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发展诉求

时间:2023-03-21 17:02:07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发展诉求

摘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人性化的错位。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引入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于注重发挥人的潜能、注重引导和完善人性的建构与发展、注重发现自我价值和全人类的价值。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自身发展的呼唤。实现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育人性化的育人环境,优化人性化的教育机制,丰富人性化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性化; 以人为本
  
  当前,国际形势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国内进入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刻。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出现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剧烈,生活质量差距过大,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开始出现。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个与传统环境大为迥异的新环境。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保持和发扬其优势作用,就必须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入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发展诉求
  人性化表示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向合乎人性要求的性质或状态的转变,就是以人为中心,依据人性发展的需要,以人性的和谐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一个发展的过程。人的发展需求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与一般动物相同的求生本能和生理欲望,同时人又具有超越物欲的精神追求。现实中的人的需求是前者和后者不同比例的组合,也就是说人既有物性,又有人性。人的物性包括了人的生理、身体属性,而人的人性则在于其精神层面的存在。正是由于人性的复杂从而导致了育人的复杂,而作为育人之核心的育德自然远比制器、造物要复杂得多。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道德规范,对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应当“以人为本”,是指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注重从人的本性出发,以促进人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为特定目标,体现对人的尊重和信任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
  其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人类知识的激增,通讯与传播技术的发达使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路径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受教育者来说,在吸收知识的同时,需要增强选择和判断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量的增大使得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存在局限性,教育者传授给被教育者的知识也必然具有有限性,并且面临被淘汰、更新的局面。如果教育者仍然以所谓的条条框框为指导,一味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灌输,将使得受教育者既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又会对现行的教育产生抵触。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其动力来源于自身的内在需求。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行为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关注和关心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进而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主动开展学习,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当前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育者在受教育者面前始终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受教育者大多缺乏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勇气,缺乏探索精神,有的甚至只是接受灌输甚至唯唯诺诺。而作为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恰恰需要探索精神,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对旧的框框提出疑问,才有可能激发新的知识的创造,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因此,要使受教育者具备此种基本素质,就应该弃以往那种总是以固定的标准来简单地判断受教育者行为正确与否的陈旧教育方式,必须从他们的内在需求出发,实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
  其二,人自身发展的呼唤。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出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启发引导,促使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把握住自身发展的主动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不屈从于其它任何活动和条件,能为个人驾驭。人对自身发展规律的自觉认识、自觉遵循,人对自身发展的主动权的获得,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人的自身发展呼唤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他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不难发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绝对地对立起来,强调将群体利益高于个体、自我利益,忽视了个体的存在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 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缺位与定位
  (一) 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缺位
  人的存在价值不在于接受和适应已有的一切,而在于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3]长期以来,在片面的价值论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重教育的主体、轻教育的客体,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和受教育对象的绝对服从。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征,作为受教育对象的人被异化成为消极被动接受社会规范的工具。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缺位,给学生的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 对受教育对象物质需要的忽视违背了人的自然性。物质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人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衣、食、住、行、用等物质资料,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动机和欲望受到激发,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得社会物质财富大量被生产出来,人的物质欲望的满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重精神,轻物质”的倡导,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导致人们的思想抵触。
  2. 对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的忽视违背了人的社会性。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轻视社会影响的后果,仅仅片面的强调学校的教育功能,将学校与家庭、与社会隔离开来,用一元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试图去封闭受教育对象的思想。不可否认,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学校内外教育理念、内容的趋同,这种教育方式是有效的。但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受教育者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思潮的冲击。西方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社会生活的阴暗面消极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在社会负面影响冲击下,会逐步地被消解甚至被背弃。
  3. 对受教育对象主观能动作用的忽视违背了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世界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构成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使人具有了理性需要,从而具有了为自身发展而努力的可能性。人不是一种由外部条件盲目支配和随机支配的存在物,他始终具有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指向性,现实存在的一切永远不能满足人,人永远要去改变它。
  (二) 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定位

论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发展诉求

【论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发展诉求】相关文章:

论社区护理现状及其发展对策05-03

论利益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05-29

论条约对第三国的效力及其发展与建议05-26

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撤销理由及其发展趋势05-28

论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02-23

论谨慎性原则的利弊及其正确运用04-16

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08-16

爵士乐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论文04-24

论虚拟联合体及其法律地位06-04

论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