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教育专业文艺课程机制论文

时间:2024-09-30 14:46:38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创建教育专业文艺课程机制论文

  一、高师教育专业文艺类课程教学现状

创建教育专业文艺课程机制论文

  近年来在人文素质教育和综合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情况下,众多高师院校虽也加大了包括文学和艺术等课程在内的人文学科的教学力度,但并没有真正从文艺类课程对师范生的重要作用方面来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笔者首先选取国内多所高师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上网搜集他们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发现多数院校开设的包括教育学、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特殊教育等十多个本专科层次中,其相关文艺类课程,尤其是文学类课程偏少且零散,而各类教育理论课程多,且有向精深的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以笔者为中心的课题小组,通过采访、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湖北省几所高师院校文艺类课程的教学现状,结果发现在受调查的420名不同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有43.7%的学生对现有课程中的文艺类课程设置不满意。虽然这些院校对各教育类专业学生开设了诸如音乐、美术、绘画、书法、中国传统文化等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程,但在课程的总体设置上还是明显偏重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灌输,文艺类课程相对偏少,设置不全面,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设置比例也不太合理,随意性大。就文学类课程来看,有的院校教育类专业完全没有开设文学类必修课程;有的只开设了儿童文学;有的只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或中国古代与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却忽略外国文学;有的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多达96学时。就艺术类课程来看,受调查的几所院校普遍较重视音乐、美术、绘画等课程,而对影视、戏剧和表演重视不够。笔者认为应该在高师院校各教育专业中较为全面系统地、有计划和步骤地开设文艺类专业必修课程,并且应该使它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严格地贯彻执行。尽管我们不能具体明确地规定到底应该开设多少门文艺类课程才算全面,每门课程应该开设多少学时才算合理,但是对于所有的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一些最基础的,与他们的教育专业和方向、未来的教育工作相关的文艺类课程应该全面开设,对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应该有所了解和掌握。

  二、高师教育专业文艺类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

  在高师院校各教育专业设置一个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文艺类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该课程的性质。文艺类课程应是每一个教育类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旨在向师范生“传授相关的文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文艺作品及其相关活动的欣赏、创造”[2];其次因“文艺各门类的审美特性具有一致性与相通性,它们虽采用的媒介不同(线条、色彩、声音、肢体动作等),但都是通过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以审美愉悦”[3],因此其众多课程可以“整合在审美教育的同一框架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建立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逻辑性的课程体系和系统,同时作为一门具有多元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在教学中需要汇聚多方面的力量和教学资源来共同完成。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操作:

  1.按专业区别对待

  文艺类课程虽内容丰富、类别庞杂,但据其特点我们可以简单地分为文学和艺术两大课程系列。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安排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各教育类专业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和方向的需求,课程的设置和具体安排要因学生所学的专业和方向而有所区别、调整和侧重,不是所有的教育专业学生同时开设门类、内容、学时完全相同的文艺类课程。比如儿童文学这门文学课程,对于学前、小学、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定要开设,且课时量要有所保障,但对于教育学、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中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不开设。而中外文学作品选读、书法、音乐、美术等课程应该面对所有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但课时量应该有所区别,对于艺术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相应提高音乐、美术、舞蹈、声乐、器乐、绘画、表演等课程的课时量,而小学和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可适当提高书法、绘画、演讲、朗诵等课程课时量,对于教育学、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中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可增设摄影、陶艺等艺术类选修课程同时,又需适当增加中西文化、中外文学经典赏析等必修课程的课时量,以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加深厚和广阔的知识文化背景。

  2.按年级科学设置

  类别丰富的文艺类课程,应从整体性原则出发,按年级逐年呈阶梯状系统开设。笔者建议在大学本科阶段的前三年同时开设文学和艺术类课程。具体安排如下:一年级可开设包括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书法、声乐等在内的艺术基础知识和训练课程;同时开设艺术概论、文学概论、美学概论、写作等一些文学理论和实践入门课程,当然,在向教育类专业学生介绍这些文艺基础理论时,不必像对中文和艺术专业学生那样讲得深透和具体,其主要任务是介绍文艺鉴赏的方法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二年级建议开设音乐欣赏、美术欣赏、舞蹈与形体、朗读与演讲等艺术欣赏类课程,和儿童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当代作品选读等文学类课程,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体验,艺术感受和感悟能力。三年级建议开设艺术创作提高类课程,如器乐、表演、绘画、手工等;同时开设难度稍大的外国文学作品选读、影视作品欣赏、影视文学、(儿童)文学创作等文学类课程。

  3.按课程类别灵活安排

  由于文艺类课程类别庞杂,具有多元、开放的特点,因此,在课程的具体设置安排上必须要打破原有教学的僵化模式,整合各方面的师资力量与资源,按照教学内容分阶段、由不同教学院系(如艺术学院、文学院和教育学院等)的专业教师共同授课,集体完成该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而每一个教师只负责讲授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和课程,这样在提高了各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保障了整个文艺类课程体系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在各门课程教学设置安排之前,各教学院系应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确定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重难点等,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而不能由任一个教师独断、随意安排。且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各教学院应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任课教师对原定的教学计划不可随意更改。但同时需注意的是无论由多少个教学院系、多少位教师共同授课,一定要注意既避免重复,又要相互关联贯通,同时要重视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考核的规范性。在考核过程中各教学院要相互通气,统一标准,严格要求,避免因标准不统一而导致教学和考核的混乱。

  4.按学生需求合理延伸

  在结束文艺类课程必修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教学部门可依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个人兴趣,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具有专题性质的选修课程”[4],如插花、陶艺、编织与剪纸、动画制作、戏剧表演、网络文学欣赏、诗歌欣赏与创作等,促进学生所学的文艺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加深与拓展。同时文艺类选修课程也可在第二课堂体系中,通过聘请校外专家、中小学校长、优秀骨干教师、知名艺术家和文学家举办各种讲座、报告,以及通过朗诵比赛、文艺汇演、戏剧表演、社团活动等形式展开,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隐性课堂,通过加强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通过经常开办诸如书法、美术、绘画、摄影、手工作品展览,“在不知不觉的耳濡目染之间,给学生以感染与陶冶,使学生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5]文艺类课程对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专业素养、人文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高等师范院校各教育类专业中广泛开设文艺类课程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教学改革需要。而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该课程的教学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该课程的价值和功用,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地探讨和完善。希望这项工作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未来教师的培养有所裨益。

【创建教育专业文艺课程机制论文】相关文章:

对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的论文12-08

课程改革与教育公平的论文12-11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观的重建论文11-20

课程衔接美术教育的论文11-22

小学教育专业论文11-24

浅谈课程改革的基础教育论文02-07

开放教育的微课程建设思路论文12-02

开放教育下微课程分析的论文12-02

精品开放课程现代教育论文12-04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置与实施论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