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时间:2024-10-22 04:21:51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新课改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范文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措施,措施是指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方式、方案、途径,可以分为非常措施、应变措施、预防措施、强制措施、安全措施。你所接触过的措施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新课改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新课改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范文

  浅谈新课改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摘 要:

  课程改革的过程应该是变革与探索的过程,是在思考、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针对新课改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内蒙古义务教育阶段于2003年实施新课改,高中于2009年实施新的课程,全面进入课程改革至此已有六年。在大家倾力关注课改、学习课改精神、体会课改理念、思考应对策略的过程中,存在片面理解课改精神、对新课程课堂内涵认识不深入等问题。如何才能让新课改走出迷雾,回归教育本真,真正实现课改目的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

  一、课改中的迷雾

  (一)把课改“形式化”

  新课标的施行给所有的教师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着眼学生终身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课改的最终目的。但是现在有些学校,在课改过程中存在形式大于内容、为了“课改”而“课改”的现象,他们的课改已经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追随课改的潮流。新课改体现了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特点,如果将课程改革变成一种形式,不但会让一线教师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影响课改的有效推进,也不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了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意义。

  (二)把课改“模式化”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与时俱进,一些学校借助新课改推行先进的教学模式,这是必须遵循的教育规律。但一味地模仿已经成型的教学模式、甚至学校强行规定教学模式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很多教师为了更快地进入新课程,套用已经成功的课改模式。但是这样简单“拿来”的做法,不可能带来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甚至会压抑教师的智慧、创造意识,就连老师自己都忘了,“我是可以探究的、我是可以创造的、我是能够思考的”。课程改革地区经验告诉我们,教学本身没有成熟的模式和策略可以“搬运”,如果我们忽视了教学是由具体的人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的活动,丢掉了特定的学校、师生的具体特性,拿一个“模式”来套,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三)把课改“绝对化”

  思想理念的变革必然引起教育教学行为方式的巨大转变,但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变革,是对传统教育中传统教育重“应试”的改革、是对传统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改革、是对传统教育中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问题的改革。新课改,不是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机械地从传统教学模式“转到”新模式、不是非此即彼,更不能将“过去”和“现在”对立起来。当课改“绝对化” 或“教条化”,逢讲必问、逢知识必探究、逢思考必讨论,最后可能会导致教学方式的泛化。如“探究分子、原子”“讨论物质的量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许多教学设计都要冠以“探究”“讨论”。好像没有探究、没有讨论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失去了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意义,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也会被丢失干净。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有优势的,我们不能把课改“绝对化”,而是要将新课改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让新课改焕发生机

  (一)把课改“目标化”

  想要课改成功,必须理解课改的真谛,明白课改的根本目标,从教学目标上理解课改、从行为上实行课改。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那么,只要我们的教学以此为目标,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在教学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参与,那么,我们就是在进行新课改,具体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反而是不重要的。

  (二)把课改“个性化”

  真正的高效的教育只能是“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生搬硬套地运用别人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学模式的选择要因学科而异,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不同年段,都有其自身教学结构和特点,建立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其次,教学模式的.选择要因学生而异。一些教师看到别人在公开课上采用经典的教学模式,游刃有余,放到自己班上却大相径庭。教师要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已有水平和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再次,教学模式的选择要因教师而异,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将自身的优势作为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让课堂因自己而具有独特的光彩。

  (三)把课改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

  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长处,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传授大量书本知识,是传授知识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所以将新课改与传统模式结合起来探索出适合的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中,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述是必不可少的;在自学讨论式教学中,教师对于基本概念、重点、难点、原理的深刻阐述是对学生思维的重要启迪;在启发学生思维,学生感情时也需要教师的讲述。

  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实践,将新的理念与做法运用于优秀的传统教学中,在新要求与传统的结合过程中大胆实践,创造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四)把课改“高效化”

  新课改强调要改变教学中的过程方法,加大学生的体验、感悟、理解,这就要求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而且“新教材”比“旧教材”内容增加了,高中化学由原来的3本增加为5本,语数外也都由原来的6本增加为11、12本,增加教学内容就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这与学生需要更多的活动时间矛盾,课改就要解决这个矛盾。

  首先,必须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只有教学目标指向明确、可操作、可检测、具有层次性,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才会提高。其次,要强调接受教学,接受教学对新旧知识之间的系统性的建立有很大帮助。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知识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必逢知识都要学生去探究,不必处处都需要学生去亲历。

  总之,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问题是多样的,它在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方式,努力从实践中摸索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必须自己投入、思考、实践,将新的理念与做法根植于优秀的传统,在新要求与传统的结合过程中大胆实践,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蔡可.新课改:尚未完成的教育启蒙[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4).

  [2]龙安,邦范蔚.试论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兼论我国十年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及其论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4).

  [3]陈尚达.应理性审视新课改下的“穿新鞋走老路”现象[J].全球教育展望,2010,(8).

  [4]王晨光,谢利民.关于改进“新课改”运行模式的若干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浅谈新课改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2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我们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关注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学行为对学生“学”的价值。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值得反思的教学行为。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一、新教材倡导合作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体味学习的快乐和学习中探究的快乐。

  二、研究探索寻求最佳的教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以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为切入点的、以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为核心的、以师生平等、共同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化学教学模式。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探究完成教学任务的程序。其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化学教师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绝对权威地位,营造一个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这一过程中我转变了单一的传输化学知识的角色,依据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创设化学教学情景,依据认知规律和化学知识结构进行化学知识和技能内容的构建,并向学生解释学习这些内容的原因,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变成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促动力。学生依据所创设的情景产生对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

  三、激励适时适度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教育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一味的盲目肯定,不严格要求,姑息迁就,甚至回避缺点,回避问题,使学生形成不恰当的自我评价。我们到底应怎样激励?笔者认为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励,而是要细心地、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的鼓励学生进步,克服一切困难前进,不断地为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上下功夫。一是激励要适时,二是激励要适度。“节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只有能节制的人才会重视实际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一段充满真情的学习历程,正确运用肯定和奖励,采用适当的竞争方法,适度的竞争,避免过度的鼓励性语言,慎用批评,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总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浅谈新课改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3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一,在数学教学中模拟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数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模拟情境的学习方法非常有效.在新课改下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教师教学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模拟情境让数学课堂不再枯燥,带领着每一个学生一起探索,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效学习,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对学生综合培养的目的.例如,在讲“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要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带入课堂,如有些方便折叠的桌椅,其内部都是有呈现三角形的钢体结构,在打开桌椅使用时,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生活中的晾衣架,之所以挂上沉甸甸的衣服不会变形,也是因为其形状类似三角形,结构十分稳定.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并让他们独立思考并加以解决.第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每一个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强心理,如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挫折,会严重打击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初中学生的年龄只是十几岁,心理需要更多的是鼓励,如果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就不会再对这方面的事物产生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鼓励,加强他们的自信,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因为他们的心理还比较稚嫩,对于许多不懂的事物的好奇心更加强烈.好奇心的增强,伴随着兴趣的增强,把握好这一点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提出数学问题,难度最好要适中,问题要有趣味性,增加学生想要知道答案的欲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增强兴趣,他们就会因为兴趣而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抛物线”时,教师可以用打篮球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究竟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出手,才能投篮更准呢?这就需要教师带领着学生共同去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学生对篮球的好奇心,能够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关于抛物线的知识.

  二、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教育理念要改变,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将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主题思想,以前的灌输式的教学不再适合新教材和现代学生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人任务,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互动教学是目前为止在新课背景下比较适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教育工作.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到辅助作用,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把握住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努力研究问题,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

  初中数学具有抽象性,思维逻辑性很强,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记忆力、理解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启发式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掌握程度、认识事物的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融入课堂,发掘知识,加强逻辑的教学方法.作为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很强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要把握好时机,依据教学内容,设置启发环节,制造气氛,对学生进行启发.在启发的时候,要具有层次感,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慢慢深入,达到层层思考的目的,促使学生逐渐理解.如果遇到的问题直接深入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就会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根本想都不去想,所以由易到难的层次很重要,也是教学的一个技巧.还有,教师在模拟情境进行启发的时候,要具有创新能力,使情境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轴对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室中,或者是在生活中找出一些轴对称的物品,在学生都没有答案时,教师可以给一些提示,对学生进行一些启发,利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这就使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与时俱进,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新的环境,需要新的教育模式来培养新时代的学生.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营造趣味课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将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更要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逻辑推理、独立思考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浅谈新课改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人们的目光进一步聚焦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是相当可喜的。但是,认真审视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还要不要“接受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探究式”是万能的吗?没有“探究”就不是教学吗?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认为: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第二,“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第三,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另外,“探究式”学习有优势,也有弱点;“接受式”学习有弱点,但也有优势。机械的“探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有意义的“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之妙。如果不顾实际,对于明明是简单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就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事实上,“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取中、平衡、按本国传统来整合”,“搞理论要走一点极端,搞实践应用必须‘执其两端而用之’,真理往往在两个极端的中间。”顾泠沅先生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探究式”与“接受式”关系的最好诠释。

  2、教学注重“过程”,还要不要“结果”

  “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实质上是“知识”与“方法”、“能力”的关系。倡导教学应该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对纠正过去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教学“重在过程”也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随之而来,有一种声音似乎越来越流行,认为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知识真的不重要了吗?真变成第二位了吗?不!从知识与方法、能力的关系来看,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何谈方法与能力。如果只让学生追求形式上的“过程”,而不论“结果”,甚至不论“是非”,到头来学生获得的是什么?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是我们的长处,是我国教育的特色。我们应当做的是改变过去轻“过程”甚至无“过程”的现象,不仅使学生“孤零零地掌握、记忆、再现”知识,而且使学生弄清知识发生过程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知识。“结果”与“过程”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3、突出学生的“主体”,还要不要教师的“主导”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容器”、“仓库”。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也就谈不上处于主体地位了。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这一主体,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有些教师似乎没有 在新课程中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他们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一切不管”,课堂上教师不讲授,完全是学生的活动,还美其名曰“敢于放手”,教师的作用被淡化,渐渐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其实,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因为,学生正处于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都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还有一个适应过程,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过程的发展、教学节奏的调控、教学效果的评价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所能预设的,而是呈现出双边共时、动态生成的特性。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做什么、怎样做,也对其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广大教师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创造出新的教育经验,产生出更多的教育智慧。

  4、追求“民主”、“开放”,还要不要“秩序”、“规则”

  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课堂常规的变化。我们注意到,随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民主、开放,一些如上课要发言先举手、不许随便下位子、两手平放坐姿端正等旧的课堂规则被打破了,这是令人欣慰的。民主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理放松、敢于质疑的空间,使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与快乐。

  但是,追求“民主”、“开放”,有些教师又走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一旦兴奋起来,争着发言,几乎吵做一团,不少学生为了凑热闹,只顾自我表现,根本不管他人(老师或同伴)的意见。这时,教师如果板起面孔“管”一下,就会压制这样热烈的气氛,甚至会戴上教学“不民主”、“违背新课程的精神”的“帽子”;如果听之任之,不予组织,教室里就会乱成“一锅粥”,秩序混乱,效率低下,有时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怎么办?首先对“纪律”与“规则”要有全新的认识。我们反对专制、惩罚等手段,但教学的“民主”、“开放”是以课堂的“秩序”、“规则”为基础的,是离不开课堂管理的。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要在“民主”、“开放”与“秩序”、“规则”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浅谈新课改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5

  摘 要:

  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的禁锢,初中政治课堂呈现的依然是"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位置,导致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受到抑制,教学效果也一直处于低效和无效状态。如今,伴随新课改在我国火热实施的新形势,广大政治教师必须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进行深刻反思,并找出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此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初中政治;有效教学;主体性;社会实践;生活化

  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有效教学这一主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初中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现实意义。下面,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和感悟,尝试就此话题展开研究和探讨。

  一、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以往初中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政治观点、政治概念、政治理论等,整节课的活动控制权被教师一人牢牢霸占,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受到严重抑制。而《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学生个人主观行为,教师不能直接剥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因此,在新课改大背景下,要想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广大政治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学习权利交给学生,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比如,在学习《世界文化之旅》这节内容时,我把全班学生四人分为一组,让他们以小组形式去探究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并将其整理成调查报告,课堂上,大家一起对报告结果进行交流、研究和分析。然后,我又通过"我说你说、我猜你猜、我导你演、观后反思"等四种活动方式,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以此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文化差异。这样,我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对政治新知进行分析和探究,一方面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了文化的差异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有利于我们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应用意识

  以往的初中政治教学,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上的政治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实际运用,导致学生只掌握了大量的政治理论知识,在遇到相关的实际问题时,却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政治知识之后,我们还应适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强化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应用意识。

  比如,《维护消费者权益》这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消费者维权的途径和消费者协会受理消费者投诉程序及方法等,于是,在使学生正确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我带领学生走出了教室、走出了校园,来到了学校附近的商场中,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些在商场中购物的人员,进行消费者合法权益调查,即上前询问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不公平的待遇,遇到之后,是如何处理的。对于维权意识较模糊的,对如何维权途径知之甚少的,特别是遭侵权后与商家协商不成束手无策的消费者,要求学生向他们普及消费者维护自身权利的法律知识以及维权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我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来使政治教学活动变得丰富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二来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上所学到有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知识,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践行生活化教学原则,使学生感受政治的趣味和作用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应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用政治思想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并通过政治课程的学习,构建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在初中政治课堂上,我们应践行生活化教学原则,让学生感受到政治的趣味和作用,进而兴致勃勃地投入政治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

  比如,在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这节内容时,我们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即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遇到的'挫折以及遇到挫折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是紧张消极还是从容应对,并讲述自己遇到这些挫折时采取的是什么态度。这样,我通过让学生交流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一方面使政治教育回归了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能力,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有利于这节课的顺利开展和进行,我们也能由此获得高质量的政治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有效教学的实现并非朝夕之功,而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付诸努力的长期过程。希望广大初中政治教师,能够顺应新课改的发展潮流,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教学措施和策略,使初中政治课堂的有效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浅谈新课改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6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关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有效性教学也激烈地开展了讨论。初中政治在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有巨大推动力,怎么样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提升学生对学习初中政治课程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使初中政治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更加有效地开展,是每个初中政治老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针对目前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分析,探讨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措施。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

  初中政治课程对于正在初步形成自身认识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对于学生自身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等具有导向作用,对于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塑造健全人格,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更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初中政治老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更有效地开展政治教学,使学生树立爱祖国,爱社会,爱家庭的责任心并付诸行动,是客观的,更是必然的。

  一、初中政治教学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将教学过程的主体,更多地放在了学生身上,那么如何提升学生对于学习初中政治课程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是个困难的问题,有的老师还是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教学主体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课本知识一股脑地硬塞给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和内容就觉得可以了,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吸收消化。另一种是完全地把课堂放给了学生,错误地理解了教学主体是学生的内容,没有正确地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使得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学生学习初中政治课程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也没有得到锻炼。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单一,导致学生对于初中政治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现阶段初中政治学习还是更多地以书本内容为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书本内容的讲解上,没有更好地把知识与实际生活融会贯通,知识的传授过程使学生更容易感到枯燥,从而产生厌倦心理,没有正确发挥初中政治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的作用。学生与老师之间更多的只是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没有其他更多的交流,老师也无法及时了解到学生对于初中政治课程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及无法解决的问题等,缺乏交流使得学生对于初中政治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兴趣,自主学习的动力也被打消,初中政治课程的有效教学受到了较大的阻碍。

  二、提升初中政治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兴趣是自主学习的最大推动力,是一切有效教学开展的前提,过去应试教育的模式,使学生整日陪伴在枯燥拗口的政治语句中,课程内容也是针对考试内容,把重点难点多读多背,是否理解与认知全凭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不仅学习进度慢,学习效果还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更多地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于初中政治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初中政治老师可以适当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于课下时间的合理利用,把课程内容中生涩难懂的语句揉碎,搭配具体事例,借助视频的形式,在课下布置给学生进行观看,并附带问题或者小游戏性质的测验,对学生进行考察。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时间,另一方面保证了预习效果,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培养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初中政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多种教学方式并设,丰富教学内容

  对于知识的理解,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往往较为空洞的知识内容更难以被学生理解,初中政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开展新形式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创设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正确的做学生在政治学习课程中的引导者。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法。开设情境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独特的效果。情境教学法将静态的课本知识动态化,初中政治老师要积极开设情境,无论是通过语言描述实际例子,还是分小组进行事例扮演等,要将书本知识将情境结合,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的同时,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与想象空间,提升了学习兴趣等。信息时代的发展,也给政治教学提供了便利,多媒体教学的介入,给政治教学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等,更好的展示政治教学内容,初中政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多种教学形式共同开展,不断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初中政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合实际,注重交流

  初中政治教学内容无法脱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时下热点,无论是英国这样的国际政治新闻还是雾霾强势、动物保护加强这样的生态环境新闻,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借助教学目标的框架,灵活运用,提高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结合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注重交流。有效的初中政治教学需要有老师与学生积极的交流,通过交流来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初中政治老师可以通过设立评价机制,将发言积极性作为参考标准之一,鼓励学生的表达,无论对错都给予肯定,在肯定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表达观点进行修改。老师要善于对时机进行掌握,给学生的成果与收获的展示以充分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正确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初中政治教学课程内容的交流讨论中来,创设一个良好的政治学习氛围,有效地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更多地要求把教学主体放在了学生身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掌握,做一个正确政治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形式上不断丰富,积极创设情境,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积极结合时下热闻;在教学态度上,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多种方式并存,提升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江万生.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改革开放,2011(12):168.

  [2]郭燕,郑重.兴趣激发、问题设置、情感带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策略[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107-109.

  [3]眭海华.探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5(12):184-185.

  [4]饶伟清.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赤子(中旬),2014(1):20.

  [5]卢岳.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5(11):45.

【浅谈新课改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相关文章:

新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论文06-20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12-10

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通用10篇)07-19

浅谈我国林木种苗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03-17

论高校口译教学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03-16

论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03-11

某污水厂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03-25

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03-18

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改进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