失殆尽,其特殊性无形之中增加了沟通难度。如果家属没有很好地认识和理解患者的病情,对医院的相关制度持排斥态度,一旦病情恶化患者或家属可出现拒绝、愤怒或抑郁等强烈的心理反应,有可能迁怒于护士。
3 护理管理措施
3。1 强化安全意识
提升护士的临床护理水平,定期举行护理培训,考核护士的护理操作,注意提高护士业务水平,提高临床输液技术能力,掌握不同疾病的输液浓度和速度,熟悉和掌握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护士的护理服务思想,评价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感受评价指标,了解患者的需求,重点保护行动障碍患者,防止其出现独立行走引起的跌摔伤;合理划分和强化护士的护理职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给需要的患者以保护牙套,设置防护栏来保护长期卧床的患者,为患者翻身、按摩等避免压疮发生的措施。临床护理过程中,态度一定要诚恳和蔼,不要引起患者的不悦,能够运用沟通交流技巧和患者沟通,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充分考虑患者的安全问题[3],通过护理程序发现护理问题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
3。2 加强科室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到位是降低护理安全隐患的根本。①落实规章制度,逐一落实到位;②制定并演练应急预案,提高护士的急救技术水平;③强化双向和相互交流,总结经验和教训;④主动沟通患者家属,消除家属顾虑。要完善神经内科护理管理和安全隐患防范工作。要完善科室护理操作规程,采取责任制度,完善流程,护士要严格执行护理操作流程;要科学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保证每个班护士技术力量均衡,护士上岗不得疲劳过度,避免和减少护理纠纷和事故的发生。不仅要考核基础护理技能,也要考核专科设备操作和仪器使用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医疗意外发生。科室要成立质控小组,每月一次的护士例会上总结,找出可能发生的护理安全隐患,并及时做出整改措施。带教老师必须做到“放手不放眼”,学生进行各项操作时必须有带教老师在场,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3。3 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
提高护理技能和护理质量的关键在于学习前瞻性护理知识和技能。这要求医院要重视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常抓不懈,形成常规化、制度化,保证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并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①完善入院风险评估表,全面评估患者的疾病程度、意识、肢体活动等,对高危人群使用警示标识,对燥动患者根据情况使用约束带,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发生意外应采取的措施,对重危患者及活动障碍者要求家属24 h看护;②为避免跌倒摔倒、等意外的发生,离床活动的活动障碍患者应在家属或医务人员陪同或扶持下进行功能锻炼;③要应用压疮发生危险因素评估量表评价新入院和危重患者,及早发现高危压疮人群,并协助患者采取多翻身等护理措施防止压疮发生。④提高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要做到基础护理、专科技能及其前沿知识培训两不误,提高护士的理论和专业水平;⑤老年患者在静脉输液前,要认真观察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静脉血管和穿刺针,以高超的技术保证一次穿刺成功;⑥加强监护与管理。神经内科常见病症为脑部疾病,为便于观察和抢救有时需要安排在监护室。为避免出现急危重症发生,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定期检查并保证其中抢救物品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抢救效率和成功率,杜绝各类差错事故;⑦行动不便的神经内科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易发生意外伤害事件。所以入院时护士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要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摔伤坠床可能,根据评估结果注意增加巡视病房次数、增加防护栏等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避免发生意外[4];⑧心理护理指导。神经内科疾病多数不易治愈,疾病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维持良好心态,保持心理健康是稳定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病情的基础。因此护士应实施责任制护理,确实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诉说,针对患者心态采取不同的'措施缓解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生活模式,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切实规范护理记录
护士必须应用专业术语和具有逻辑性的语言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地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护理措施、疾病转归和预后等护理记录,必须认识到护理记录在护理纠纷处理中的重要作用。医院应通过督促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3。5 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①加强易导致医院感染易感因素的处理和原发病的治疗;②要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情况下进行必要的侵袭性诊疗,应避免不必要的侵袭性诊疗;③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室内清洁并维持良好的微小气候,指导卧床患者掌握有效咳嗽排痰的基本技能;④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超剂量使用,已有感染性疾病应在病原学检查和药物敏感试验基础上合理用药,避免交叉感染;⑤密切观察高龄和住院时间长患者的病情变化,避免并及早发现医院感染;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重视医院感染,通过健康教育避免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6 注重重症患者病情观察,适当进行预见性护理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具有特殊性,在日常护理过程中护士应注重与患者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其心理活动与思维动态,避免在心理状态不佳的情况下,患者做出逃离医院、自杀或伤害他人毁坏物品等过激的行为。护士应多观察患者非正常病情,及时向医生和患者家属反映,尤其是在交接班过程中要交代应注意的患者,适当进行预见性措施,有效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3。7 不断提高护士的职业道德修养
护士护理能力直接影响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频率与程度,这不仅要加强护士专业技能培养,更要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相对于专业的护理方法,患者更需要的是护士的真情投入,对患者服务的奉献精神和责任使命感,这是有效防止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重要因素。不排除有患者在发生意外状况时,护士态度冷漠,消极怠工影响治疗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可见,高尚的职业道德培养与专业护理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
3。8 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督促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治疗护理活动
科室要定期不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病情症状,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鼓励患者多参加康复治疗活动,坚强锻炼身体,按时服药。教会患者发现病症发作的先兆,及时寻求医护人员帮助,预防病症突发。科室也要与患者家属多进行沟通,督促患者家属多来医院看望患者,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更好地进行康复治疗。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患者的治疗,有益于患者增强自信心,减少精神病症的发病几率,可以有效预防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内科护理论文9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内科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于20xx年3月至20xx年11月收治的134例内科患者, 随机分成常规组 (n=67) 和观察组 (n=67)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 差异显著 (P<0.05) ;和干预前比较, 观察组和常规组生存质量评分均上升, 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常规组更大,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提高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 内科患者; 生存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医学技术也在与时俱进不断突破, 人们对护理也有新的认知, 有更高要求, 常规护理已经不能达到患者要求的护理标准, 由此提出人性化护理, 这种护理模式以人为本, 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护理措施, 提高护理质量, 加速患者恢复[1-2]。本研究通过对67例内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 取得理想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xx年3月至20xx年11月收治的134例内科患者, 随机分成常规组 (n=67) 和观察组 (n=67) 。常规组男37例, 女30例;年龄40~76岁, 平均年龄 (61.2±7.5) 岁;其中糖尿病21例、高血压15例、冠心病9例、其他22例。治疗组男35例, 女32例;年龄41~78岁, 平均年龄 (62.7±7.3) 岁;其中糖尿病18例、高血压13例、冠心病11例、其他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 (1) 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 真心实意的为患者服务, 做到积极、耐心。尊重患者, 关心患者, 尽量满足患者合理需求, 制定人性化护理计划, 为患者提供高效、全面护理服务。 (2) 营造舒适治疗环境, 随时保持病房安静、干净、整洁、通风, 及调整病房适宜温度, 在实施涉及患者隐私的操作时, 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热情接待每一位新入院的患者, 介绍病区环境, 消除患者的紧张和陌生感。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前都应做好解释工作并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3)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 消除医患之间的陌生和距离感, 及时发现患者的问题与需求并解决, 提高患者满意度及依从性。 (4) 开展疾病知识教育, 使患者更全面的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动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 关注他们态度的.变化, 予家属心理疏导, 缓解长期陪同的厌倦心理。 (5) 制定饮食计划, 根据患者病情, 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餐, 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能量。营养餐以新鲜蔬菜为主, 忌食油腻、辛辣、生冷等食物。 (6) 根据患者自身恢复情况, 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 每日进行康复训练及适量运动, 保障身体功能正常工作。 (7) 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健康的生活及饮食习惯, 注意事项, 提高患者生存治疗, 降低患者复发率。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根据我院自拟的满意度调查表及生存质量调查表, 由患者进行评分, 总分0~100分, 评分越高表示满意度及生存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生存质量采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满意度采用百分率表示, 采用χ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讨论
近年来, 我国内科疾病发病人数不断增加,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临床发现, 在内科疾病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干预, 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
近年来优质护理干预被逐渐应用于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中, 可明显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 提高患者依从性受到广大患者及临床医师的青睐[4]。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满意度及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 表明人性化护理明显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生存质量。分析原因:人性化护理是由常规护理发展衍生出来的全新护理理念, 这种护理模式本着“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完全适应当下医学模式, 同时为患者提供最优质、全面的服务, 促进患者恢复身体健康。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及实施患者隐私操作时候, 保证患者个人隐私, 积极向患者介绍病区, 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情绪和陌生感。树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需求并给予解决, 消除医患之间的距离感, 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 为治疗做好基础。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控性, 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使患者保持优良的心理状态, 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 并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5]。综上所述, 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提高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 可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庆英.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中实施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xx, 33 (3) :667-669.
[2]张爱英.人性化护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xx, 36 (17) :92-93.
[3]孙均芳.人性化护理在内科中的实施及其效果[J].河北医药, 20xx, 35 (13) :20xx-2071.
[4]李帆, 王娜妮.在内科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服务的意义及作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xx, 35 (2) :235-236.
[5]唐红梅, 刘瑞玲, 孙志霞, 等.人性化护理在内科中的实施及其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xx, 32 (7) :1433-1434.
内科护理论文10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两方面,一般资料及专业技能需求。一般资料包括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及医院级别等条目。专业技能需求设置了为4个方面,25个条目,主要为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的相关知识,包括言语康复及吞咽障碍的康复(7个);物理疗法(6个);认知障碍的康复(6个)及康复评定(6个)。每个条目均为单项选择题,选项分别为非常需求、需求、一般、不需求,分别计4、3、2、1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需求越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4份,剔除信息不全的问卷,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00份。
1.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共100名,年龄24~25岁,平均年龄(26.85±7.13);其中护师及其以上职称43名,护士57名;本科及其以上学历32名,大专或中专68名;平均从事神经内科的工作年限为(4.13±2.08)年。
2.2护理人员继续教育需求情况
本次调查所得护理人员对专业技能需求总得分为(65.87±12.31)分,其中言语康复及吞咽障碍的康复方向为(21.35±7.68)分;物理疗法方向(11.67±6.35)分;认知障碍的康复(18.76±6.84)分及康复评定方向(14.06±5.19)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群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的相关知识的续教育需求较大,尤其在言语康复及吞咽障碍的康复方向和认知障碍的康复方向。
2.3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继续教育需求情况相关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除医院级别外,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其余因素不同情况的对继续教育需求存在影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小、职称和学历越低、工作年限越短者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度越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是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需求的独立影响因素。
3讨论
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的病情通常较危重,疾病专科性强,因此护理工作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但护士在医学院校所接受的神经内科知识毕竟有限,临床上迫切需要加强护士特别是新护士的继续教育,以培养一支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护理技能的护理团队。由于偏瘫病人生活无法自理,对偏瘫病人的护理专业性更强。有研究称通过配备有经验的护士协助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大大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状况,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见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对病人的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有研究显示大部分医护人员对现有神经内科护理质量均不满意,尤其是护士的满意度更低,而且有相当的医护人员对神经内科护士能否敏锐预见、观察与处理患者病情变化并胜任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工作持怀疑态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较高。同时可见,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因素均会影响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年龄越小、职称和学历越低、工作年限越少的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越大。这可能与这些人员临床工作年限短,为偏瘫患者提供的康复护理较少及康复护理相关知识缺乏有一定关系,简单的说就是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
为应对临床上不断增加的脑卒中偏瘫病人,医院必须建立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培养机制,为其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注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康复护理操作技术的指导和训练,并建立考核机制,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应给予再次的辅导和培训,从而确保神经内科的护理质量。
内科护理论文11
消化内科疾病为临床常见性病症,如:肠炎、腹泻、溃疡等。一般来说,消化内科疾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腹痛、腹胀等症状,给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并且,疾病病发产生疼痛度还会加大患者心理负担,致使焦虑情绪出现,不利于疾病治疗[1]。因此,临床治疗期间需行针对性护理措施,便于控制焦虑情绪。下面,本文将我院接收疾病患者60例作为调查对象,旨在探讨护理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将我院20xx年3月-20xx年5月消化内科接收患者60例作为调查对象,分组后行不同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3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19例、11例,年龄位于30-68岁时段内,平均(42.1±1.1)岁;对照组患者3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20例、10例,年龄位于31-69岁时段内,平均(42.2±0.2)岁。两组消化内科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性不鲜明,可比对(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基础性护理措施,包括:
(1)叮嘱患者按时服用药物,并根据临床医师叮嘱带领患者行基础检查;
(2)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确保病房温湿度适宜,按时开窗通风、清洗被褥;
(3)尽最大限度的患者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便于加快康复进度,提高疾病治愈率。
1.2.2干预组干预组患者行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包括:
(1)心理护理。患者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均保持良好心态,多和患者交流,耐心回答患者提出问题,让患者从心理上信任自身,从而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特点;
(2)针对性心理指导。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需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每天抽出30分钟时间和患者单独交流,便于更加深入的了解患者兴趣爱好、饮食习惯等内容,并根据交流结果行心理疏导方案;指导患者正确对待自身疾病,提高患者疾病治愈信心,加快康复进度;
(3)家庭治疗。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家属给予其一定的精神、语言上的支持,让患者明白即便自己生病仍然未被家人放弃;学会谅解患者疾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合理举止,认真照顾患者生活,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2];
(4)放松疗法。疾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叮嘱患者取合适体位,并教会患者放松疗法基础操作,促使患者放松自身情绪;根据患者兴趣爱好播放音乐,便于保持良好心情,从根本上消除焦虑情绪;此外,临床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现象应立即通知医生,方便医生随时更改治疗方案;
(5)生活、饮食干预。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养成良好作息习惯,且根据其身体现状、病情变化等制定饮食方案,叮嘱患者多吃新鲜蔬果,严格遵循每餐八分饱的饮食原则,禁止患者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禁止吸烟、喝酒。同时,护理人员还鼓励患者尽早康复训练,初次训练时间可为10分钟,随后增加至30分钟,以自身不过度疲劳为主,进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1.3判定项目
判定两组患者临床焦虑情绪发生率,并记录其焦虑评分。借助临床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文中数据,其中,`x±s表示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t、2分别检验计量和计数资料,若最后结果显示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消化内科疾病患者焦虑情绪发生率、焦虑评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鲜明(P<0.05)。
3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化内科疾病病发率持续上涨。由于消化内科疾病属于临床慢性病症,且病情易反复性发作,给患者带来诸多心理负担,大多数患者疾病治疗期间均表现为焦虑情绪,影响治疗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焦虑情绪主要表现为紧张、心情不愉快等,并且,焦虑情绪患者易出现无法控制痛苦的临床症状。因此,临床疾病治疗需行针对性护理措施。本组调查通过对干预组患者行护理干预措施发现,焦虑情绪发生率和基础组相比,差异鲜明(P<0.05)。
说明:临床消化内科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根据其心理特点行心理指导、一对一的心理疏导、饮食干预、家庭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可缓解临床负性情绪,改善生活现状,符合张鉴颖[3]研究成就。
综上,临床针对消化内科疾病患者行护理干预措施作用突出,可减少焦虑情绪发生率,值得应用。
内科护理论文12
一、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德州学院医学系20xx级4年制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均为女生,共89人。所有学生均系统地学习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设护理1班(45人)为案例教学模式班,护理2班(44人)为传统教学模式班,均由同一位教师授课,教材均选取尤黎明、吴瑛主编的《内科护理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在讲述临床疾病护理章节中,选取一些典型、真实的案例,在上课前先发放打印案例材料,让学生进行准备,然后上课时先由学生进行初步讨论分析,得出初步诊断,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消化性溃疡的护理教学中,先给出两例消化性溃疡的典型病例,其中1例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所致,1例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同为消化性溃疡却病因不同,病理类型不同,治疗和护理措施也不同;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明确消化性溃疡的判定标准,胃镜检查以及呼气试验在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预后的判定方面至关重要,而非其他检查手段所能替代。通过教师的点拨、讲解,学生对消化性溃疡逐渐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了胃镜检查以及呼气试验在疾病诊断判定中的重要性及实施整体护理的必要性。再如:在糖尿病护理教学中,为达教学目的特设计病例如下:某患者,厌食乏力,口渴,多饮,多尿,手脚麻木等症状,血糖16mmol/L。其入院诊断:糖尿病。入院第二天,患者烦躁不安、意识不清,呼吸深大,呼出气有烂苹果味,在护士协助下经积极抢救4小时后病情稳定。住院2周,血糖7.2mmol/L,生命体征正常,患者要求出院。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案例进行主动分析、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正确引导,启发更多的学生对问题进行剖析与思考。如该患者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患者的心理状况如何?出院时如何进行健康教育等问题。最后,教师从每组随机抽取一名同学向大家汇报该组同学的讨论结果。下课前,再由教师总结,指出每组同学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及解决的办法。
2.传统教学模式教学。
按照每章节内容,由教师集中讲授,按照整体护理的要求,让学生掌握重点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护理评估,诊断、实施及评价反馈;熟悉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简单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评价方法。
成绩评价:采用闭卷考试,从题库中随机抽出试题,三名老师流水集中阅卷。教学评价:本学期末教师对两班学生进行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此教学方法的评价,发放问卷,当场收回。1班发放问卷45份,收回45份;2班发放问卷44份,收回44份。回收率均为100%。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理论成绩。
案例教学模式班和传统教学模式班学生的理论成绩分别为(81.37±7.25)分和(70.43±6.67)分,案例教学模式班成绩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
(二)满意度调查。
三、讨论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记什么,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无法主动参与教学,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受到了一定的压抑[2];而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病情,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做出确切的护理诊断,制定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护理措施等。案例教学法把学生们的能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寻求到极大的乐趣。学生学习目的性更强,学习积极性更高,有助于其自学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真实病例的叙述,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愿意主动分析做出决策,以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能够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分析综合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师生之间通过互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3.锻炼学生人际语言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案例教学活动过程中,人人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活动的主导者。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组学生会对自己所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去寻求解决的办法。通过彼此的交流,无形中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在这8项调查项目满意度比较中,案例教学模式班均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班。案例法顺应时代发展对高素质护理人才的要求,为实现应用型和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弥补学生临床实践机会的不足。
多给学生一些案例,设置相应的病例情景,为学生提供临床预习机会。学生们在不断犯错,纠错,积累经验的过程中,达到思维成熟。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二)案例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对策。
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养成了学生习惯于接、受、听的习惯,故在进行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时,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法、不能积极参与其中、不善于思考、不主动发言;还有部分学生羞于回答以免产生错误引起别人嘲笑,而不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本案例的认识和评判表述,完全等待依赖其他同学的分析及教师的归纳总结,这就会影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由于案例教学多采取集中讨论的方式,受到课时限制,需要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同时进入角色,这对学生要求较高,而且由于时间紧迫,学生多难以从多个角度对案例展开分析,这势必影响学生开阔思维。再者,案例本身没有标准答案,经常出现一题多解的局面,需要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解决,孰对孰错,不易检验。
对策:
(1)案例教学需与传统教学、多媒体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使之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使学生都能适应教学法的改革,都能从中受益,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独力思考、正确思维、主动学习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2)课后布置作业,课后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内科护理教学案例,让学生独立、有序地完成案例中的能力强化训练题,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地进行反馈或个别辅导。
(3)加强教师培训学习,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定期培训,并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学习正确处理课程整合案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教师要定期更新案例,使案例教学跟上临床发展的要求;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使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所关注的焦点,使学生能迅速产生对案例的关注,从而积极参与对案例的深入分析,更深刻地理解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和所必需的思维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总之,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尝试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状态,有效地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思维方式,缩短教学与临床的距离,对于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科护理论文13
1.课前准备阶段:为教学找到适当定位
(1)课程分析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开设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是以前期学习过的生理、病理、解剖、药理、免疫等为基础的一门综合学科,并且和平行学习的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外科护理等学科有所交集。由于它内容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一直被学生认为是一根“难啃的骨头”。内科护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动手操作的技能较少,侧重于培养侦探一样思维能力,能跟随病人千变万化的症状和体征,抽丝剥茧地发现问题的实质,并解决问题。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用填鸭式的方式告诉学生各种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学生学会了。但是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会解决。因为在临床的实际工作中,没有人会告诉她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她们自己发现问题,而这些能力是她们欠缺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改革中就应该更多注重这些方面。
(2)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既有护校毕业的中专学生,又有高中毕业的学生。前者仅接受过中专教育,人文知识基础较差,但是她们在中专阶段曾系统地学习过《内科护理学》,又有临床实习经历,进入高职教育阶段后对该课程的要求有所不同,大学生希望《内科护理学》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在结合临床教学的同时还要有助于提高应试能力及运用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她们容易将现任授课教师与曾任授课教师进行比较,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后者接受过高中教育但没有接触过临床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如前者,所以要求教学循序渐进。两者知识结构的不同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2.课程教授阶段:在整体护理理念下以素质教
育为核心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内科护理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法”,主要按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要点、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的顺序来讲解。这样既枯燥、呆板又抽象,学生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形式单一,而且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同时也无形中为学生今后适应竞争激烈的职业生涯带来障碍。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内科护理学教学的需要。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下尝试:
(1)案例分析法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病例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护理分析能力、形成护理诊断及解决相关护理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基础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担。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达到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护理工作的目的。这种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宗旨,让学生参与到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来,缩短了教学和临床的距离。在案例分析法中,我常用到的方法有两种:
1)典型案例导入新课,通过分析教材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章节中,利用3-5分钟时间描述1-3位患者在接触不同致敏原后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症状,继而导入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相关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治疗要点及护理措施等内容。通过讲解不同临床表现让学生更立体地了解常见致敏原、哮喘临床表现的几种形式,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真实、具体。学生怀着探究的目的去听教师的讲解,听课更认真。通过课后提问表明,学生对该章节的掌握比以往更好。
2)在每结束一个系统的疾病护理的讲授后,都给出3到5个典型教学案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8-10人/组)讨论,针对该护理案例请学生进行健康评估、提出护理诊断、描述治疗方法和实施护理措施,在课程结束前每组指定一名学生代表发言,组内其他学生可以补充修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通过反复的病例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职业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例如在消化系统章节结束时,给予案例:病人有肝硬化病史多年,近一个月来尿量逐渐减少,食欲不佳,腹部鼓胀不适日渐加重,与2周前开始出现下肢水肿,因水肿加重入院。查体:脉搏98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128/82Hg;慢性病容,神志清醒;半卧位;腹部膨隆呈蛙腹、可见腹壁静脉曲张,腹壁紧张、肝脾触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阳性;膝以下凹陷性水肿,依据以上资料,提出护理诊断并列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要求学生把分散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有机地联系起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训练的学生在理论知识及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开展讨论时,发现大多数学生能热情、主动地投入讨论中去,多数能得出满意结果。
(2)PBL教学法的应用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疾病问题为基础,密切结合临床实践,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该章节的学习任务,学生围绕问题查阅相关资料,独立地进行思考、分析和归纳,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反复进行查找资料-交流-讨论的方法,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对于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适当给予启发指导,帮助解决。学习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如在讲授“尿路感染患者的护理”一节,课前留下案例作业,请同学们通过自学在课本中找到答案,不能完成的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小组内部讨论,在课上请各组回答案例中的问题。经过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讨论,学生能回答大多数的问题,少量问题不能全面回答的由老师补充。通过教学发现,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的方式得到的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在期末考试中,该章节的考题正确率明显提高。但也发现学生在PBL教学中,对知识的整体脉络把握不到位,重难点不明确。因此在该课程最后要对疾病进行总结归纳及重难点的强调。
(3)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创造一些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探求解决问题途径与方法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授“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章节中,我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健康教育。学生犹如身临其境,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糖尿病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本文来自于《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3.讨论
通过以上方法在教学中的试用,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变强。但也发现一些问题。第一,这些教学模式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章节的教学,只能有选择性地挑选几个相对简单的章节开展,复杂的疾病学生很难把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开发更多的教学模式,将更多的疾病护理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起来。第二,这几种教学模式花费课时较多,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中必须适当挤压其他章节的教学或者额外补课才能完成。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要寻找一些占时较少的教学方法。第三,以上教学模式不能覆盖到全部学生,对于部分学习主动性不高,不愿意参加的学生很难起到作用。近年来,在临床护理中,广泛推行了“整体护理”理念,促进护理工作迅速走上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单一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护理教育的需要,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如何使《内科护理学》教学更贴近临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们只有不停地进行教改,找出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
内科护理论文14
摘要: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起病隐蔽,笔者根据多年护理工作经验,总结出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方法以及相关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对今后相关护理工作作参考。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多数起病隐蔽,开始症状除轻咳外并无特殊,部分患者起病前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等病史。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及隐患、呼吸内科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护理、日常护理、心理护理四个方面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作总结。
1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常伴活动后气促、胸闷,运动能力差、反应慢等特点,且多为中老年,日常活动中应防止发生意外,病房内地面要保持干燥;外出散步应有医护人员或家人陪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低脂、低胆固醇食物,戒烟、酒;气温骤变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每天用0.9% NaCI溶液含漱,常用清水洗鼻腔;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与水果;观察呼吸与脉搏的频率与节律,发现患者精神萎靡、嗜睡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说明病情在变化,要引起重视。
2呼吸内科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护理
疾病缓解期应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和预防复发为主,采取措施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鼓励其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增加有效通气量,鼓励患者戒烟、戒酒,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护理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为主;伴发喘息时,加用解痉平喘药物,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应鼓励患者多咳嗽,多变动体位,定期翻身、拍背,呼吸一般以侧卧或半侧卧为宜;观察脉膊、血压、呼吸变化,尤其脉率与心律的变化及意识,准备好急救药、除颤器与起搏器以有效配合抢救;注意合并症如肺栓塞有末稍疼痛发生,观察药物副作用。积极开展积极有效的日常护理,降低肺炎、肺气肿、肿心病的发病率。
3日常护理
3.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意识观察:若患者出现表情淡漠、意识朦胧、头痛、白天嗜睡、夜间烦躁不安、反应迟钝、两手扑击样震颇等,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呼吸观察:深长的呼吸可能有酸中毒,慢浅的呼吸可能是碱中毒,快浅表的呼吸表示肺部病变严重或有感染的可能。
输液的观察:观察静脉通道是否通畅、穿刺针口有否肿胀,使用氨茶碱静脉滴注时,应稀释后缓慢注射,应保持30~40滴/rain,避免引起心悸、心率失常和血压骤降,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心慌气紧、心律失常等不适。
咳嗽咯痰观察:严密观察痰的颜色和气味,当咳嗽频繁、痰粘稠不易咳出,提示已进入缓解期,若咯粉红色泡沫痰,提示急性肺水肿等。
生命体征和尿量观察:密切观察血压和尿液的改变,测脉搏要注意其强弱、快慢、有无早搏等。
3.2临床护理:药物治疗护理: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及浓度;选用定量吸入气雾剂,吸人制剂要注意吸入方法和副作用,老年人、冠心病患者使用此类药期间应加强心率、心律的监测;糖皮质激素有抗炎、抗过敏、松弛气道平滑肌、降低气道反应性等作用。静脉注射时速度要缓,注射药物后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氧疗及卧床护理:使用持续低流量给氧,流速为1~2L/rain,氧浓度在24%~28%之间,给氧方式为鼻导管或鼻塞,氧疗过程中需调节流量时应先分离开鼻塞再调节流量;停用时先拔除鼻塞,再关闭氧气开关。病情好转时逐渐减少吸氧时间直到完全撤去。给氧过程中,定期观察氧疗情况,观察患者缺氧状况是否改善,定时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定时检查氧流量,随时添加湿化瓶中的蒸馏水。
保持呼吸道畅通的护理:在补充足够液体的基础上给予雾化吸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进行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先吸气道,再吸口腔。
4心理护理
呼吸内科患者常伴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患者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症状,如恐惧、紧张、失眠、烦恼焦虑、心情抑郁、脾气暴躁等。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为患者提供适合的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对患者任何主诉不适都应给予关心,并及时处理;对反应迟钝、言语罗嗦的患者要耐心,不任意打断其话题;不要罔顾患者的.神情,耐心恰当地结束谈话;在呼唤患者要时用尊称,切忌直呼其名或床号;平时进病房时注意主动和患者打招呼,嘘寒问暖,以消除其孤独和恐惧感,解除其心情抑郁,让患者保持一个健康积极的态度应对疾病;日常治疗护理期要善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医护人员必须做到有问必答,进行相应的专业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指导其提高睡眠质量,并针对病情加以解释和安慰;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让其感受到关怀、理解及尊重。
5总结
呼吸系统疾病多为慢性过程,针对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因素,护理过程中,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的特点,善于与患者交流了解并掌握其心理状态,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同时重视恢复期的全面综合护理,加强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对防止疾病的复发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育慧,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J],医学信息,临床护理,2009年8月,第1卷第8期
[2]叶任秋,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J], 护理研究,2011年7月第18卷第19期
[3]孙桂荣,慢性支气管炎内科护理[J], 中外健康文摘,临床护理 2012年2月第9卷第5期
内科护理论文15
摘要:
目的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从而减少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xx年1月-20xx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对其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选取20xx年1月-20xx年12月本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相应的不安全因素防范对策进行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以及风险事件发生原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25%,对照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为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以及护理环境因素。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及时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可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以及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对策
0引言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居多[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每年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数逐渐增多并且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2]。临床上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很多,如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粘稠、吸烟酗酒等,以上几类人群的心血管发病率大大高于正常人[3]。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以及促进预后的关键。但是在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安全因素也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了规避这种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顺利进行,本院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xx年1月-20xx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44-81岁,平均(62.3±3.1)岁;选取20xx年1月-20xx年12月本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42-79岁,平均(62.1±2.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对其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具体如下:
1.2.1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2.1.1护理人员因素
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多数病情复杂且变化较快,要想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工作,这就导致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劳动强度更大且心理压力更重,进而使得她们对护理工作产生厌烦、倦怠的心理,反映在工作中就是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待工作没有耐心,不能严格执行工作制度以及操作流程,因此容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4]。而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不过关也是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1.2.1.2患者自身因素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除了与护理人员有关之外,与患者自身的配合程度也有一定的关联。由于心血管疾病病情容易反复,使得患者常常会存在一定的消极情绪,有些患者甚至不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以及护理,不能很好地遵从医嘱,从而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为病人的病情带来不利的影响。
1.2.1.3环境因素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住院人数较多,并且患者的年龄普遍较大,因此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更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5]。同时如果对患者的住院环境管理不善,也容易发生风险事件。如地面湿滑容易发生患者滑倒事件,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引起护患纠纷的.发生。
1.2.2防范对策
1.2.2.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
在所有护理不安全因素中,因护理人员工作不足产生的风险事件占比最大,因此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显得十分重要[6]。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对于低年资护士可以采用带教的模式,由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护理指导,使其尽快成长为专业技术过硬的护理人员;(2)加强职业道德培训: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保证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增强她们的责任感,使她们在临床护理中始终保持工作的热情。
1.2.2.2增强患者的护理
依从性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同时对于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以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与依赖感。同时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及护理工作对其疾病转归的重要性,从而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1.2.2.3不断完善护理环境
护理环境的不完善对患者的病情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护理环境的管理工作,定期组织专人对护理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规避,以确保患者就医环境的安全。1.3观察指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以及风险事件发生原因。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行χ2检验,用(%)表示,当P<0.05时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25%(1/80),发生原因为患者自身因素;对照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50%(6/80),其中护理人员因素造成的风险事件3例,患者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事件2例,环境因素造成的风险事件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同时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较高,然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常常会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影响[7,8]。为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就医安全,本研究通过对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结果表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同时医患纠纷的发生也大大减少,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蓓.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xx,1(08):43,46.
[2] 董泽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xx,15(09):111-113.
[3] 徐敏.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xx,4(23):121-122.
[4] 宋建华.论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xx,13(21):101-103.
[5] 王玉美.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xx,21(01):75-76.
[6] 申时艳.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xx,13(04):100-102.
[7] 陶莉,赵岩,吴丽香,等.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xx,33(34):169-170.
[8] 陶伟丽.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xx,13(4):339-339.
作者:张毓 单位: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内科护理论文】相关文章:
内科护理论文06-23
临床内科护理论文12-04
(热门)内科护理论文07-06
内科护理论文[推荐]06-30
内科护理论文范文10-17
心内科护理论文02-20
心内科护理论文06-07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05-09
内科护理论文15篇(精品)07-04
内科护理论文通用[15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