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导学案·小组合作”文化脉络浅探
教育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家长的阅读,反馈,积极参与。“导学案·小组合作”模式,为这种教育活动提供了契机。教育活动,只有更具人文性和情感性,才能让学生心有所动、情有所动、行有所动。理解“导学案小组合作”文化脉络,让更多的老师学其精髓立己特色。
一、更加精细的理解人,是创建优质教育前提。
导学案下的小组和作,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提高了一种机遇。这种模式下,教师从主演导演到幕后导演,有了更大的自主发掘的时空。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更像是一个从事教育调查研究的专业人员,因为他从繁琐的教学事务中解脱出来了。这种解脱,是一种向更好的完善提升自我迈进。
古语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孔子曰:“不患人不知,患不知人”。人自身的世界是非常精致的、细腻丰富的世界,人们不可能完全理解自己,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他人。但是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是人生中的重要任务。
没有对学生的理解,就没有更优质的教育。要真正更精细地了解学生,教师要首先学会精细化的了解自己。这种理解,不局限于了解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还有一种念头情绪言语行为倾向或者兴趣爱好的理解,而且要分别其中的积极合理因素或者不良的诱因,真正扬长避短才能是真正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教师对自己如此,对于学生更是如此。
将健康自我与校长对学校的培养目标思考联系起来。只有教师有了健康自我,才可能有学生的健康自我。将对人的精细化的理解纳入教师工作专业要求。
课上课下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正确面对的。如果没有对于人的精细化理解或者正确引导的策略,老师往往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处理,因此往往显得简单、粗糙。学生的问题,对于自身来说,具有生命的意义,其重要性在面临问题的当下,超过课堂所学文化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的意义。
在教育的目的中,人的发展高于知识的学习,因此对人的理解和敏感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导学案和励志教育,为小组合作奠定基础。
导学案,主要有三条线。一是知识线,二是活动线,三是时间线。知识线,显示学科关键知识技能思想情感素养的培养线索;活动线,包括看书读图探究合作交流的主要线索;时间线,主要保障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展示、合作探究、巩固练习的时间,从时间上保障自主教育和自主管理。
好的导学案,在于提示思路而不是给予标准答案。教师鼓励学生用学习用工具书、网络、课本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问题。只要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靠近、接近,都给予加分。
这种远离标准答案的“裸学”式预习,带来两个结果:一、学生没有近路可走,只有老老实实读书;二、给学生一种信念——对某事物的认识有自己的想法是好的,有思想有信仰有追求才是最好的学习境界。
导学案,从课堂学习文化课方面,提升了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和能力,但显然是片面的。课下开展的励志操系列教育互动,则弥补了这种课堂教育模式的不足。
励志操、励志跑、篮球比赛、感恩演讲比赛、学雷锋主题教育活动和传统文化手抄报评比等,既有活动前的思想动员,又有活动过程中的切身体验,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实践活动中,锻炼了意志提升了文化素养,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助人为乐的意识。
三、立足学科关键知识,关注学生成长人文素养。
导学案下的小组合作,让教师更好的关注学科关键素养。因为教师不仅局限于自己会教,而且要培养出几十名会帮助同学的“小老师”。
要让学生有思想,教师要首先是一个思想者。因为“给学生一生影响最大的,不是你教了什么,而是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怎样对待他们的”。
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是不可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也不可能在眼下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加扎实的创新和提升。
“会能助人,不会能请人帮,是真本事”,是班组文化之一。让学生树立一种对于学习境界的正确认识:学习境界可以分为听明白、说明白或者写明白、给别人讲明白。其中,听明白是学习的最初境界,写明白或者说明白是中等境界,给同学讲明白让同学学会或者会学是高境界。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公共性基础性课程,解决的是教学质量的“温饱问题”。教师个性化的师本课程、师本教学,才能实现教育的“小康”。实现“小康”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发生本质变化的过程。
“学科关键素养”带动“人文素养”,从而实现教育的回归和升华。
学校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专家报告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与家长一起学习交流先进的教育经验,更加充分的利用好学校家长和社区等立体教育网络,让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切实的实践空间。
四、激发小组合作活力,实现教育效益最大提升。
班级授课制下的以导学案为基础的小组合作,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途径之一。
搞好小组合作培训,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之一。小组培训工作,主要通过班主任或班长主持的组长例会、组长主持的组员例会等解决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合作的细节问题。
一、指点法。能通过指点不出声即可解决的问题,绝不说话。二、尊重法。师傅对于徒弟要热情负责,徒弟要对师傅尊重。“师徒携手,快乐共赢”,是这种互助模式的口号。三、礼仪法。师徒交流时,不管是站立或是端坐,言语表情都要展示自己较高的文化修养,让双方受到一种高尚文化的激励。
优胜小组评价和优秀师徒学习小组评价,成为小组合作的激励机制。一个大组有八个成员、四个师徒帮扶小组。对学习习惯改善明显或者学习效果进步突出的师徒小组,及时予以表扬。表扬以“感动课堂学习活动颁奖词”的方式进行,不仅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更是陈述或者直接展示其学习成绩或者进步的具体表现,起到一点带面的激励作用。由于学习组中,组号较大的同学一般是学习成绩靠后的同学,同样的学习目标完成起来难度更大,同样的评价标准会使这些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也会让师傅看不到自己的帮扶效果失去助人的动力。于是我们试行同样的学习目标过关,有不同奖励性得分标准:一号得1分,二号得2分,三号得3分,四号得4分,五号得5分,六号得6分,七号得7分,八号得8分。每堂课一总结,人均平均分是前三名的小组,是优胜小组。
小组合作的“助人”理念,将学科教学中的“学科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搓揉、浸润和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关怀中,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程红兵《摒弃分数排名,让评价回归原点》
2、季苹《教育的文明》
3、赖配根等的《让思想照亮课堂》
4、姚虎雄的《从“知识至上”到素养为重》
【“导学案·小组合作”文化脉络浅探】相关文章:
小组合作的文化脉络浅探论文09-26
浅探学案教学中的合作学习10-11
浅探神秘文化与神秘感08-05
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浅探07-15
浅探非语言交际及其与文化的关系08-01
浅探当代文化形态与影视创作的文化策略08-24
浅探室内陈设08-04
对现代美术的浅探10-26
浅探影视剧音乐的文化价值取向07-26
浅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