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图书馆大空间楼盖设计的回顾

时间:2024-06-08 10:44:24 建筑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某大学图书馆大空间楼盖设计的回顾

  论文关键词:空心无梁楼盖  等代框架法  密助楼盖  跨中板带  暗梁

  论文摘要:通过几种楼盖型式的技术比较,反映空心无梁楼盖的优越性及综合效益,并提出一些更合理的设计建议,以便更好地推广使用这种楼盖型式。

  1工程概况

  某大学为工字型平面,共八层,单层面积约4000IT1,采用现浇钢筋砼框架结构,柱网尺寸:7.8×7.2m(横向两连跨)。南北向对称设有两条伸缩缝,东西向因立面造型的要求,未设伸缩缝,考虑其为东西向长达81.6I,是超长结构,为避免墙体及梁、板开裂,设有两道后浇带,并进行温度应力计算及适当配置温度钢筋等办法,保证了房屋使用至今三年多而未发现有裂缝。

  2技术经济比较

  因业主要求每层要设有一个700面积的阅览室,希望取消中排框架柱,导致该范围内的楼盖结构由标准的7.2I两连跨变为l4.4I的单跨,通过对楼盖结构分别进行传统钢筋砼楼盖、预应力钢筋砼楼盖及现浇的空心无梁楼盖三种结构方案的技术经济综合比较(比较见下表1),最后决定采用建设部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现浇砼空心无梁楼盖。其结构厚度仅为460mm,既满足了建筑专业对净空的要求,又保证了整个楼层的层高保持不变,而且还由于整个板底平整、美观而节约了吊顶的作用,受到了业主的一致好评。

 

  由表1可见,现浇砼空心无梁楼盖的技术经济指标最好,解决了图书馆层高小,活荷载大的“降高”、“减重”两大问题。

[1]    

某大学图书馆大空间楼盖设计的回顾

  3空心无梁楼盖在本工程的应用特点

  1)整个阅览室为等厚平板(h一460ram),无柱帽,空心管沿南北方向平行于柱轴线布置,柱与柱之间布置暗梁,通过现浇实心暗梁与现浇空心楼盖上下翼缘紧密结合形成加强的扁框架梁。空心无梁楼盖沿顺管方向为“工”字形截面,有可靠的传力保证,在垂直管方向楼板内配置了肋间钢筋可形成空间桁架的传力构件,垂直管方向最薄弱处仅存在上下翼4现浇空心无梁楼盖的计算要点

  1)计算次梁宽度b缘,为了保证上下翼缘共同工作且在垂直管方向有可靠的传力途径,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楼板的整体性,所以空心管的排放为一根根对接,中间留肋以增强楼板的整体性,使楼板形成明显的双向受力特性。

  2)暗梁区格之间用0350预制一次性GBF管,同时现浇出多孔板,管间最小净距50arm,加通长焊接钢筋及上下附加筋,垂直管道方向除支座上有邻跨伸过来的附加筋外,均为构造架立筋,因此在板中顺管方向下部钢筋,折合每米宽14.6m2(12 12+406),垂直方向仅2.51cm2(08@100),具体布置见图l。

  顺管方向考虑肋的刚度460厚空心楼板的刚度折减系数r(跨中板带宽为3.9m)

 

 

   [2]   

  4)将主、次梁(截面分别为2.5×0.46,1.O2×0.46)及其反向荷载输入PM数据中,再进入TAT~8计算梁配筋即可生成配筋图。

  5现浇空心无梁楼盖的构造要求

  1)由于采用商品砼,考虑其收缩较大,宜在区格板的板面中部设置通长的双向钢筋。

  2)板内长跨方向的钢筋应设在短跨方向钢筋的外侧。

  3)当不满足受冲切承载力,需在柱顶的板筋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应符合《砼结构设计规范》(GB5OO10)的构造要求。

  4)无梁楼盖的周边应设置边梁,其截面高度不小于板厚的2.5倍,边梁中应设置必要的抗扭构造钢筋。

  5)后浇带设置在每一个方面板跨的中部,即剪力较小的部位。

  6结束语

  出于工艺要求空心管只能单向布置,但垂直管孑L方向的平板,由于有焊接网片加筋的最小厚度为50arm的砼格全长连续固接,构成类似“空腹桁架的空心板,同样具有承载能力,因此理应考虑柱间区格双向工作的功能,这样自然会减少总的配筋量。因为明明是双向板却按单向板配筋,忽略了另一个方向的作用,明明是无梁楼盖却按肋形楼盖设计,忽略了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的空间效应。所以如果不从设计、构造上作出根本性的改进,仍然继续照本工程同样设计及构造来宣传推广此空心无梁楼盖技术,其技术指标能否达到厂方介绍的效果,是大有疑问的。若将空心无梁楼盖中钢筋改为预应力钢筋,是否会大大提高本技术经济指标,还有待设计方及厂方去研讨。

    [3] 

【某大学图书馆大空间楼盖设计的回顾】相关文章:

品牌文化空间设计论文11-11

城市设计对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论文11-28

浅谈住宅室内空间设计03-07

住宅室内储物空间设计03-18

室内空间设计与新环境03-28

图书馆学研究需要大聪明03-21

论徽州“天井”建筑空间设计的思考03-21

试论徽州“天井”建筑空间设计的思考03-07

住宅室内储物空间设计(一)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