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西方传统建筑比较论文
木头与石头,看似普通的两种材质,却因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成就两种风格迥异的建筑形式。传统建筑的精华并不止于四合院、大屋顶、斗拱等表现形式,更在于这些形式内在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比较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形式,反思探讨文化根源的差异,学习传统、古为今用,为认清设计方向、把握设计思路提供指导,使设计真正做到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
一、木材与石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主要是儒家文化,儒家礼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理念也渗透到建筑艺术中。在孔子儒学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种与社会等级制度密切相连的建筑形式。中国建筑作为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即使一些砖筑的地下墓室和佛塔,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材在中国古建筑中所占的统治地位。(参见孙洁、 李向辉、 张长平《试论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载于《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年第10期)也因此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的说法。作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罗马帝国的建筑,多以石材为主要材料,强调的是建筑数据的精确和严格。同时,西方建筑流行以墙体承重,由砖和石头砌成的巨大墙体能够达到更大的高度,屋顶采用半拱型结构,这成为了西方建筑的标志。
二、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
如果把西方建筑比喻成音乐,那么中国建筑则具有绘画的韵味。中国古人神化自然,对自然抱有神秘感、恐惧感,对自然的态度是顺应。中国建筑不是很注意单个建筑的体量、造型、风格和透视效果,往往致力于打造空间规模巨大、在平面上和空间上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重和谐、包容。西方则推崇重实践、重实现、重人生的精神。西方建筑是石头砌成,早期十分黑暗,后期有阳光自高处照射,都是控制人的精神,强化神秘感的设计。(参见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第3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西方建筑重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透视、比例和韵律等造型原则,重对立、斗争,强调人对于建筑空间进行理性的控制。
三、模仿与写意
西方人认为人体是世上最美的曲线,古希腊建筑的不同柱式就是对人体美的模仿,众所周知,多立克柱式是男性雄壮、伟岸的展现,爱奥尼柱式则是女性柔和美的完美体现。欧洲人较重视理性思维,注重体现几何分析性,西方建筑特别重视数学的模数比例,在建筑的总体布局上较为强调具象以及模拟几何图案美。如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其正面的高宽比正好是1:1.618,符合“黄金分割”原理。中国人则重视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感受、领悟和把握,即具有很强的写意性。英国的弗莱彻说,“西方人心目中的美术,只有绘画为中国人所承认。雕塑、建筑以致工艺品都被视为一种匠人的工作,艺术是诗意的(情感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转引自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第3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中国人讲究逼真,而且是以写意性的“传神”为前提。
四、封闭与开放
中国的传统建筑,如宫殿、园林、庙宇、民居对外封闭自成一个系统。中国现存的古代建筑——故宫,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北京四合院、云南民居“一颗印”以及广东潮汕民居等等,都是缩小版的“紫禁城”。这些民居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有外墙而不开口以通风采光,这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这种封闭的人居环境与当时闭关锁国的国家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与中国建筑的封闭深沉形成对比的是西方的古代建筑,强调张扬、开放、炫耀,以外部空间为主,中心广场被称为“城市的客厅”,大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比如建成于1756年的法国凡尔赛宫,立面是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就是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堪称理性美的代表。凡尔赛宫的几何形花园是以建筑的大厅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参见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第42页)
五、内向与外向
中国人营造的建筑空间,多呈现出外部空间简单坚固,而内部避世脱俗,别有洞天的审美情趣。注重封闭空间形成的心理距离,倾向于内向、防范心理的处世之道,这似乎与儒家“外求自保,内得心安”的思想取向同出一脉。而西方的布局、构图、意境等方面都力图给人眼界开阔、雄伟壮丽、结构复杂之感。其几何造型的结构布局体现了天人对立、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西方人征服自然的外向、侵略与探索的精神意向。正是这种否定与叛逆,造就了西方近现代建筑丰富多彩的面貌,一个又一个的流派风格各异,连绵不绝,与我国几千年单一的建筑形式形成鲜明对比。
六、共性与个性
中国儒家思想讲究中庸、平衡。中国建筑注重群体组合,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西方哲学理性思维强调对立、自我,注重表现个性的张扬,如巴黎圣母院、高达320米的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等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给人以突出、激越、挺拔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中国建筑特别重视中轴线,从宫廷到官府、豪宅、寺庙,都有一条坐南朝北的中轴线,两侧布局对称,呈现出序列化的空间模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京故宫的布局形式。西方建筑却不讲究这些,即使有中轴,也不一定正南北,建筑布局也不追求对称,而呈现出一种放射状的构图,反而突出差异与不规则性。例如欧洲中世纪城镇就是以教堂为中心,而围绕其布局的宫殿、住宅、修道院等等,也都各有其独立的中心存在。
七、静态与动态
中国古建筑展现给人的视觉范围是小的,但给人一种小中见大的感觉,一棵树,一块石头,欣赏者能从中窥见一片林和一座山。其布局注重虚实结合,结构强调动静结合而静多于动,这种构思和布局有利于塑造疏朗、雅致的环境空间和凸显自然、协调的气质。而西方园林里的瀑布、喷泉和开阔的动线,规模宏大且动态感强,展现出一种奔放、热烈的气势。
八、含蓄与外露
随着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逐步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以内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给人以亲切、安闲、温馨、舒适的审美感受。西方的古典建筑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质感生硬、冷峻,缺乏人情味。在建筑的外形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引发人们诧异、亢奋的审美情绪。西方古建筑的空间采用挺拔向上,向高空垂直发展的形式,同时,西方古典建筑突出建筑的个体特征,每一座单体建筑都不遗余力地展现自己的风格魅力。
九、主体与客体
中国建筑跟人一样是有前后之别有方向的。在中国建筑发生的黄河流域,是以坐北朝南为原则的。一座中国的住宅,实际就是主人宇宙观的实现,就是主人身体构架的影射。中国人与他的建筑是合而为一的,所以建筑的方向也就是人的朝向,所以南方在前。与中国的宇宙观截然不同的西方人认为建筑是客体,观察此面建筑而立,所以北方在前。一座简单的三合院,俯瞰图就像一个张臂向前的人形,房屋就是正身,两厢就是两臂,围拥着一个自己的天地,那就是天井。而这个天井似乎象征着房主的心脏。每一中国住宅的主人都有君临天下的姿态,只是天下的范围不尽相同而已。
十、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儒家礼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中国人总体性格特征是比较含蓄、封闭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设计思维模式的停滞不前。传统成为国人眼中不可逾越的巅峰,而新的东西是没有经过时间的洗礼和积淀的,只能采取肯定的方式去部分继承。在建筑上,中国人也不乏创造力,否则也不可能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木构架建筑,但是封闭的思维模式使我们固步自封,从而停滞不前,建筑外观也大同小异。
传统建筑的精华并不止于四合院、大屋顶、斗拱等表现形式,更在于这些形式内在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学习传统,并不是要全盘照搬,而是要古为今用,目的是带来灵感和启发。建筑现代化是根本的趋势,而传统将使现代建筑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传统与现代化既对立,又相辅相成,传统不能束缚现代化的推进,它必然要受到新的结构、材料和技术的冲击,而没有现代化为基础的传统,则失去了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孙洁;李向辉;张长平.试论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
【中西方传统建筑比较论文】相关文章:
中西方舞蹈美学思想比较探究的论文11-12
木雕传统建筑论文11-30
现代装饰传统建筑的论文11-30
中西方戏剧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03-13
非建筑语言属性装饰传统建筑论文11-30
译本探究淮安传统建筑论文11-30
节能技术用于传统建筑论文11-30
中西方歌剧的发展史及其问题比较06-25
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比较11-27
中西方饮食文化心理差异比较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