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试论素质教育中的和谐教育观
“和谐教育”是指教育要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受教育者身心素质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为出发点,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包括:第一,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这是构建“和谐教育”模式的前提;第二,以教学关系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与学生发展的和谐,这是“和谐教育”的核心;第三,以学生个体发展为主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这是“和谐教育”的目的;第四,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关系的和谐,这是“和谐教育”的基础。
中国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较之外国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回,但创造性远远不及外国学生。反思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否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不和谐、教育手段与目的的不和谐、教育内容与发展要求的不和谐等有关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我们在谈到素质教育时往往较注重创新教育这一环节,而忽视了和谐教育这一环节。其实,创新教育应成为“和谐教育”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说“和谐教育”是手段,创造性的人才培养才是目的。因此,在提出“和谐教育”和构建“和谐教育”模式时不能忘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一目的,而“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也不能忽视“和谐教育”,离开了“和谐教育”,创新教育也就失去了保障,素质教育也就不能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
一、学校应该培养和谐的人
以科学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为依据,从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背景上加以考察,一个和谐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就是“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说,和谐的人应该是德与才的统一,是知识和能力的完美结合。这与素质教育的目的从本质上来看是一致的。
人从本质上来讲,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是一个整体,不是单个因素的简单混合。“和谐的人”首先是德与才的有机统一。在这个统一中,德是第一位的,对才起着统帅和定向的作用。这个关系反映到教育上,即对学生仅仅进行文化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只有文化知识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产生理解并具有热烈的感情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这里所说的价值,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来说,是指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标准和科学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态度,使学生在学习之中,从不自觉到比较自觉地形成正确的社会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关心学生本身,也就是关心人的本身,这应该是目前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这一目标应该体现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其实,是否具有崇高的道德观和人生观,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才能大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人才能的发展水平高低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大小。一个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在个人的才能得以突破发展时由于没有彻底地抛弃个人的私利,就很难冲破这一局限。只有“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最高目标”的人,才有可能获得长足发展,最终有所成就,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伟大人物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其道德品质有相当大的联系。这正是教育把人生观和道德观放在首位的根本原因。
一个学生的诸如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水平的提高,对于他将来的个人发展和他对社会的贡献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谐的人”是能力与知识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与文化知识相比,基本能力是第一位的。一个接受了几年或者十几年学校教育的人,如果他的头脑中只是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具体知识,特别是那些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死知识,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和谐的人”,而只能是一个“死的工具”。这样的教育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的教育,而只是一种模式的生产、“工具”的生产,是一种失败的教育。如果学校教育只是生产出了一些工具,那么将是人类社会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幸和悲哀。相反,只有将基本能力的培养放在文化教育的首位,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活人”,以此适应当今不断变化的世界。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训练了强壮的身体素质,那么以后他就能适应任何体力劳动,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我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传授具体的内容,而应该是概括了这些具体内容的基本能力。
二、和谐的人的培养方法——以人教育人
以什么样的方法培养这种“和谐的人”,这是进行和谐教育首先应该重视的问题。正如没有一种包治百病的药方一样,也没有一种适用于各种教育环境的万能教育之法。任何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有赖于教育者依据具体的教育环境所进行的创造。但是,这其中又存在一种可以指导具体方法的必要条件,或者说是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适用于各种实际教育环境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重视这一原则——以人教育人。也就是说,教育者必须通过自己这个特定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能力是教育者通过与受教育者的亲密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学生的。因此,我们不得不对教育者本人进行新的思考与定位。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圣贤大都是德行与智慧的化身,对学生来说他们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而那时也许就没有课本。师生之间的亲密接触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情况发展到后来发生了变化,教师和学生被晦涩的经书条文隔开,学生与这些死的东西发生直接关系,教师只是用强制的外力维持这种关系。教育者则由崇高的身体力行的榜样变成了学生的监督者和控制者,这种可悲的现象一直延续下来,在目前中国的教育之中仍然存在。
以上种种现象让我们认识到:教育者本人就是教育最为主要的因素。首先,教育者通过与受教育者的交往,通过自身力量陶冶和教育学生。教育者,通过示范的形式对学生发生作用,并逐渐为学生模仿和认同,从而转化为学生的自我强化,纳于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换句话说,就是教育者将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智慧在自己的身上具体化,然后通过现实的活生生的交流影响学生,并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而后成为他们自觉的要求。这种亲身交流的过程的重要性,一方面表现为这是培养和谐的人所不可缺少的途径。这一点在电化教学运用日益广泛、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进入学校教育的今天特别需要重视。另一方面,这又表现为教育者只有首先在情感上与学生交流并为他们所认可,教育者所实施的教育内容才能在理智上为他所接受。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教育者自身必须是一个德才兼备、和谐发展的人。其次为了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教育者不仅要以自己的行为成为学生的榜样,还要鼓励学生行动,引导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向着和谐的人的方向努力发展。言语教育方法和行动教育方法相比较,通过言语只能传授一些具体的知识内容,而不能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学生人格的形成绝不是靠听到的和说出的话形成的,而是靠行动形成。
【试论素质教育中的和谐教育观】相关文章:
试论素质教育中的表扬艺术03-18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03-16
试论和谐财政的伦理精神03-21
试论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03-20
试论歌唱中的情感与表现03-08
试论油画写生中的情感传达03-02
试论扬琴演奏中的气息运用03-16
试论钢琴演奏中的乐感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