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师生情感沟通策略探究

时间:2024-07-29 22:31:41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师生情感沟通策略探究

  摘要:通过关于网络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发现我校计算机类通识课教学中有明显的情感缺失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探讨。最终提出了在网络教学环境下计算机类通识课教学如何加强师生情感沟通的改进策略,为我校网络教学平台更大规模的推广与使用奠定了基础。

浅谈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师生情感沟通策略探究

  关键词:网路教学 通识教育 情感沟通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类通识教育课程,是我校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第一批试点开授的全网络模式授课课程。从2010年至今,网络通识课程已经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开设了5年的时间,每年提供20门计算机类通识课程供学生选修,每年选修学生人数达到3千余人。计算机类通识网络教育课程以其特有的多媒体集成功能、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情景的虚拟化,实现了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协作性。由于其突出的优势,网络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青睐。

  2014年第二学期末,为调查计算机类通识课教学工作在网络平台中的开展情况,我中心在网上向本学期选修课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发放675份,回收654份。在对于网络教学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同学们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给予肯定,对于教师使用多媒体资源授课的多元化与灵活性也表示肯定,但是在对“学生中是否意识到网络教学环境中师生情感缺失这种现象”的统计中,有将近72%的同学觉得情感缺失,只有28%的同学没有感觉。数据表明在网络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对于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教授方法有自己的想法,在网络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能回避的问题之一。如何加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沟通,有没有切实可行的师生情感沟通策略,成为开展网络教学中需要探讨和研究的新问题。

  二、网络学习环境中情感交流缺失的表现分析

  2.1网络课件中的情感流失

  教师作为网络教学课件的提供者,有的老师对网络教学模式的理解过于片面,有的老师受到多媒体课件操作能力的制约。很多原本丰富的网络多媒体课件变成了简单的“课本搬家”,有的学生戏称PPT为“骗骗他”,可见在网络教学中没有情感律动的课件是多么单调乏味。同时,教师原本声情并茂的教学课堂讲解,被模式化的课件代替之后,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是觉得课堂被机械的,冰冷的语言界面代替了。

  2.2师生交互中的情感缺失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师生的交互情节往往被设计成为答疑讨论区,或者是电子邮件的答疑。这一切的网络互动活动,都是建立在文字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对于显示器背后的教师形象感觉到陌生和隐秘。学生离开了他们熟悉的传统课堂,没有了教师生动和富有表现力的现场讲解,也看不到具有教师性格特点和强烈知识暗示色彩的表情语言和肢体语言。传统课堂中那些能够引导教师知识点拨欲望的活生生的学习者文化群体形象,和能触发学习者群体进行知识感悟的教师文化个体形象,已经渐行渐远了。

  2.3网络交流空间设计中产生的情感缺失

  根据统计,网上交流空间活动性比较强的区域往往是学生关注度高的领域,比如网游俱乐部,日韩发烧友,聊天室等等。这样交流互动积极的现象很少出现在网络课堂交流的空间里。教师为了监督网络教学情况,有时简单的要求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发帖量,并计入平时成绩。网上的互动交流多半成为学生为了完成平时成绩而选择的无奈之举。看起来网络教学平台中的答疑讨论区,学生分组协作学习,课堂作业以及课堂笔记等功能模块虽然都为学习者使用,但是缺乏对于互动区域的真正引导和组织。怎么将学习过程与学习交流结合起来,使得学习者对于这些交互的学习行为作为网上自助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割裂开的行为活动。

  反馈的延时性造成网络教学平台中交流的最大阻碍,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程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出来,如遇五一、十一等小长假过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频率降低,很长一段时间交流平台中的学习者参与讨论的次数明显减少,学习者学习兴趣有衰退的迹象。讨论次数的减少,反馈信息的延迟,使得教师也产生了携带心理。教师参与领导讨论的次数也明显减少,讨论的深度也肤浅起来。

  2.4师生关系异化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不得不把自己与教师和同学的网络“交往”理解为“完成学习任务的背景、条件和手段”,对于“师生交往”的“工具性”价值接受,使他们忽视了网络学习的“目的性价值”。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将学习者异化为物,而且最终也使教师异化,从而使师生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网络教学情感沟通的策略

  计算机类的公共课程多以操作性较强的工具软件作为授课内容,在以前的传统课堂中,这些课程是在机房中讲授的,教师就在学生身边指导学生上机实践,学生有问题可以第一时间与教师取得沟通,教师也可以在机房中观察学生的上机情况,从而第一时间判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显著不同在于:学生和教师是一种半分离状态。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面部表情、语言、眼神、手势、语调、语气等有效而直观的情感传播形式,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互动则存在着互动的非实时性与互动的间接性。针对网络教学的这些特点,我们在计算机类网上公共选修课授课过程中提出以下策略提高师生的情感交流:

  3.1激发学生情感参与,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情感设计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情感设计。网络教学课件是计算机类通识课教学中承载认知任务的情感场所,能够为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丰富的资源。因此网络教学课件的设计时应注意页面的色彩的运用,布局的整体性。使各种元素如:动画、文字、声音、图片等合理的搭配,使学生在打开页面时就能立即被吸引住。根据计算机类通识课程的特点,很多操作工具课程的网络课件制作,应该更加突出教师操作屏幕录制。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结合慕课理念,短小精干的操作视频,简单明了的介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点的理解,并带着积极、快乐的情绪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不同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经验,同时不同的学习者对事物的兴趣也不尽相同。比如在课件组织方面,我们就针对学生计算机能力及对知识点掌握情况,准备多个套系的课件资源,有的系列资源适合初学者,有的课件资源有一定的拔高实例,可以为掌握较好的同学提供学习帮助。抛开简单的教学知识点,因为计算机类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师还尽可能多的准备一些实例操作课件内容,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诱发学生对这一科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

  在课件的设计中还应提供明确的学习任务和清晰的课程组织结构,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在网络教学中,教学多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指导作用被弱化,容易出现学生学习无目标的情况,所以电子学习任务必须比传统课堂上的学习任务更清晰,更简洁。在网络教学课堂上,任何不明确的学习任务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混乱和不满。所以教师可通过电子公告明确课程讨论主题,布置适宜学生学习的任务,用以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实践证明,与学生的交流老师要主动,布置的讨论话题教师积极参与回复,会给学生很大的交流信心,发帖和跟帖讨论的数量就会有明显提高。反之,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或是回答问题,教师不闻不问,或是简单的回复“好”“对”这类简单词语,会引起学生被敷衍漠视的感觉。

  3.2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辅导,增进师生的情感

  网络教学的虚拟性使学习者可以超越时空的有形障碍,过着一种虚拟的学习生活。虽然这种虚拟的教学环境可以非常接近现实情境,能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式的教学,但它毕竟是虚拟的。它随之带来的是学习者情感交流的不足,不能培养真实的人类感情等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则在传递师生情感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可以把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的作用,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利用网络的优势,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在网络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应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不用过多的干涉。给出规定的时间段,给出需要完成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的完成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教室的监控系统或是网络教学平台数据统计系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行为的偏差通过答疑讨论区或是一对一的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及时的纠正。在教学互动环节中,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智慧的火花予以及时的肯定。这样可以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胜任感,激发学生的后继动力。当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发问率比较高,或是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第一时间做出反馈,可以通过答疑讨论区、电子公告栏等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鼓励,避免学生因为问题长时间不能得到解决而产生畏难情绪。

  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必须加强老师的指导。由于网络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教师在网络课堂中的主导性作用特别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向导。为了使辅导更有效,笔者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有:第一,使用问题推动法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第二,加强异步辅导。这里的异步辅导是指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培优补差的个别辅导。在计算机类通识课程中,除了网上学习之外,每个学期还安排了面授答疑时间。答疑时间由教师根据网上课堂中授课情况决定。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BBS互动,课程作业的提交,教师能够感觉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点的出现,这时教师可以在课程通知中对面授答疑的时间和地点做出通知,有问题的学生来交流即可,不点名,不记旷课,一切在主动知识获取的前提下放松的完成。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教师回归到了讲台上,学生从键盘鼠标旁来到教室,学生带着问题来,可能简短的交流老师就解决了学生学习操作中一个困扰多时的疑问,促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同时提升了教学效果。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真切的感到老师的关心时,他们会在平日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同时也会对自己的老师充满信任和感激。

  3.3有效促进情感交流,必须实施网络协作式学习

  网络的协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来支持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这种交互活动指的是以小组形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协作,学生通过合作过程共同完成学习。其特点是:互教互学,合作教育。教学本就是一种人际交往,信息的传递。从时空上来说,教师与学生共处的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毕竟显得更加拘谨。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表现的更加轻松,学生间进行讨论、交流,不仅可以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还可使学生的体验自己情感、认识他人情感、表达自己情感、影响他人情感的能力得到培养。

  为每个学习小组开辟一个专门的网络空间,有效实现学生协作和师生协作。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按照前期知识储备能力将学生划分为小组有利于学生的交流,而专门学生教学讨论区的设立更为学生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小组成员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入相应的讨论区,通过你问我答,集思广益的探讨形式来完成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有孤单的感觉,特别是在获得其他组员的帮助鼓励之后,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作为老师则可关注学生的整个争论过程,对其中正确的结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并对整个讨论过程进行适当的引导。

  在计算机类通识课教育网络教学平台中设有“学生互助讨论区”、“自主素材展示区”等栏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从而有效促进生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协作学习使参与协作活动的学习者(包括教师)共同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体中的成员可经常在互动讨论区里互相学习,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样成员之间就会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晓曼,张天荣.网络课程中情感交互因素及策略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1).

  [2] 陈集炎.浅析网络教育中情感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民营科技, 2009(11).

  [3] 朱小蔓,朱永新.中国教育:情感缺失[J].读书,2012(01).

  [4] 黄瑛,杨改学.现代远程教育中情感缺失问题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 2007(03).

  [5] 冯满堂,王瑞杰,马青玉.情感计算及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04).

  [6] 赵晓元.网络学习述评[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

  [7] 李雁云,李玉斌.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时效的因素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07).

【浅谈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师生情感沟通策略探究】相关文章:

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03-18

探析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研究03-16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组织再造03-18

试论基于网络教室背景下的远程教学策略探究03-13

试论网络环境下有效学习发生的条件及策略探究03-20

网络环境下顾客忠诚影响因素与培育策略03-22

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03-27

探究网络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03-18

浅谈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