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论文(通用7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论文 篇1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越来越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全民素质的基础。而技工院校教学丰富多样,包含了许多德育内容,因此将语文教育与德育相融合是教学的主要方向。这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如何将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成为技工院校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这一背景首先阐述语文教育与教育教育的关系和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技工院校语文教育中开展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育与德育相融合的主要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
语文教育;德育;融合;关系;重要意义;问题;策略
一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语文教学中缺乏人文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具备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但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而中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际上也是社会意识教育,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德育教育的内涵和对他们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对语文教学有充分的认识,这是开展德育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全面的认识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意义
(一)语文教学在渗透德育教育中有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语文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提升学生的语文技能、利用情感教学优化语文教学效果,这也是杜宇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因此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学生为本贯彻落实德育教育,为提升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语文教育内容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实施。语文课本中设计多个方面的内容,比如爱国之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亲人之间的亲情等,这为开展德育教育奠定了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学习与德育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实现育人的主要途径。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不是主导作用而是引导作用,教师是为学生解决困惑的,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语文教育和德育教学相结合是技工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为德育教育提供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因此将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对教育学生、培养人才有重要作用。
(四)语文教育与德育相融合有利于让学生学会“真善美”首先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诚实和真诚,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世界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真诚成为当前人们缺失的基本素质。社会上虚假事例屡见不鲜,让学生学会真诚待人是当前提高社会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语文教学为学生学习真诚品质提供了条件,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抵御诱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其次,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可以让学生学会“善”,它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根本。语文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道德渎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客观地生活态度,让学生能够对他人友善。
同时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受到历史人物的熏陶,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坚强不屈、勇敢、自信、积极地优秀品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此外,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学会“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也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通过课文中涉及的各种形式的美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形成美的意识,注重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语文教育中德育教学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要求不严格。
1.对学生要求不严格。要想保证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管理学生,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足进行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语文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上,忽视对学生的管理,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
2.教师对自身要求不严格。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发挥榜样作用,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的要求自己避免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经常不守时、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甚至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爆粗口,对学生的成长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阻碍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家庭方面。目前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集中了家长全部的爱,因此他们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家长过分宠溺孩子会导致他们的思想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困难打败,而且极易产生叛逆心理。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坚守“棒下出孝子”的理念,使用暴力教育孩子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这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三)教学方法存在不足。教师首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德育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而且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一些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至于一些学生认为语文课堂枯燥无趣,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以至于没有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德育教育的效果难以保证。
四语文教育与德育相融合的主要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各项德育工作。实现语文教育与德育融合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各项德育工作,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作文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在学习写作文时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只有立意深刻才能保证作文的质量,作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意识。作文体现的是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要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为什么活着,或者想要做什么,通过思考写出自己的观点,以此教育学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
比如通过学习《孔雀东南飞》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通过学习《邓稼先》,让学生体会科学家邓稼先同祖国命运休戚与共的民族情结,执着追求、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他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事业牺牲自我的忘我精神。
综上所述,将语文教育与德育教学相融合是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的优势,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慧臣.基于微博的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模式建构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2(6).
[2]潘来宽,刘虹谷.微博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新思路[J].新课程小学,2014(2).
[3]石哲菁.古诗文诵读: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力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
[4]胡素华.小学语文德育生活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科学导报,2016(5).
[5]吴晓岚.中学语文中渗透道德教育的意义[J].品牌,2015(3).
[6]卫燕红.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2(10).
[7]黄宇佳.将德育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6):215-216+220.
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论文 篇2
摘 要:
小学语文教育与德育结合对于语文教育和德育都是重大的进步和突破。强调了小学语文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了现今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的不足,并总结了小学语文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德育;融合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本身的心智并不成熟,对事物的认知和分辨能力不足,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相应的,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学习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很强,因此,小学阶段是德育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学的教材以文章为主,在教授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的三观树立造成了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与德育结合很有必要。
将德育融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完全可行的。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将德育内容完美地融合。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等等。教学资源的广泛性也为小学语文教育融合德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现状及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重视学生的德育,在课程中始终注重德育的渗透。但在小学语文教育具体实践中,依然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语文教材与现实社会环境脱节
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而语文教材内容很难做到及时跟进社会现实,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距离。这样,在教师对教材拓展不深的时候,语文教学局限于“本”,传播的是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的纯理想化事物,与学生通过信息媒介了解的现实严重脱节。学生对这些理想化的事物产生质疑,甚至是对抗。语文课堂渗透的德育与学生熟悉的现实产生偏差,语文学科所渗透的德育尽显乏力。
(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智育
传统的应试教育对智育的片面追求使得小学语文教育重视知识教育而轻视德育。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彻底根除,实施素质教育还在路上。现今的教学评估依然重在考量学生智育水平的高低以及学校升学率的高低。在以上因素的推波助澜下,德育仍然被语文学科知识教学挤占。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产生的精英教育,使得语文教学依然被当作升学的工具。许多教师不再重视思想情感的培养,舍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和影视技巧,这使得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丧失殆尽。
(三)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方式单一
在班级授课制度下,老师的教学活动以班级为组织单位。而班级中的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其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在统一授课的环境下,教师难免会对小学生的个体特性与主体地位产生认知偏差。由于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语文德育仍是浅尝辄止。在语文德育渗透上,教师仅仅了解小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把握,观察小学生行为是否符合德育规范,而较少集中关注小学生内心情感是否发生实质改变、信念是否深化。因而在语文德育上,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的行动实践起来难度极大。
三、小学语文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方法与途径
(一)德育与小学语文课本教学融合
对小学生而言,语文课堂教学不可能是单纯的德育,德育也不可能单纯地以点到面的思维来理解。有效的方法是在知识教学中寓意德育,德育反哺知识,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有一定启发意义,如《只有一个地球》在介绍我们居住的星球的同时,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国徽》一文则既宣扬了爱国精神,又赞扬了助人为乐的品质。在讲解这些课文时有意识地强调这些美好品质,进行品德教育就能事半功倍。
(二)課堂教育与生活实践结合
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是与社会实践结合最紧密的课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离开生活。课堂教育与生活实践结合才能让学生的体会更加深刻,自身品德的塑造也就更加牢固。例如在学习有关慈母的课文时,为学生布置帮妈妈做家务的课后实践;在学习赞颂劳动者的课文时,组织学生进行对环卫工作人员的慰问活动等。
(三)通过课外阅读渗透德育内容
课外阅读也是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和鉴别能力不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并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体会其中的德育。例如,童话寓言故事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文章形式,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农夫和金鱼》《拔苗助长》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贪心是不可取的,要想有所收获就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努力。还要鼓励学生多阅读背诵一些经典古诗文,如阅读《孔融让梨》学习孔融的谦让精神,阅读《凿壁偷光》学习匡衡不畏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
(四)教师以身作则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在各方面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通过高水平的思想道德认识来积极地影响学生的言行。
小学语文教育与德育的结合不仅有效提升了小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还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应当积极探索小学语文与德育融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张顺祥.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探究[J].亚太教育,2016(26):132.
[2]董丽颖.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黑龙江科学,2018,9(4):130-131.
[3]李亚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127.
[4]龚立.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及渗透策略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5(15):322-323.
[5]程春兰.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与尝试[J].科技视界,2018(20):230-231.
[6]姜从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8):60.
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论文 篇3
摘要: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树立明确的德育目标,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本论文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切入点,对其有效性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这一策略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能有效地助力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
关键词:
初中语文;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
现代素质教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现代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现代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现代教师积极的渗透德育教育,切实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整合德育教育的意义
中学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题材的科目,在教学时需要教师能够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教学,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有效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殊性,要求教师能够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加强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由于中学生活泼好动,很难对其行为强行约束,倘若对学生强制管教,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的效果可见一斑。若教师在正式上课时,能够借助相应的德育口号,让学生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中学生日常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人文性的德育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健康的学习和成長。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
(一)将德育目标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作为语文教师,无论是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都必须要明确一个目标:“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并在此基础上,将德育教育目标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力求在提升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引领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具体来说,在实现二者教育目标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三点:首先,将学生的道德修养融入语文教学目标中,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意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道德修养,真正成为一个君子。其次,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目标中。学生正值人生的重要阶段,是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树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人生目标。最后,将学生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也是德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证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
中学语文课程的语用特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为“标杆”。教师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在德育渗透时可以避免犯“过”或者“不及”的差错,从而实现语文课本身的价值。同时,教师在备课时,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应力求简单明确,这样在渗透时才能有的放矢,张弛有度,语文训练和德育影响两手抓,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在日常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德育渗透点。教材中有些课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上,如果强行地抠取一星半点的德育因素,其意义并不大。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该文出现在初三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教学时,对孟子的政治思想和人格魅力点到即可,大肆讲解反而模糊教学重难点。作品的思想内容有固定的范围,这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认真考虑应不应该渗透德育,以及渗透多少的问题。
(三)在学生情感体验中渗透德育
德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摆脱那种单一的、说理的模式,探索形式多样,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情感体验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如,在《最后一课》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历史介绍,利用图片等素材,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与课文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沦陷的屈辱和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之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更加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可贵,激发起他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通过课外读物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育手段,而课外阅读也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学生阅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读物,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还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但是,书也有“好”、“坏”之分,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读“好”书,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通过课外阅读获得进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征等实际情况,积极的为学生推荐各种优秀的读物,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够保持阅读的兴趣,特别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有些学生喜欢阅读一些流行小说,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和学习有关的文艺理论书籍,提高学生的阅读品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书籍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避免一味的阅读情节曲折的书籍,而要阅读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获得有益的感染,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另外,积极地鼓励学生订阅各种适合其年龄段的有益书刊,促使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强自身的思想觉悟。
结束语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舞台,教师要深刻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思想内涵,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各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这一园地,把语言训练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作为语文教师,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熊媚辉.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德育问题再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8,(24):8.
[2]关亚君,刘志英.关于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的相关思考[J].吉林教育,2017,(001):130.
[3]黄鑫.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J].江西教育,2018,(30):54-55.
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论文 篇4
摘要:
素质教育是我国21世纪以来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素质教育中首要的是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语文又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育和德育在某种程度上应当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关系。
关键词:
素质教育;语文教育;德育;价值观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是我国21世纪以来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素质教育重视人的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最主要的使命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在实践中,德育与语文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共性;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语文教育是德育的载体。
一、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育中,很多题材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的民族精神,或精彩地描绘我国的壮美山河,或深刻阐释某一个道理。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着德育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德育与语文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共性。“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德育,并不是单一模式,单元化的教育模式,德育与各学科教育是相互渗透的,特别是文科类,尤其是语文教育。在语文教育中,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基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德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在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发挥语文教育内容的思想性,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育之中,通过加强现实性阅读形成反思性评述的教学模式进行德育渗透,鼓励学生在自我学习认知过程中不断反思,进而能够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构建和谐的人格体系。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就是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教学与训练之中,思想教育要有计划,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好思想教育的渗透点。
二、语文教育与德育互补发展
1.新课标下的语文学科也强调,语文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独立人格,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就需要德育进行补充,通过德育补充使学生不断形成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学生之间懂得彼此宽容谦让,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集体凝聚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班级工作有序开展,师生关系和谐,从而为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德育需要语文教育提供相应的教育素材。在德育中,需要通过大量素材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人格认知水平,而这素材恰恰又是语文教材中必备的内容。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等,都是在德育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同样,語文教育要将课本中的内容树起榜样,然后让学生进行仔细的分析,这样的教育方法同样也是德育中最为主要的途径。
3.通过教材让学生理解语文教材中道德教育的内容。在进行语文教育中,开展道德是十分重要的途径之一,在此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真情实感教育,让学生表达出一种健康向上的情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秀品质。同时,在德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提供的大量素材,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习惯,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
三、素质教育下的语文德育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德育改变了传统德育的重意识形态教育的状况,强调语文德育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尤其强调生命意识的渗透。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总结出“寓德于教、寓德于美、寓德于行、寓德于境”的语文德育原则,力求其具有实际意义。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育中,德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语文德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为核心,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民族语言的教育,承担着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运用情感教学手段,渲染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达成德育目标。
素质教育下的德育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致的,是师生共同参与与相互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语文德育要达到艺术境界就要使其不断趋于和谐,同处于一种共振的状态以大幅提高德育实效。对于语文教育来说要达到这一目标,最为重要的就是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情,把握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脉搏”和“频率”,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德育实质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和和谐共振的过程。
素质教育下的德育,要能体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要充分体现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有利于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时代活水流入语文教育之中,使语文德育在素质教育下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语文德育与价值观的形成
道德教育呼唤人格高尚的教师对学生人性的关怀,以此解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观缺失的问题。这对于构建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完善学生人格,发展学生的道德需要,树立学生道德信念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语文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价值观就是要教会学生判断认识和选择价值理念、价值范围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和方法。价值教育是一种“规范教育”,是向学生进行特定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的灌输。从本质上说,语文德育更体现为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在开放的环境里,要积极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现代教育,语文教育和德育文化的传播已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教育中德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课文教学、作业写作等方面渗透德育文化,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做人。在学校教育中,要建设优良学风和校园文化,要以课堂及其他活动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等特色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先进文化和文明时尚的感染中陶冶情操。教师要充分发挥德育在价值观养成方面的作用,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在学习中做到知行合一,修养德行,积善积德,才能不断外化于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渗透,让德育与智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此外,语文教育与德育过程中要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使它们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更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小妹.语文学科中德育的无痕渗透[J].教育科研论坛,2008.
[3]吕洋.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
[4]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论文 篇5
德育渗透,又称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借助教育载体、建构氛围熏陶、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思想、观点、作风、行为,实现教育意图的教育形式。“文道合一”是语文学科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编写进入教材的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把学科知识教学和思想德育有机地结合进行,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学科教学中也承担着德育渗透的重任,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
一、语文教师在德育渗透中的专业魅力展现
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不像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那样可以单独设置课程来开展专题学习。道德知识与语文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和道德意识的培养,穿梭在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纵横交叉于教学实践的各个部分,而这项重大的任务主要落在教师肩上。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语文教师背负着“德育”的重任,不但要进行语文学科知识的授予,还要注重课程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展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层专业魅力。
(一)教材中德育影响的设计
不管是语文知识的教学还是德育渗透,都是语文教师以教材为依托进行的。尽管现在语文教材在各地方出现的版本较多,但是其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涵盖着丰富的德育知识和思想道德内容,涉及到为人处世、人际交往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蕴含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与灵活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者,必须认真研读和挖掘教材内容,既要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的德育切入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以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作用。教师要对语文教材中隐藏着的道德要素进行深刻挖掘,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意志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1];同时要善于对教材中已有的思想道德内涵加以深究和拓展延伸。教师知晓这些思想道德内涵与教材内容中的切合度,并根据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促进学生在知识和道德两个层面上的吸收,提升德育渗透的效度。
例如,从《鸿门宴》的教学设计中,可把探讨人性的弱点设计在内,使学生在认识到人性弱点的同时,懂得为人处世的态度的重要性。《鸿门宴》刻画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既展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又表现了刘邦的圆滑性格。语文教师在讲授完内容后,可以留一节课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析,指出他们性格上的优劣。学生站在讲台上对各人物进行评论,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成功人士必备的性格特点,以及悲剧人物不讨人喜欢的性格特点。在总结完历史人物的性格优劣之后,让学生自评或者互评性格,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便于在以后改掉不足,快速成长。[2]道德内涵在教材中隐匿存在着,科学的设计与深刻的揭示,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与德育影响,在了解教材知识点的同时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二)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学习语文的过程,是领会教师把思想德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育的过程。在学生眼中,语文教师拥有着充当道德模范的魅力,他们不仅教给学生各种语文知识,还要注意情感教育和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教授语文知识文化,又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实践活动,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在德育渗透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情感打动学生,以激起学生最基本的德育认知。[3]教师可以把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科学准确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文章主题思想、分析文章主要内容、领会人物思想感情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接受德育。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最能涵盖道德的内涵与涉及道德的偏差,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增强语文教育与思想德育渗透的结合。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策划一些特别活动,比如角色扮演、正反辩论、社区调查等来贯彻道德知识的渗透,指导学生认识到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思想感情、价值信念、人生哲理、行为规范,甚至日常生活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思想性。这些形式多样、目的性强的方式可以避免语文课单一地传授知识的单调无趣,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表达自己观点的积极性,从而使其更好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
(三)德育教育内化的指导
学生德育的内化是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明确任何德育的实施都必须要有学生的自我建构,道德和思想必须要通过“内化”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追求。在德育渗透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他们内在的世界,并进行正确的指导。[4]比如,低年级可偏重日常的行为规范和礼貌用语;高年级可在学生涉及大量德育的`基础上,增强其对价值观、社会心态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正确认识。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含有语文内涵与德育相结合的课外读物。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网站或者电视节目,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吸收道德知识。此外,教师可以策划相关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感受道德文化的深刻内涵并深入领会,增强道德意识。
二、促使语文教师多层专业魅力展现的策略建构
(一)增强道德意识
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是有效实施德育渗透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进自身思想意識,要深刻了解道德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重视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教师不能盲目跟风地进行德育渗透,而忽视语文教育内容与道德文化知识的最佳切合度,应该拥有德育合理科学渗透的思想,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能体会和学习到学科知识和思想德育的有机结合,又能领会到语文教师的独特专业魅力。教师要有道德自觉意识,从提升道德的角度讲授语言,有意识地将传统道德文化知识和现代道德文化进行融合,促进学生对道德进行自我觉解,并形成自主道德行为的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达到的主体自律、自由自觉的道德境界。[5]教师还要重视激发学生对语文中德育渗透的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对良好的道德行为有初步的认知;在较高年级,应注重陶冶学生的道德情趣,增强学生道德认知的能力。此外,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良好心理态度、正确价值观等的塑造和培养,拓展他们对道德知识和语文本质的内涵知识的接受程度,进而在道德认知中受益。
(二)提升道德修养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德育是缺乏稳定系统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来源于教材渗透、课堂学习、社会经历及教师指导,对此,语文教师的道德修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教师不但要遵从传授知识这一根本目的,还要为学生创造道德学习情境和“社会道德”氛围。为了确保德育渗透的有效顺利实行,教师自身也要扎实语文知识、留心社会情况、提升自身修养等,进而能够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形象,展现语文教师的专业魅力。除此之外,教師扎实的语文教育技能、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也不可或缺,这样有助于传授语文知识和进行德育渗透。
(三)遵从渗透原理
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似乎散乱地贯穿在教学的各个部分,但是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内在关联,这要求教师遵循相关原则,即科学性和连续性两个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学中所渗透的德育内容及方法应该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一方面要符合课程实际,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连续性原则的实施,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按照设定的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增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意识,把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自己份内事,以保持渗透德育的连续性。教师渗透的道德知识要坚持以贴近生活为主,使德育与语文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避免道德知识过多过难而使学生难以准确领会与正确运用。所渗透的道德知识和语文内容的融合性也不能忽视,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选择实用性和生活性的道德知识进行渗透,不可把道德知识简单地看作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课堂上无的放矢地大量渗透,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零碎与不切实际。
参考文献:
[1]颜筠.“化知为德”: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D].湖北大学,2012.
[2]梁桂平.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德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07:75.
[3]刘燕.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D].陕西师范大学,2015.
[4]任晓萌.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4
[5]白臣.道德自觉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4.
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论文 篇6
【内容摘要】
德育靠生搬硬套的说教是无用的,而在知识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德育教育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需要教师将知识点教学与德育内容巧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统一的目的。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养成好习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三个方面讲述了中学语文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一些思考,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
中学语文;环保意识;良好习惯;优秀品质
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还是对于课堂知识的讲解,教师对于这堂课为什么要选用这篇文章的原因却没有告诉学生。中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教材的选取是经过层层筛选的,这些课本上的文章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签:传播正能量。但如何将课本深层次的内容与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师所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需要教师将知识点教学与德育内容巧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统一的目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学语文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一些思考。
一、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人,他们的环保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甚至人类的未来。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的时候,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文章内容所说的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但教师在将这些教学完全后,还需要给学生灌输如何敬畏自然。这时候,就涉及到一个环保意识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向学生展示人类破坏环境的丑陋一面,让学生看看每一次台风过后,海边的场景,通过视频、图片的了解,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迫在眉睫。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能够给他们一定的德育教育,德育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就是加强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中学语文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养成好习惯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文言文与古诗词需要背诵,学生往往对于文言文与古诗词的背诵头痛的很。例如在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汉乐府《长歌行》时候,常常发现学生对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句耳熟能详的句子非常的熟悉,也能朗朗上口,但问到他们这首诗前面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就明显的十分陌生。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早晨在早读时候进行背诵,这样,学生对于前面的一两句就更加容易的记住。又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时候,学生同样对于这首词的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熟悉,但让要求他们背诵全文时候,学生就显得非常的局促。这时候,教师让学生回想一下每年家里团圆时候、自己想亲人的时候的感觉,在这样的氛围下,再让学生进行被动,就能够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背诵也就相对简单。
习惯是兴趣的养成,是兴趣的另一个体现,教师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于古诗词感兴趣,对于文言文不在觉得害怕时候,教师可以让古诗词与文言文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在骑自行车的来学校的路上,都能够大声的背诵古诗词,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检测出他们对于哪些背诵不够深刻的地方。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环。
三、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如果你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发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其实有大量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如教学古诗《过零丁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文天祥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来鼓励学生也要向诗人一样对于祖国的热爱;如在教学余光中《乡愁》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乡愁的由来,给他们讲述台湾的过去与现在,让他们明白台湾是祖国的一份子,台湾的回归是必然的,是任何人都不能阻止的,正如作者说的“乡愁是一张邮票,你在这头,我在那头”通过对于《鄉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荣辱观,让他们明白国家的荣辱与自己息息相关,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我们时刻要记住曾经的苦难,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候,教师给予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从文字的表明教学,更要让学生挖掘这篇文章更深层的含义。教师要通过诗人在落魄的时候,不忘忧心国家大事引出更深层的含义“位卑未敢忘忧国”,让学生明白,对于国家的思考、对于国家的贡献不是只有当官的人才要去思考,很多人也许都会默默无闻,但这不影响他们对于国家的热爱,从而培养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品质……
结语
中学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把这些蕴含在语文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以教材为载体,结合教学过程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其他德育活动所达不到的。
【参考文献】
[1]孙迎福.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9):151.
[2]仲乃霞.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甘肃教育,2019(10):108.
[3]王晓玲.德育教育如何融入初中语文教学[J].文教资料,2019(10):66-67.
[4]马晓红.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开展的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2):142.
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论文 篇7
摘要:
当前,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全面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德育已成为全面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指导思想。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培养。德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高专院校,必须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全面重视。
关键词:
技工;语文;德育渗透
道德素质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人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中职教学中,德育教育自然要受到教师、学生等方面的重视。
一、目前技校语文教育德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缺少具体分析
要想在技校语文教育中加强德育,教师就必须对语文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了解两者结合的要点和具体衔接点,要让德育在语文教育中潜移默化的融入,不能让两者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割裂。但是,不少技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很多教师不能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没有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无法顺利的开展语文和德育教学工作。同时,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语文和德育内容进行详细、科学的分析,没有制定合适的融入方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落后,这就导致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实施受到了阻碍。
(二)教学模式滞后
在技校语文教育中融入德育,需要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来达到教学目的,但是,教育环境和教学目标的变化导致了教学模式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随着教学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当前很多技校德育和语文教学模式都存在与实际环境不符的情况,教学方式以课堂知识讲解为主,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也会让学生对教学工作失去兴趣,更加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二、加强技校语文教育中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解读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思想道德情感和精神文化内涵的具体内容,这就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也为德育和语文教学内容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之前,教师应对语文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寻找两者结合的要点,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只有如此,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才能让两者实现有效融合。同时,德育和语文教育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德育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教学内容,体会文本内容之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而语文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还有各个不同時代背景下,具备先进思想的先进人物的精神品格等,也会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影响,这也是德育和语文教学工作融合的重点。比如,贾平凹的《我不是一个好儿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也不过于此。爱是相互的,只有被爱而不去爱只能说明我们不成熟甚至没有健全的人格。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和父母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父母、孩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关爱父母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
(二)改进教学模式
在技校语文教育中开展德育,需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学习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和技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优化教学模式,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语文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详细介绍文本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知识,让学生在阅读、学习文本内容的过程中,体会优秀人物的思想品格和人格魅力,让学生接受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都受到积极影响,只有如此,才能逐步落实德育教学的目的。
比如,在《庄子.庖丁解牛》一文中,庄子以刀喻人,以牛体组织喻复杂的社会,以刀解牛喻人在社会上处世。庄子认为,人应当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道路,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受到伤害。该成语形象地说明了,人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灵活运用,就能从必然中解放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在反复实践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掌握方法,而不是盲目重复。另一方面,在新媒体广泛应用于教学工作的当下,技校教师应将新媒体技术和具体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更加直观的体验,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国长期对技校教育重视不足,技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有限,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方面,人文教育和德育工作不受重视,这就导致语文和德育教师不能获得有利资源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因此,学校领导应逐步提升教师的待遇,聘请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并对现有教师加强培训,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形象。同时,教师自己也应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一言一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此外,学校还要加大班主任队伍建设,让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而班主任需要对学生起到思想引领和指导的作用,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工作、组织班级活动时,需要将德育工作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
三、结语
在当前的技工院校中,由于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职教学本身特有的教学模式,语文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作用。因此,技工院校应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此外,语文教育需要强化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将阅读、写作等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融入到语文教育内容之中。
参考文献:
[1]谷伟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交际,2014(10):174.
[2]李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功能[J].科学咨询,2010(23).
【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论文(通用7篇)】相关文章:
阳光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的融合研究论文11-04
幼儿教育中游戏与音乐的融合论文10-20
美育与高中音乐教育的融合论文09-18
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教学论文08-23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论文03-15
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途径论文09-29
高职语文与校园文化融合研究论文02-26
民族民间音乐与幼儿教育的融合论文10-20
物理教学与德育研究教育教学论文07-31
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教育的融合问题研究论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