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
摘要:一直以来,我们农村初中的音乐教学总是慢半拍于城市教学,至今还脱离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弹,学生下面跟唱,这样的音乐教学总是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在校园内几乎呼不到学生的歌声,更看不到舞动的身影。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其教学中,如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新课程、新理念”教学模式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关键词】:
转换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 改变教学评价
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音乐新课程标准》对我们音乐教师提出的要求。据此,我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大胆进行了开放性教学的尝试和探索。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一、改变教学模式,激活音乐课堂教学
新课标首要强调的是教学应“以人为本”,“教育应该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老师为主,一言堂的模式,转换成以学生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现代的教学模式要求音乐教师做一个引导者,而不再是一个发令者。在这种课堂环境下,教师应具有表现自己新的教学理念的品质,创造出适合学校特色的特长,营造音乐气氛,设计有特色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适合现代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的要求。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学生囚禁的情感,使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崭新的课堂模式。
“体验——参与——创造”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让学生直接亲自体验并在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激发其探索创造能力。如:在教学中我设计的“乐评专栏”,它主要是一个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的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关系,我设计的乐评专栏让学生在比较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在集体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作出自己的评价。在活动中我始终强调三个字“自己的”,并推敲书面语,合感受和评价“明确化”,在活动的过程中,并用书面的形式随时记录下来。
再如“我的创造”活动,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是新世纪我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引导学生放眼世纪的极好契机,于是我安排了设计吉祥物这一活动。要求学生放眼于相关艺术与文化的沟通,构思尽量体现“既是奥运会的,又是中国的”、“体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重在体验情感的形象展示,不必过多考虑美术方面的要求。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进行了有个性的创造,我对学生独特的创意、或投入音乐因素的都给予鼓励。从而激励他们学习、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在饶有趣味的活动中展现创造的潜能。在音乐课常教学中,老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与学生的合作伙伴,要用音乐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学生,找到最利于理解与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天地。
二、创设情境氛围,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音乐课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好习惯。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的感受,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忽视了音乐的人文特性,使课堂教学显得机械化、程序化、而音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情境氛围,也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苏霍姆林斯基:只要做到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不随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故事情境的创设与渲染,情感的体验与激发,会把学生自然地带到一种意境之中,如《和平的花环》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引导法,阐述了一场场惊心动魄,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侧重从“情景”入手,让学生从“听”中去感受去捕捉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故事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对前一辈革命者的无比敬仰和怀念之情,给学生创造“未有歌声先有情”的良好环境后,学用歌声“绘画”去描绘一幅雄壮、感人的历史场面,让每一个人在这幅用旋律编织的“画面中”深深地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和平,安逸环境,努力学习好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创设故事情境,引领学生融入情境中,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情操,洗涤之灵魂是我们教书育人的需要,也是让学生感悟音乐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创设想象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音乐想像能力是由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所引起的,对抒情音乐的感情想像及自由联想。如在欣赏《空山鸟语》时,可让学生用闭目想象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境中,领略深山幽谷群鸟鸣的美丽景色,发掘教材的内在美,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美的热爱之情。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调动他们头脑中的各种表象,表象调动得越充分想象就越丰富,就越利于想象力的发展,如在《雨打芭蕉》的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音乐、描绘画面,一般的学生会说,看到雨点滴滴地打落在树叶或芭蕉,在时大时小的雨点中摇摇摆摆,像跳舞般得意,有的说,仿佛一个姑娘在楼台上观赏落雨和芭蕉起舞的情境。学生从音乐中爆发了想象,从而理解了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与情越。启发学生的想象,方法诸多,但必须符合对教材的理解,才能得法地引擦出学生的想象火花。
(三)创设风俗情境,活跃音乐课堂氛围
“弘扬民族音乐”是《课标》的十大基理念之一,要求将我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为音乐重要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探索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尊重与理解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让学生感知中国音乐文化的心境美,风格美,特色美,要让学生理解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达到这要求须创设一种情境,一种氛围,让学生亲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如在设计《茉莉花》这一课的组织教学中,我在课前准备并播放同《茉莉花》旋律。闻着茉莉花香伴随着音乐,看着多媒体展示扬州烟花三月的美景,带着学生们随着节拍有规律地跳起来。创设了一个浓郁的扬州风俗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体验并参与了本乡本土的民间文化艺术。我首先与生同舞,使学生感觉到我们与他们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进了一步,能更好地融入情境之中,让学生能在融洽的氛围中大胆、轻松地参与活动和学习澡,激发学生去探索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的浓郁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一)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韵味十足的京调音乐奏起,大屏幕上呈现出色彩丰富、形态各异的京剧脸谱,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等待着一出好戏开演。这是我在上公开课《走进京剧》教学时的导课部分。短短的几分钟,尤其是农村没有看到过京剧脸谱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立刻激发起来了。
又如在教学《采茶舞曲》这首歌曲时,充分发挥多媒体声、光、色、形合一的优势,创设情景:绿色的茶林、灿烂的阳光、清澈的溪水、远处的采茶姑娘、茶林、溪水、清新的茶香,再配上背景音乐,学生的思维、视觉、听觉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学生为画面编歌词,再念一念,接着给画面配上原歌词,制成简单的MTV让学生欣赏。看着优美的画面,倾听着悦耳的歌声,学生仿佛置身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歌曲的内涵,体会到歌曲的情绪,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学唱中将歌曲的情绪较好地表现了出来。
情境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欣赏播放的作品或对某一作品讲解分析时,要选择与作品内容直接相关的视觉画面。例如,在欣赏 《浪花》时, 让学生们一边聆听教师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和主题的分析,一 边播放了有关大海的光盘片段,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动感强的浪花拍打岩石的画面,使那些从来没有看过的海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就能感受到海的气息, 仿佛来到了那可爱的大海边,看到了顽皮、可爱的浪花,然后教师引出《浪花》。 这种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将使学生感受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二) 运用多媒体 ,突破重难点。
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分化重点 ,突破难点,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之产生多元效应,使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培养学生创造的欲望。因此,我在讲重点难点时,运用多媒体, 创设了动态情境, 这样能起点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中,音乐教师往往要准备图片、大歌纸,在黑板上写大量的板书等,教师虽然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学生听得却是枯燥乏味。用多媒体制作演示文稿,使各种乐谱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式凸现在大屏幕上,可以对学生的视觉加强刺激,加深他们对歌曲的记忆,促进他们对乐曲旋律的体悟、解。如:在教学音符时值时,若要学生凭空理解一拍、二拍、半拍等的时值概念,他们往往难以把握好,但如果通过多媒体技术利用屏幕上的 " 切割、 "" 提取 " 、 " 比较 " 等动态演示,学生便能很快顺利地突破思维障碍,从感性到理性掌握了音符时值,使教学难点由深化浅,变得通俗易懂。
音乐课不同于绘画课,可以用色彩线条来展示作品,也不同于语文课,可通过语言文字来叙述,而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巧妙演示,把抽象的乐理知识进行形象化处理,变得直观、有吸引力,更好地突破难点。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乐器是必要的,可是,一整套民族乐器数量多、体积大,教学中不便于也不可能一一展示实物,如果教师仅仅是纸上谈兵,一堂课讲下来也不能让学生体验各种乐器的音色,教师演奏多种乐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借助多媒体视听设备能很容易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乐器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声画同步技术,让学生感受每一件乐器的发音特点和效果,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互补结合,增加了学生分辨和记忆能力,避免教师费时费力空谈乐器的形状、音色以及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的现象,抽象的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而 " 改头换面 " 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合理恰当地重视了视听的体验结合,而使难点变得更加容易解决,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 运用多媒体, 调动情感
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情感的活动。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感情,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引导学生在情境交融中感受音乐,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全面投入到画面的意境中去。这时,教师就能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如 《十面埋伏》是一首描绘公元前 202 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情景的琵琶独奏曲,在欣赏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乐曲表现的那种四面楚歌,悲切壮烈,气吞山河的历史场面,可将电影《西楚霸王》的片段剪辑下来,配上乐曲,让学生边看边听,营造一个如临其境的欣赏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楚汉之争的战场,从而更好的理解乐曲表现的涵义,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又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时,画面呈现:夕阳、黄昏、湖面、渔舟,音乐响起,配上老师一段优美的旁白:美丽的湖面上一片宁静,远处渔舟点点,那是辛劳了一天的渔民正驾舟归来。近了,近了,满怀喜悦的渔民鼓着劲荡桨摇橹,划破了如镜的湖面。但见浪花四溅,似闻渔歌飞扬。夜色渐浓,渔舟泊岸,四周寂静无声,一切又归于平静。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啊!这样一个优美的课堂教学氛围,就营造起来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意境,加深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把真实情感激发出来。
我们送桥初中虽然是一所农村初中,但是一直把现代化技术教学当作办学特色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地优化电教媒体的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并符合教材体系,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了送桥初中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让这些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城市孩子一样的音乐教育。
四、改变评价模式 ,完善音乐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这就与我们以往传统的“成绩考核”有着重大的区别。新课标的评价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音乐学科的终结性评价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艺术实践,于是我改变了考试的模式,把考试的形式分成了三种:
1、平时评价在课堂上以“快乐五分钟”为载体,进行个人才艺表演及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评价。就是将学校音乐教育与平时的音乐休闲相结合,使课外音乐的学习与课内的音乐评价相结合,将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各种音乐活动”作为学习评价的一部分,课余音乐训练均可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如,流行音乐进课堂,课余学习的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在课内进行表演。主要用于对学生“音乐参与”、“音乐技能”等考核。平时评价主要是以“自告奋勇”为主要形式。学生可自主地准备好的节目在上课时自愿上台表演与展示。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每次评价均采用“五星级”评价制(即每一次评价中最佳成绩为★★★★★,次之则将星数递减)。学生平时评价采用星数累加制。每一次成绩由同桌进行记录。
2.课堂教学中以“班级音乐会”为主要载体进行评价。
“班级音乐会”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模式,是以班级学生为演出单位,以音乐课堂为演出舞台,让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和表演的一种教学形式。我在教学过程中,提前与音乐骨干学生一起商讨活动方案,注意“生成过程”、“创作过程”,突出“教学评价”。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民主、平等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现才华,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创设“人文主题”,突出音乐形象。注意任务分组,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舞台,如:导演创作组、舞美道具组、角色表演组、综合评价组、舞蹈组、伴唱组、伴奏组、音效组等。发挥集体参与创作,学生自导、自编、自演、自评,鼓励自制布景、道具、因陋就简,当场打扮、化妆,并注意安全学习。启发学生对音乐材料的选择要恰当,要突出人物艺术形象;声音效果的配合要即兴、严密,要源于生活,具有现场立体感。音乐要短小,道白要精练,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教师在活动当中除了参与组织,还可以参与节目表演,展现教师风采,拉近师生距离。此过程评价的主要特点是合作表演,分项评价,倡导简化个人评价过程,保护弱势群体。班级音乐会形式的评价推行“团长负责”制。所谓“团长指挥”制是指由学科优良的学生作为音乐综合活动小团体的指挥官,以自愿报名的方式与一名或几名音乐活动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结成合作互助关系,让小指挥官负责好活动中各学生的具体分工,并予以帮助,促进合作表演获得成功。如学生的组合节目歌舞《希望与你同行》中,有学生用电子琴伴奏,有学生在歌唱,也有学生在翩翩起舞,更有一部分学生在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3、“班级音乐之星”是指期终总评以星数、等级,评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科终结性评定。“班级音乐之星”是将学生平时与期末各次成绩进行综合的过程,对各分项评价进行星数汇总,并以学生星数的多少,为学生得出各项的综合成绩的过程。其中,对音乐学科类的各项(如音乐知识、技能)采用等级评价制;对非学科中的态度、兴趣、合作与创造意识等采用星级制评价(最高为五星奖);对学生的审美情感或特殊“亮点”(如获得艺术比赛中的奖项)则在评语栏中进行文字描述。
实践证明,它有效地督促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使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得到激励、得到发展;它及时反馈了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法;课堂评价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习之间搭起了一座座金桥——教师不再是评委而是组织者、不再是裁判而是领队,形成了师生间和谐的教学关系,学生不仅学会了正确看待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增强了自信心,而且能客观地公正地评价他人的学习,克服了嫉妒、唯我的不健康心理,他们不再害怕音乐课,不再害怕考试,人人都喜欢上音乐课,人人都喜欢上了音乐!
通过教学中的这些尝试,我的音乐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了,学生学习积极比以前主动了,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大大加强。总之,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评价模式的改变大大提高农村中学的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农村中学的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了农村中学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农村中学的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相信,只要我们农村音乐教师持续探究实施新课程的动力,农村中学音乐这方园地,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七年级(上)教学参考资料》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音乐教学论文11-03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11-08
音乐教学论文15篇11-03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07-14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7-28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07-15
情感教学小学音乐论文06-16
探讨生命化音乐教学论文04-15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07-20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优]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