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论文
摘要 物流人才是我国21世纪最紧缺的12大类人才之一,目前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较晚,课程建设尤为迫切。本文提出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阐述了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定位和基本要求,最后提出了物流课程设置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物流专业 课程设置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加速发展的前提下,物流这一新兴行业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企业对各类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市场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国内各大中专院校、培训机构等对物流教育纷纷开展起来。物流专业是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在让学生学习物流理论的同时,怎样通过实训或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育出新型的物流专业化人才,已成为现代物流教育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我国发展较早的高等院校物流专业建设历程来看,许多院校都是从物资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商业储运等专业发展演变而来的,物流职业教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许多问题。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明显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的客观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尤其表现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本文就高职院校通过如何合理、科学的设置课程,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做较为深入的分析。
(1)科学、合理地进行高职物流人才市场定位是设置课程的先决条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市场定位的实质就是找准自己在社会和高等教育前进过程中的发展空间,以及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应位置。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包括办学理念、目标、层次、类型、教学、布局、运作、管理、规模等方面,每个方面都有一定的选择范围与空间。其中,办学目标、类型与层次的定位是高职教育定位的基本方向。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育层次定位,既区别于中职又不同于本科,决定了其培养的毕业生与本科生相比,在实践能力等方面应该具有明显的优势,与中职生相比,在综合素质和掌握技能的深度上要有明显的特点。所以,在高职物流专业教学建设中必须强调对学生综合“实训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学生掌握专业综合核心技能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面临就业时所拥有的独特优势。
为弄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我们还要把高职教育与培训及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作比较。高职教育指的是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属于学历教育。高职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法定机构,不是进行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组织,要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区别开来。目前,高职教育中普遍有着一种误区,很多高职院校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片面强调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联系,而忽视了二者的区别。在理论教学中过分强调“必需、够用”原则,降低教学要求,使学生未能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在实践教学中,用职业技能鉴定大纲取代实训大纲,忽视职业能力的培养。
(2)明确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是科学设置课程的必要条件。①课程体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实践技能的应用性。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特点,以“应用”为主旨来构建课程体系。理论课程要针对专业平台,强化支撑作用。实践课程要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和产业部门配合,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培养社会需要的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②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教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的支撑学科是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等。把课程按逻辑关系整合成知识模块,形成网络状的课程体系,系统的培养所需工作能力。在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物流基础设备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方案中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应用三个层次组织安排教学,并且通过考证、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使之熟练掌握这一应用技能。借助产学结合和业务培训使学生能对社会上常见的物流管理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能够初步设计产品的物流方案并组织实施,熟练的完成物流业务中信息流的组织管理工作。针对物流基础设备的应用,应注重课堂操作理论的讲授和实际操作的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掌握物流基础设备的使用。同时,为增强就业、从业能力,组织安排学生考获英语四级证、计算机中级证、物流师证、报关员证、外销员证、理货员证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及读书研讨、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加强专业熏陶,锻炼组织管理能力。
(1)物流人才的市场定位不清晰。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忽视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定位的差别,一味照搬其他高等院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导致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市场定位很模糊,造成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应用型人才也不是学术型人才,在就业的时候就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2)师资业务素质差异较大。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都存在两种片面性:要么特别注重教师的技能要求,在招聘专业教师时特别青睐有着丰富的物流企业管理及运作技能的人才;要么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物流操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大都来自于物流企业,普遍缺乏教育教学经验;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大都是直接毕业于高等院校,有着较高的学历,但普遍未深入物流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不足,掌握的只是片面于理论。这两种情况导致这些教师在编制专业教学计划时往往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或借鉴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进行编写,造成专业课程设置较片面,与市场实际需要脱节。
(3)对校企合作中教师进企业实训欠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的被企业所接受,许多高职院校积极地推行校企合作。聘请企业工作人员进校授课、派教师进入企业实际学习或挂职锻炼等。其中,教师进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了解企业岗位需求后,再返校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是一项使专业课程设置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有效方法。但是,这一举措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原因出在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上。
许多教师在进企业工作学习的这段时间,由于没有授课,对学校没有“显性”的`贡献,得到的薪金会很少。而对企业而言,这批“员工”是来学习的而不是来创造效益的。因此,即使是在岗工作,也无法从企业拿到报酬。所以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多数教师不愿进企业工作学习。此外,某些学校即使能够解决进企业实习教师薪酬待遇的问题,也会因为教师学习的成果很难进行量化考核衡量的原因而不愿“浪费精力和钱财”。教师、学校、企业三方面各自的利益因素,使得物流教育教学人才不能得以全面的培养,从而导致在确定课程设置时与真正市场需求脱节。
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必须建立在对职业行动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行动目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所以物流专业课程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①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编写的教材模式,开发和推广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模块式、案例式的课程和教材。②各专业可根(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3高职物流专业课程建设的路径(接158页)据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情况开发校内教材,丰富教材形态。使教材与企业运作流程、工作任务相结合,与电子教材相辅相成,建立特色鲜明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2)模块化和案例性的课程开发。①将原有若干科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形成模块式的课程。②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案例型教学项目。
(3)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行动化。①推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机会。②让学生体验“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的整个工作过程的理论教学。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