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学校走出校本教研浮华的漩涡

时间:2023-03-09 17:36:39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农村学校走出校本教研浮华的漩涡

毕业论文


让农村学校走出校本教研浮华的漩涡

梁国新  何冬梅

  要: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学校要想充满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关注校本,致力于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特征的校本研究活动之中,走务实的学校特色之路,学校的校本教研就再也不会在浮华的漩涡中徘徊了,农村学校更是如此!

关键词:农村学校  校本教研  浮华  漩涡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8-2462(2008)06-0059-02

 

在新课改这股强劲东风的催促下,农村学校也陆续涌入了“校本教研”浪潮之中,演绎出1幕幕风采各异的“校本教研样板戏”。

现象1:应付检查式校本教研。随便找些教育、教学杂志来学习,做点笔记,写点会议记录;安排些教师上上公开课,让大家听听,造好听课笔记;安排教师写1些所谓的经验文章装档,既不管文章的质量,也不管文章的出处;学校领导“闭门式”构思1些教研计划,或者从互联网上下载1些教研制度等,上面领导下来检查时,学校资料真可谓“应有尽有”。

现象2:显示特色,盲目申报课题。为了显示自己学校的“特色”,专门请“高人”来校“指点迷津”,申报课题;或者主管部门领导为了“逼迫”教师由“单纯的教书育人型”向“学习型、研究型”转轨,在督查量化中要求学校“主攻课题”,学校也得“违心”的申报课题。

纵观这些诸如此类、“5味俱全”的农村学校所谓的“校本教研活动”,会给人留下1种“浮华”,重了形式,费了心思,费了资源,没有实效;同时也给人设下了“扑朔迷离”的“校本教研漩涡”,盲目教研,跟着感觉旋、跟着感觉转,让人昏头转向。深思这些令人心酸的农村学校校本教研,不难发现“悲剧”之所以“悲”的“真谛”:

1、认识“错位”

何谓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的真谛在于:实在的研究有利于学校的自身发展;任务是研究教学:教学内容、目的、手段,教学模式,教学预设与生成,教学评价等等;出发点是学校自身实际: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优势和劣势,“硬件”和“软件”的具体情况等;参与校本教研的主力军是学校的领导和全体教师。导致校本教研“错位”的原因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不理解校本教研的“内涵”和“外延”,不明白如何抓校本教研,出现“乱指挥”;学校教师认识不到位,不明白校本教研是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出现“瞎掺合”。“乱指挥”与“瞎掺合”造就了校本教研的“跑调”、“越位”,不顾学校实际的“瞎整”。

2、评价“武断”

评价的本意是评定价值的高低或大小。评价是1种有效的确定,评价也是1种魅力无穷的激励,评价还是1种“隐性”与“显性”、“和谐相处”的导向。然而,现行的“督查评价”实属有点“武断”,忽视个体差异及“个性”,标准统1,“1刀切”。诚然,这种“督查评价”便于操作。学校为了“迎合”常规的“督查评价”,也就只好抓所谓的整齐划1的校本教研,盲目地卷入校本教研的“浮华漩涡”之中而不能自拔。

3、调研“乏力”

调研,顾名思义就是调查研究。调查是基础,了解情况,收集素材。研究是核心,实现调查的目的,思量制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考评方案。缺乏调研的决策和行动,其盲目性就会“暴露无遗”。上级主管领导缺乏调研,督导工作就抓不到位,就会出现“走过场”;学校领导缺乏调研,就不了解学校的“真面目”,就给学校定位不准,那么,就制定不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目标,提炼不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就会导致“模糊导向”;学校教师缺乏调研,就不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就感觉不到压力,也就不会迸发“动力”,更谈不上开发自己的“潜能”,严重缺乏研究的主动性,就会出现“应付”现象。

作为农村学校的领导,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在新课改的今天,都应深思1个新的课题——“农村学校如何走出校本教研浮华的漩涡”?真正实现校本教研的现实意义,利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此,笔者谈点自己的感悟:

让农村学校走出校本教研浮华的漩涡

[1]  

【让农村学校走出校本教研浮华的漩涡】相关文章:

《中小学校园足球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开题报告11-07

浅议中学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制05-26

教研论文开题报告10-18

初中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研究05-14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运行情况分析05-31

中国农村留守老年人保障问题研究05-11

农村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研究08-15

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思考04-28

农村初中生课外语文阅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05-13

民间舞蹈文化及农村文化艺术的建设论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