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堂教学初探语文论文
随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列入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在很多方面也付诸了具体行动,尽管目前的教育改革在思想和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一些根本问题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仍尚未妥善得到解决。传统教育的不少弊端仍然像挥之不去的阴影,即便现在课堂教学出现不少新的组织形式,但绝大多数的课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忽视学生个体自主性和主动性,忽视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依然把学生仅仅作教学的客体看待,只是从教的角度出发,单纯重视直接传递、训练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和持续性,习惯提供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忽视目标及其达成方式无限多样的可能性,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负担加重,潜能得不到认真的、充分的开发,所获取的知识不全面,整体素质无法提高,影响学生的发展,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基于此种认识,我校于一九九八年正式启动“小学生主动学习”实验研究,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实践,我们在培养学生主动性,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意识,能主动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教育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开发等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并逐步确立了正式的实验研究课题“‘互动—生成’学校教育活动体系与小学生主动发展”。同时我们认为,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就必须研究一种可行的、高效的、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架起创新教育思想和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帮助师生更好地把握教育学的规律,促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为此,我们初步构建了“互动—生成”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并进行了一定探索。
一、“互动—生成”课堂教学基本流程是教学不断创新的结晶
在构建“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时,我们首先结合分析了赫尔巴特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杜威强调实践教学模式和布鲁纳的既强调知识传授又重视智力开发的教学模式等中外各类教学模式,同时针对学校“‘互动—生成’学校教育活动体系与小学生主动发展”课题实验研究,结合创新教育、主体教育和现代教学论的思考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并采取了个人建模和集体评模相结合的方式,将活动结论进行了适时反馈和交流,根据小学生年龄、认知、情感、意识等方面的特点,我们初步创设了体现“揭示问题—主动解决—引导创新”的认识过程,以及“定向—互动—生成”的基本流程:(见下图)
(一)核心思想:
“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共同投入,并相互影响、相互启发,通过教与学活动结果的撞击而闪现各种生命火花,通过不断磨合而产生各种愉悦体验,在这样的教学中不存在单向的给予,而是一种积极的多边互动和多向运动,同时从教学中许多意想不到的事件或效果中,发现一些意外涌现的价值、发掘其教育意义或成长意义,从而使学生人人都能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与生命的感悟。因此,“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以实现师生的精神价值为最高目标,学生活动质量的突现,富有人情味的教与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特点:
“互动—生成”课堂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中人、环境及其它可能性因素和现实性在因素的各种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它具有以下特点:
1、核心为“互动”与“生成”。各环节虽在连接中可产生相互之间的各种碰撞,但核心目标还是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多边活动的实践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多边活动中动手动脑,实现“互动—生成—再互动—再生成”的能动;强调互动的发展性和教育性,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获得亲身体验、实现完善自我价值的目标;结合系统论整体性原则,强调“互动”与“生成”的相互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效应。
2、寻求一种完美的教与学流程,但同时也具有无限多样性。各环节的运动既有其周期性,也有着不可预测性。
3、教学方式是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独立思考、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生成”各种相关的'能力。
4、师生关系是完全民主、平等,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做心灵上美好的精神交往,共同实现彼此的生命价值。
5、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再创造。教师可在其每一个操作程序中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表现自己富有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同时教师将具体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实现教师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再创造。
6、强调活动的同时,促进了两个转化:即教学设想→学校生活现实→学生发展现实。
二、“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初步实践
1、激趣—启发—提问
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选择的基础上,可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教师可采取启发引路、以疑激趣,创设各种视听诱导情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等方法,着重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中,教师先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中圆明园被毁前的辉煌图景,再现中国这一文化艺术的精品,使学生强烈感受到它的美,然后再播放被毁后的圆明园,并运用合成技术将两幅图景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感触,使学生产生自问:为什么会这样?带着这一总领性问题,学生步入了脑力充分激荡的学习中。
2、互练—反馈—内化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在内容上贴近生活、方式上加强游戏性、趣味性,力争让课堂中充满生活气息,充满贴近学生心灵的人情味,让学生在安全、积极向上和友好竞争的氛围中高效学习。同时为了避免课堂一味的轻松活泼,教师鼓励学生多进行自学自练、独立思考、质疑问难,重视学生的探究性、体验性学习,重视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结果后进行反馈交流。如在低年级数学的概念教学中,由于概念是现实事物的抽象概括,它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而这恰恰是低年级孩子所不具备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获取概念知识,教师运用了一些直观感知、实践操作,同时着重运用了一些游戏活动,使学习更富有趣味性。在“万以内数的认识用几个数组成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这一内容中,教师给小组四个人每人一张数字卡,做起了“合力找数”的游戏,让小组中四个人合力摆出一个最大的四位数和一个最小的四位数,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学生兴趣十分高,齐心协力的精神也得到了张扬,同时教师为了延伸学生思维发展,又用同样的方法让他们摆出三位数和两位数。学生自始至终在学习活动中都十分积极主动。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也运用了诸如拼七巧板、拼图、摆小棍、对口令、涂色、巧填数字、算24、词语句意或故事接龙、智力题问题、脑筋急转弯等益趣又益智的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应用—发展
对学生有益的学习结果(成效)使之内化,让其真正成为拥有者,能随时调用进行类似内容的学习,生成新的学习绩效,并如此循环往复。运用所知信息,促进学生发展,许多教师大多采用课堂总结和社会实践的办法,如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在引导总结后,让学生自行反馈,总结学习心得,学生梳理总结,做读书笔记,并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使学生与知识相适应的自我意识得到提升。同时教师让学生延伸课外,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开展与自身所学知识相对应的社会调查、家庭访问、自读课外书籍等活动,使学生开拓视野,培养交往素质等。又如自然课《豆芽的生长》,自然教师组织了实验活动,同时又与语文教师通力合作,不仅把豆芽生长过程的实验做了出来,还将它生长过程的变化运用自己的语言有条不紊地写了出来,这样的实验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对事物加以概括,同时也让学生素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参考书目:
①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01—208页。
②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肖明主编:《哲学原理》,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④徐辉:《创新教育的理论及其哲学、人类学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⑤湖北省石首市文昌小学:《“互动—生成”学校教育活动体系与小学生主动发展》实验研究课题,2000年6月。
【教育课堂教学初探语文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