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主体间性视角下现代远程教育师生关系的建构
[论文摘要]师生关系是远程实践活动中的主要人际关系,影响着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文章从人格关系、教学关系、关系三方面分析了基于主体间性的现代远程教育师生关系的特征,并提出了建构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原则,即平等原则、主体身份确认原则、学习共同体建构原则和情感关怀原则。
[论文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 主体间性 师生关系
现代远程教育是依托网络、卫星网络、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通过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新型教育形态。师生关系是远程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要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发展与教学质量,对提升现代远程教育内涵,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基于主体间性的现代远程教育师生关系的提出
纵观教育史上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单主体说、复合主体说和主体间性说。单主体说又可分为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这两种理论各执一端,或者片面强调教师权威,或者过分重视基于学生兴趣、经验的自我发展,两者都是以主客二元论为认识论基础,要么把学生当做客体,要么把教师当做客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失败的惨痛。现代远程教育产生于20世纪后期,以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心等为理论基础,自诞生之日起,现代远程教育的师生关系就定位于复合主体论(也称双主体说),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师生双方都是认识者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教师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学”中。复合主体说是调和单主体说极端化的结果。但这一理论仍然没有脱离主客二元论的窠臼,在传统的师生主客体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师生“双主体”关系其实也是师生“双客体”关系。
复合主体师生关系的弊端制约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在后现代范式下,家们通过对以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对立为人在世界中的统治、占有权提供内在根据的二元论进行解构,使主体失去了藏身之处,瓦解了主体,催生了“主体间性”哲学观。师生主体间关系理论消解了传统哲学的各种矛盾,把现代远程教育师生关系看做是主体间关系,把学生既当做认识者、学习者和实践者的主体,又当做被教育者认识和教育的对象主体。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学生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是主体,学生在认识教师及其教育教学内容时是主体,在被教师认识和教育时也是主体。教师在认识和学生时是主体,在被学生认识和影响时也是主体。基于主体间性的现代远程教育师生关系是师生全方位的交往与互动过程,是师生知识交流、思想碰撞、智慧体悟、精神建构、能力相长、心灵沟通、情感共鸣、生命体验的过程。
二、基于主体间性的现代远程教育师生关系的特征
(一)在人格关系上,师生之间相互平等与尊重
现代远程教育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之间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即“我—你”“我们—你们”的关系,而非“我—他”“我们—他们”的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无论何时、何种场合都是具有平等地位的主体,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本质的、内在的平等,根本上提升了人作为人的地位与尊严。在这种交往结构中的教师和学生,各自都是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教学应该是自由民主、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形成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交往关系。
现代远程教育特殊性促成了师生间的平等与尊重。首先,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特殊性有助于形成师生间平等与尊重的关系。远程教育学生都是在职成人,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技能、社会地位等,他们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自我发展追求。成人学生观念中并不存在教师权威的意识,远程教育中的师生只是在身份、责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的知识、经验常常超出老师,反哺现象很普遍,学生需要向教师学习,教师也同样需要向学生学习。学生尊重教师,教师同样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弗莱雷指出,只有建立在尊重、爱护、谦恭、相信他人的基础上,师生双方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彼此才会产生信任。如果没有尊重也就失去了平等对话的条件。其次,网络交流有利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网络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载体。在网络下,学生通过搜索可以获得自身所需的丰富资源,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远程教师从导学者、助学者、督学者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独立性与个性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提供服务。网络具有的情境虚拟性和信息传递快捷性使得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对学生来说非直接面对面的师生交流,感觉更方便、随意、无拘无束,师生之间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氛围更浓厚。
(二)在教学关系上,师生之间达成对话与交往
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教学是一种交往和沟通活动,其本质上是师生的一种生存方式。叶澜提到:“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师生真正意义上的交往,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相互来往,而是关涉到教育意义的双向理解与生成,关涉到师生的本体性存在状态,关涉到师生主体间性的造就。交往是师生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与制约的情况下,彼此真诚敞亮、交互共生的存在状态。现代远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等,以多媒体信息内容为中介的双向理解的对话与交往关系。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知识的特性等将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传输至网络课程平台,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学习时间、学习条件等自主登录上网学习,师生之间不是主体与客体的人机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交互,是借助多媒体资源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是教与学双边的共识、共享与共进。
远程教学的交往与对话,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共享,而且也是师生之间人格、精神、情感的相互交流,教师从学生留言、作业等信息中捕捉灵感,获得启发、激励、人格的完善和学术的提高;学生也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获得知识的增长,同时也受到教师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从而促进师生的情谊及学生精神世界的改造。可见,对话不仅是主体间的思想、认知共享融合的过程,也是主体间意义和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双方精神的变革过程,是双方意义建构和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
(三)在关系上,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与理解
现代远程教学过程以对话与交往为基本途径,目的是实现师生间的理解与沟通,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远程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在彼此认可与规范性背景下存在着某种协调,双方都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远程教师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如果学生对教师的使命无法理解,那么连单纯的知识传授都难以成功。现代远程的意义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对自我探究、自我实现的追求,在于对学生进行整体的精神建构,如果没有理解,教育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远程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把对方看做是正在与“我”言谈的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他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都参加到“我”与“你”的对话中。通过相互的倾诉和倾听的对话,进入对方主体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充分解对方。这也意味着自我主体向对象主体敞开了心灵世界,让对方理解了自己。远程教学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更能加深师生之间的理解、宽容和博爱,对话与交往本身就是学生思想品德、个性、合作精神培养与形成的土壤。
师生心灵的交互,情感的相通与育人功效是密切相关的。远程教育师生在饱含热情、真诚的互动中,教师以自己精湛的教学技能、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情操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帮助、尊重和信任中学会倾听、表达,合作与独立,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自身知识的增长、精神的充实和人格的提升。
三、建构现代远程教育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原则
(一)平等原则
民主平等原则是构建主体间性的现代远程教育师生关系的首要原则、基本原则。真正的教学交往是以民主平等为基础的主体间关系,一切等级压制、思想强迫、话语霸权、人格歧视等都让位于平等的对话、投入的理解和真诚的合作。
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民主性的教师,包括民主平等的思想、民主平等的作风、民主平等的教风,能与学生进行平等、坦诚的交流。远程教育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塑造成民主对话的典范,要尽力让等级和权力在教学过程中降到最小,要让师生双方在对话与交往过程中都享有平等的地位,要真情地关注每个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始终和学生保持这种沟通和交流。现代远程教育教师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要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处理教育教学,创造一种相互理解的交流氛围,以自己发自内心的热情去了解、容忍、接受学生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感情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里,让师生之间发生强烈共鸣。
(二)主体身份确认原则
交往主体客体化是传统师生关系的实践过程的最大缺陷。交往主体客体化是指交往的一方不把另一方看做是与自己相同的、自由自主的主体,而视为客观对象物和实现主体目的的手段,这种交往使一方失去了自由平等的地位,而为另一方所统治和支配,实际上,也就陷入了学生是理论上主体、实践中客体的现实悖论。教育者把学生当做客体来认识,就不可能把学生当做主体来形成,即使把他当成主体来形成,由于把他当做客体来认识,认识到的是学生客体发展规律而不是学生主体发展规律,因此也不可能以形成主体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现代远程教育师生在人际交往中,双方能否意识到自己和对方都是主体是能否形成主体间性关系的关键。因此,要建构主体间性的现代远程教育师生关系,必须消除主体客体化的倾向,真正在思想上、行为上确立教师、学生各自的主体身份。
从古至今师生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都把教师当成主体,教师主体身份的确认是顺其自然的。而学生主体身份的确认则是实现现代远程教育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关键。“学生中心论”在历史上第一次将学生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它忽略了教师的作用,而使学生成了放任自流的主体,实践中导致了教学的失败,无法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复合主体说把学生当成学的主体、教的客体,理论上的主体、实践中的客体,同样无法形成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现实中,长期以来远程教育教师思想中固守着学生是知之较少者,需要被指导、被教育的观念,自然而然地以长者的身份、教育者的身份包揽一切。成人学生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也习惯了教师的安排与指挥,尽管学生内在具有自由自主的本性,但也被这种思维定式所压抑,以至于教师和学生都理所当然地把学生当成客体。因此,打破惯性思维,真正使师生及整个社会都树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是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三)学习共同体建构原则
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交往通过网络虚拟情境实现实时与非实时的交流与互动。这一情境包括物质的、制度和氛围,三者共同作用形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和意识形态进行自由、理性的讨论的“空间”。在这个领域中,远程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谈话主体,可以自由地公开表达他们的意见,理性地进行对话和协商,民主地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每个人都拥有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参与对话和讨论的资格,但谁都不能成为“话语的霸权者”,交往主体之间以一种自由平等方式,通过谈话的双向交流,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自由的“思想场域”。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要求远程教师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参与教学,创造更多平等交流的机会和场景,学生也真正担当起合作者的角色。教学活动中,远程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控制者,而是以信任、尊重为基础和学生交往,站在学生的角度全面理解学生。远程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不同学习者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形成的不同假设和推论,通过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游戏等产生互动效应。远程学习者一方面要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要学会了解、理解别人的想法,并不断地分析、反思和判断,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思考和洞察。在这一场域中,学生开放心态、凸现主体性、张扬个性、释放创造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运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四)情感关怀原则
远程教育时空分离、师生分离的教育形式,一方面要求学生主动提出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师生间客观距离的存在也易造成真实教育情景作用的遗落,人格影响的丧失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渗透着教育情感关怀。情感是制约品德和人格形成的最直接因素,具有对行为的直接导向性。情感来自于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体验,网络式的教育情感可以来自环境的气氛,更主要来自他人的影响。交往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远程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角色融入教学活动,以丰富的情感与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影响学生,把对学生的热爱、体谅、关怀、同情、帮助等情感体现在对待学生的言行和态度上,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同时,远程教师也从学生在这种影响下呈现出来的多样化情感表现中获得理解、体谅,在相互沟通和融合中产生情感体验。这种交流与沟通渗透着情感的关怀、人文的关照,真正确立了学生人的价值与尊严。
【主体间性视角下现代远程教育师生关系的建构】相关文章:
新媒体时期下的新闻传播主体变化论文04-24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08-27
文化视角下我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通用8篇)07-26
法制化视角下的高校管理-高校处分权辨析06-26
惯性独特视角05-02
中国现代文论的传统性品格04-20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控制分析08-27
企业间关系模式对企业适应性影响分析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