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从多维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歌性实践

时间:2023-03-18 23:02:06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从多维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歌性实践

  论文关键词:民歌 

  论文摘要:民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部分,通过分析民歌在和现实视角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民歌的文化价值,明晰民歌在人类的观念、行为、制度中的作用、地位和互动关系,为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一个民族的演进和发展,很大程度要与其文化水平有关,也就是说如若不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经脉,则无法真正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民族的过去与现在。因此,如果我们要深入了解民歌,就必须认真了解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的民族性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密切关联,在思想上认识到只有民族产生了,作为这个民族的民歌才可能构成其独有的并与其它民族的民歌有所区别的民族性品格的基本观念。

  1传统文化在民歌实践中的历史分析

  民歌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不可避免地要与其它民族的民歌相互联系和交融,这种联系常常会带来相关民族民歌的变革和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辽阔富饶的国土上,中华民族辛勤耕作,开拓疆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斗争中,创造出绚丽灿烂的华夏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音乐文化遗产。作为人民生活镜子的民歌,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只要有人民的劳动生活,就有民歌的身影的出现,并且民歌作为各民族滋生的民族最宝贵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民歌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

  任何真正伟大的文化创造,无不植根于本民族丰厚的精神土壤,这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民歌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心声,是中国通用的音乐,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民歌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固然听不懂所有的方言,但却可以通过歌声来反映出不同的心声与表达出不同的文化符号。中华民族的民歌有着浓烈的乡土气息,珍藏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诸如婴儿诞生、成人婚礼、节日喜庆乃至战争或死亡,都是人们歌唱的主题。从他们的歌声中,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斑谰多彩的劳动生活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他们用歌声来歌唱赖以生存的江河、高山、田野和平原;他们用歌声来鼓舞劳动热情,表达节日的欢乐;他们也用歌声来歌唱生活和爱情。数千年来,就是这样一些普通人祖祖辈辈地创造,才孕育了精美的中华文化。

  长时间以来,中国民族特有的民歌一直未得到重视,只被认为是简单的音符律动,在人们的生活中一辈一辈的流传,听听而已,无足轻重。现在把“民歌”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语来对待,说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民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文化食粮。比起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大文化来说,“民歌”只是一种小文化,但事实表明,小文化往往能表现大智慧,作为人们生活的直接反映和表现者,民歌的内容不仅表现出了不同地区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还包括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政治、、文化以及民俗等多种文化观点。可以说在音乐“小文化”中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大文化”——种“母语”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我们可以从不同时期的民歌中看到人民在生活、劳动、爱情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例如,从民歌的代表《诗经》的《风》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庶民百姓的直接创造,却真实的反映出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对统治阶级的诅咒和讽刺,真挚的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具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印记。

  2传统文化在民歌实践中的现实发展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它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将外来文化融合于自身的文化之中。在文明的交往、交流中,彰显出个性与差异,这才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应当承认:在中外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的历史发展中,必然在、观念、文化和趣味上产生差异或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这是情理之中的。因为文化的认同只有在相互发生作用时才能发生。唐乐的高度兴盛,中国新音乐的飞速发展都是文化交流、渗透的结果,没有兼收并蓄,没有引入与借鉴,就没有矛盾的冲突与转化,也就没有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民歌已走向国门并向纵深发展。而且我国民歌正在全身心地吸收、借鉴世界音乐的营养,更新音乐观念、提高创作技术,发展和壮大理论体系。关注中国音乐文化的外部已经形成,一批国外专家、学者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音乐产生了极大兴趣。可以这样讲:西洋音乐的传人为中国2O、2l世纪民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树立了一块新的里程碑,没有西洋音乐的传入中国民歌事业没有今天的兴旺发展,国人也难以重新认识自我文化,这一切都是在对比与交流,冲突与融合中转变和觉醒的。

  目前,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多种文化的音乐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通过感受一种音乐来了解不同的文化;同时,通过认知一种文化,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去聆听和体验这种音乐,不同的音乐体现出不同的民族个性,而音乐则是人类沟通的桥梁,世界的,具有全人类最共同的基础。因此民歌还是我们感受不同文化的方便之路,我们这辈子可能无法达到对所有不同语言的理解,我们却可以共同欣赏多种不同文化的音乐。例如在在连波先生所著的《国乐飘香》一书中讲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作者在美国马里兰州讲学,遇见一位92岁高龄的美国老太太,她4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住了很久,能唱不少中国民歌,我们合唱了一首中国颇为流传的民歌《孟姜女》,激起了彼此的共鸣,博得了全场的喝彩,把远隔重洋的中美友谊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因此,吸收与借鉴、保存与发展应同步而行,只有在保存自己的基础上才能求发展,才能显示出本土文化的个性。从这个思想出发,对于中国的民歌发展,我们应将思考的视角放在一个多元、立交、共存、共荣的文化中,而不能窄化为相互排斥,妄自尊大。而且也只有推进民歌内容的多元化维新,才能为个性创造力与民族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打开一个新的思路,建立一个新的文化理念,让人类共同分享这个世界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从而构建出一个斑斓多姿、五彩缤纷的民歌世界。这是世界各种文化“大同”化的一个必然趋势,“大同”的文化不是无个性的文化的混合体,不同的民族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就必须强化和挖掘自己的文化特征,在认同和接受“世界文化”的基础上,“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正如国乐之父刘天华先生所说:“一国文化断然不是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中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出路来,然后才能说到进步两字。要从创造方面去求进步,表现我们这一代”。

  3在民歌实践中的未来展望

  在未来的发展中,多元音乐文化交流是民歌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不仅仅是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之丰富营养的文化需要,也是认识自我的需要,音乐文化是在多种文化的交流中形成而发展的,在交流中往往会形成相互的吸收和融合。这种吸收和融合可以使不同的音乐文化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点和风格,在学习交流中寻找共同的音乐基础,从而强化本民族的音乐语言。歌唱家宋祖英是国人在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音乐会的第一人,她第一次和澳大利亚当地三百余位音乐家一起歌唱中国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通过这次音乐会,她把中国的民族声乐带到了异国他乡,带进了西方音乐的高雅殿堂,让主流社会人士和华人华侨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音乐,同时也使澳洲观众亲耳听到了来自中国民族的音乐文化精粹。这次音乐会获得了圆满的成功,这是我们民族声乐的骄傲,也是中国歌唱家的骄傲,能够把中国民歌和优秀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介绍给当地观众是音乐家的责任,这有利于中国民族声乐在国际音乐界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已走向世界,中国民族声乐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它不仅要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生根,还要在主流社会中深深扎根。这次音乐会对推动中国声乐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对中国在文化在艺术方面对世界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这也有利于华人了解祖国的文化,增强华人之间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另外,这次音乐会也是给西方的乐坛带来的一股清新的空气。这就是多元音乐文化所需要的基础,我们通过它,一种音乐文化的符号来解读这个缤纷的世界,同时也通过对它不断的发展与取舍来丰富我们自己。让我们的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文化的之林中,有了自己的位置,凸现出自己的个性,为全人类的音乐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这个民族获得更多的尊严与地位。

  总之,民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当然也就具有了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寻求本土化资源成为各个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所体现的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升到了作为人本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乃至当代的音乐现象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士音乐为主,吸收外来音乐的营养,通过消化而用之,增强自己肌体的能量和活力。

【试论从多维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歌性实践】相关文章:

试论惩罚性赔偿制度初探05-10

惯性独特视角05-02

试论跨文化交际意识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论文04-12

艺术试论08-23

试论国网培训规范的用电检查题库开发教育论文05-26

试论诚信及其价值06-01

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广告翻译05-22

从中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视角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04-29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05-02

试论人的生态化问题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