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析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拓展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活跃的社会主体,其身心结构的转变都处于关键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渠道,借鉴大众文化的传播手段而深入展开。
【关键词】大众文化;渠道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目的联系紧密,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结构层次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呈现多样化的状态,因此,这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一个多样化的系统。
一、传播技术下的互动感染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交互式网络交流日益兴起,并且已经逐渐进入高校组织和实施教学的各个环节,它的应用为教学所带来的高效、灵活、方便、直观、快速等变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引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传播技术上的日趋完善,更将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和境界。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借助大众文化的传播平台,为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占领阵地。计算机多媒体交互式网络实现跨时空的沟通交流,打破原本传统的信息单向传递模式,使网络互动成为一种新型互动形式。信息化的急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正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在大众文化的助推下,各种网络交流平台逐渐出现,多元互动已然成为兴起的一种交流方式。在这些社交网络里,我们接触的东西都是非常相近的,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置身事外,而是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自身主动介入来引导大众文化在高校的走向。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突破课堂教育的单一模式,采用多种传播手段进行灵活性的沟通。在网络聊天、电子邮件等沟通方式中,互动双方或多方可以及时交换信息和交流思想,相比较之下,传统的书面语言、会议讨论、图像标志等沟通方式的便利性和及时性就显现不出来。集体性的社交网络之中,大众文化通过传媒表现出信息量大、速度较快、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等效应,它发出的信息一般能够得到一方或者多方的回应,并可以在一瞬间之内将许多参与者汇聚在一个网络空间内,产生较大的互动与响应,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为此,学校可以设立公共博客、官方微博、公共网页等,以此来发布信息、资源共享和及时消除学生中存在的思想疑惑。校园BBS是一个校园内最活跃的公共平台,在各高校BBS的网络互动与公共参与中,学生的利益诉求和思想倾向得到最及时的反映。在其中可以跟踪事态发展和社会焦点,透视社会公共事件与社会矛盾在大学生中的影响,以此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网络互动澄清事实真相,营造正确的校园舆论氛围,缓和青年学生的情绪化思想。
实际上,使大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中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也正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通过网络等多样化的手段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提供有效的参考。
二、关注大学生的内心诉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内心诉求,主要表现在其学习生活与就业工作上。它建立在大学生对自己的独特性和社会环境的评估基础上,形成个体发展的价值观念及对未来整体性问题的思考和整套行动方案。
其一,尊重大学生的内心诉求。当代大学生是具有自身内心诉求的,这些诉求在大众文化中可见一斑,或者说大众文化能将大学生的内心需要反映出来。大学生需要对自己生涯发展做出规划,表现为知识与态度结合的主体性规划。因此,不同的学生个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实现诉求。
其二,构建大学生诉求表达机制。首先要搭建学生多渠道诉求表达的平台,满足学生的个体诉求表达,让个体学生能够通过网络、书信等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还可以通过举办接待日等方式,让学生能够面对面地与学校管理层直接进行交流和沟通,反映问题、提出意见、表达诉求。同时,应该尽可能建立制度化的学生诉求表达方式,充分表达学生诉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大学生的内心诉求,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契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采用平等对话、交友谈心的方式,努力减轻或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利益诉求,用尊重去唤醒他们的自尊,用关爱去鼓励学生树立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勇气。
三、培育大学生主体性人格
当代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主体性人格,反映他们自己的社会存在及生活经历,是由他们的身心结构决定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通过他们特有的态度、价值取向等表现出来,具有心理和思想水平上的态度、选择、情感、意志的主观性和情感化色彩。受到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价值观的多元性、需要的多维性特征更加突出。
其一,在尊重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倘若师生之间没有平等的对话,那么他们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将变得根深蒂固。在学习之外,各高校持续开展的社会实践不失为提升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这也是以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抵御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其二,确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主体性意识和责任观念。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肯定人是最高价值,使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标。网络作为人类的发明的成果,归根结底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因此,在网络等工具带来的大众文化中,大学生应当明确自身所处的主体性地位,明确网络只是为我所用的工具,而不是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沦为与现实社会脱节的“网虫”。确立自己作为社会主体的责任意识,明确自己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同样必须遵循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标准,这就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引导。
在纷繁复杂的大众文化渲染之下,大学生依然能够培养和坚守自己的主体性人格,能够于自身、于社会都做出有意义的事情,不至于在大众文化的缤纷色彩中迷失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倩.中国时尚文化形成的背景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5).
[2]顾洪英.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08(11).
【浅析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拓展】相关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论文04-12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传统文化05-31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外文化在城市广告中的研究05-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06-29
浅析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设计04-26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论文11-02
论利益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05-29
浅析曹丕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探因05-28
浅析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意志自由问题05-09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及前瞻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