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互联网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摘 要】“互联网+”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分析了当前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和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分别从课程体系、实验环节、专业实践等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与实践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实验教学和创新大赛为补充,专业实习为提升”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社会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交通运输行业紧跟时代步伐,向便捷交通、高效物流、智慧交通、车联网等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十三五”期間,我国交通运输部着力推进落实“互联网+”重点行动[1],提出“结合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行业管理和服务的深度融合,大力促进大数据的发展应用”。因此,培养出既掌握交通运输理论和技能,又熟悉物联网技术和通信基本理论的现代交通运输人才,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鉴于此,本文探索完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缩小当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1 “互联网+”时代背景对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新需求
随着交通运输部“互联网+”重点行动的部署和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互联网+高效物流”、车联网等智能交通应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如今,交通运输、物流技术、物联网的融合已经涉及到了技术、业务、行业和市场等多个领域,由此带来了交通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市场运作的调整。相应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具体需求如下:(1)既需要掌握交通运输理论和技能,又要熟悉网络技术和通信基本理论;(2)能够运用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和应用能力;(3)具有较高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适应交通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掌握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
因此,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标准,以就业实践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前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及素养、对行业充分认知,适应当前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2 当前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互联网+”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应用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要求。通过分析全国各大高校在交通运输领域本科生的培养模式,总结出如下问题:
2.1 课程设置体系欠缺灵活度
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的主要载体[3]。当前,各高校对于该专业本科生课程的设置普遍采取以交通运输技术相关度极大的课程为主,软硬件实验操作为辅的形式,而忽视了网络知识、物联网和通信基本理论的讲授。具体不足表现在:(1)网络知识相关课程开设较少甚至没有涉及,即使有少数与网络知识相关的课程,但都对其相关理论讲授不够深入,对“互联网+”技术在当前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案例涉及极少。(2)相关教材更新周期长,导致学生缺乏前沿知识以及对科学研究方向的把握。(3)课程体系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现行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分科原则,大部分专业课程按二级学科设置,涉及面窄,知识面受到限制。
2.2 实践教学环节滞后,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教学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交通运输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虽然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进行传授,从而导致了学生缺乏“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不足具体表现在:(1)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环节重视程度不足,目标要求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实践活动的形式单一。(2)实践环节的形式简单、内容传统、技术含量较低,学生不能有效解决当前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对交通运输专业提出的技术问题。(3)传统实践教学大多以课本理论知识为依托,缺少实际应用环境的支撑训练,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交通智能化需求。
2.3 创新创业环节滞后,专业实习不规范
创业创新大赛、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环节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是拓展学生创新能力、适应当代交通发展与应用的有效手段。目前,上述环节在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1)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学校开设创业创新培训和课程较少。(2)专业实习没有按专业进行全面实习,学生的职业素质没有得到全面提升。学生在进入专业实习企业后,进行了一些机械性的设备、部件生产工作,无法全面掌握专业领域所需技能。
现有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具有一定差距。“互联网+”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在培养具有一定交通运输理论和技能,又熟悉网络技术和通信基本理论的现代交通运输人才。
3 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3.1 管理创新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础保证
学校的管理政策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学校应引导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现代交通运输专业的特点,增设相应的课程和实践,把握前沿知识及科学研究方式,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与时俱进地开设课程,缩短课程更新周期,不断吸纳智能交通运输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与当代行业发展的趋势接轨,培养为社会真正所需的人才[4]。
3.2 强化专业课程,鼓励专业和课程交叉
互联网向移动化、泛在化和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这要求在理论教学方面,需要优化课程设置,将智能交通运输技术引入课堂,并且更新教学课程及教程内容。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相关课程引入教学计划,能够使现有交通运输专业课程设置更加完善,进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深入研究分析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设置,广泛吸取国内外培养智能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经验,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的现代交通运输专业人才为宗旨,建立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
3.3 增强实验教学环节,鼓励创业创新多维度发展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指导科学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在社会多元化的环境下,调整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培养模式,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5]。通过实验教学,合理增加实验项目、上机操作、现场教学等。此外,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创新活动。
3.4 采用“走出去”的形式,紧密结合应用需要
交通运输专业应用性很强,就业单位需要毕业生具有较深较广的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完善合作管理制定,规划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形成企业、学校和学生共赢的局面。鼓励学生“走出去”,到相关企业第一线,直接和生产、研发实际相结合,减少用人单位的再培养环节。
4 总结
本文分析了当前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将“互联网+”背景下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一定交通运输理论和技能,又熟悉网络技术和通信基本理论的现代交通运输人才,提出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实验教学和创新大赛为补充,专业实习为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虹.大变革下的创新与融合——感知“互联网+汽车+交通”高峰论坛[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5(09):18-24.
[2]孔春玉,王小莉,王思卓,等.“互联网+”时代的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4):244-245.
[3]唐克双,杨晓光,马万经,等.新形势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本科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41-44.
[4]刘英英,王丹萍.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才智,2016(8):125.
[5]洪玲,谢超,江志彬.交通运输专业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201-205.
【互联网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建模竞赛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11-20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变论文05-13
浅谈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教育论文12-04
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教育创新模式论文03-22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探究论文06-02
高师音乐教育实习模式探究论文11-16
物流客户服务课程教学模式探究论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