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江南水乡古村的保护与发展---以常熟古村李市为例
【论文摘要】江南水乡古村李市是苏州地区众多村镇的一个代表,由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发达的水网体系、悠久历史、丰富的资源和繁荣的,形成独特的传统风貌和空间格局。随着岁月流逝,其住宅和设施已出现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尤其是近10来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村保护工作变得日益严峻和复杂。因此,十分有必要在新的背景条件下,对其保护和发展进行整体思考和研究,以保持古村的地方活力实现其历史价值的推陈出新和居民生活形态的有效延续。
【论文关键词】古村;历史文化保护;城镇化;城市更新
1古村结构形态的主要特征
传统村落是一种建立在农耕经济和“天人合一”思想上的具有有机生长性的村落形态,它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其结构形态往往表现出一种均质协调和缓慢发展的特征。李市古村是传统苏南地区水乡村落的典型代表.位于常熟市古里镇的东南部,距白茆镇约5km,204国道与之相毗邻,便捷。李市古村源自明代,在历史上曾经是经济繁荣的江南集镇(图1图2)。
1.1经济方面
江南水乡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李市古村是江南典型的自然村落.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半农半商的生产模式为基础逐渐形成。到了明清时期.李市成为当时白茆镇的水陆交通中心和人气旺盛的物资集散之地.古村居民往往临水而居.聚而成集。在其社会方面.相对于城镇而言,李市古村长期处在一种稳定的血缘关系之中,人们彼此之间非常熟悉,并共同遵循着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形成了一个整合的、基本自足的乡村聚落社会。
1.2物质空间方面(图3、图4)
1.2.1空间布局
江南水乡地区的村镇发展都与水有关.古村李市也不例外。流经古村内的主要河流有陈泾河市河、三泾河和黄瓜浜,其空间格局主要以水运为依托逐渐发展起来,布局形态则顺应河流十分自然地形成团形古村内部水路、桥相互交融,依河而筑并刻意亲水.形成极为丰富而生动的空间层次。在古村的整个空间系统与结构中,水道和街巷作为基本骨架.起到组织人们日常生活和交通联系的脉络作用。水巷河道是古村水上交通的要道.同时也是居民日常浣洗、聚集、交流的场所。陆路街巷只是作为辅助系统,顺应河道布置.构成主路一支路一小巷的多级网络系统具有强烈的方向感、序列感和节奏感。
水巷与街巷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平行并列的舟行与步行两套交通系统。在大上,独特的水乡村落风貌是古村物质空间形态的重要载体,而其田园生态绿化空间又成为古村的绿色屏障,呈现出田园、水系、村落交融一体的空间环境特色。
1.2.2街坊彤态
古村内的街坊由街巷围合组成,并由若干院落充实。院子多为南北向连结院落的巷道东西向较多,也有南北向街坊依其布置内容及河街关系,有合院式住宅前后临河、临水型住宅前街后河、面水型住宅隔街而河等类型。通常情况,街坊往往向纵向大进深发展力争每户面宽较小.从而使更多的住户获得面街临河、水陆皆达的便利。这种街坊布局与古村环境以及依靠河道.步行利用街道的生活方式关系十分密切.显示出亲水的鲜明特性。街坊的这种布局方式,一方面具有外向性特点,满足居民活动、游憩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具有私密性特点,营造出舒适、优雅宁静的居住环境。
1.2.3传统民居与典型空间要素
古村内的传统民居与典型空间要素是空间组成的实体,亦是体现古村传统历史风貌的最基本单元。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多采用木构架系统.砖墙不承重,只起围护作用,其屋架形式一般为穿斗与抬梁混合式。建筑的形制如开间、进深、屋架、斗拱、屋顶形式等,都有一定规格。建筑构造为小青瓦屋顶.空斗填充墙立贴举架,木椽屋架建筑层数多为1至2层.建筑外观朴素,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有规律的组合形成高低错落、粉墙黛瓦的建筑群体。作为典型空间要素的古桥、水埠和砖石雕饰等不仅造型优美而且融合了工艺技术和文化,往往因材施用,将实用性和艺术性巧妙结合.创造出精美别致的艺术效果。
2快速城镇化对古村结构形态产生的影响
2.1古村原有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已发生深刻变化
自明清开始古村李市就以水路作为其主要的方式.并依赖水路而得到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原始的船只已逐渐被公路交通取代,相应地.古村原有的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1980年代起,在化、非农化和乡村城镇化的驱动下.
李市所在的古里镇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部分居民都不再以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而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周边乡镇企业的发展。加上近年来江苏省实施三集中”政策(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使得多年来离土不离乡的传统模式被打破,开始逐步转变为离土又离乡”的新模式。尤其是古里镇的经济持续增长,形成了以服装、纺织、生物、轻工四大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体系。2005年古里镇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34亿元,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3.02:811.45:15. 53,二三产业已在经济结构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些深刻变化使得乡镇企业的本土性特征出现重大转型。
2.2人口构成比例失衡与“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
由于受外部良好就业机会和优越生活条件的强大吸引,乡村人口尤其是中青年劳动力开始向城镇和大型企业转移,古村人口急剧减少,加之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降低人们的寿命普遍提高,古村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根据资料,李市古村现今人口构成中程度低收入低以及老年人所占比例较高。此外,在古村现有176户住户中.空置住房的为45户.住房空置率高达近26%而且大部分空置住房为一些老的传统民居。究其原因.主要是迅速发展的农宅建设与落后的村庄规划造成的。随着非农化的发展和国家户口政策的逐步放开,很多村民开始移居城镇但他们大多数不愿放弃在村庄的农宅,出现了极为普遍的农宅空置、一户多宅的现象。再加上农村旧宅的日常维修资金投入少,旧宅毁弃的速度也就日益加快,出现了古村物质逐渐老化、中心地区日益衰退及古村空心化的迹象.给古村地方活力的维持和民居生活形态的延续带来严峻挑战。
2.3古村原有均质的空间形态开始出现蜕变
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乡村发展一直处于十分缓慢的状态.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和民居形制总是表现出一种同质协调的自然特征。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后,随着古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施工工艺和新的应用,传统的居住模式已难以满足现实要求。早期农宅改建的规模较小,并更多地借鉴传统住宅形式.村落建筑文化的传统得到一定程度的继承;1980年代初期古村普遍进入了瓦房变楼房阶段.一大批旧民居被更新改造;1980年代末.绝大多数村民完成了住宅更新,新建的住宅楼房多为两层砖木、水泥混合结构:近年来古村住宅出现了向别墅型住宅发展的趋向,长期延续的古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开始出现蜕变。根据,目前古村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面积约占总建筑面积的5.65%1950-1980年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13.97%,1980年以后的占80.38%。在古村建筑风貌评定中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约占60%,严重影响传统风貌的占3%。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多为1980年以后建造的建筑(图5、图6)。
2.4古村水网体系的重要作用逐渐下降
处于水网地区的李市古村,以独特的水陆体系与民居的组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水乡空间。但近年来.随着古村外围道路的修建和陆路交通体系的建立,水网河道的交通功能逐渐消退,再加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缺乏有效的规划控制和保护意识的薄弱.原来作为生活水源和生活空间的水网体系逐渐成为生活污水排放、漂洗、饲养甚至堆积垃圾的场所。而化更是造成古村内部水体的严重污染,使得昔日沿河道两岸十分活跃的古村核心地区出现严重的结构性和功能性衰退,居民亦不再依赖河道生活临水而居,伴水为邻”和小桥流水”式的传统居住空间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图7)。
3古村保护的规划对策与建议
3.1制定切实可行和综合全面的保护战略
在乡村城镇化快速变迁中,古村发展机制与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古村的保护政策就不能仅仅停留于保护规划编制的表面形式,就古村保护谈古村保护,更为重要的,应将古村保护融入快速城镇化的总体政策框架,基于区域城乡关系变迁的大背景,从更为广泛综合的社会经济角度对古村的保护延续与未来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应在保护古村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古村内部的服务设施和优化古村的空间结构,切实改善和提高古村的生态环境。应通过和技术处理手段,梳理古村水网空间.使古村生活环境更为清洁优美真正体现古村的水乡和田园风光。对古村的旧民居,应因地制宜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保护,对整个古村则可普遍采取加强维护和进行维修的保护措施,阻止古村老化衰退现象的进一步恶化,尤其是应尽快提出解决古村空心化的应对策略,使其能够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真正实现古村居民生活形态的延续和地方活力的提升。
3.2深化和完善古村传统风貌的保护体系
作为历史古村的整体环境保护,不能仅仅保护古村中少数几处历史.李市古村的形态特征与价值突出反映在其人工环境与周边田园风光、水体河道等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和协调统一如果构成古村综合景观环境的要素受到威胁.古村的整体风貌特色和空间魅力就会丧失。为此,应将古村、建筑与自然景观遗产作为整体进行一体化保护,重点保护古村的生态环境、空间形态及建筑风格,以维护古村高度多样化的地域性文化与景观资源,保护古村空间环境的整体性和艺术性。在对古村进行保护时,建议构建3个层次的保护体系。首先是核心保护区.这个区域内包含了古村中最为优秀的历史建筑以及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河流水系和街巷驳岸,其中的保护与整治必须经过详细研究之后慎重进行。其次.在核心保护区外围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在这个区域内允许进行适量的建设.但是对于建(构)筑物的性质、体量.高度、色彩及形式需要按照保护规划要求进行严格控制。最后是环境协调区的保护.这是一个相对宽泛的区域.没有明确的界限.包含了古村周边的绿地系统和生态网络(图8)。
3.3精心保护高品质的古村空间
为了保护好水乡古村尺度宜人、色彩淡雅、轮廓优美的精致空间属性与特色,应借助城市设计加强对古村空间格局、水网街巷、传统与典型空间要素进行详细控制与引导应加强古村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研究,处理好新建设与历史建筑的协调关系,全面提高历史性古村的空间环境质量。如李市大街为古村的重点地段.街巷两侧多为历史建筑,规划遵循修IB如旧”的原则,主要采用修缮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对现状的水泥铺地按照历史原貌恢复为传统的条石铺地并延续传统街巷尺度.营造传统商业、居住相结合的历史街道氛围在古村内原有不少精美古石桥.现大多被拆毁,古石桥.现大多被拆毁,规划为了重现昔日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特色根据历史资料有重点地复原一些古桥。水巷河道是古村整个空间系统的重要骨架.是人们组织生活、的主要脉络,由于古村周边发展.古村内的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原有的水网体系几乎被完全破坏,规划在整体城市设计的下,通过河道疏通,淤泥清除.以及水环境与沿河步行系统的整治梳理.重新营造亲切宜人的江南水乡河道景观(图9、图10)。
3.4积极延续古村居民的生活形态与内涵
李市古村历史悠久,承载着江南地区丰厚的优秀遗产。如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白茆山歌是吴歌的源头其产生是直接来源于农民耕田时的娱乐活动;荡湖船则是劳动人民模仿河里捕鱼而创造出来的文艺活动.通常在庙会、灯会等隆重节庆进行表演特色风味小吃亦大都体现江南水乡特色。可见,干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古村民俗文化活动与日常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而且这些传统活动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在古村内,村民会定期举办地方戏剧表演,但是由于设施简陋,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表演活动。在保护整治中可以将古村入口广场以及水街广场适当扩大.使其作为居民露天集会和日常休闲活动场所。另外.适当在古村内引入业通过宣传和文化交流.可将古村的历史文化传统很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
3.5充分调动和提高古村居民的保护意识
古村保护中的传统建筑维护、旧房屋拆迁补偿住户重新安置以及保护与更新计划的执行等诸多方面.均与古村居民的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在当前的村落保护中,农民大多只关注自家的住房无意或无力参与村落整体环境的营造.无法保障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古村所采取的任何手段都必须尊重居民的权利、习惯和价值取向充分反映古村居民的利益和目标,无论在保护的战略上还是保护的技术手段上都应该从居民自身的价值来评定和判断。应加强居民公众参与方式和途径的研究,通过多种宣传媒介,广泛向古村居民宣传古村的重要价值,使古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成为深入民心的事业。
【论江南水乡古村的保护与发展---以常熟古村李市为例】相关文章:
魏源《诗古微》探微03-25
古陶瓷的文化内蕴解析03-13
论以海尔冰箱为例浅谈定制营销03-01
园林发展特征浅析-以法式园林的兴衰为例03-23
论网络部门的反垄断法 - 以电信业为例03-07
以餐饮部为例论酒店如何提高员工的销售能力12-07
万古霉素的儿科用药分析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