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信息技术课
我心中的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知识更新换代快,信息技术课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尽早形成在最新知识基础上的信息社会所必需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满足当前学生个体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不同兴趣和要求。
在我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中,对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传统学科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作了一番比较,得出信息技术学科与传统学课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自身特点,那就是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具有异步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充分的交互特点;学习方法上具有典型的相互协作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果评价的开放性等特点。
一、教学设计多元化。
传统学科教学已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要求和统一教学内容方面具有高度的"同步化"。由于知识体系的严谨和庞大,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的进行学习;而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就不同了,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迅速,各种技术指标体系很难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稳定下来,很难形成稳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和知识体系。从而导致了信息技术课不大可能出现传统学科的那种高度统一的局面,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在教学内容和进度方面的可变性和可选择性;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自学性,学生的学习进度往往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比如一个学生不可能在还没有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去解微分方程;而一个人却有可能在不懂任何计算机语言的情况下熟练利用电脑进行图像处理,甚至达到很高的水平。随着学生的个人兴趣、家庭条件、生活环境影响的不同,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也不尽相同,不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老师。在这样的一种教学对象的群体中,只有因材施教,实行比较彻底的“异步教学”。让一个高中的学生和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同在一起学习数学,在传统课堂上是基本不可能的;而让一个经常用电脑进行写作的学生与基本不会打字的学生同时学习文字编辑,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却屡屡出现。这些都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具有较为彻底的“异步”特征。
二、打造一个“互动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几者之间进行,学生学习信息的传递方式比较单一和迟缓。例如,学生要印证自己的一个设想,只有等待教师能够接受提问时才能提出,等到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时才能得到答复。一般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教师用在答复提问的时间分配上的工作量很大。因此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动讲解,学生基本不问的单方面“灌输”;而以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因在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目标等多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众多的不同,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看,具有十分鲜明的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式”特点。在整个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是处于与计算机和网络的“人机对话”的状态,学生把从老师和教材上的得到的指导性语言,变成自己对计算机的一种操作,计算机立即给予验证和响应,反馈迅速及时。学生的某种设计和构想,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立即成为成果作品显现出来。这个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必须以网络计算机教室为学习环境,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学习动机,以学生的任务实现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堂信息技术课能否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立足于“交互”的学习活动的合理性和效率如何。
三、合作学习 倡导 “人人进步”
学生在传统学科的学习活动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非常系统而且是循序渐近的,无法进行很好的协作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向基础较好的学生请教,这种关系是单方面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只能牺牲自己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去帮助和指导基础较差的的`同学,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几乎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来给基础较好的同学以帮助。虽然有经验的教师也经常要求学生互相帮助,强调同学之间要协作学习,但实际上是以牺牲优等生的学习时间为代价,换取了差生的进步和优等生互助精神的提高,其总体的教学效率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这种学习活动必须在教师不断要求下才能得以维持;而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上,由于计算机操作有严格的顺序性,每个学生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操作上的顺序不正确或错误,此时常常需要其他同学对其进行“一点通”式的及时帮助。学生之间必须经常、及时地开展互助性学习。由于网络环境的支持,他们可以在临近座位的同学之间展开,也可以在网络上的便于联系的同学和教师之间进行。同学之间,没有固定的孰强孰弱,帮助是互相的。学生中甚至常常有学科成绩和计算机能力倒挂的现象。因此,可以认为,这里的“协作”是必需的,这里“协作”是自发的,这里的“协作”也是稳固的和高效的。协作式的学习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教学质量,减轻教师工作量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指导学生搞好协作式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学会生活”,更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
四、构建良好的评价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教师教哪些内容、教到什么程度,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怎样进行评价等,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评定标准,虽然高考的指挥棒每年都有一些新意和变化,但“船大难掉头”,关系到数百万学子前程的大事,谁也不敢掉以轻心;但信息技术课就不同了,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导致了教学体系的不稳定和教学内容的高淘汰性,使得教学活动必须紧跟技术的进步这个时代的脉搏。试想现在谁还能要求学生去花很多时间学习dos操作系统?在这个形势下,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尽早形成在最新技术基础上的信息社会所必需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满足当前学生个体对计算机技术的不同兴趣和要求。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在教学内容上采取开放的态度,结合总体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定多层次、多取向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工作,例如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三章(电子邮件)和第四章(WWW)的教学中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基础很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免修”当堂内容,而自学编程或网页制作等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还可有意识的介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科学习服务的方法和技术,甚至可以花一定的时间,带领学生走访学校附近的信息技术应用比较集中的单位,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另外还要通过选修课、活动课、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和要求开展多层次的辅助性教学活动。
在教学评价上,更要采取开放的方式方法。以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为评价标准,注重操作过程,我们要“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
一节好的课能反映一种教学思想。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和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生中的普及和发展,未来的教学内容一定会得到不断的充实,为此还需要继续不断地探索这门学课的教学设计与方法,尽量多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机会,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作出我们应有贡献。
【我心中的信息技术课】相关文章:
1.信息技术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