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科07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几点辩证性思考
苏科07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几点辩证性思考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 邹卫华 214105
现行的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自07年推行至今,已有三年的实施过程。新版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是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精神编撰的,旨在切实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相较于老教材,新教材编写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但新教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处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也发现了不少教学的内容与策略值得商榷,觉得有必要提出对新教材进行辩证性的思考,以期更好的理解纲要、实施教材。
一、辩证思考一:基本信息素养的技能练习
《纲要》在课程内容的模块说明中指出,“信息加工与表达”要求“熟练掌握键盘操作方法,并学会使用一种中文输入法”。仔细研读,这其实是小学两个阶段“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发布与交流”两个模块学习的必要基础。很大程度上来说,键盘操作(输入)是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之一,它是初中第三阶段乃至学生一生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基础,所以培养良好的键盘操作技能是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的起步关键点,它能让学生受益终生。这也符合课程的第一条基本理念: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但新教材中,从“认识键盘”到“键盘输入”只有简单的两课,且把“键盘输入”中最重要的“汉字输入”这一教学内容有意识的分解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顺带”着教。
我们且来看输入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下两册中的三次出现:
第一次认识输入法是在上册的第6课《键盘输入》中,在认识键盘基准键及标准指法后,带上了“全拼输入法”的教学。尽管教学用书上建议用2~3课时教学,但输入法并未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独立成一个标准教学课,仅要求为画图部分作铺垫。第二次正式使用输入法是在上册中画图部分的第16课《添加文字》中,与第一次认识输入法至此,相隔了十课。第三次正式使用输入法是在下册的第3课,修改文字,而此次使用输入法,又换成了“智能ABC输入法”,重新学习另一种输入法了。
从中我们知道,这是编者有意识的淡化汉字输入的教学内容,或者说是分解汉字输入的教学,将其视作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学习。
然而,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第一次与第二次输入法教学期间,画图部分只有在保存文件时可能会输入两三个汉字。而正是由于第一次认识输入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练习,在每次保存文件时,学生打一两个汉字都十分困难。而这每周只能一两个汉字的输入完全没有让学生对输入法有所提高。且每次保存文件往往是临下课的一两分钟,结果学生保存文件都成了问题。
第二次输入法出现是在第16课《添加文字》中,其实这只是输入法第一次的正式练习,这也是画图教学内容的结束,随后便是上网的教学内容,在上网的过程中需要输入汉字搜索,保存文件等,学生打字相当困难,关键是汉字输入根本没有提高。
当第三次输入法出现时,汉字输入法由“全拼输入法”改成“智能ABC输入法”了。诚然,“智能ABC输入法”确实要比“全拼输入法”略有优势,但这两种输入法在输入方式上,学生掌握的难易程度上其实没有多大区别,不明白为什么教材要先后用两种输入法进行教学,给学生造成认识上的差异?另外,这两种输入法远不如搜狗拼音、QQ拼音之类的输入法,可能教材在编写时,这些新的输入法还没有出现。但教师不妨直接选用这些新输入法,让学生输入汉字更方便快捷。这也是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技术的与时俱进。
在教学实际中,我发现新教材这样分解汉字输入教学(难度)的做法,其实很不可取。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往往忽视进行良好运用键盘的教学与练习,这样不利于学生打好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技能,这对今后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起了很大的制约。远远不如扎实给予几个连续的课时,好好让学生掌握好一种拼音输入法,然后再辅以在其它教学内容中的有意识练习,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二、辩证思考二:网络信息素养的综合养成
新教材中网络版块的教学比重相当大,分别是上册的第17课—第24课、第29课、30课;下册第9课—第20课,共22课。
《纲要》指出,在网络教学板块中,除了初步介绍网络的基本功能和因特网的主要应用外,学生需要掌握上网浏览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上网搜集资料,并能在局域网中共享资源,体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别外需要掌握网上信息的浏览与下载(结合文件的管理),电子邮件的收发,论坛的发贴与回贴,个人博客的使用等。
新教材在纲要的指导下,编写得相当合理,上册主要是信息的获取,下册则主要是信息的交流、分享与再创造。每一课都完成了某项网络技能的学习。但每课的技能毕竟相对独立 ,教师若按课教学,除了教会技能外,对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综合养成帮助较少。
如果我们让学生能从问题解决出发,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综合性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活动中,进行对网络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和创新,则更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网络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们网络信息素养的综合养成。
个人认为,可以对网络教学部分进行辩证性实施,拓展网络板块最后的“博客”教学内容,以博客配合主题建设为主线,贯穿整个网络板块教学。这样便能综合前面多课的网络教学内容,在综合性的学习中培养网络技能与网络素养。
拓展“博客”教学来进行辩证性实施的优势有三:
1、博客系统的功能优势
目前的博客系统都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博客家园”。可以让学生发表博客日志,随时发布自己所写的文章、学习的资料、日记和反思等等;能够分栏管理自己从网络上搜集来的各类信息,建立自己的超文本、超媒体群集,……,并将自己的创造发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共享、互评。
2、博客建设的练习优势
个人博客的建设,学生需要综合学习、运用各用网络信息技能。如需要输入汉字、编排格式来发表网志;需要上网搜索资源,如图片、动画、音乐等,需要学会下载与上传,来丰富自己的博客;并需要同学之间对彼此的博客日志进行相互评论,发帖与回帖,开展网上交流等。
3、博客与主题活动的合作优势
如果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学科的学习相结合,开展某个专题研究来建设博客,则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学科知识的学习自然融合;在博客建设中能开展综合性活动,反过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更好的建设好网络博客。这种建设性的学习活动,往往是一种自主学习,更能提高学生各种网络技术技能,扩展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全面能力。
整个博客家园的建设过程,是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促使学生综合学习、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技能的过程。这有助于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养成。
三、辩证思考三:通识技能素养的主动建构
《纲要》在课程的基本性质中强调: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并逐渐积累必要的技术应用经验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在课程的基本理论中也提到,信息技术课程要坚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应注重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动建构。
新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了学生认知规律、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但如何把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练习进行综合联系,让学生主动建构起“通识通用”的信息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等,还缺乏有效的培养策略、内化过程。思考有三:
第一,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学习软件均是基于windows系统及其界面下的技能操作。认识软件功能界面,其实是一项“通识”能力。新教材在各课的各种软件教学中,依然各课各教、各软件各认识,还没能体现出可以让学生“识一认全、举一反三”的软件认识新策略。没能起到让学生积累信息经验来主动建构信息能力的作用。
第二,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软件,实现某种功能,大都提供了多种方法,例如菜单法、工具法、右键快捷菜单法、快捷键法等等,学生要达成某一项操作目的,往往会有很多种方法或途径。
新教材在编写上鼓励让学生自主探究、选择掌握某一种方法。这种教学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但有时也往往会忽略了对学生进行“通用”技能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word设置字体、字号等时,如果让学生自主学习,直接在格式工具栏上设置,的确很方便快捷,但忽视了以“菜单法”弹出“字体对框话”的教学,而“菜单法”弹出的“对框话”恰恰是所有软件对功能实现的统一设置处,这是一项信息技术的“通识通用”技能。让每个学生掌握对话框的应用,是掌握通用技能,提升信息素养的一个关键点。故此,信息技术老师应明确:虽然各种方法能殊途同归,但如“菜单命令”、“对话框设置”都软件通识处的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的。
第三,新教材对计算机输入操作的通用技能,比较强调鼠标的单击、右击、双击、拖动等,但对键盘特定功能键、快捷组合键以及键盘指法,并没有在各课的教学中得到很好渗透与练习,其实这也是一种通用通识技能,熟练掌握特定功能键、组合键及指法,有助于学生基本信息技能与素养的养成。
自实施新教材以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相较老教材得心应手很多,颇具亲和力。但实际的教学也不能完全照搬教材,需要老师对新教材进行辩证性的思考,对教材的教学策略安排进行甄别,对训练技能的方法、素养养成的过程进行评估,依据《纲要》和学生现实情况活用新教材,才能让新教材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苏科07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几点辩证性思考】相关文章:
有关应用写作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03-19
对数控车床实作教材的几点思考03-19
关于初中英语新教材的几点思考03-19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03-07
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几点思考03-18
对人物速写的几点思考03-13
函数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11-22
对企业危机治理的几点思考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