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变革视野中的教师素质探析

时间:2024-08-05 22:09:35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教育变革视野中的教师素质探析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基本素质 变革

  [论文摘要]从变革的视野审视教师,应该具有最基本的三项素质:变革的意识与品质、交往的意愿与能力、学习的动力与品格。这三项素质决定着教师专业生活的质量,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造成了很多不适应,尽管不适应可以归咎于新课程理想色彩浓、缺乏现实基础等原因,但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仍然是重要的根源。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有些是新课程的新理念提出的新要求所使然,但更多的还是教师基本素质方面的不足。教师完成其工作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教师的基本素质与教育专业生活的精密度有关,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素质可以从其是否能完成专业生活来透析。新课程改革追寻教育的本真意义,教育的教育性更加凸显,教师基本素质不足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面前开始暴露。本文将在教育变革的视野下审视教师专业素质,从教师的不适应入手探寻教师到底需要哪些基本的素质。
  一、变革的意识与品质
  1.学校变革的常态化要求教师应有变革的意识与品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加大教育变革的力度,把教育变革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变革频繁发生,成为应对时代变化的“常规武器”。教育变革被视为教育界的一个“常规的”组成部分。①在当今中国,变革的深度推进、宏观教育系统的整体转型不断向中小学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变革已不单纯是学校的自我优化问题,而是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实现转型性“再生”的问题。②
  对于当今的教师而言,学校生活中频繁发生的变革是其所处的生态。不管教师是否愿意,学校的变革总以自己的方式在运转。面对这种状况,教师显然不能抗拒、逃避、观望、应付,而应以主体意识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投入变革,意识到学校变革是“属己”的事业,教师是学校变革的实践主体和责任人。③只有教师具有变革的意识,自觉自愿地投身变革、介入变革,才能成为变革的推动者、创生者、引领者。
  2.教师的自主变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动力支持。教师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教师是一个实践工作者。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丰富的学术性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性。教师面对的永远是变化的环境、变化的个体,教学活动具有复杂性、即时性和情境性。这使教师很难用固定的模式、一成不变的教育教学手段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面对不确定的教育情境,教师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研究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合理选择和使用教育策略与教育手段,实施有效的教育行为。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态度、价值和信念,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无时无刻不需要调整、修订,重新审视评估和接受挑战考验。④教师在取得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成功、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很容易出现停滞性的“高原反应”,出现职业倦怠感。这就需要教师始终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工作。只有教师保持变革的意识,具有变革的品质,才能突破“高原反应”,减少倦怠感,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活力。
  3.自我反思是教师变革的途径,批判精神是教师变革品质的核心。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改进实践。从路径上看,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并再度实践而实现的。⑤教师的自我反思要求教师把自身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过程、结果等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通过自我反思,教师实现对旧况的批判和超越,在变革中提高了教育效果和自身素养。
  教师作为一个变革者,要紧跟现代教育的步伐,转变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在不断质疑、追问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与批判审视,作出理性的选择。在今天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各种理念风起云涌,在众多的理论面前,教师不是匍匐在脚下唯唯诺诺的侍者,而是带着批判的、审视的目光理论的法官。对于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系统考察自己的教学环境、学生的需求,创造适合学生、符合教学内容的最佳教学方式。有了科学的自我反思与批判精神,教师的变革会有章可循,并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成长。
  二、交往的意愿与能力
  1.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成效有赖于教师的交往意愿与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自我反思的变革过程。教师的变革往往要冲破其固有的想法,改变驾轻就熟的做法,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为其带来不确定性和不安定感。由于对未知的可控性降低和对超越自我舒适地带的犹豫,变革中的教师总会紧张和忧虑。⑥教师在变革中遭遇的困境很难靠自身加以消解,在变革道路上孤独行进的教师经常会半途而废,失去变革的勇气。这种困境的克服需要教师之间加强交往,一个平等交流的开放性学校组织会给教师以的支持和智慧的源泉。教师通过交往与群体互动,所进行的变革会获得同事与学校的认同,从而消除顾虑,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阔步前进。经由教师间互息,共享资源,相互借鉴,灵感迸发,不断追寻合理而有效的教育方式。
  教师的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转变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这两方面都需要依托教师的实践反思。教师的实践反思始终与交往相伴,从问题的发现与确认到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与专家、同伴的思维碰撞、实践对话。“人们获得概念与一般理性并不是单独做到的,而只是靠你我相互做到的。人是由两个人生的——肉体的人是这样生的,精神的人也是这样生的。人与人的交往,乃是真理性与普遍性最基本的原则和标准。”⑦教师思想与行为的变革也都是交往的产物。教师专业活动的成效与教师的交往能力密切相关。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就需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这离不开与学生的对话和沟通。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一方的力量,更需要家长、社会、学校多方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如果能够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区各有关机构等多种关系,有效地聚合资源,其工作将会得心应手,教育成效也会增强。
  2.培养“整体的人”需要教师通过交往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教育最本真的追求。“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⑧“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的完整性强调人是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学生不仅要掌握凝结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要根据自己的体验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向自己的智慧挑战。在发展智慧的同时,注重情感人格等协调发展。这一目标要求课程由“传递中心”转变为“对话中心”,教师由“灌输者”转变为“交往者”。因为只有在师生互动交往中,学生才能赋予知识个性化的理解,个人的智慧才能得以发展。人的情感人格方面的发展是通过心灵的沟通、精神的交融、人格的相互影响而达成的,教学的互动更显必要。在一个互动融洽的课堂中,学生的生命活力充分体现,学生的智力与人格情感才能得到协调发展。

  人的完整性植根于生活的完整性,生活的完整性追求个体、自然与的和谐发展,自然、社会与自我的有机统一是实现“整体的人”的发展目标的重要原则。这就要求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新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做出了重要调整,提出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与不同学科的教师、实验员、等成员紧密合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多向的交往能力,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地实现与众多对象的广泛、开放的合作。
  3.教学活动的本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交往的意愿与能力。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特殊的交往实践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主体—客体”关系,二者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交往实践是教师和学生两主体以共同客体(主要是课程和教材)为中介,借助于言语或者非言语符号系统实现的一种以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的主体际交往实践活动。⑨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主体,这是保障交往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交往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在知识、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方法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进行一种全面的心灵对话。交往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促成教师的成长。师生在互动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体现了生命的价值。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这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交往的能力,交往的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⑩
  三、学习的动力与品格
  1.专业自主权的行使有赖于教师的不断学习。新课程改革的一大转变是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教师不再被牵着鼻子走,有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自由。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教学模式化。如今,课程内容弹性化、教材多样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有了更大的专业自主权,但同时对其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创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习得与执行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尝试,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2.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良好的学习品格。新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热情,形成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问题自主建构式学习。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学习品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以潜隐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学问和教学在产生着显性的教学价值,教师的学习品格同样在创造着动态发展的教学价值。一个热爱学习、着迷般地追求自己所教学问的教师,对学生学习所发生的感染力有时候会远远超过学问本身。只有教师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学习的价值,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习惯。只有教师在以自觉自主的方式学习时,才能把这种学习品格无形无声地渗透在教学行为中并深刻地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步入真正的自我建构性学习境界。
  3.变革的时代要求教师在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上不断拓展。生活在急剧变革世界的现代人,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必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作为人类社会知识分子的教师,要与充满好奇心、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的学生共处,更应该具有现代人才素质的基本性、综合性、可持续发展性等特征,具有当代科学和人文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上不断拓展。在学习内容上,不能仅仅满足于外在的或职业的短近需要,必须超越其所教学科专业的局限性范畴,形成综合性的学术品质。在关注知识的同时,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学习途径上,善于跨越时空,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学习,由所在学校扩展到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由教师教育机构的有关培训扩展到利用、互联网学习。善于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手段,使自己的知识不断丰富、不断更新。在终身学习中,保持旺盛的精神生命力,成为精神生活的富有者。
  以上三方面素质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关乎教师专业生活的质量,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变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存状态、主要路径,交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与专业生活方式,学习是教师变革的支撑与交往的资本。
  
  [注释]
  ①王建军.什么样的教育变革更容易促成教师的变化?[J].上海教育科研,2007(5):4.
  ②叶澜.“新”论:关于当代中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70.
  ③孙元涛.中小学“变革”的培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9(8):49.
  ④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4.
  ⑤吴定初,廖冲绪.简论学习型教师的素质及其在岗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5(10):69.
  ⑥操太圣,卢乃桂.伙伴协作与教师赋权——教师专业发展新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7.
  ⑦(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上卷)[M].荣震华,李金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568.
  ⑧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出版社,2003:3.
  ⑨张天宝.教育交往实践:内涵、特征及其基本规定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8.
  ⑩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4-45.
  李建平.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9.
  杨启亮.教师学习品格的教学价值辨析[J].山东教育科研,2001(12):28.

【试论教育变革视野中的教师素质探析】相关文章: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03-16

试论素质教育中的表扬艺术03-18

试论素质教育中的和谐教育观12-08

小学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的探析03-09

试论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03-20

新农村视野下农民法制教育探析12-01

试论外籍教师绩效与文化管理探析03-18

探析新经济时代企业变革中的组织创新03-25

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评价机制的转变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