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住宅建筑模糊空间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共生思想是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的核心建筑思想,而中国住宅建筑的模糊空间形态与共生思想的理念主张高度契合,本文以分析共生思想视野下的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模糊空间,以期探讨中国住宅建筑空间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共生思想;模糊空间;住宅;多义性
1引言
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是在人在适应自然环境过程中随着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演变出了不同的空间形态特点,像徽式住宅的正厅,北京四合院的柱廊,苗族,壮族住宅中高高挑出的屋檐等,无不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共生思想观点相契合。将这些原本在中国传统住宅中存在的模糊空间形态置于共生思想的视野下进行分析与思考,将会给以传统住宅建筑模糊空间形态以新的解读。
2基本概念
2.1相关概念释义
共生思想是成立的条件与特征有两点第一:“圣域论”第二:“中间领域”其共生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九个方面:“人类与技术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异质文化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人类与技术的共生、历史和未来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类建筑与自然的共生”。[1]所谓共生思想下的共生是指:二者竞争、对立和斗争关系存在的同时彼此之间仍热需要对方,圣域是必要的,在互相承认对方不可侵犯的神圣领域的同时在共同的规则下保持竞争、对立关系,从而达到共生,而不符合上述彼此需要、相互承认彼此间圣域的二者在共同规则下保持竞争、对立、斗争关系的,则不能称之为共生思想下的共生。
2.2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模糊空间概念
传统住宅建筑是指近代、近现代之前的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模糊空间则是指“灰空间、中间领域,功能上不定性且具有双重或多重意义的空间。”[2]模糊空间类型多种多样,住宅建筑空间上的半围合,会造成所谓的功能上、空间属性上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住宅建筑的“半空间”,而正是这些半空间带给人们对空间上使用的灵活性、随意性。
3共生思想视野下的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模糊空间初探
共生思想是1958-1987年黑川纪章关于建筑理论的核心理论思想集合,共生思想不仅仅只是关于建筑理论的著述更是黑川纪章将共生思想上升到日本文化与哲学的高度进行思考,从而对建筑、经济、文化、城市规划等方面进行剖析的思想集合。共生思想追溯于印度4世纪的唯识思想与日本大乘佛教思想,其唯识思想是超越现代主义和二元论的共生思想圣经,是21世纪哲学的原点,哲学的思想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筑上表现的尤其突出,现代主义西方建筑强调功能上的的划分是二元论影响下非此既比的表现,而共生思想下的建筑则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共生思想使我们以新的视野了解对立双方之间的关系,了解两域之外的“第三域”既中间领域,中间领域所代表着的双重性、多义性或者说是二者中的共通项。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空间自古以来就因空间功能、属性上不明确而产生出现多种模糊空间形态类型,是人们在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社会实践过程中所总结出的空间形态类型,并产生了一定的固定形制。不同地域文化特点下的模糊空间形态等也各有不同,而这些模糊空间形态无一不是二元或多元对立所产生的共同项、中间领域,既是流动或固定了的缓和状态也是二元、多元的共生、也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
4共生思想视野下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模糊空间探索意义
共生思想是黑川纪章纪章基于对西欧中心主义和理性中心主义的转变,并以唯识思想和日本大成佛教思想为根源结合日本建筑、文化、风俗传统等而产生的新观念,以全新的思想观念来迎接多元文化共生、多元文化共存的信息化时代。而日本建筑在这一思想下也从西方现代主义风格朝向生命时代下共生建筑而转变,普遍性建筑转变为异质文化要素共生的建筑。黑川纪章在他的共生思想下汲取了日本传统住宅中大量存在的中间领域特征并应于现代建筑中创造了颇具特色的建筑,比如福冈银行总部的檐下空间、东京大同生命保险公司的“道”空间,无一不是黑川纪章对共生思想下日本传统住宅建筑中间领域的运用,创造出了富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是异质文化共生的体现。中间领域空间的表达正是西方建筑中所极为缺少的部分,对于全盘西化现代主义建筑盛行的日本来说,黑川纪章对日本传统住宅建筑模糊空间形态的提取、运用为现代建筑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中国从清朝以后开始逐渐接受西方现代工业化模式,西方工业社会带给人们极大的物质丰富,西欧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定的普及和推广,现代主义建筑的普遍思维模式也在中国得到发展,中国与日本有着极深的渊源其建筑形制也是极为相似的,在共生思想下对住宅建筑模糊空间形态的提取运用有利于对中国传统建筑民族特色的继承与发展。以西方工业发展为前提的现代主义建筑必然会转变为以信息时代为背景的共生建筑,其异质文化共生、现代与传统共存、多元化发展才应是当今主旋律。
5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模糊空间形态类型
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有着大量的柱廊、门廊、檐下空间等,例如北京四合院的柱廊、徽州民居的门廊、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檐廊、壮族干栏式住宅的檐下空间等等都是我们所常见的传统住宅建筑的模糊空间类型,是处于对立关系的室内与室外的共通项、中间领域,是由于建筑与自然的共生而产生的。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模糊空间不仅仅有着因为室内与室外对立而产生的模糊性还有着人类因为长期社会实践劳动下产生的更为细致的区分,比如将空间分为过道与会客空间的屏风产生了功能与功能之间的模糊性,将空间分为就寝空间与起居空间的落地罩而产生的私密与半私密之间的模糊性,更有像壮族传统住宅的承担着多种功能与意义的檐下空间等等。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空间因为空间界面围合的不同程度而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半围合空间,其多义性的空间是人们长期劳动实践的结果体现了古人对空间使用的灵活性。
6共生思想下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模糊空间构成分析
6.1内部与外部共生
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有着多种形式的柱廊空间与檐下空间,是彼此对立的室内与室外的中间领域,成为室内与室外两者对立关系中的共通项、共同规则,柱廊及檐下成为共同规则的`外部表现形式,室内和室外空间则形成了室内与室外对立双方间彼此的“圣域”。人们对于室内与室外空间的需要则使共生思想下的建筑内部与外部的共生得以成立,相反使共生成立的条件中的中间领域又反过来成为共生的特征。可以看出柱廊空间与檐下空间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共生思想表现的重要表现特征。
6.2理性与感性共生
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多见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檐外檐,种类繁多形制复杂,其作用为承受屋檐的荷载,其繁复的结构兼作承重与装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斗拱的装饰效果要大于其承重效果,斗拱往往也施以彩绘、花纹、特殊造型来起到装饰的效果,斗拱中的承重性质是理性的具体表现,装饰性质又是审美的感性表现,是介于理性与感性中的中间领域、理性与感性的共同规则,失去哪一方面的性质都不能发挥斗拱的真正作用,是古代人民理性与感性共生的产物。6.3整体与部分共生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其室内空间会因为隔断的分割而产生多义性,隔断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空间分割构件,其空间领域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用价值,像落地罩、隔扇、屏风、帷幔等将空间根据人的意愿将一整个空间分为若干空间,空间因此由单一意义转换为两义或多义性空间,其被分隔的部分因此有着整体和部分的两重意义,同时作为部分又作为整体与部分的中间领域,是整体与部分的共生状态。
7结束语
对共生思想视野下的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模糊空间设计的探析是站在新时代思想理论的角度给以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模糊空间以新的解读,共生思想下的共生理论与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模糊空间的两义、多义性的高度契合有助于以共生思想的理论对传统住宅模糊空间系统化的分析、总结,为当下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黑川纪章[日].新共生思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国豪.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陆海鹏.模糊空间的研究及对现代启示[D].重庆大学,2005
【传统住宅建筑模糊空间设计研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