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建筑创新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论文
在当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把建筑学的创新教育设为首要的培养目标,建筑与相关学科的交融及相互作用也在不断的更迭变化,建筑不再仅仅为满足功能的使用,更是民族、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深刻体现,建筑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建筑作品的质量乃至城市的整体建设水平,建筑师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将建筑的创新教育融入更深层次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时代的要求,是未来建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建筑学创新教育的新背景
2013年建筑界多位院士痛批建筑界的设计不正之风,唯西方“马首是瞻”的设计之风也在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各个城市争相聘请国外著名建筑师设计城市的地标建筑,标新立异、高大上的项目倍受推崇,西方的文化理念、价值观给中国本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据东南大学的某调查数据显示,对北、上、广的城市核心区约一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图片搜索发现,上海区域内的26幢建筑,除3幢为香港建筑师设计外,其他均由西方建筑师设计;广州区域内12幢建筑中的3幢为国内设计,其他也均由西方建筑师设计;北京区域内的8幢建筑则全部由西方建筑师设计。另外,“千城一面”、“文化丧失”是中国城市建筑市场在需求释放成长期的突出特点。马里奥博塔说:“应当反思,建设速度越快、遗忘速度越快,中国的建筑界如果想要抵御全球化,必须找到历史和抗体,让曾经的历史成为今天中国的一部分,而不是任由建筑加快了我们记忆的消失。”尽管这些最初的“创意”和最后的决策和定案往往都出自各级领导,但作为建筑师和建筑教育者更应该积极反思,建筑教育更应担负起扭转风气的先行者,努力在建筑的基础教育中不断地提高建筑师的综合人文修养,让建筑创新真正回归“以人为本”。
二建筑创新教育中的人文拓构
建筑创新教育应该充分结合其学科复杂、涵盖内容广泛的特点,立足于建筑创作的“以人为本”的需求,拓展人文教育的内容,配套课程内容适当增加地理、历史、哲学、逻辑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等选修课或自修环节,并应用到建筑课程设计课的具体题目中去,利用不同学科内容的渗透,来实现建筑创新思维的多元拓构。基于建筑设计方案构思这个大创新点,以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角度去思考和挖掘,促使创新点及创新意识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推陈出新。建筑作品要求创作过程中充分体验使用者需求及周边环境的融合,作品的价值体现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建筑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的视野也应拓展到各科各门类的整体文化观上,不能仅限于单门学科的知识层面,应提升学生对各门学科所涉及知识的认识,从中沉淀创作的智慧,启迪设计的创新思维。
三建筑创新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内涵
建筑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包含从两个层面的内涵,即建筑创新的人文主义教育和建筑创新的人文学科教育。
(一)建筑创新的人文主义教育
现代的人文主义教育是强调培养人的全面性和创造性,强调人本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文主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重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形成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使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自我认知发展协调统一。建筑教育应责无旁贷的肩负起优秀建筑师的培养责任,建筑师需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承担起职业责任,才能实现建筑的人文属性,使建筑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充分体现地方的文化特色。
(二)建筑创新的人文学科教育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多为理科生,现有的招生制度和分科教育,使学生只专注与高考有关的学科,使得理科生人文素质教育严重缺失,文科科目的上课仅为形式,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知识比较匮乏。而建筑学专业是一门综合学科比较强的学科,涉及的学科广泛,包括经济、技术、政治、文化、民族、宗教、艺术、地理、历史等等,涉猎广泛、知识广博,没有一定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建筑教育应广泛关注各类知识,仅局限于建筑技术的这一门知识,盯着你自己所在领域的东西,你会发现很多认识会有局限性,无法建立起人才培养的差异化竞争力。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标准使得建筑设计已经由关注建筑形式转为对建筑意义的深层次思考,这样的时代背景必然对建筑学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质量要求。
四建筑创新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广博文化知识的滋养
建筑学科的综合性决定建筑师需要具有较广博的知识素养。学科教育不应局限于学科的认识局限,吴良镛先生提出了“广义建筑学”概念,意在建筑学科的知识体系应建立在相关学科广博的知识体系上。加强专业之间的融合与合作,通过具体的项目化教学题目的训练,使学生具备运用交叉学科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设计理念具有全局观,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应用能力,打破专业界限。适当地增加相关学科的教学比重。增加人文学科的选修课内容,从专业需求角度引导学生将人文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原理与专业融会贯通,更多地理解建筑创作的社会属性,实现“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
(二)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
重视艺术、美学的素质培养。建筑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缩影,也是艺术和精神的写照,是创造美的过程。审美素质的培养是成为优秀建筑师的必要条件,尤其对于美学的理解,创作不仅是出新,更应创作出具有文化韵味的作品来。高雅文化的熏陶离不开艺术教育,建筑艺术教育一方面要通过拓宽口径,从不同环节、不同途径了解和接受艺术教育的训练,精心设计课内课外的艺术训练内容,夯实美术基础基本功,来充实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具有艺术的原创精神,方案设计环节的训练增加设计理念、创新思维的评价比重,鼓励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高雅的文化不是空中楼阁,需脚踏实地地真正解决人的问题才是根本,艺术不能脱离现实,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才是应景而生的原创作品。
(三)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
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应当充分吸取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如中国古建筑中“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人的思想融入到环境中去。建筑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教育的比重,在建筑设计课程及实践课程中增加对传统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地域风貌特色的设计调研及学习交流环节。这种教学的思路可以拓展到每一个课程设计中,不管什么题目,都要强调对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背景、环境特点、风土人情、历史建筑做好案例分析,找出符合现代设计意义的内容和元素运用到设计构思中重新定义。
(四)深刻的实践体验
实践体验是建筑学专业的重要环节,在建筑学课程设置中占较大比重。通过社会实践,给予学生方案构思的实现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检测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丰富实践经验。然而传统的建筑教育缺乏“工匠精神”,“纸上谈兵”现象严重,题目往往局限于题目本身,深层次的环境探究、城市及社会意义的思考较少,建筑学的课程设计只囿于专业知识的应用和认知,必将不能扭转当前城市建设中所存在的缺少民族文化、缺少人文关怀的设计现象。在实践教学及方案设计过程中增加实践调查的环节,从多角度探讨题目的地域文化、环境特征及使用需求。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自然会产生有人文观点的创意作品。
五结语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在过去经济起步和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也曾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忽略了人的教育,专业本位的培养目标使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成为追捧的目标,失去了教育的根本。所以,我们要加强人文素质的综合修养,拓展人文教育的培养途径,探索具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方法,培养出适合于当前教育发展需求、具体有民族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发展研究,1996(1):1-5+62.
[2]孙一民,肖毅强,王国光.关于“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城市建筑,2011(3):32-34.
[3]拉尔夫D斯泰西.组织中的复杂性与创造性[M].宋学峰,曹庆仁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2.
[4]王韶宁.话语权力体系与建筑教育[J].建筑学报,2007(1):31-33.
【建筑创新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美术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论文10-11
分析体育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优势的论文05-26
创新素质教育论文10-27
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教育培养论文09-19
人文系统中的教育论文范文07-15
人文教育在德育中的应用论文07-24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论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