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充满竞争的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与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创新人才及创新人才具备的创新能力的竞争,是创新速度与效率的竞争。现代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大脑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创新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和属性──与生俱来;创新是人类自身的本质属性──人人皆有;创新是可以被某种因素激活或教育培训引发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品质──潜力巨大”,即创新的三个原理。创新的这三个原理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学得生动、灵活、主动,为国家、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兴趣是创新活动的启动器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和接受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因此若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习兴趣又从何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实,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要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为创新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个好的教学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讲解内容要少而精。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探索、去思考;在质上要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重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发挥想象力,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3.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应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一行之有效的理论。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转化,从而巩固兴趣。
二、从多处入手,提高学生创新的基本素养
提高创新者基本素养的方法很多。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认清“三个自我”,即自我研究、自我表象和自我暗示。并按照“三个自我”研究的成果去实践,只要你坚持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东西,就会极大地提升创新能力。
1.自我研究。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和调查:每天只要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沉浸于某一课题的研究,五年以后,他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学生学习也是一样,在你精心设计的教学任务前提下,学生会主动地、积极地进入自我探讨、研究过程中,会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已达到创新思维培养提高的目的。
2.设疑启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老方法,给学生更多自我学习和钻研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以此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如,在讲解《画小房子》一课时,先用多媒体演示几幅由各种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①图中的小房子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帮助学生整理表象材料);②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对表象进行初步加工);③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把你刚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个美丽的环境中,然后将它画出来。(对表象进行再次加工处理,形成雏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脑海里将具备图画的大致形象,再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各自的得意之作。由于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创作的画面效果也将不同。
3.联系实际。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自由辩论、互相交流等多种活动,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机统一。如,指导学生用Word编辑文稿、制作小报,用Windows画图程序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等。
4.手脑并用。“手是大脑的入口”,手脑并用,能充分发挥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功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从而巩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一方面指导学生练习基本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引进或自制一些音乐、游戏软件及辅助教学的课件,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如,让学生经常在计算机上进行画、拼、编、图案着色等手脑并用的活动。
三、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保证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最有效的手段是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投影机等。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布置任务。布置任务,如果仅仅靠语言的描述,显然是很苍白的,有了画面就直观、易懂,任务明确的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课之前,先用计算机投影仪将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展示出来,或是一幅画,或是一篇文章。
2.辅助讲解。当需要讲解一些必要的操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实时播放教师的操作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准确地看到,从而明确操作方法。
3.交流讨论。当某个学生需要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他的计算机画面和他的声音,传送到整个网络,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他的操作过程,听清他的声音。与此同时,其他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从而达到交流讨论的目的。
4.作品展示。当学生的任务完成时,利用多媒体网络展示学生的作品。使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延迟兴趣的持续时间,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
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因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关文章: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3-20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5-18
也谈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3-06
浅析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3-19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讨论文11-19
关于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03-18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讨11-15
初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