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史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时间:2020-11-14 12:16:18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中外园林史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回顾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历史及其特色,归纳了以主干课程《中外园林史》为代表的教学改革既有成果,反思了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反馈的新的问题,提出了并非仅关注单一课程的,而是以整合一体化为核心的课程群教学改革途径与对策。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外园林史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摘要:为提高园林史的教学质量,在课堂讲授中,应突出重点内容、绘制复原设想图、整合教材内容、补充基本知识、开展服务意识教育,提升园林史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园林史;教学;改革尝试

  1.《中外园林史》运用历史的社会结构、经济组织、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积淀的造园实践方法与经验表现,阐释园林的渊源、演变、发展规律及其特征,论述物化为园林的外在形态、风格与体系,蕴涵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社会哲学思想、观念、审美需求、政治影响和造园思想流派内在的认识;它折射着人类创造理想思想理论、分析方法、要素运用与传承警示,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针对《中外园林史》的课程教学,许多作者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种经验和风格。商丘工学院张伟、胡启国实行灵活教学形式,突出教学重点,拓展互动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给人以启迪[1]。

  2.景艳莉对《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提出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组织编写权威的中外园林史通用教材、完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教学改革措施[2]。另青艳探索案例教学法在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具体的应用方式[3]。巫柳兰应用数字化体验式系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仿佛亲临景观实地,他们在教学中还融入“微课”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4,5]。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园林专业办学时间较短,教学条件有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学习其他院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外园林史课堂教学进行一些改革尝试,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基础以及周学时多、作业繁杂等特点,我们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即不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所有细节,但要求学生务必掌握重点知识。将重点内容分为3类:

  (1)“概念”内容,如世界3大园林体系的区别和特征;欧洲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园林风格和特征及对应的时代背景;伊斯兰园林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征;中国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特征和区别;私家园林中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特点和区别;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国陵寝园林的演化和基本构素;寺观园林的基本构素等。

  (2)“节点”内容,如公共园林起源于古希腊,雕塑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园林中;中世纪形成伊斯兰园林类型;魏晋完成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构建;明清时代是中国私家园林的鼎盛时期等。

  (3)“独特”内容,对于教材中的案例,我们要求学生掌握重要案例的“个性”。如兰特庄园的台层、水池;凡尔赛宫中路、水、植物的规制布置;泰姬陵的陵墓主体建筑位于陵园一端,一条十字形甬道将园划成4部分,甬道中间是十字形水渠;拙政园以水见长,留园独置石峰;普宁寺建筑南半部是“汉式”,北半部位“藏式”等。在重点内容的学习方法上,坚持严密盯住的原则,做到后次复习前次的内容、单元复习、考前复习、课堂作业、课后作业,这样多次重复学习后,学生的记忆较深刻。

  二、布置学生绘制案例复原设想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觉得中国古典园林史的部分案例看不见、摸不着,学习积极性不高。例如,教材所述北方私家园林中的清华园,只有文字描述,没有平面图,但教材介绍了清华园的占地面积,以水景为主,以岛、堤将水面分隔成前湖和后湖,建筑南北中轴线排列的特点,并用“前湖”、“后湖”、“中轴线”、“南端”、“北岸”、“堂北”等关键词介绍园林构成要素的分布。同样,教材提到明朝寺观园林的月河梵院时,仅交代《月河梵院记》文字描述的内容,但院中园林要素南北东西位置及空间分布等介绍比较详细。结合学生在学习园林史之前所学的园林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布置学生绘制上述案例复原设想图,这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老师引导,部分学生能完成作业。且不说学生案例复原图的真实度有多高,但通过作业提高了学生对园林史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励了他们努力学习好后续课程。

  三、调整教材内容的编年史体系,优化不同园林类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按常规,史书按时代编纂无可非议。以前老师讲课时,完全按照教材的编年史体系讲授。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完全按年代顺序讲授园林史显得有点枯燥。按教材编纂体系,中国魏晋-隋时代基本完成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建设,形成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唐宋时代和元明清时代同样是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的新建和发展。当然,明清时代的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是集理政、生活、休闲为一体的皇家园林。元大内御苑规划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的皇都规划模式,明大内御苑西苑大体上仍保持着元代太液池规模和格局。清大内御苑的兔园、景山、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均保留明代旧观。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同样有其发展完善过程,有承前启后的案例,如果一一照搬书本传授,老师和学生都会觉得枯燥。因此,我们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在中国古典园林教学中尝试打破教材内容的编年史体系,按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的形成背景、发展完善过程及其风格特征等园林类型体系授课,优化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也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四、铺垫知识,减少学生的学习困难

  从古埃及和古希腊开始,浓厚的宗教思想对欧洲园林的产生和发展有强烈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3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3大教派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发展。学生在上大学前对数学、文学艺术等影响园林发展的背景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对不同宗教体系知之甚少,而且教材介绍的内容又零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宗教文化对传统园林的影响,我们按专题形式补充中国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西方多神教、基督教等的发展过程和思想体系,并补充寺院和道观的建筑风格和寺观各自供奉的主体。上述知识的铺垫,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五、古为今用,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

  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服务精神”这一重要价值观的教育。我们选择了以下内容:(1)埃及金字塔的建设。胡夫金字塔高146m,边长232m,占地5.4hm2,用230万块巨大的石灰石砌成,10万名奴隶历经30多年劳动才竣工;(2)泰陵姬于1631年动工,雇佣2万名工匠,历时22年(一说15年)完成;(3)元大内御苑的理水中,设计者引山上水入积水潭,积水潭与通惠河相连,经京杭运河发展航运,引金河水入太液池供生活用水。通过老师的引导,同学们认为历史上帝皇对劳动人民的欺诈值得声讨,但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先人们的“工匠精神”及讲究质量的理念,提高现代园林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意识。利用元大内御苑理水这个案例,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解决我国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与城市产生内涝这一问题,同学们从城市规划设计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受到服务意识的教育。

  六、结语

  园林史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由园林“大师级”的人物授课,对新建立的二本学校的园林专业来说是不现实的命题。所以,只能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目前依靠书本中轮廓性的文字描述和课堂上展示园林照片、图片,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园林和造园手法,更不用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了。另外,仅仅依靠单纯的编年史方式来讲解园林历史,主要关注的是在哲学和物质文化层面的园林及园林的象征性作用的风格分析,历史中的著名园林反而变成一种背景[6]。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再接再厉、扬长避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园林史的教学,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伟,胡启国.《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吉林农业,2012,268(6):208-209.

  [2]景艳莉.《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7):187-188.

  [3]另青艳.案例教学法在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87-90.

  [4]巫柳兰.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中“微课”融入策略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5,(6):24-26.

  [5]巫柳兰.基于数字化体验式系统的《中外园林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213-214,171.

  [6]金云峰,陶楠.以“知行合一,转识为智”为理念的中外园林史教学[J].高等建筑教育,2016,5(1):133-137.

【中外园林史课堂教学改革尝试】相关文章: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论文

2.探讨中外建筑史发展的特征

3.园林施工成本控制尝试浅析论文

4.浅谈高效数学课堂的尝试

5.园林艺术的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6.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论文

7.《大学物理》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论文

8.高职《园林植物》的教学改革与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