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再思考

时间:2022-11-29 10:09:37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再思考

  摘要:网络,正以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抢占时代制高点,美与丑、传统与现代等思想意识、价值观无不混杂于网络中,给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带来丰富、便捷、高效、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同“双刃剑”,这也给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 中学 有效性 德育工作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和手机通信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丰富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让工作更加高效、生活更加轻松、信息更加快捷、交流更加自由……以QQ、BBS、飞信、E-mail、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为主要传播载体的网络世界,正史无前例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现实。但是,不可讳言的是网络和手机已经成为当前中学生的沉疴,许多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无不对网络、手机“谈网色变”,因为它们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业。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德育工作走向多元化,网络不仅成为德育的必要手段和工具,也成为一种能够对学生产生持久、深远影响的德育环境。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完全打破了传统德育强行灌输的模式,改变了传统德育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封闭状态,使学生成为道德自主构建的主体性存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道德实践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环境下的德育能使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融为一体,有助于实现德育的人本回归,构建人性化的德育理念,使学生在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中得到全面、生动、自由的发展,这也是网络教育功能的真实凸显和网络教育的真实追求。

  面对挑战和新局面,中学德育工作应以网络环境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促进德育事业更好地发展,提升中学生的德育素质。

  一、立足传统德育有效内容,丰富阶段性德育内容

  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整体功能,我们必须加强中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学德育既迎来了机遇,又面临着挑战。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身心不断成熟、知识面越加宽广,加之网络、媒体等环境的影响,他们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这就需要德育在树立正确育人观、抓好心理健康、发挥好隐形教育、善用批评艺术和适当给学生一些挑战、引导学生由他律转向自律等方面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中学德育的基础性目标应该先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如在小学低年级(1~2年级)学段,学生应学会适应、学会独立;在中年级(3~4年级)学段,学生应学会交往、学会文明;在高年级(5~6年级)学段,学生应学会担当、学会感恩等。通过六年的教育和引导,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行、为人处世的标准和能力,为他们后续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发展性目标来说,在中学阶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道德、劳动、遵纪守法、心理品质学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品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理想的德育目标是以人为本,把德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才能使德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机器的教育。

  道德修养的成长具有阶段性,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应从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提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要求,从而分出层次,循序渐进,以求实效。

  二、明确中学德育首位价值,强化学科德育渗透意识

  德育是教育之本、学校教育之首,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之道,它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换言之,学校的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活动是德育的载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德育实效优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倡导知识与能力目标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整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情感体验,认识真、善、美,辨别假、恶、丑,使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增长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又是学生健全人格和发展良好品德的过程。只有把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起来,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校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德育是智育的动力,是智育的重要保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除了能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德育作用之外,还能通过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艺术发挥德育作用。如在组织教学、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复习考试等环节中都能渗透德育。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是教师发展的角度,教师都应该重视德育,必须具有较强的育人意识和渗透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把美好的情感转化为对学生特殊的感召力,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包括个人思想、情感、品质、学识、水平等,对学生施以强大的影响力。

  三、认识新常态德育形势,营造社会大德育氛围

  在网络的冲击下,不谙世事的中小学生容易误入歧途,与亲人的沟通越来越少,朋友也会越来越少,孤独感和沮丧感的增加,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侵蚀他们的灵魂,使他们荒废学业。

  学校和德育工作者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立体式、开放式的德育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投身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四、促进家庭教育品质提升,携手共筑学生美好未来

  不同家境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学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发现优秀的家庭教育方式,并引导家长积极学习,创建学习型家庭、节约型家庭、环保型家庭等。此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家长教育,指导家长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重视对孩子的正面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手段,积极宣传素质教育理念,促使家长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了解并支持学校为实施素质教育而做出的努力,并引导家长积极推进家庭素质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与时俱进,创新德育方法,丰富德育内容,讲求德育实效

  德育方法形式多样,但必须遵循由小及大,从小事做起;由近及远,从身边做起;由浅及深,由事及理;由表及里,由低及高的规律,所以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适宜的德育内容,发挥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的育人功能,办好校园文化节、科技节,并通过校训、校徽、校歌、学校人文生态景观、电子屏幕等,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使德育润物无声,深入人心。

  在网络环境背景下,教师更要拓展和创新德育方法和途径。第一,创建网络公众平台,及时发布德育资讯;第二,建立家校沟通或班级QQ群、微信群,既能及时公布和共享普识性的德育内容和消息,又能独立地与各位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与交流;第三,编辑家庭教育期刊,利用家长会和家校联合团体进行有效的宣传等。

  在新时期,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有效的信息平台,准确把握中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研究德育工作的对策,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把德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才能创新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正确地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擅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何晓文.学校德育于德育课程化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3]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朱小蔓,其东.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在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再思考】相关文章:

对即发侵权的再思考06-04

进步内审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06-04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5-31

浅探网络环境下搜索引擎的使用05-13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论文(精选11篇)08-08

EPON下的配网通信技术思考06-10

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性思考05-11

云计算环境下的大规模图数据处理技术思考论文(精选7篇)07-26

浅谈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结构研究02-04

农村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研究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