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技能人才界定与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理论透视论文
摘要:高技能人才具有一般技能人才所不具备的精湛技艺以及解决复杂性、关键性和超常规实际操作难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不只是动作反复训练使然,更重要的是心智技能创造活动的结果。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体现三个维度:理论教学应具有一定的厚度;实训教学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高度;专业口径应具有一定的幅度。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属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级层次,其培养目标定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然而,高技能人才“高”在何处?探讨这个问题,既关系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级定位,也关系到其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高技能人才之界定
从逻辑上讲,高技能人才是相对于一般技能人才而言的,属于技能型人才中层级较高的部分。为了揭示高技能人才高在何处,在此首先探讨一下技能与技能人才的规定性。
(一)技能与技能人才
关于技能的定义通常有三种说法:
(1)技能是通过训练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随意运动方式,是有意识活动中近乎自动化、完美化的动作系列;
(2)技能是指人的心智活动、身体动作、情感表达、社会交往、学习工作等因素综合应用的能力;
(3)技能是指主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从以上三种不同说法可以看出:技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训练而形成的;技能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动作近乎自动化、完善化;技能具有复合性、多元性和综合性。
技能的生理机制是由于在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神经细胞之间形成了牢固的“联系”系统,只要在一定任务信号刺激作用下,一系列的动作便可以有序地、自动地产生出来,形成动作“无意识”。因此,技能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融合体。前者主要指生理解剖素质,如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后者主要指学习、训练和习得。至此,可以对“技能”给出一个描述性定义:技能就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学习、训练和习得而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特定活动方式。
按其性质和特点,技能可分为操作性和心智性两种:
(1)操作技能是借助于骨骼肌肉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在动作中形成和实现的。例如演奏、绘画、体操、操纵机器等。操作技能的形成和掌握是外在规则和行为模式通过人体内化运动的结果。
(2)心智技能主要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解决问题的认识活动方式,以其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为本质特征。心智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感知技能和思维技能。感知技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和联系的认知活动方式;思维技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的认知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上看,前者主要表现为外显的骨骼肌肉操作活动,后者主要表现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但是,在现实中二者又密切交融在一起。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是操作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的组成成分;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的最初依据,也是心智活动的经常体现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时,人总是手脑并用的,既需要心智技能,也需要操作技能。人们只能从相对意义上根据某种活动的主导成分来确定它是属于操作技能还是心智技能。
人是技能的能动载体,自然拥有技能的人也就是技能人才。故所谓技能人才,就是通过学习、训练和习得掌握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或二者合体),对技术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和物化,使其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或服务,并对产品或服务能够进行适时提升的高素质劳动者。从岗位特点看,他们主要分布在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
(二)高技能人才“高”在何处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技能客观存在着高低层级之分。“技能有初级和高级之分,熟练即高级技能,无论是初级技能还是高级技能都是对知识的应用”。在心理学视角下,高技能人才的行为特征是一种在对陈述性知识“应知”基础上,能有意识地调节、修正熟练动作的智能性行为,即高技能人才不是简单地具有经验性技能的熟练操作工,而是同时具备一定技术和工艺方面的创新能力。因此,从本质上看,高技能人才之“高”,绝不仅体现在技能熟练程度之“高”,更多地体现在质上构成要素是高素质、高层级的。由于高技能总是在人的职业活动中通过职业能力体现出来的,因此,这里借助职业能力等级划分对高技能人才“高”在何处作一具体探讨。
在国际上,通常把职业能力区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初级、中级、高级等。这里以英国五级职业标准等级为例作一分析。
一级标准:具有在一定范围内从事常规的、可预测的工作活动的能力;相应职务为半熟练工。
二级标准:具有在较大范围和变化条件下从事一些复杂的、非常规的工作活动的能力。负有一定的职责和自主权,并能与工作群体中其他成员进行合作;相应职务为熟练工。
三级标准:具有在广泛领域从事各种复杂多变的、非常规的工作活动的能力。负有相当的责任和自主权,经常需要对他人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相应职务为技术员、技工、初级管理员。
四级标准:具有在广泛领域从事技术复杂、专业性强、条件多变的工作活动的能力。负有很大的个人责任和自主权,通常需要对他人的工作和资源的分配负责;相应职务为工程师、高级技术员、高级技工、中级管理人员。
五级标准:具有在广泛的、通常是不可预见的条件下独立运用基本原理和复杂技术的能力。负有极大的个人自主权,经常对他人的工作和重要资源分配负有重大责任,并有个人独立分析、决断、设计、规划实施和评估工作结果的能力;相应职务为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中、高级管理人员。
从以上职业能力层级差异变化中可以看出如下规律:层级高低与技能的熟练程度、工作范围、适应岗位、技术复杂性、心智技能的比重以及协调组织能力成正比;与工作的基础性、基层性、操作技能的比重成反比。换句话说,随着职业能力层级的提高,不仅技能的熟练程度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工作的预见性和感知范围越来越大,适应不同岗位的迁移能力越来越强,技能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心智技能的依赖性越来越重。如果按照当下学术型、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金字塔式来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坐标定位应是:在类别上属于技能型人才,但位居其序列层级的上端,上限接近工程型人才,与其他人才在智能结构上具有相当的重叠性。
据此,我们可以把高技能人才界定为:具有一般技能人才所不具备的精湛技艺以及解决复杂性、关键性和超常规实际操作难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不只是动作反复训练使然,更重要的是心智技能创造活动的结果。其动手能力不再只是传统的“手艺”、“绝活”,而更多的是利用心智技能的创造性活动,是现代技术和经验技术的整合、动脑和动手能力的整合。根据西方劳动力结构的演变历程,有学者引用“灰领”这一概念,描述和界定这一新的、发展中的高技能群体,认为他们是介于“白领”(决策层)和“蓝领”(操作层)之间的中间层“灰领”。有人称这些既能动脑又能动手,还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型技能人才为“银领”人才。“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银领’。”其人才特征具有应用性、手脑并用、技能强和素养高等特点。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理论透视
(一)理论教学应具有一定的厚度
相对于中职教育而言,高职教育应突出人才的理论素养,这是由高技能人才的素质特征决定的。在现实职业活动中,高技能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活动方式更多地倚重心智技能的发挥。现代生产装备的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需要操作人员具备更加高超的动手能力,这种动手能力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手艺”、“绝活”,而更多地是利用心智技能的创造性活动。其“行为特征不再是简单的只需经验性技能的熟练操作,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高超的生产技艺和技巧,担负着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任务;不仅要具备运用交叉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而且具备一定的技术和工艺研发创新能力。”高技能人才属于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具备较宽厚的理论基础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因此,高职课程建设应该对“知识够用为度”原则有正确的、全面的和辩证的理解,切忌狭隘而偏颇。因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毕竟与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毕业生除能立即上岗工作之外,还应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应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也就是说,“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实训教学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高度
在实训课程设计上,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对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进行管理和评估,以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帮助他们直接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实战性能力,包含在工作范围和职业环境内,劳动者将自身的技术、知识和技能转换运用到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中的能力,包括组织、计划和创新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还包括个人在工作环境中与上级、同事、客户之间相处的能力,因而更具有实战性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实际意义。为此,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使高职的实践教学有正确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超越中职教育“再造性技能”培养层面,重在发展高职生的“创造性技能”和“智力性技能”“对于高层次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来说,智力技能的价值显然要高于动作技能。对于技能的选择,高职应提高创造性智力技能的比重,而削减再造性智力技能的训练时间,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专业口径应具有一定的幅度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要求具有二律背反性。一方面,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朝着纵深方向发展,要求从业者更加专业化、专门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同时,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产生和运用,对一线管理者、生产者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技能人才应该具有宽厚的基础以适应未来岗位变化和提升,具有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口径既不能像中职教育那样窄,也不能像普通本科教育那样宽,要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一定专业的产业技术背景出发,设置口径宽窄适度,兼具现实性、针对性、方向性和前瞻性,为学生构建起宽厚扎实且结构合理的专业结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以应对技术变化,为进入一个需要继续学习的工作环境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徐浩。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创新及课程结构设置与职业指导实务全书[M]。长春: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1079。
[3]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4]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455,451。
[5]耿献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6]邓泽民,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02,(20)。
【高技能人才界定与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理论透视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高职药品营销与管理的课程论文06-24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07-29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精选11篇)05-26
水务管理局建设资金管理论文05-27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07-23
珠算的文化透视和科学思考论文05-16
浅析高职学生特点及管理方式教育论文05-07
浅谈建设工程资料管理论文(通用7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