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析师范教育急需培养的专业能力的论文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任务已不再是“教教材”。在新课改所倡导的“课程即教师”理念的影响下,课程生成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的重要教学能力,而这一能力又集中体现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已成为师范教育急需培养的专业能力。但目前这一能力的培养在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尚未得到充分的表现。因此,加强对师范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培养,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能力培养师范教育
课程资源是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重要概念,课程资源决定着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效能与水平以及课程目标实现的范围与水平。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又取决于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所应具备的一种核心的专业能力,这也是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在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比例过小,实践课程的比例则更小,师范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尚未得到重视,直接影响了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因此,师范院校必须将师范生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的合格师资。
一、新课改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的不足之处
在传统的课程语境中,课程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师仅仅是课程的传授者,只要能忠于教学大纲,按教材的内容备课,完成知识的传授,就是一个好教师。课程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的过程。师范院校也把钻研教材和分析教材的能力作为师范生的重要专业能力来培养。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即教师”,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整合者。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唤醒、拓展、修正教师的课程意识,培养教师的课程生成能力。课程生成能力的内核则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教师必须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创设和生成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而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其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和课程目标的达成。由此可见,在教师的诸多专业能力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已成为一种核心的能力。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院校,理应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近年来,各师范院校根据这一要求不断调整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加强了对师范生进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教材的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师范院校学生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仍有待提高,他们在教育实习等教学实践中不能有效地创设课程,“用教参,教教材”的现象仍极为普遍。课本和教参基本上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甚至这些课程资源未经过开发和加工就“照本宣科”地直接变成了课程内容。他们仍然将课程资源限制在课本、教参的范围内,不但忽略了教学对象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课程资源的有机构成成分,也忽略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感受、价值观等个人知识。他们仍然只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不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因此,师范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改前相比,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师范生缺乏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和能力,这说明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还存在缺陷。虽然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了新课程理念的培训,但这些理念仅仅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还未内化为师范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自然也就不能转化为他们的教学行为和自觉行动。此外,师范院校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组织能力、教材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对于现代教学能力的培养也大多聚焦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上,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得到重视和落实。因此,如何有效指导师范生将新课改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在“课程即教师”的理念中,组织创设课程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的重要教学能力之一,而这一能力又集中体现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因此对师范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培养和能力培养,是我国教师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提高师范生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对策
(一)培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主导,要具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首先需要教师树立新的理念。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他们如果只是一般性地了解课程资源知识是不够的,而是必须要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有深刻的认识,获得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思想动力。一方面要认识到课程资源利用开发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学会开发利用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各种课程资源的教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只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能使学生得到发展,它可以给学生提供课本和教辅资料所无法提供的信息,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有利于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提倡课程实施的“生成取向”
教师创生课程实质上就是对各种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也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够将课程资源整合、生成为课程内容,并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是课程实施者即教师的课程实施取向,课程实施取向决定着课程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传统的课程实施取向是一种“忠实取向”,课程实施忠实于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是不能进入课程实施的,因此教师不需要具备课程开发利用的意识和能力。新的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实施取向是一种“生成取向”,认为课程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创造的,课程内容是由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系统的间接知识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某些直接经验组成的。这种取向呼唤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期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只有把自己和学生的经验、智慧、理解、感受、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资源以及学生应掌握的学科知识与基本技能融入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生成取向的课程实施。
以语文教学为例,新课程语文教科书大多以主题组织单元,因此以主题为线索和依托,创设和生成课程就成为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主题单元的“主题”并非单元内某一选文的主题,也不是单元内所有选文的共同主题,它是一种立足于语文实践活动的课程活动主题。应该说,教科书的主题单元只提供了部分课程资源或者说只提供了课程的部分内容,教师如果采用“忠实取向”,只着眼于语文教科书或者教科书中的知识点,那就等于没有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也就无法达成课程目标。而教师如果采用“生成取向”,在备课和教学时就应以“主题”为线索,以主题单元为依托,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以及可链接的课外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元整体备课和教学。这样才是真正地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在教学实习中,一些实习生只注重单元内选文的教学,而很少关注单元内的其他内容和语文活动,测试内容往往也只限于选文的范围。他们仍被传统的由“课文”和“课后练习”组成的教材结构所束缚着,这与“以主题带活动,以活动促发展”的主题单元的设计思路是相冲突的。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赋予了教师灵活使用教科书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的权力,教师应该充分用好这项权力。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甄别教科书优劣的能力以及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师范院校的学生接受了长时间的中小学教育,再加上高校的课堂学习也多为“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其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也大多是“忠实取向”,因此,改变他们的这一价值取向是非常关键的。在对师范生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培训时,应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对师范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培训和训练,以提高师范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提高师范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特别应结合学科教学论的学习,加强对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通过分析优秀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在课堂上除了要有教材知识外,还应该有教师的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这三种知识来源于三种基本的素材性资源。通过让师范生分析教材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在课堂教学案例中的呈现、比例以及交融等情况,使他们切实体会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此外,还可以让师范生分析新课改前的课堂教学案例,让他们通过对比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学习和吸收,因而教材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的个人知识,几乎没有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材知识的比例相对减少,教师的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比例增大,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热情。教师已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课程和教材的积极创建者。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的具体性和生动性,可以增强师范生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体验与认同,强化他们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也能对培养他们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要求学生在教育实习中撰写教学备忘录和教学反思录
在师范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在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和教学见习等日常的教师教育课程中有意识地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该特别重视在教育实习这一最重要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中强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培养。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基础教育现场的具体情境中了解基础教育现实,参与教育实践,并尝试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从而培养他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加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识的重要活动。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一直十分重视备课与试讲环节,其中备课就是备课文,试讲就是讲课文,师范生往往围绕教材广泛搜集资料,反复修改教案,从不敢超越教材,实习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此外,以往的教育实习更多关注的是教法,也就是如何更好地掌握教学技能与教学技术,这实际上就是把教育实习变成了一种技术操作,造成了对实习教师的课程意识、角色和行为要求的严重错位。
教育实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阶段,对师范生课程意识、课程角色和课程行为的形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师范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教育实习评价应特别注重对实习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的考核,以强化他们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提高他们开发利用课程的能力。为了强化师范生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必须改变过去让师范生在实习前就开始备课、写教案的惯例,而是首先让师范生撰写教学备忘录。师范生在没有到实习学校之前所写的“教案”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教案,此时他们并不了解学生和课堂的情况。写教学备忘录就是师范生将备课中的所感所得进行记录和整理。这一阶段的教学备忘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师范生本人对实习课文的个性化解读,要求师范生完全依靠自己的阅读,与作者“对话”,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二是“教参”对实习课文分析的解读,要求师范生阅读“教参”,与编者“对话”,写出自己对“教参”的分析;三是对其他有关资料的摘抄与索引,也就是要求师范生进一步拓宽视野,关注课本和“教参”之外的知识。在进入实习学校后,则要求实习生完成教学备忘录的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所有方法和形式都应当服从于一个既定的目的:判明他们的实际学习可能性”。②要求实习生把教学对象分成优秀学生、平均程度学生、学习困难学生三类来研究,并分析不同类别的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的准备状态,充分发掘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让实习生撰写教学备忘录的目的在于,既要求实习生把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教学的主要依据,又要促使实习生超越教材,形成一种开放的态度,积极发掘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将教师和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性资源纳入备课的视野,做到活用教材。在实习生完成教学备忘录各项内容的基础上,还应要求实习生从教学备忘录的各方面内容的关系中寻找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并将此作为自己实习的教学起点,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完成教案的撰写。在实习生撰写教案的过程中,要求他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由教材知识、个人知识和预设的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三方面组成。这就不仅提高了实习生的课程实施设计的针对性,而且调动了多方面的课程资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备忘录是一种宏观的备课记录,它不仅为教案这种微观备课记录的撰写提供了大量的资料,而且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更多的预设,为课堂教学的灵活生成准备了充分的课程资源。事实证明,教学备忘录的撰写能够使实习生在上课时更加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在对实习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同样应将课程开发利用能力作为重要的评课指标,要充分肯定实习生利用资源生成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肯定能有效促进实习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提高。在每次实习教学完成后,还要要求实习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录。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是实践的反思者,这也是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让实习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录,就是要让他们在入职之初就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能做到认真撰写教案的教师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教师,而能做到认真写教学反思的教师则很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录是教育思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帮助教师梳理教育理论,积累和形成实践性知识,生成教育实践智慧。实习教师在撰写教学反思录时,要重点反思自己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如何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生课程的,检查自己的课程生成能力是否得到了体现、是如何体现的、体现的程度如何。此外还要通过实习交流共享大家的反思成果。
总而言之,师范院校要依据新课改的理念反思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努力改进教师教育课程,寻找有效的教师教育方法,努力增强师范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使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这一新的课程理念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和书本上的理论,而应使这一理念初步转化成为师范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一部分,使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成为他们自觉的意识和教学行为。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析师范教育急需培养的专业能力的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10-11
简析新课程理念下对师范生评课能力的培养07-29
浅谈物理错题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09-09
构建舞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新方式论文06-18
基于能力培养的物理教学论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