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社会教育领域解读的论文

时间:2023-03-28 10:14:06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3-6岁幼儿社会教育领域解读的论文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小班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伴关系可以影响幼儿的情绪发展,我们在前期对幼儿情绪表达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同伴交往问题是幼儿消极情绪的主要来源。良好的同伴关系也能促进幼儿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3-4岁是幼儿开始发生群体同伴关系的时期,也是幼儿产生稳定的同伴偏好与个体差异的时期,早期受到同伴拒绝的幼儿,将来出现学业困难、孤独抑郁甚至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3-6岁幼儿社会教育领域解读的论文

  小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混沌期,其同伴交往具有随机性和情境性特点。小班幼儿还不能主动与同伴建立稳定的联系,两两之间固定的互选朋友的人数还不多,大多数幼儿对同伴未产生明确的偏好,因此在小班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的社会偏好不存在明显的差距,受忽视型幼儿的人数比中、大班多。

  小班幼儿已有简单的交往,虽然在小班具有稳定互选朋友的幼儿还不多,但是由于个别幼儿的交往面比较广,因此小班幼儿社会影响力的差距较大。小班幼儿喜欢具有友好交往态度的同伴,例如,“他喜欢我”“他对我笑”;小班幼儿在交往中常常会发生冲突,但是发生冲突的原因比较简单,如“他不跟我玩”“他很凶”“他的玩具不借给我”等,冲突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暂,这主要和幼儿缺乏交往的方法和手段有关。如果没有外界的强化,幼儿不会在交往中对同伴产生深刻的不良印象。因此,在小班,矛盾型的幼儿人数要比中、大班多。这类幼儿有主动交往的意识,交往范围较大多数幼儿广,社会影响力大,但是还不能有效地解决交往中产生的冲突,导致有些同伴喜欢他们,有些同伴不喜欢他们。还有一些幼儿在交往冲突中不幸被教师和家长多次当众批评,导致其在同伴中留下负面形象。进而成为受拒绝型幼儿。

  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还表明:小班幼儿是以动作活动的方式开展与成人、同伴有联系的交往的,即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他们的无意注意占主要优势,新异的、刺激的、活动的物体或形象往往支配着他们的注意,且无意注意易转移。根据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以及幼儿期交友能力发展的规律都显示出小班幼儿更适合运用情境化学习模式来感知和发展同伴关系。所谓情境化学习模式——就是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幼儿置身于情境之中,与具体形象、事物发生直接互动作用,以促使幼儿发展的一种学习模式。

  根据情境化学习模式,我们确定了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认知方面,能够理解并掌握友好的交往态度,理解并关注朋友的表现,理解什么是积极的交往行为;在情感方面,向往“有朋友真好”,感受“与朋友一起游戏”的愉悦,体验解决交往冲突后的满足感;在行为方面,能主动向同伴表示友好的交往态度,关注朋友在做什么。能够与朋友礼貌交往,解决与同伴的交往冲突。情境化学习模式在幼儿交友能力发展中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图1.情境化学习模式在幼儿交友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依据图中显示,针对小班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发展的特点,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促使环境、教师、幼儿等多元化交往,让幼儿与具体形象、事物、同伴及成人直接互动,从而产生情感、认知、动作等各方面的认同、体验与活动,并在交互作用中,激发幼儿理解什么是积极的交往行为;向往“有朋友真好”,感受“与朋友一起游戏”的愉悦,初步形成能主动向同伴表示友好的交往态度等。

  在具体研究实践中,运用了以下方法:

  一、生活情境法的运用

  生活情境法指随机地创设运用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情境,以激发幼儿与景、物、人交流的兴趣或进行某方面习惯培养的一种方法。

  小班幼儿会将周围的一切都看成有生命的,有灵性的。这种泛灵性的现象是其心理活动的一个基本点。实际上,这也是幼儿与环境交流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是幼儿力图介入环境的一种努力,因此,在生活情境法运用中,教师随机地通过富有灵性的椅子、桌子及幼儿看来有生命力的周围事物来激发幼儿对景、物、人交流互动的兴趣,激发幼儿产生与之交流的愿望。如:想象我坐的椅子、靠的桌子就是一个“家”;坐下后小腿放进桌下就是“关门”,这样,幼儿会边坐边讲:“我关门了”,一个小小的动作,即使教师对幼儿的习惯培养富有了情趣性,又使幼儿和桌子椅子成为了好朋友,又如:在教师的墙壁上挂上一个小钩,幼儿可以随意地将自己喜爱的玩具、物品挂上去,孩子会将此“景”此“物”看成活动的,有生命的物体,自发地与它交谈、说话,与它交朋友。

  生活情境法的具体运用,还应考虑到以下活动的策略:

  (一)必须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创设的情境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认知基础。选择的内容可分三方面:

  1.“幼儿自发的活动”,即幼儿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如锻炼、游戏等。

  2.“幼儿的自然环境”,包括幼儿周围生活中的一切有关自然界的事物与知识。

  3.“幼儿的社会环境”,即与幼儿现在生活或未来生活相关的社会生活知识,如:同伴交往、生活自理等。

  (二)及时捕捉、即时再现的指导技能

  根据生活情境法的随机、突发的特点,教师应注重自身教学的机智性,要善于观察。其中,及时捕捉生活的契机进行适时的情境引导是关键。例如: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个自然情境--幼儿一窝蜂地拥向活动室门口,教师适时引导幼儿学讲“开火车穿山洞,一个一个挨着走”幼儿在开火车的情境中,自然地体验并感受到一个跟着一个走的方法,又快又安全。同时,又自然地体验到日常交往中的一些简单的秩序和规则。

  二、模拟情境法的运用

  模拟情境法指创设一个可供模拟的特定情境,使幼儿产生模仿、学习的愿望和行动,激发幼儿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方法。

  教师利用幼儿思维和行动带有好模仿,重复的特点,创设模拟情境法,引导幼儿在创设情境中模仿、扮演,激发幼儿交友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运用幼儿好模仿的本能创设情境“我学动物”等。利用墙面布置中动物形象。感知与“胖胖熊”交流时声音的轻响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创设模拟的交友环境--“我和胖胖熊说话,”幼儿通过自发的模仿,体验感受和同伴交往的时候要不轻不响的说话,可以拉手、点头和小拥抱。通过此模拟,使幼儿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中,模仿良好的品行或行为习惯,以使他们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凭自己的判断和对善的喜爱去实践良好的行为。又如:通过木偶表演创设动物之间的相互交友时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场景,促使幼儿通过观察进行模仿。在观察条件下的模仿,使幼儿对与同伴交友时候的语气、动作、表情等有更深入地感知。通过此种模仿,幼儿的观察更细致了,从而也培养了他们能初步具有与同伴交友时所应有的习惯和技能。

  模拟情境法的具体运用,还应考虑到以下活动的策略:

  (一)创设动态的模拟情境

  幼儿的模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发展幼儿尝试、模仿和表现的能力,教学方法上就应该仿“真”,让幼儿模仿真实的人、物或景。同时,创设动态的模拟情境还指要通过变换时间、地点、事物等有关情况,让幼儿学习在交友过程中,运用不同的语言、表情或动作进行模仿转换的技能,并且能通过变换时间、地点等在园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迁移。

  (二)拓展幼儿想象

  模仿本身就是一种“再造现象”。教师应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模拟技能和习惯,运用联想和对比,把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新的模仿、运用。例如:通过“不倒娃娃笑了”,模仿不倒娃娃快乐的情景,“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不哭也不闹,大家哈哈笑”。同时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在遇到其它困难时想一想不倒娃娃,此时幼儿通过想象、迁移,会在新的情境中迁移以往经验,这样既拓展了幼儿的想象力,也习得和运用了相关的积极情绪和情感。

  三、艺术情境法的运用

  艺术情境法指利用文字作品所特有的艺术氛围创设意境,以审美为手段,塑造惟妙惟肖,带情感倾向性的艺术形态,激发幼儿在表达中进行艺术化再现的一种方法。

  所谓“境”指的是环境、情境、意境,而意境是艺术中的最高境界,是指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和所表现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幼儿的情绪、情感是与一定的客观环境等密切相联的,而且幼儿的情绪更易受环境的影响,所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容易激起幼儿相应的情感,从而引起幼儿良好的情感体验。艺术情境法运用的价值就在于此。但是,要让幼儿身临其境,教师还必须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帮助幼儿理解、体验。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幼儿兴趣

  幼儿参与作品学习,无论是欣赏、表演或创造,其基本进程都是心理活动进程。教师在激发幼儿感知中,有机地运用录像、幻灯、音带等电教手段,把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幼儿面前,把抽象的听觉形象与具体的视觉形象结合起来,例如:作品《大狮子和小老鼠》中运用动画片和辅助音带,在幼儿面前展现出大森林及动物的特定画面,很容易激发幼儿兴趣。

  (二)运用立体场景,激发幼儿形象感知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艺术,它是通过充满感情的艺术形象,对幼儿动之以情,感之以形。在研究中,教师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画面或直观的形象,激发幼儿的情感。如:作品“爸爸的大口袋”,通过创设一个直观的、立体的场景--教师化装成爸爸与孩子们在一起,随情节深入师生共同表演,能将幼儿带入与欣赏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内心体验和情绪,加深对父子亲情的理解。

  (三)运用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情感与思维

  问题情境是指通过形象地描述而提出问题或以活动方式设置、模拟一定环境而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与形象、情景相联系,使幼儿如临其境的逼真感。例如:在作品“小宝找朋友”中设置疑问:A)小宝找到朋友了吗?B)她找到的朋友是谁?启发幼儿积极思维,进入角色体验。

  (四)活动策略

  艺术情境法的具体运用,还应考虑以下活动的策略:

  1.兴趣激发的策略

  创设艺术情境,进行适时地情感渲染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做到:语言生动、情境形象、启发有趣。

  2.师生、同伴共情的策略

  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应与幼儿溶入同一活动情境。教师是设计者,又是引导者,而不是旁观者。幼儿需要在教师情绪感染下,产生与教师和同伴的积极体验,此时,作为教师应有双重身份。

  情境化学习模式在小班幼儿交友活动运用中一般组织流程包含:

  图2 情境化学习模式组织流程图

  (1)情境引入:根据不同的目的,可将情境创设于室内或室外,但必须形象、直观、容易构建、并且伴生动体态。创设情境方法有:自然、实物、图画、语言等。

  (2)演示启发:教师可利用自身或情境中的动感方式进行演示、启发幼儿主动参与。

  (3)观察体验:指情境作用于幼儿身上所表现出的行为、表情、情绪、言语等。

  (4)知情合一:指将情境、技能、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目标达成。

  研究发现,情境化学习模式的创设和运用能在活动过程中引起幼儿对周围事物、对同伴的直接注意并引起其积极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了幼儿交友的积极性。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演示,引起幼儿的情绪高涨和鼓舞,有利于幼儿交友动机的增强与认识的内化和强化,从而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从而在认知方面,能够理解并掌握友好的交往态度,理解并关注朋友的表现,理解什么是积极的交往行为;在情感方面,向往“有朋友真好”,感受“与朋友一起游戏”的愉悦,体验解决交往冲突后的满足感;在行为方面,能主动向同伴表示友好的交往态度,关注朋友在做什么。能够与朋友礼貌交往,解决与同伴的交往冲突等。

  四、研究中尚待思考的问题包括:

  (一)情境化学习模式并不排斥已有的教学模式的优点。

  (二)情境化学习模式中的独特情境创设不仅是教学手段,更是促使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身心发展、健康、情感形成的重要途径。

  3、在情境化学习模式的创设和组织中教师指导的随机性和教育机制如何适时地或充分地体现。

【3-6岁幼儿社会教育领域解读的论文】相关文章:

社会教育的认识论文06-01

解读《诗经》中丰富的妇女形象论文04-15

福柯思想中的异托邦解读论文04-19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精选6篇)04-30

医学图像领域中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论文04-19

殴打特殊体质致死案件的刑法学解读论文06-27

幼儿教育论文11-03

浅谈多个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解读论文(通用5篇)09-18

计算机技术在微课领域的应用浅析论文(通用24篇)04-24

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论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