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艺术教育与全人发展

时间:2023-03-20 06:58:51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析艺术教育与全人发展


  [论文摘要]全人是20世纪70年代从北美兴起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潮,教育作为教育内容之一,在全人培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论述了艺术教育对全人教育的影响,并探讨了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艺术教育实践。

  [论文关键词]全人教育 艺术教育全人发展
  
  一、全人教育的内涵
  
  全人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从北美兴起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教育思潮,后来到亚洲、大洋洲等地区,对各级各类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
  关于“全人教育”,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释。罗杰斯主张,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即“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会一体”的人。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人的教育应该由六个方面组成:即学问、、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学问的理想在于真,道德的理想在于善,艺术的理想在于美,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身体的理想在于健,生活的理想在于富。这六个方面就像秋天庭院里开放的大波斯菊一样,每个花瓣代表一个方面和谐发展缺一不可。”隆·米勒认为,全人应该包括六个方面的基本要素,一是智能,包括学习和识记相关信息的能力、创作批判思维的能力、比较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情感,指的是人对事物的关怀,包括对那些感动他、吸引他的事件的关怀;三是身体,身体上的发展不仅指健康、营养、体格健壮,也指能够意识到身体不可能完全承受感情的压力和创伤,而且身体可表达用无法表达的缄默知识;四是,主要指人们道德层面的发展;五是,即培养人们对美的热爱;六是灵性,指人在身体、社会和其他个性特质之外的内在特征。在上述六种基本要素中,精神性要素处于统领地位。隆米勒指出,精神性要素比知识技能更重要,教育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培养,而应更着重人的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以及对终极存在的体悟等内在精神体验和人格全面培养。
  从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尽管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校所提倡的全人教育理念有较大差异,但其共同点是都强调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要培养具备整全知识、完备人格以及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全人”,而不是“机器”或者“半个人”。全人教育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潜在的力量,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无限发展潜能的有机体,所有的孩子都有发展成为“全人”的潜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刺激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艺术教育对全人发展的影响
  
  艺术是人类在上创造的最为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的生活、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古往今来难以计数的优秀艺术作品蕴涵着人类最有代表性的深刻道理、最美好的理想和最丰富的思想感情。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和载体的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人的整体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能和谐地将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及社会关系等不同方面融合在一起,促进着人的整体发展。
  
  (一)艺术教育促进人的智能发展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艺术作品蕴涵了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哲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丰富内涵。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智育过程,它通过艺术知识的学习和审美实践,来提高人的认知水平和人文素养;通过欣赏、表演、训练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力,而且借助艺术这一媒介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因其自身生动具体的特点,而使受教者长久不忘。再者,艺术的思维方式是直觉加灵感,“相信直觉和灵感”也是科学思维的特征。因此,这种思维方式也可以迁移到人们的科学探索和创造活动中,为科学活动带来活力。
  
  (二)艺术教育促进人的道德完善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艺术教育本质是审美教育。柏拉图认为,“受过这种良好的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以美求善是中国的传统,以美辅德,讲的是艺术教育的道德功用。康德说过,“美是道德的象征”,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形象促发情感来理解和体察对象世界,美作为一种理想中的目的与道德境界紧密相连,当人们把美作为目的和理想来追求的时候,就可以在真与善、认识与道德、现实世界与理想境界之间架起桥梁。
  
  (三)艺术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品格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优秀艺术作品对人心灵的涵养润泽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欣赏艺术作品可以带来震颤、神驰、愉悦和慰藉,这是理性说教所根本不能望其项背的。经过一定艺术熏陶的人,与自然万物有着更多灵性的沟通,更具有灵通的心境与悲怀之情,因而也更热爱自然与生命,更具有豁达平和的胸襟,更能体验、享受、珍惜生活美好的一面。从这个角度说,艺术的生活方式是使社会走向和谐安乐的最理想、最有效的途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艺术教育以艺术的方式提高受教者的人文修养,改善其精神品质,完善其人格,启迪其心灵,促进其健康成长与成熟。可以说,艺术教育在促进人的完整全面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通过艺术的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功能来实现人的完整、自由、和谐发展。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想,其使命在于成全人的全面发展,以全人教育的视界投向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意义便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
  
  三、基于全人理念的教育实践
  
  (一)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
  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全人教育倡导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使其在身体、知识、技能、、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尊严和价值的人,而不是要把人培养成为工具的人、片面发展的人。关于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并没有权威表述。《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提出了“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的艺术课程目标。从中我们不难看到,本次课程标准强调了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淡化了以往的和技能培养目标。但在具体的艺术教育实践中,认识并不十分明确,我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重视部分学生,忽视面向全体;重视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全人教育对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的培养目标提出批评,以全人教育为导向,艺术教育首先要确立以学生整体人格的培育、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强调以学生为本,不以课程为本,更不能以技能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不能为艺术而艺术;面向所有学生,不是面向少数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二)艺术教育的内容要具有开放性、多元性
  教育目标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都必须通过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才能实现。艺术教育的整体目标的实现,同样依赖于教育内容这一载体。全人教育强调多元化的通识教育理念,重视学科间的内部联系,强调通过多样化、层次化的通识学习,以实现个体与的协调动态发展。艺术教育的内容很广泛,包含、、、雕塑、书法、戏曲、话剧、影视欣赏、等不同形式,各种艺术形式因为具有共同的艺术要素和形式规则而具有关联沟通之处。具体的艺术教育实践中,我们的教育内容却相对狭窄、贫乏,往往只局限于美术、音乐、舞蹈,美术和音乐教育又往往局限于画画和唱歌。从全人教育的目的出发,依据通识教育理念,就需要对传统单一的艺术教育内容进行连接和整合,使其更具开放性和多元性,更具深度和广度。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各艺术门类间横向融合,二是某一艺术门类知识的纵向拓展。各艺术门类的横向交叉融合,指艺术教育的内容不再是唱歌、绘画、舞蹈等单一形式,更多的是不同艺术门类间的质的融合,甚至是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的融合。不同门类艺术要素恰当的融合与对话,可以激活学生的灵感与想象,促进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以及艺术感觉的形成。某一艺术门类知识的纵向拓展,指单一门类的艺术活动不但要注重艺术创作和艺术技习,还要注重艺术与相关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多层面的感受。比如,某一类型的艺术活动中,可以自然、适当地渗透初步的、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造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背后的故事,了解艺术的起源、作品的文化背景、创作动机、艺术家个人风格等。这样可以将艺术技能与艺术知识、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艺术与情感、生活、文化巧妙结合起来。广泛、多层面、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
  
  (三)重视艺术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苏珊·朗格曾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由于功利主义理念的盛行,我们的艺术教育还存在着情感缺失的问题,艺术课程更像一种技艺的训练,而与学生的智慧发展无关。全人教育追求有灵性的教育理想,重视经验,重视个体的精神成长。全人理念下的艺术教育实践,应充分认识到艺术所特有的情感价值并将其诉诸实践。首先,摈弃狭窄技能目标转而侧重受教者的精神培养,在艺术活动中注入理解、想象、情感等各种因素。通过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的、多渠道与多感官而非静态静止的、灵动活泼而非混乱盲目的艺术体验,将作品蕴涵的情感转化为受教者个人的“活”的感受,实现受教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心灵对话,将那些美好高尚的情感内化为人的心灵、外化为人的行为。其次,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更多的机会、更灵活的方式参与艺术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和人生体验,让他们在艺术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艺术教育的空间不一定是学校和课堂,可以走出校园、走向,充分利用、博物馆、音乐厅、画廊等资源,动植物、山川河流等自然资源,民间艺术等人文资源;也可以利用影视广播、网络媒体等现代信息手段自主学习;也可以以艺术协会、沙龙的形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这些艺术教育活的素材和途径,可以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提升为自觉的艺术活动参与者,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发展、提高人的审美情感和艺术能力的教育,成为培养塑造学生自由、完整人格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指出,“一个的精神层次是由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决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敬畏心来对待陶冶的本质,这些都可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精神层次的标准。”全人教育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教育实践行动的方向和目标。以全人发展为目标,借由艺术教育这一桥梁,可以使受教者从有限的自我走向无限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完整发展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试析艺术教育与全人发展】相关文章:

试析贺绿汀《游击队歌》的艺术特征02-23

试析高校网络道德教育05-29

科技进步与电影艺术的发展与终结05-29

试析可持续发展观和对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05-31

当代钢琴艺术发展的几个特点探究06-14

试析霸王品牌的成长历程05-31

试析文解字添奇趣06-01

试析“手段是如何变成目的的?”06-0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艺术原创性分析论文07-25

我国当代舞蹈艺术的当代性传承发展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