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赏识的论文

时间:2020-11-06 10:03:33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教育与赏识的论文

  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母亲,她的孩子上小学了,可有一段时间总迟到。老师找这位母亲谈话。母亲回家后没有打骂孩子,在临睡的时候,她对孩子说:“孩子,告诉我好吗?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却总迟到?”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所以他每天出去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第二天,母亲一早就跟着儿子去河边看日出。母亲很感慨:“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他的书桌上放着一块好看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教育与赏识的论文

  这是一种充满睿智的爱。发现孩子迟到原因的母亲,竟陪着儿子去看日出,体会孩子的感受,而且由衷地赞叹:“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由于这种赏识,我们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的舒心,并且又会多么高兴地接受那块可爱的手表和字条上机智的批评啊!

  无意中在电视剧《涉外保姆》中看到另一个相似的情节:中国女工在洋人家里当保姆,一天,主人家的儿子在客厅雪白的墙壁上大显身手,用彩笔尽兴地画了一满墙的图画。保姆看见了,立即飞奔过去,一边抢小孩的画笔一边大喊:“不能在墙上乱涂乱画,不能把墙壁弄脏了!”正当双方争执不休时,女主人回来了。她听完保姆的诉说,蹲下身子认认真真地看着墙壁上儿子的绘画,和颜悦色地夸奖着画得好,还鼓励儿子今后要画出像毕加索大师一样的画来。接着,她话锋一转对儿子说:“你画在这里只有家里人看见,如果画在纸上装裱好挂出去,不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杰作吗?那该多好!”

  在保姆眼里,孩子的行为大错特错了。面对同一件事,洋妈妈却不轻易对孩子说“不”。她采用成功教育法,对孩子的行为大加赞赏和鼓励。同时告诉孩子:如果把绘画的地点和方式改变一下,你将会体会到更大的成功。在肯定和赞扬中融入巧妙的引导,既顺应了小孩的天赋,发展了他的特长,又在不知不觉中纠正了他的失当。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发展到今天,固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我觉得在鼓励、赞赏孩子,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兴趣特长等方面,我们确实做得不够。我们长期以来强调“严师出高徒”,讲究“玉不琢不成器”,所以对孩子们有了诸多这样那样的限制,如有行为不当,则“恨铁不成钢”,动辄冷眼怒目相对。在这样的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个性就可能有这种趋势:要么循规蹈矩地成为温驯而缺乏创造力的“听话”孩子,要么充满叛逆而成为桀骜不驯的“问题”少年。这些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以上两则故事给了我们启示:成功的教育应该多给孩子肯定和赞赏。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需要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小孩也不例外。面对孩子在雪白的墙壁上大显身手乱涂乱画的现象,保姆的态度是生硬地制止,是大声喝斥并粗暴地抢夺孩子手中的画笔。这自然要与当事人形成对抗,就无法收到教育效果。洋妈妈的肯定、鼓励与因势利导,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力与兴趣特长,消除了受教育者的抵抗情绪,使他乐意交流与沟通,在不知不觉的情境中接受了施教者的劝告与建议,从而获得教育的成功。这就告诉我们:面对受教育者并非是真正错误的“错误”,教育者应当换一个角度去思维,多些宽容,多些鼓励。多些尊重,细心地从看似“错误”的言行中发掘可以肯定与鼓励的亮点,因势利导地将他们引向成功的彼岸。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我们从事教学工作,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顽皮的学生,他们的表现可能比较“出格”,如迟到、打架、逃学、破坏公物等等,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还是如第一位母亲那样冷静地对待孩子的错误,真诚地关心孩子,寻找孩子错误的原因,或是如第二位母亲那样热情地欣赏孩子,细心地引导孩子改正错误呢?

  我曾有一个学生,是各科任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因为他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都很没有“规矩”:他上课老坐不住,不是随便插嘴,就是去动周围的同学,老师和同学们反映很大,我多次找他谈话,可收效甚微。有一次,班长来报,他居然在自习课上大吵大闹。我闻讯赶去,发现他正怀抱着一把“吉他”(扫帚),在讲台上忘我地演唱“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那神情,那架势还颇有点像当年的崔健。我没惊动他,待他唱完,我走进教室,对他的表演进行了一番点评,我从他的音色、乐感到他的演唱风格都作了恰当的评价,并带领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对他的精彩的表演表示肯定。课后,我找到他,说:“原谅老师,那么久了,还没有发现我的学生中有这么一位天才,为了不让你的才华埋没,我决定每周三的团活动课由你组织,具体内容由你定,行吗?”满以为会受到严厉的批评的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看到我真诚的眼里,并没有批评的意思,他流泪了,他向我由衷地道了歉,并保证一定把我交给他的任务完成好。事后,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不再调皮,不再捣蛋,不仅把每周的活动课组织得有声有色,使我班的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学习成绩也提高不少。如今他升入高一级学校,还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

  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母亲,她的孩子上小学了,可有一段时间总迟到。老师找这位母亲谈话。母亲回家后没有打骂孩子,在临睡的时候,她对孩子说:“孩子,告诉我好吗?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却总迟到?”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所以他每天出去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第二天,母亲一早就跟着儿子去河边看日出。母亲很感慨:“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他的书桌上放着一块好看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这是一种充满睿智的爱。发现孩子迟到原因的母亲,竟陪着儿子去看日出,体会孩子的感受,而且由衷地赞叹:“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由于这种赏识,我们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的舒心,并且又会多么高兴地接受那块可爱的手表和字条上机智的批评啊!

  无意中在电视剧《涉外保姆》中看到另一个相似的情节:中国女工在洋人家里当保姆,一天,主人家的儿子在客厅雪白的墙壁上大显身手,用彩笔尽兴地画了一满墙的图画。保姆看见了,立即飞奔过去,一边抢小孩的画笔一边大喊:“不能在墙上乱涂乱画,不能把墙壁弄脏了!”正当双方争执不休时,女主人回来了。她听完保姆的诉说,蹲下身子认认真真地看着墙壁上儿子的绘画,和颜悦色地夸奖着画得好,还鼓励儿子今后要画出像毕加索大师一样的画来。接着,她话锋一转对儿子说:“你画在这里只有家里人看见,如果画在纸上装裱好挂出去,不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杰作吗?那该多好!”

  在保姆眼里,孩子的行为大错特错了。面对同一件事,洋妈妈却不轻易对孩子说“不”。她采用成功教育法,对孩子的行为大加赞赏和鼓励。同时告诉孩子:如果把绘画的地点和方式改变一下,你将会体会到更大的成功。在肯定和赞扬中融入巧妙的引导,既顺应了小孩的天赋,发展了他的特长,又在不知不觉中纠正了他的失当。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发展到今天,固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我觉得在鼓励、赞赏孩子,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兴趣特长等方面,我们确实做得不够。我们长期以来强调“严师出高徒”,讲究“玉不琢不成器”,所以对孩子们有了诸多这样那样的限制,如有行为不当,则“恨铁不成钢”,动辄冷眼怒目相对。在这样的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个性就可能有这种趋势:要么循规蹈矩地成为温驯而缺乏创造力的“听话”孩子,要么充满叛逆而成为桀骜不驯的“问题”少年。这些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以上两则故事给了我们启示:成功的教育应该多给孩子肯定和赞赏。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需要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小孩也不例外。面对孩子在雪白的墙壁上大显身手乱涂乱画的现象,保姆的态度是生硬地制止,是大声喝斥并粗暴地抢夺孩子手中的画笔。这自然要与当事人形成对抗,就无法收到教育效果。洋妈妈的肯定、鼓励与因势利导,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力与兴趣特长,消除了受教育者的抵抗情绪,使他乐意交流与沟通,在不知不觉的情境中接受了施教者的劝告与建议,从而获得教育的成功。这就告诉我们:面对受教育者并非是真正错误的“错误”,教育者应当换一个角度去思维,多些宽容,多些鼓励。多些尊重,细心地从看似“错误”的言行中发掘可以肯定与鼓励的亮点,因势利导地将他们引向成功的彼岸。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我们从事教学工作,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顽皮的学生,他们的表现可能比较“出格”,如迟到、打架、逃学、破坏公物等等,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还是如第一位母亲那样冷静地对待孩子的错误,真诚地关心孩子,寻找孩子错误的原因,或是如第二位母亲那样热情地欣赏孩子,细心地引导孩子改正错误呢?

  我曾有一个学生,是各科任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因为他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都很没有“规矩”:他上课老坐不住,不是随便插嘴,就是去动周围的同学,老师和同学们反映很大,我多次找他谈话,可收效甚微。有一次,班长来报,他居然在自习课上大吵大闹。我闻讯赶去,发现他正怀抱着一把“吉他”(扫帚),在讲台上忘我地演唱“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那神情,那架势还颇有点像当年的崔健。我没惊动他,待他唱完,我走进教室,对他的表演进行了一番点评,我从他的音色、乐感到他的演唱风格都作了恰当的评价,并带领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对他的精彩的表演表示肯定。课后,我找到他,说:“原谅老师,那么久了,还没有发现我的学生中有这么一位天才,为了不让你的才华埋没,我决定每周三的团活动课由你组织,具体内容由你定,行吗?”满以为会受到严厉的批评的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看到我真诚的眼里,并没有批评的意思,他流泪了,他向我由衷地道了歉,并保证一定把我交给他的任务完成好。事后,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不再调皮,不再捣蛋,不仅把每周的活动课组织得有声有色,使我班的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学习成绩也提高不少。如今他升入高一级学校,还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

  这次成功的教育让我想起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始终以教育者自居,板着脸孔居高临下地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时时事事让学生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这样的教育往往失败。只有把学生当作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伙伴与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与个性特长,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摒弃师道尊严,广施春风化雨,才有希望赢得学生真正的尊敬,才有希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与赏识的论文】相关文章:

1.班级管理与赏识教育论文

2.浅谈教育与赏识

3.赏识教育下学困生的自我赏识的论文

4.新课程教育赏识教育论文

5.赏识教育论文范文

6.中职化学教学的赏识教育论文

7.儿童自我赏识教育思考论文

8.学困生在赏识教育中的成长论文

9.音乐课堂赏识教育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