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时间:2024-08-30 07:25:41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探讨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模式 培养质量

  【论文摘 要】随着的迅速发展,研究生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了解研究生培养状况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福建省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作为调研对象。文章主要针对调研结果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结合我省乃至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针对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做了若干思考,旨在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前 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其培养质量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展飞速,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27%的速度迅速膨胀,仅2007年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已经突破100万人。根据《中位与研究生教育报告》提供的信息,至2010年我国在校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将达到120万人,博士研究生也将达到15万人。2010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下达全国招收研究生计划53.4万人,其中安排福建省2010年研究生招生计划6176人(其中博士生394人,硕士生5782人)。面对日益壮大的研究生群体,社会各界对研究生的关注日益增加,研究生的培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随着研究生数量的飞速增多,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也越渐浮出水面,愈显愈多。[1]
  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生的个人情况、生源和录取情况、培养模式和学制、导师情况、课程设置和教学、科研和科研、考核制度等。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调研分析,找出了福建省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二、目前我省高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研究生教育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我们仍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认识到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及其潜在危机。正因为这些问题的日益凸现,使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了下滑的迹象和危险,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①随着研究生招生的逐年扩大,有的导师带的学生过多,加之工作繁忙、负担过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②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接受、理解、掌握现有的知识,在固定而陈旧的框架中思考问题,相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③部分学科的教学方式仍然沿袭本科的教学方式,往往几十个研究生聚集一堂,不能让研究生自己主动思考而只是聆听答案,不能让学生创造知识而只是记忆知识,不能让学生发现规律而只是复述规律。④由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形成了空前的“学历热”,并由此而导致为与之并存的“教育经济热”或“教育产业化”,以空前高涨的MBA和EMBA最为盛行。⑤学术氛围严重受到污染和侵害。由于大部分高校要求研究生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而学生因迫于毕业的无奈,急功近利,于是不得不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发表论文。使学术质量的整体水平直线下滑。⑥在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中过于重视目标管理、轻视过程管理,为了应付管理程序,一些培养环节在操作过程仅仅流于形式。[2]
  三、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转变观念,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
  (1)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有效落实学校“以研为重”的发展战略。进一步理清和明确学校研究生管理职能部门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在研究生教育各个工作环节上的责权关系。
  (2)完善研究生教育,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化水平。在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校学位委员会的基础上增设校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制定相关的工作条例,形成相互支撑、权力分授、职责分明的校一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领导格局,统领研究生教育和发展工作。[3]
  (3)明晰职责,形成合力,实行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管理工作的分级管理,调动职能部门、学院和导师的多重积极性。研究生部应以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为主要职能,同时做好各项引导、统筹、协调与服务工作。
  (4)根据各高校的学科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研究生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对重点学科专业要继续加大投入,以培养有鲜明特色的高端人才为根本目的,并带动非重点学科专业的发展。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导师责任制。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健全导师遴选制度,实行导师组长负责制。每个硕士点的导师组成员应不少于5人;每个博士点导师组博导成员应不少于3人。在两年过渡期满仍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应进行导师组的学科归并。进一步明确导师组长的工作职责、任职条件和选聘办法。
  (2)完善导师责任制,建立导师动态遴选及考核机制。研究生指导教师每3年为一个动态考核期,通过指导教师自评、学生评价、教学质量检查和教学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导师的科学研究、教学质量和水平以及教书育人等方面进行动态考核。
  (3)实行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制度。所有新上岗的研究生导师须参加岗前培训,明确导师职责,熟悉工作流程、教学环节具体要求以及有关规章制度。培训工作由学校学位委员会组织有经验的学院以及研究生导师参与完成。[4]
  3.推进招生制度改革,着力提升优质生源比例。
  (1)优化考试结构,推进科目改革。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大力推进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科目改革,调整和优化初(复)试科目设置。
  (2)完善复试改革,强化复合选才。完善制定更具科学性、合理性的复试考核体系,注重加大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对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突出、有重要科研成果发表或获得过省部级以上奖励的考生,复试阶段实施适当加分政策。
  (3)研究生招生指标实行动态机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要与招生专业的报考生源数量及质量、培养质量、专职导师数量、专业就业率等因素直接挂钩;博士招生计划指标,要与导师提供的研究生培养条件(科研经费、助研助教岗位等)和培养质量(博士生发表论文、获优秀学位论文的数量等)直接挂钩,实行动态管理。
  (4)逐步提高招收脱产博士生比例。为提高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要逐步提高脱产博士生的招生比例。
  4.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培育研究生教育教学新增长点。
  制定并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形成高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在研究生培养体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教案、培养方式、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导师方式、学位论文标准、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逐步建立新型培养模式。通过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培养条件,为研究生创新研究提供更优良的条件。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教育计划”的实施,培育研究生教育教学新的增长点,努力提高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5]①实施开放式办学计划,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②推进研究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鼓励广大研究生任课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改革,逐步推行研究型的教学方式。③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和精品教材建设。④开设系列的研究型课程培训班和前沿特色学术讲座。⑤大力建设研究生基地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教育基地,搭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平台。[6]⑥大力资助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促进学术交流。⑦完善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孵化系统。
  5.加强学习和研究,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
  (1)加强理论学习,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要针对高校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根据高校的,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改革方向等重大问题提出宏观性的设计思路和定位。[7]
  (2)深入开展研究生教育及管理工作调研,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经验。通过调研,找出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些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和比较研究,密切关注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动向,吸收、借鉴其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以推动研究生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体制的创新。
  (3)强化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定期举办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研修班。各研究生职能管理部门和各学院配备的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从必须具备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逐步向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过渡。学校定期举办研究生管理人员培训班,聘请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人员以及从事研究的学者等为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授课,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组织安排管理人员开展研讨、交流和考察,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6.加强学位(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严把学位授予质量关。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并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应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要使目标和过程有机结合,使其相得益彰。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和保证体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把关过程,即培养方案和计划的制定过程、实施过程、监控过程和评估改进过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体系主要构成包括:①课程监控体系。课程设置要有层次和跨度,体系合理、先进,使研究生既能在知识层面上达到横宽,又能在专业方向上得以纵深。②学位论文监控体系。学位论文水平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在对学位论文的管理工作中除强调论文格式的规范化外,更应注重论文的质量,积极倡导通过论文一方面出科研成果、一方面出人才成果的思想理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位论文工作的灵魂,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尤其应把好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和实验工作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关。[8]③校外监督评估体系。目前,随着研究生培养类别的增加(工程硕士、MBA、EMBA、网络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研究生等),部分院校建立了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这些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校外基地分散,难于管理、疏于监督,使得部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并不尽人意。为此,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切实有效的校外监督评估体系,以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飞跃、黄松平、冯博学等.培养模式改革是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J].高等理科教育,2004(6):35~38
  2 何 颖.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6(12):23~25
  3 张振刚.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建设和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29
  4 左 兵.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其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12)
  5 马新宏、金 红.研究生培养与学位工作的创新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8(9)
  6 王 琳、谭凤训、刘 静等.浅析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J].世界华商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9(9)
  7 李小昱.从中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2007(11)
  8 王 岩.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8(1):135~138

【探讨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关文章:

关于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的改进探索03-18

物流专业研究生订单式培养模式研究11-19

试论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探讨03-18

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探讨02-28

浅析面向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讨03-18

探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03-06

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02-28

弹性学制下硕士研究生培养浅谈11-17

药学专业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机制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