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学分制下的新型本科院校教务管理理念

时间:2024-07-01 12:31:18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简析学分制下的新型本科院校教务管理理念


  [论文摘要]学分制是以选课制、导师制、弹性学制为基础,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以发展学生特长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根本,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制度。教务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和完善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务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是新型本科院校教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教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论文关键词]新型本科院 校学分制 教务管理 人才培养 
  
  高校教务管理是以服务教学与师生的发展为目的,保障教师的教学自由、学术自由与学生的学习自由,以实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育人目标。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有三种:学年制、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一种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务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是新型本科院校教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将推动新型本科院校各项管理工作全方位的改革和深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根本

  学分制是一种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本质特点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根据学生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学分制的实施要求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树立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的教学管理理念,即由过去的严格管理和控制学生向主动为学生服务转变,管理和服务相结合,以服务为主,充分体现两个为本和两个主体,即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前提

  新型本科院校应按照“育人为本”的原则和“宽基础知识、宽专业口径、高素质、高水平、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自学能力强、交流能力强”的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筑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础适度、口径适中、重视应用、强化素质”的思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综合性、自主设计性实验比例,引入项目教学,强化毕业设计;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根据学生的不同要求、不同水平设置不同层次、不同模块的课程;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通过素质拓展学分和辅修专业的设置,为学生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

  三、完善的学籍管理体制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核心

  1.选课制。选课制又称选科制、选修制、课程选修制,是学生根据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本人兴趣爱好,按照性教学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科、专业和必修、选修课程及进程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选课制是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模式中的关键环节,是学分制的核心制度。只有通过选课制才能实现弹性学制,因材施教。选课制包括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进程的选择、学习课程的选择、学习教师的选择等。学分制最突出的特征是允许学生选课修读,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效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选课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认为是必需的而且有兴趣的课程选读从而获得自由选课的权利。对于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均可重新修读,直到及格取得学分为止,也允许放弃自由选读的不及格课程而另选另考。
  2.弹性学制。弹性学制是以“最低学分”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标准,实行弹性修业年限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灵活安排学习进度,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可以提前、推迟毕业或停学创业,在标准学制规定的修业年限的基础上作适当缩短和延长。弹性学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弹性学制、柔性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它打破了传统学籍管理体制下的单一计划修业年限,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年限适当弹性化,目前我国弹性学制一般为3~6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延长学制,推迟毕业。弹性学制使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律,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决定学习时间和学习量的多少,调整学习进度。修业年限的灵活性从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出发,通过提前和延长毕业达到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多样化,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
  3.导师制。导师制是指一种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即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对学生选课和成才的指导,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是选课制的配套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专长。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对学生的成才全面负责。导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结构,根据学生的指导性培养计划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进程,确定选修课程,选择专业,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学生帮助。实行导师制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尽可能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4.免修免听制、重修制、再修制、辅修制。免修免听制是指学生利用课余、假期等时间进行自学,经考试达到课程教学的要求,即可获得学分。在外校或本校参加辅修或转学的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某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也可直接免修获得学分。免修免听制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自由,为学生提前毕业、解决选课时间冲突矛盾创造了条件。重修制是指学生考试不及格的课程,由本人提出,学生可以随本专业下一年级或其他专业开出的同一类课程听课,并随他们一起考试,成绩按实际成绩记载。选修课程不及格的还可以改选其他课程,直到取得等值学分为止。再修制即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刷新考核,学生对已及格课程的考试成绩不满意,为获取更好成绩,可申请再次重修,以最高一次考核成绩为最终成绩。辅修制指学生可以在本校或外校选择第二专业、双学位。这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5.学分绩点制。学分绩点制是计算学生学业成绩,显示每一学科的学习质量以及学年和毕业成绩质量的一种制度。学分绩点体现了学习的量和质两个指标,其中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的量,以绩点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并规定课程的学时、考核成绩与学分绩点的对应关系。绩点是将学生的学分和成绩相乘,再加权平均。学分绩点是学生学习质与量的重要指标,是选拔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和推荐免试研究生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能否免修、辅修的必要条件。绩点数的高低反映出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在学分绩点制中,用学习的质与量双重指标监控整个教学过程,确保教学质量,实行免修、辅修制,允许学生选第二专业。
  6.选教(师)制。选教(师)制即教师挂牌教学,学生择师听课的制度。学生不仅可以选课,也可以选择教师,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危机感,促使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选教(师)制是选课机制下的必然产物,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必然导致对各门课程任课教师的选择。选教(师)制在教师与教学质量控制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的新尝试是我国高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学生对教师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教学成果的评价,无形之中已经在教师内部引进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实行选教制,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从而起到督促教师钻研教学,完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
  7.学分收费制。学分收费制是指按照学分收取学费的制度,是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配套措施。通过学分制改革,有利于提高收费制度的公开性、透明度和收费管理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安排学习。按学分收费可以发挥学分制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选课的随意性,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问题,认真对待所选课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施学分制收费制度已成为高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8.学分互换制。学分互换制是指学生除了学习本校课程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相关课程,所修得学分可以转换作本校学分,同时本校学分也为其他院校所承认。学分互换制的实施,有利于高校之间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9.学籍预警、淘汰制。学籍预警是指通过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多方沟通与协作,对学生在学习中即将发生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紧急提示和预先告知,警示学生学习过程的走向,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加强修养,顺利完成学业。相对于学年制而言,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松的,不合格的课程可以多次重修,学制可以延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放松对自己的学业要求。如果对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不加约束,个别学生会出现学习散漫以至于超过规定年限仍然不能毕业的情况,因此,必须实行适当的警示机制、淘汰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淘汰制的实行也有利于净化学习环境,树立良好学风。

  四、现代化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保障

  学分制教务管理模式的综合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包括课程管理系统、教学计划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学籍系统管理系统、考试管理系统系统、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可以带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师队伍的优化,这是我国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建立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能够促使理顺各项教务管理工作,保证教务管理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减弱教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提高管理工作的运作效率。

  五、高素质的教务管理队伍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关键

  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教务管理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素质,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踏实工作,形成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了适应学分制教务管理工作的需要,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熟悉学分制的基本要求,熟练使用学分制教务管理网络系统,掌握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实践技巧,以适应现代教务管理“无纸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需要。

  六、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基础

  学分制强调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相对不足,为此,新型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形成一个有计划、有执行、有检查、有反馈、有的循环往复的闭合回路,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完善例行的教学检查制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
  在高校推行学分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将带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全方位改革和深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新型本科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根本途径。新型本科院校应全面吸纳国内外学分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参考教育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根据学校实际,在选课、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导师制、辅修专业等方面不断创新,大力推进学分制的校本化、特色化,形成具有新型本科院校鲜明特色的学分制教务管理模式。

【简析学分制下的新型本科院校教务管理理念】相关文章:

简析教学秘书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12-06

学分制下高校教务管理模式创新初探03-09

简析新课程理念下对师范生评课能力的培养03-20

简析建构论视角下的社会实体观03-18

简析传统审美视野下的“中国风”音乐03-21

简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03-13

简析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债权人治理03-20

简析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新模式03-18

简析劳动价值论与科学管理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