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析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 高校教师 技术 课程整合
论文摘 要 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高校教师在应用其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如何科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从5个方面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评价,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高校教师在应用其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就如何科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 信息资源建设是物质条件
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期任务,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提物质条件。其中,硬件建设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基础,软件资源开发是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
1.1 完善硬件建设
目前许多高校都很注重教育技术硬件建设,如校园网、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阅览室、数字化资源建设设备等已经基本具备。但是,还有一些高校缺乏信息化教学所需的硬件,仍然需要加紧步伐完善硬件建设。由于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更新淘汰较快,在信息化建设中要遵循“依据需求、统筹规划、实用性、性”的原则,本着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宗旨,根据学校的软件资源、教学的实际需要去,走出“教育技术应用的媒体越先进越高档越好”的误区,处理好硬件与软件资源建设的关系,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硬件资源的浪费。
1.2 丰富软件资源
教学软件资源建设主要是素材库、策略库、试题库、多媒体教材、电子文献、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的建设。有了丰富的软件资源,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使教育技术的应用不流于形式。在教学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可以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一般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链接。通过建立校园网,做好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将学校的服务器与因特网上大量高水平、高质量以及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2)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通常由本校学科教师自主或协作完成,而且尽量规范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化,以更有效地实现校校、校内之间的信息共享。
3)组建软件开发社团。由经验丰富、技术强的教师或专业人员开发制作,供所需教师交流、共享。
4)收集。学校设立资源建设小组,根据教学需求,专门负责收集市场上的优秀软件资源。
5)要加大将纸质信息电子化的力度。建立数字、电子阅览室、虚拟实验室、数字博物馆等,尽可能将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实现共享。
6)在课程、教材、资源方面建设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网上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
2 现代教育技术同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是核心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将现代、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某一门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去,通过对该课程学习过程、学习资源的重新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必须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契合点,从整体上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同“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整合。
2.1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师的整合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整合的关键。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仅仅是一个工具,它如何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发挥作用的程度如何,还取决于教师如何对它进行恰当运用。教师只有熟练了信息技术手段和自己本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了解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局限,结合先进技术所提供的效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达到完全整合。教师的信息素养越高就越容易实现整合,也就越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因此,传统教师需要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自身的挑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更新自己的能力结构,具备基本的教育技术操作技能等。
2.2 优化教学设计,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
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当做重构课程内容的工具,通过应用新的教学模式诸如合作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发现教学理论和问题教学理论等,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合理的内容体系,为学习者提供能够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的知识、方法与技能。
1)要注重学科教学目标上的整合。应该从大学培养目标的整体角度来考虑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把大学培养目标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充分发展等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学习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即进行传授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正确的学科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以及学习学科概念、原理和观点与把握、方法和过程的整合。
2)注重学科教学内容以及呈现形式上的整合。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革新原有课程内容,可进行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当代生活的整合,学科的传统内容与学科的新观点、新问题的整合,文本教材与网络资源、生活资源的整合等,以此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开阔思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将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体化和非线性结构形式。
3)实现教学过程及方法上的整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教学信息的流动不再是一个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过程,而是变成一个师生之间能够实现信息互动双向反馈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唯一控制者,还可变成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只采用单一的“呈现式教学法”,而采用多种“发现式教学法”,如尝试探究发现性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混合学习等多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正确认识和运用现代媒体,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要为技术而技术,把它作为代替教师讲课和板书的工具,使文字教材电子化,把教师和学生的“人际关系”变成教师——机器——学生的“人机关系”,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其有机结合,使课堂有生机,使教学有质量。
4)在整合的基础上,制订一个与之相配套的动态、持续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缺陷,在新的教学评价模式中,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将不再以对信息的复制能力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而是以学生对信息资料的收集、分类和处理能力为依据,考查他们对问题情景的理解、分析、假设和验证等能力的发展状况。
2.3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环境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环境的整合就是要建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应用平台,使信息技术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建设包括Internet接入、多媒体网络教学、数字化图书馆、卫星远程教育等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设施、设备、器材等方面的信息技术环境,能够让教师实现网上备课、科研、多媒体教学、考试、作业批改、学生评估等;让学生实现网上的个性化、自助式、协同化学习,实现网上课件点播、做作业、复习和考试等。总之,能够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同教学的研究、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形式多样化、载体现代化的校园环境。
3 强化教师校本培训是关键
这是技术应用的关键。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理解和应用程度决定其是否能充分发挥效力,所以必须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除了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大多数教师没有受到过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缺乏利用技术来开展学习、教学和研究,将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因此,各高校应该把培训工作制度化,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培训应结合本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切实有效地进行。笔者认为在培训工作中切忌过分强调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以培养教育技术专家的标准来要求。教师的职责是教学,想使所有的教师都成为专家是不现实的,只要能够熟练地使用常用的技术,突出实用即可。因此,应该注意:1)在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安排上,应该遵循需求性、实践性、动态性原则,即培训内容要根据教学工作及实际需要和教师自身素质欠缺的具体情况来设置;2)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即培训内容既有理论方面的知识,又有实践方面的知识,在培训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3)培训应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可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和技能竞赛、作品展示评比的方式加强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相互提高;4)内容增加实践性教学、突出实训;5)培训内容应随信息技术的推陈出新而灵活动态地设置,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以保证教育技术培训与时俱进。
由于高校教师处于不同的专业领域,拥有不同的起点水平,信息化应用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不能用相同的标准要求教师掌握所有培训内容,衡量其信息化应用绩效,而应该由教师个体针对自身教学需求选择相应的培训内容,可以开设普及班和提高班来满足教师需要。学校各级领导要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创造条件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实践和培训新技术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支持。
4 展开激励机制是推动力
现代教育技术要深入到学科、课堂、实验室,真正被广大教师接受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不仅需要硬件、软件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政策导向和激励措施。学校者应从调动广大教师学习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出发,合理有效地开展运用各种激励机制。
4.1 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资源开发
由于各高校专业性质的较大差异性,课程资源、教学软件不能完全适用于本校教师的教学需求。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奖励、大比武等方式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资源的开发。实际上,只有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建设才有源头活水。与此同时,既鼓动教师的热情,又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和技能。
4.2 完善考评、奖励制度
只要完善各项校内考核评比和奖励制度,就能鼓励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有效克服教师对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无所谓的态度,激活教师的学习动机。学校可以出资提供教师到外校参观学习和交流经验技术的机会;对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实践中取得成就或发表论文的教师给予奖励;开展教学课件评比;在职称评定制度中,可以将教师参加培训考核的成绩或教学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取得的成绩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一个条件,以引起全体教师的高度重视;年终考评、教学质量考核把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重要条件之一;对在教学中积极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手段的教师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发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政策和物质上的奖励,从而有效地激发教师学习和应用的积极性。
5 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自身完善是前提
教师教育技术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效应用教育技术的前提。因此,高校教师需要自觉地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技术素质,完善教学综合能力结构。
5.1 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教学实践
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中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对信息化教育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是6种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为主教育观、四大支柱教育观。对信息化教育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是4种教学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以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等多种变量,灵活运用理论并指导实践。
5.2 加强交流与知识共享
由于高校教师所教课程的多样性,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差异较大,难以提出统一要求,教师之间教学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的难度较大。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方面都各有所长,但由于学科专业的屏障,无法进行交流和共享,从而失去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教师各自的技能和特长无法得到提升。因此,高校教师应该突破这种限制,各学科专业以及同专业教师之间加强思想、经验的交流与知识共享。可通过“传、帮、带”以及学科带头人的指导培养、教师课堂大比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比赛等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助,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5.3 努力开展教学研究
教学实践活动是呈现新问题、发现新规律的重要过程,也是尝试新方法、创造新理论的过程。尽管教育技术理论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原则和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旧的理论也许会落后于实践活动。因此,教师不仅是教育的实践者,还是教育规律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应该做到及时发现新问题、新规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为新理论的诞生提供依据,为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
5.4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结构不断完善的意识,才能成为一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高素质教师。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技术支持终身学习,来促进个人专业发展。通过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获取知识是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
5.5 不断进行评价和反思
评价和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工作及能力进行评价和反思,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其中的不足,经验,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并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同信息化社会与时俱进。
6 小结
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当今,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学校的发展呈现出国际性、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以及推进教育信息化和高校教师发展的专业化、职业化,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完善的知能结构。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教师能力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动力,教师对教育技术认识、理解、应用程度决定教育技术是否能发挥效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媒体应用,还需转变教育观念,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对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完成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等。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赵国栋.论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与高等教育现代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0(8):3-7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江.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2):88-90
[5]刘芳.论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11):69-71
[6]孔惠洁.走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误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2(6):18-20
[7]赵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7(7):21-24
【浅析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相关文章:
浅析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能力现状与策略研究-以陕西理工学11-21
浅析外语能力培养策略研究03-01
浅析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03-18
浅析施工企业管理能力再提高02-28
浅析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03-01
浅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外语教学效果03-18
浅析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02-28
浅析知识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