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伦理思想下的武德

时间:2024-08-07 19:27:46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中国伦理思想下的武德


  论文摘要:思想是中国传统的精华,是以“仁”为核心,强调义务,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忠恕之道的行为尺度,其对的繁衍和文化的延续起着重要作用,而武德就是习武群落中的行为规范,是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探索伦理思想下的武德内容及其表现特点,在现代失“和”状态下,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之一,是构建社会价值体系的内容,是解决人类问题的重要选择。

  论文关键词:伦理  武德  仁  义

  1前言

  在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如日中天,潮流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享有富足的生活条件同时,却在、思想、观念上出现贫乏的现象,造成文明系统价值的冲突,特别是面对当今人类的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心灵,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人们道德的缺失,价值的分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文化心理的落寞和精神世界意义的危机,可见,现代人正处于一种失“和”的状态,要改变中国现在的文明系统价值冲突与精神世界意义的危机所造成的人文灾荒,人与人,社会与人,人与心灵,人与自然就必须和合发展。在具有几千年文化沉淀的中国,要保证这多方面的和合并不是空谈,但也不能凭空的就能调和,需要来自于对的继承,其中伦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认识社会道德现象的最高形式和成果,并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社会关系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其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的继承性,并长期以来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民族的繁衍和文化的延续起着重要作用,是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武德是指长期以来在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是习武者的道德,其主要就是为了协调习武者之间的相互人际关系,提高习武者的道德修养,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2武德中中国伦理思想的精神内涵

  中国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直都是伦理思想。儒家伦理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反映封建等级关系的体现“爱有差等”的道德规范体系,其强调道德义务,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仁与义的人性论,忠恕之道的行为尺度。所谓“仁”,给仁:下的定义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是说有好事就要想到别人,让别人也得到好处。与此相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仁者,爱人,即是孔子的思想,扩展开则有爱身,爱亲,爱人民,因此,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伦理的重要范畴,也是武德的核心。除“仁”思想外,“义”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概论,它的根本含义是指符合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它与伦理思想其他重要的范畴“仁”、“利”都有密切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义”是一种理想人格,是君子所应该具有的重要品质,认为“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它也是君子人生追求的目标之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可见,义是社会伦理的规范,正如董仲舒给“义”下的一个别出心裁的解释:“仁者爱人,义者正己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仁主人,义主我也。故日仁者人也,义者我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其认为“义”主要是规范自身行为的,而“仁”是对别人的态度。此外,“信”也是儒学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它的含义是指诚实不欺,守信用。在《论语·为政》中提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认为信是人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品质。而且孔子也认为信是完善人格,提高自身境界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总之,在社会生活中,要做到达仁,至信,善勇,规义,就是行使忠恕之道,行仁之方,推己及人。中国武术就是以儒家“仁学”为伦理核心.以“和谐”为价值准则,从武术的历程来看,伦理道德一直都伴随着发展,并与武术结合,形成了独有的“武德”,它归属于儒家伦理思想的范畴,武德的各方面内容与要求都体现了儒家伦理思想的“四德”、“五常”之精神,其武德的实践过程也是追寻“仁道”,推己及人的过程。

  3武德中体现思想的几个方面

  3.1谦和含蓄、谦敬忍让之处世精神
  谦和思想是武德中“善待人们之间关系,端正自身德行”的主要方面,讲求谦虚恭敬,宽容忍让,重视和合。这也是伦理思想的基本要求,是“仁”的基本内容之一。

  含蓄的致艺思想也是武德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其极为复杂的,决定了武术的特殊作用和与武术有着难以言明关系的儒、释、道思想,万籁声在《武术汇宗》中提到少林寺传授门徒规条中就有“不准以大欺小,公报私仇;不准指东杀西,高声争论;不准嗦弄是非,以欺弱好强”等规条,此外还明确规定“不许因有本领,欺奸妇女,欺负善良,抢孀逼嫁”等条文,要求习武者不论武术多么高深,不允许逞强、恃强凌弱、以势压人、以技压人、以技欺人,不哗众取宠,不人前显现,有功夫而不自傲。这些要求合于“仁”的行为规范,体现了的“仁者,爱人”的思想,是君子对他人的态度。且在思想上,习武者必须加强含而不露、深沉含蓄的思想修养,在技术上,重视形态效果和技能技巧,使演练风格和粗俗的打斗技法更具朴素、含蓄、文明,在更高的意义上,武术界尊崇这种含蓄的修养,还在于修炼一种气势辉宏、翩翩大度和宽厚忍让的博大胸怀,其志不轻浮,学艺、处世躬行于“实”,弃不求甚解,仅“徒支虚架的图人前美观的满片花草”。这种含蓄谦和的自我修养,充分体现了伦理思想的“义”,体现了武术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为武术人的一种精神品质,是武术人对自己的伦理要求。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武术人讲求宽容忍让,它是武德中所包含的一种高尚的精神气质,对于故意挑衅,狂妄之徒,往往采用宽容忍让的态度,但宽容忍让所持的谦让并非等于一味迁应而姑息养奸,更不是事不关己视而不见的态度。这种忍让是追求至仁、达义过程的一种态度,同样是“仁者爱人”的表现。

  3.2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之励志精神
  自强不息作为中华的传统美德鼓励着后人不断进行奋斗和拼搏。在古代,崇武尚勇者遍布多个阶层,君王、文人武将和平民百姓,虽各有别,然而每当外遭入侵,内有忧患的危难之际,他们中不乏慷慨悲歌,挺身御敌的勇者和爱国志士。体现了“舍生取义”之气节,在“取义”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武术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它也是千百年来武林所提倡和践行的精神。这里所谓的“义”具体说来是指伸张正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面对国家危难之际,武术人应具有君子的重要品质,“君子义以为质。”“义”也是君子人生追求的目标之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长期不断发展起来的各种拳派各有长处,以己之长,克己之短,在经验中孕育着新的技艺,这是不少武术家创新开拓精神的具体表现。正是由于此,才能使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流派在武林中显得多姿多彩。究其原因,正是变中求善的思想,反映出我国人民勤奋创新的精神。且武术是经过实践经验的学习,掌握和提高,继而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在习武过程中,各门各派重视对后来学者进行精神意志的培养。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又一大内容,《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言君子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在武术界中,对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武术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闻鸡起舞”的这种刻苦精神、开拓精神正是自强不息,“刚”的品质。

  3.3崇德扬善、重信守诺之侠义精神
  从广泛的意义上,通过人们在社会之中所服务的人和社会的价值,表明了一种一定社会形态作用下的道德情操的标准,即一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要符合一定社会活动的规范,这就是“义”。古人学习武术,习练武术一为强身健体,二为行侠尚义的行为维护着一定社会的道德和个人利益,以至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其中侠义思想的核心便统一于“义”、“亲”,而武术德行思想所突出的“亲亲”仁义伦理思想由于受到家族本位的道德价值的影响,武林之中的师徒、同学相互冠以家族的模式进行组合,并夸大彼此之间的关系,推崇师傅的权威与尊严以及朋友的情义,这种传统的德行思想长期约束习武者行为,它有利于武术门派的形成但相对排斥与外来流派的交流。但从积极地意义上看,又起到了一定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局部维护了人们之间的尊重和爱护。这种“亲”的伦理道德凌驾在其他道德之上,造成了不少武术门派形成保守狭隘的处世观,因此在现代意义上来说,应树立友善的习武道德标准。而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也是武德的重要内容,孔子日:“民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重承诺早已成为武林的传统,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也成为武林俗尚。

  总的来说,侠义思想中蕴含着许多与思想相吻合的内容,如:勇、信、义等思想。当然所讲的“义”是合乎“仁”的义,所讲的“勇”是在“礼”节制下的勇。侠义思想是在中下层中滋生发展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豪爽和刚直不倒的气节,常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美奉为信“义”之楷模,也成为武术界一直标榜的心中圣人,并几乎成为一种信仰,其原因是“忠、孝、义”三者是武侠思想的核心。但从上看,侠义思想也有其落后的一面,舍己取义的标准常常根据小团体和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因此侠义思想不完全是一种完美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对侠义精神应当合理的继承,以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

  4伦理思想下的武德对于当代的启示

  4.1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武术被人们所接受,并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注重武德。因为武术本身侧重讲力,包括力的增长、分配、协调、运用等,但在社会条件的规范下,力的应用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德,即是规范力的施展,它使武术主体的处世方法与社会不悖,并严格遵循社会的规则。在此情况下,所谓的德就是德力统一体中的德,这也是武术技击与社会伦理思想统一的一种体现。同时,武德也是武术的特征之一,武术与古典一样,追求气、韵、意、形、神等。在传统哲理思想下,强调善与美的统一,即通过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把握真善美统一的主题。因此,即使武术是以技击为本质的一门格斗之术,却在武德的规范下变为除暴安良,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善美合一,德术并重。古有拳者就认为:“德与力如武术的两翼,似车之两轮。”二者缺一不可,德力的统一自古就是武术人格的特征,是武术的审美价值内容,也是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4.2武德是构建现代社会价值观、完善人格的重要内容
  武德致力于人格的培养,始终关注的是人的生命的质量,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致力于优化提高人格的完美,引导武术应该培养具有怎样人格的人,而重仁爱,讲忠义的武德所尊崇的人格内核,正与现代人格的需求实现了科学合理的优势互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由高智慧,高尚道德和审美情操的创新型的人才。而仁义武德可以通过现代的诠释和改造,使其融合于公民个体意识中,以促进群己互补,公私结合价值观的确立。更进一步说,如果将武德引入现代社会中,使其与时代精神结合,符合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要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现代的把人物化及其过分注重物质欲望的宣泄现象,以保障人文精神的弘扬。追求武德的人格,对于构建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格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内容,将有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从而塑造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4.3武德是解决人类问题的选择
  武德中谦和含蓄的致身观,自强不息的励志观,崇德扬善的处世观,重义轻利的侠义观是武术人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标准,以这种价值标准去处理困与,家与家,人与人的关系,能和谐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从而达到由各关系不同而趋于和谐。而在当今世界多元冲突、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价值观念往往是导致世界动荡和冲突的原因之一,故此,当今学界认为构建一个合理的、现代的伦理社会是面对自然、社会、自我冲突挑战的选择。因此,中国伦理道德下的武德所包涵的精神内涵建设也是解决人类问题的选择。

  5结语

  中国伦理思想下的武德是以“仁”为核心,以谦和含蓄,谦敬忍让之处世精神,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之励志精神,崇德扬善,重信守诺之侠义精神等为内容,以以仁爱人,以义修身的道德规范,是武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之一。在处于“失和”的现代社会中,武德是构建社会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完善人格的内容,是解决人类问题的选择。继承和发展中国伦理思想下的武德是对中华优秀的弘扬,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推动。

【试论中国伦理思想下的武德】相关文章:

试论开放条件下中国的产业定位12-05

试论曾国藩的家庭教化伦理思想03-05

试论《福乐智慧》中的政治伦理思想浅析11-20

试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03-05

试论“仁民而爱物”-孟子生态伦理思想新探03-05

试论儒家科技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2-24

试论南宋学者袁燮的哲学与政治伦理思想03-05

试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预设02-27

试论池田大作科技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