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物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和培养方式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就要重视基础知识内容的教学。教师应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逐步掌握和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北京大学何克抗教授在最近的论着中提出创造性思维有六要素,即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在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无处不在,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就需要发散思维,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就需要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则凸显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创造性思维的主体和过程[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课本中的创造性思维教育为基础,强化基础知识教学,为学生今后能进行新的创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而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认为只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便算是尽了老师的职责,而学生只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记住,就算学习成功了。教师往往喜欢听话、不提问题、不提出和教师不同意见的学生。而那些想象力丰富、不满足于教师讲授、爱提问题、爱和教师争论的学生往往被视为调皮捣蛋。这种教育方式势必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冲动,压抑了他们创造性潜能的充分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努力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如在“叶绿体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在将有滤液细线一端插入层析液中时,有的学生就不是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将滤纸条靠在烧杯壁上,而是用线将滤纸条吊在小木棍下,从而取得了更好的实验效果。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3]。而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和思想,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热情,分析视角和思维模式雷同,思路单一,不能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知识变成了僵化的教条。因此,教师在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如在学习激素调节中的促胰液素发现时,学生在阅读资料分析时发现,由于斯塔林和贝里斯的大胆质疑和努力探究才发现了这种激素。在讲述建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时,向学生讲述揭开传染病奥秘的竟是一位一生从未受过正规教育,只上了10天学,通过自学成才的荷兰的一位看门老人,后来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的荷兰着名生物学家列文虎克[4]。这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摈弃传统的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的必要性,而且还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因为,通过自己的实践,人们往往能更透彻地理解、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且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发达,缺少积极的探索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亲自参加一些科学研究工作。如我们组织学生参加由当地环保部门组织的工业的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发现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教师正确引导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为此,教师应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教会学生懂得如何获取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使学生的视野得到进一步开阔。我们要培养学生对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使他们思维的敏锐力在质疑、解疑、释疑过程中得到培养,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的矛盾中通过探索、思考而得到培养。如在讲到“蒸腾作用”时就出现了高大树木体内的水分能够从根部流到树冠的现象。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水往低处流”相矛盾,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质疑中通过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弄清其原因。
2.允许学生质疑问难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形势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转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进行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他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学生是不可能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由此可见,在生物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允许学生质疑,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让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才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跳跃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如在进行了“光和光合作用”一节教学后,学生知道了植物生长离不开光的原因,但有的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在黑暗中萌发的种子幼苗虽然没有光照,但比在光下萌发的种子的幼苗长得要快?”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后发现,虽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但光对植物生长实际上起着抑制作用,只要养料足够,植物就可以在黑暗中生长,而且生长的速度要比在光下快,这与光线对生长素的破坏有关。
3.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活动,他固然要以一定的智力水平为前提,但又绝不是单纯地由智力水平高低所决定。上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开始对一千名智力超常的中小学生进行追踪观察。在这一项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中,托尔曼将被调查的男性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这两组人中最明显的差别并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个性品格的不同。成就最大的这一组所具备的品格,如进取心、自信心、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都明显高于成就最小的那一组[5]。由此可以看出,高智商者其创造力不一定就高,创造力低者其智力不一定低,它与非智力因素存在着相当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应注意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
4.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人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例如,由于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生物学家就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培育出植物新品种,从而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障碍。英国科学家科勒和德国科学家米尔斯坦利用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和瘤细胞能进行无限繁殖的特性,通过体细胞杂交的方法获得杂交瘤细胞,从而生产出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为人类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这些都是科学家发挥想象力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5.树立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具有高度自信的人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缺乏自信心意味着对自己的轻视、自卑,对自己采取否定态度。自信是一种自我激励的力量,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帮助其获得成功。所以有人把“信心”比喻为一个人心理建筑的工程师。我们要克服创新神秘的思想,不要认为创新是高不可攀的东西,要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使自己对自己的控制和激励符合实际,在自我期待和抱负方面既有上进心又具有可行性。如沃森和克里克在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尽管当时他们很年轻,同时也经历了很多次失败,但他们始终没有气馁,而是充满自信,最终取得了成功。
总之,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培养目标,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课程教材研究所和生物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制.《分子与细胞》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孙巨娟.自然成才的生物学家——[荷兰]列文虎克(1632-1723)[J].科学大众(中学),2006(12).
【生物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和培养方式】相关文章:
浅析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03-19
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03-27
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新思维的培养03-06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1-14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11-16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03-21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03-14
探讨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03-18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