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少数民族研究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及多元文化教育探究
论文摘要:通过在“少数高层次硕士研究生培训班”中进行的多元意识,以及学生对文化类选修课程的需求调查和分析。阐述了在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开展多元文化的意义.探讨了在中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途径扣方法。
论文关键词: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多元文化教育
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是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2006年起开始承担“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培训”的任务。三年多共有来自30多个少数民族的一千余名研究生走进了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的大门。通过一年时间的民族理论、欣赏、英语等基础课程培训,学生进入20余所京津地区重点高校接受正式研究生教育。
一、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
少数民族研究生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未来民族地区建设的骨干人才。将担负着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振兴民族,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明的重任。
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培训班的多元文化背景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实施创新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资源。在多民族学生聚集的课堂里,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育学生抱着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域文化,学会汲取不同文化的精髓,塑造开放的民族心态;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多元意识的理解,同时学会利用英语这一媒介对外宣传本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这是非常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为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我们设计了以下问卷调查。
(一)研究问题
1.少数民族研究生如何看待本族文化、汉族文化和。
2.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学生群体在跨文化意识方面的差异。
3.少数民族研究生对文化模块英语选修课的需求分析。
(二)研究对象
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2008级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硕士研究生培训班学生。
参加问卷的学生人数为337人,共收到有效答卷324份,其中263名学生分别来自26个少数民族,另外有来自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61人。
(三)问卷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1.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如何看待本族文化、汉文化和西方文化。
针对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培训班多民族文化背景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
(1)你是否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宣传本民族文化?
(2)你是否仍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如过本民族节日等)?
(3)你是否了解并接纳汉族的文化、传统节日和生活习惯(如过春节等)?
(4)你是否了解并愿意包容西方文化和传统节日(如过圣诞节等)?
(5)你是否同意“不同文化无优劣之分”的说法?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选项(“是”或“否”)。收集完数据后,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数据分析:
(1)来自少数地区的培训班学员大多数表现出较高的宣传民族(变量1—85.8见表1和包容异域文化的意愿(变量5—86.79/5见表1)而且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两项中没有明显差异(见表2),但少数民族男生组和女生组之间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见表3)。
(2)在保持本民族(变量2)、接纳汉文化(变量3)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68.4)仍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同时相当大比例的少数民族学生(87.8)了解并接纳汉族文化和传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则大多数(93.4)仍保持汉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说明作为我国主流文化的汉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已很好地在民族地区融合、并存。
(3)对的了解和包容意识(变量4)方面,汉族学组(70.5)与少数民族学生组(46.8)之间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见表2),而少数民族女生组比少数民族男生组在此项中更是高出30.5个百分点(见表3),差异极其显著。数据说明在对西方文化传统的了解和包容程度上,汉族学生明显高于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女生组明显高于少数民族男生组。
(4)少数民族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在多元文化意识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见表4)。
2.少数民族研究生对文化模块选修课的需求与分析。
问卷还设计了少数民族研究生培训班学生对文化模块英语选修课的需求调查。
问卷列出我们已经或计划开设的四门文化模块英语选修课程;问卷采用封闭式分级量表结构。在收集完所有数据后,使用SPSSforWindows13.0版进行数据分析。
请根据自身情况,标出你对开设下列文化模块英语选修课的赞同程度。
1一不赞同2一无所谓3一赞同4=非常赞同(请选1~4分值并打钩)
英美文化(1234)中国文化(1234)(注:以上课程均使用英语教材)
英语影视文化(1234)涉外礼仪(1234)
数据分析:
(1)学生对英美、影视文化及涉外礼仪三门课程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热情,三门课程的平均分值都超过了3分(见表5)。反观用讲授的“中国文化”课程,学生的认同度明显低于其他三门课程(M一2.5093)。这表明:英语课堂里的文化学习普遍被看成是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输入和学习,而英语可以作为输出和中华文化的媒介,这一点却常常被忽视。
(2)汉族学生组四门课程的平均分都高于少数民族学生组,但方差分析表明两组没有明显差异(见表6)。
(3)全部四门课程中,少数民族女生组的平均分都高于少数民族男生组,其中“英美文化”和“影视文化”两门课程两组差异显著(见表7),女生对文化模块课程的热情普遍高于男生。
(4)全部四门课程中,文科组平均分都高于理工科组,“中国文化”和“影视文化”两门课程,两组差异显著(见表8),表明文科学生对文化模块选修课程的热情普遍高于理工科学生。
三、多民族文化背景下
英语课堂的多元文化方法初探探究如何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关系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本着开放、宽容态度对待异域文化;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利用英语这一国际通用对外宣传中华文化,传播民族文化的意识。英语课堂上应本着介绍、学习与宣传中华民族文化并重的原则,在中适当加入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内容,为中西文化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我们在少数民族研究生班英语教学中组织了下列活动,以实践多元文化教育,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活动也得到各民族学生的热烈响应和积极配合。
(一)民族文化英语法
每次上课利用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做民族文化内容的英语演讲,并制作成PPT向同学们展示。内容主要涉及演讲者本民族、本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
通过此类活动,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和尊重。逐渐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和认同与对异域文化的包容和欣赏上取得一种平衡。
对演讲者而言,演讲内容的准备和制作过程本身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一次再学习和再认识过程,也是树立传承和宣传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的过程,学生制作出很多介绍各民族文化的优秀英语课件。
从学习的层面来说,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用来描述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法,提高了实用英语表达能力,有效避免了在对外交流介绍民族文化时的“失语”现象。
(二)文化比较学习法
在中,遇到关于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内容时,我们常常引导学生将与中华民族文化进行对比,请各民族的学生介绍本民族文化,如传统节日、礼仪文化、餐饮文化、服饰文化、姓名文化等等。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文化比较法是多元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通过对比的方法关注民族地区文化、汉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助于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
(三)案例分析法
为形象说明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我们经常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如:中国留学生、游客、商人等在英语国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行事,如送礼、约会、谈判、用餐等等,结果发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情。学生围绕这些事例用英语进行讨论,分析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中的异同。此类教学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异国文化,在将来的涉外交往中避免因文化误解引起交际障碍,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对文化内容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和表达能力。
此外,我们还经常利用各种传媒工具,如、、报刊、互联网等向学生提供文化信息,将文化内容介绍给学生。
我院每年还定期举办不同少数民族文化节活动,旨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四、结语
多元文化教育是国际化时代的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尊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为前提的,目标是培养人们树立汲取不同文化精华的意识,塑造开放的民族心态,形成一种了解、尊重多元文化的理念,促进异域文化的交流。
少数民族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也有着认知和跨文化意识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本次问卷,我们看到,面对当今不同文化间日益激烈的碰撞、渗透、交流和融合,大多数少数民族研究生具备了较好的文化包容意识和开放的文化心态,接受“文化无优劣之分”的开放理念,并愿意通过英语学习了解和丰富多元文化知识,通过文化选修课拓宽文化视野,树立多元文化意识。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主要体现在西方文化的输入,各种英语教材和教学内容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鲜有涉及,很多教师和学生还没有把英语学习与民族文化的联系起来,这是今后英语教学中需要纠正的问题。
在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特别是帮助学生通过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宣传各民族文化,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少数民族研究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及多元文化教育探究】相关文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外文化在城市广告中的研究05-21
谈多元化经营的不利之处06-08
浅谈文化与文化教育的关系06-02
浅谈将文化教育融入英语教育论文04-23
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乐府诗史的影响05-28
旅游文化知识和旅游英语教学探究05-07
谈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05-31
浅论国学热背后:忧患意识与文化生命论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