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下思政教育品牌培育分析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就是根据当今数字化环境的特点,结合现有资源,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因素,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亮出特色,打造学生接纳和喜爱、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项目。江苏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针对数字化生存时代的特征和90后大学生的特点,实施了“常青藤”学长制,创立了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和品牌。
一、“常青藤”学长制的产生背景
1、基于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的需求计算机网络的发达带来的QQ、飞信、人人、微博、微信、陌陌等多种软媒体的无限蔓延,昭示着我们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生存环境对当代大学生在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分制的推行,使得以班级为纽带的联系逐渐淡化,学生之间缺乏一个特别稳固的团队形式来组织,渐趋松散,再加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使得学生工作在突然间陷入被动局面,有些地方还出现了“真空”状态,迫切需要新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弥补。数字化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网络的显性和隐性方式积极“营造显隐结合、以隐为主的宽松、自由与自主氛围,通过感人情境、优美艺术、多样语言与多彩活动等教育信息依托、渗透、潜藏到网络信息中”①。如何通过树立品牌进一步创新数字化环境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促进数字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为当前高校一线的学生工作者———高校辅导员面临最严峻、思考最深刻的问题。
2、基于国内外学长制实施的实践经验“学长制”(英文为“StudentMentoringScheme”简称“SMS”)是在国际上和港澳台地区普遍推行的一种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指在高年级学生中挑选政治觉悟高、成绩优秀、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高年级学生,经过培训,对新生开展帮扶、指导、教育,引导和帮助新生尽快地度过入学适应期的一种管理模式②。早在15世纪,英国的伊顿公学就出现了学长辅导制度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长辅导制度在学业、心理、生活和社会实践都已经发展的很成熟。日本早稻田大学将学长制纳入学分,西澳大利亚大学的学长制作为新生始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这项计划于1998年试行于香港城市大学,现已在香港各大、中学校广泛应用。近年来,内地的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等几十所高校陆续启动了此项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基于当前学生工作多元化的思考学生管理工作的事务性越来越复杂,如何将繁杂的事务条理化、规范化、清晰化也成为学生工作管理者思考的话题。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结合数字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品牌意识,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寻求新方法,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范式。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往往较难很快地改观其在高中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型、自我型心理状态。高校实施学分制,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部分课程,选择过怎样的大学生活。但这种选择有可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如果对于新生有了较为贴切和细致地指导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是光靠辅导员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为此,江苏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专门成立了学长计划项目组,团队成员深入学习调研了国内外学长制的实施概况,实际调查了我院新生的需求状态,从理论上探讨了学长制的可行性,并于2009年在实践中实施“常青藤”学长制。“常青藤”寓意朝气与蓬勃,积极与向上。同时,美国的常青藤高校是顶尖名校的代名词,常青藤高校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给学长制冠以“常青藤”,便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们乐于接受和印象深刻,进而打造基层学生工作的品牌。
二、“常青藤”学长制的实施和模式构建
1、“常青藤”学长制的实施与运行“常青藤”学长计划是由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策划、组织,选拔和培训一批高年级学长,组成“常青藤”学长队伍,通过构建1位学长辅导4-5位新生的学生互助网络。从大二、大三年级中选拔各方面表现优秀或有所特长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辅导低年级同学,从而使同学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度过大学时光。“常青藤”学长团队由不同专业、不同班级,或者学习成绩优异,或者专业上学有所长,或者科研成果丰硕,或者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等几方面或者某方面突出的高年级学生组成。学长人选的产生经过自主报名、上一届学长推荐、班级推荐和综合确定四个步骤,学长入选后进行统一培训才正式和新生见面。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管理好你的辅导队伍、建立密切良好的关系等。第一学期末提交“常青藤”学长工作总结和“常青藤”学长意见反馈表,通过学长自评、被辅导同学评测和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测评等几个方面进行学长工作的中期考核,督促做好第二学期工作。第二学期5月份,面向全院大一、大二、大三招聘下一届学长。
2、学长制实施存在的问题“常青藤”学长制自实施以来,选拔了57位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同学,通过各种方式与新同学建立了良好的互助关系,不仅在专业学习上给予了悉心的帮助与指导,也与他们在生活上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由于时间上的相对不宽裕,对于学长的各种培训不够充分,“常青藤”学长们对工作不够熟悉,也凸显了一些问题:(1)学习活动开展较少。有的学长因专业赛事多、学生干部事务多等,而与学弟学妹们日常面对面交流较少,专门的学习活动开展也较少,这使得“常青藤”学长计划的开展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2)生活中交流不够多。一些学长在提供学习上指导的同时忽略了对学弟学妹们生活以及心理动态上的关注。对新同学们的指导应渗透于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的用心去倾听去关注他们才会使交流互动更有意义。(3)在辅导低年级同学时耐心不足。也存在极个别的学长,忙于自己的事情多,辅导学弟学妹耐心不足的现象,这一点对于新一届学长的遴选起到了借鉴作用。新同学们对大学的学习生活都相对陌生,作为一个过来人,应对他们保持以真诚及耐心,这也成为了日后遴选学长的最重要条件。
3、“常青藤”学长制实施模式的构建结合半年的学长制的实践,学长计划项目组对调查条款进行了修订,大量地搜集了学长及被辅导的低年级新生对于此项制度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调整了学长计划的相关活动安排、制度要求,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长从遴选到考核的所有流程。体制上的健全和制度上的严格,使学长制开始从稚嫩走向成熟。为了便于学长团队的管理,缓解学院学生工作人员的压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设立了学长事务委员会,来专门负责“常青藤”学长计划的具体实施工作。学长事务委员会和年级事务委员会、专业事务委员会平行,同时隶属于院学生会,总体负责“常青藤”学长制的实施,从事相关计划、规则的制定,遴选学长及部署培训事宜,并且对学长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新生可以通过反馈机制对自己学长的辅导情况进行反馈,通过考核机制对学长进行测评。学长要帮助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各个阶段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消除心理上的困惑与恐惧,使大学生活更加充实而多彩,也为今后的人生之路做好前期的积淀和准备。学长遇到辅导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及时与学长事务委员会联系寻求帮助,同时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为低年级同学服务。结合90后大学生数字化生存状态下的特点,我们搭建了“常青藤”学长的网络交流平台。“常青藤”学长QQ群,主要用于即时的通知和在线的交流;“常青藤”学长博客,主要用于适时的、定期的交流,是不同专业小组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小组间交流的平台,是资料保存和非在线交流的载体。老师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监督和指导学长的工作。同时也向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公开网络交流平台,使更多的人关注“常青藤”学长,评价学长的工作,不断地激发学长的工作热情和内在的动力。
三、“常青藤”学长制运行的意义分析
1、1:6:261还是1:51:261?以2011级新生为例,2010级新生共6个班级261人,一个班级配一个辅导员,比例是1:6:261;一个班级配一个研究生辅导员助理,是1:12:260;而学长制实施后,比例变成1:51:260。也就是,学院层面只需要做好51位学长的工作,就可以宏观上把握261位新生的动态;对于新生而言,以前50多人“共享”一位老师,而现在4到5人小组就有一位学长兼入学导师,可以从思想引导、人际协调、学业指导、心理辅导、恋爱沟通、习惯改变、压力释放、困惑交流等若干个方面得到“事无巨细”的指导。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把一些工作交给助理和学长,自己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理论研究的素养。
2、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自助助人,共同提高”是“常青藤”学长计划的理念。学长制不仅能让新生受益,成为新生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而且对高年级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大有益处。首先,大一新同学无疑是常青藤学长计划最大的受益人。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学习和生活原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适应,而现在因为有了学长的指导和帮助,大大缩短了大家适应的时间,很快进入大学生的角色,让他们觉得到了一个新环境仍然有个很好的依托,有人能够很好的指导并帮助解决他们刚入学时所遇到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也更有效地帮助大家整合利用学校的资源,获得更好的途径来了解学校学院的基本情况和现实状况。同时,在“常青藤”学长计划的长效机制下,新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依然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帮助。其次,虽然这个体系是以服务新生为主,但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成为学长的经历也是宝贵财富。它是高年级学生角色转换和角色扮演的一种良好模式,“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只有真正“当家”时,方知“当家”的艰辛与不易。高年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带领新生组织活动来提高和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和领导能力,获得丰富的社交经历和实践经验,同时可以在帮助新生的自愿活动中获得很大的乐趣,结识新的朋友。更何况这些锻炼还可以为其在今后的社交、学术研究和就业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大家在该项目中的`付出也会反映到今后的就业当中去,增加优先就业的优势。
身为学长,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和激励着自身不断地进步,在帮助学弟学妹们的同时,通过其中策划、实施活动的机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仅有助于培养学长的服务意识,提高学长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沟通与协调的能力,领导和统御的能力。服务同学的前提是做合格的学长,这就要求作为学长的同学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更高的行为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己发展进步了就可以把经验心得告诉低年级的同学,用心帮助她们更好地适应大学各阶段的角色。基于“自助助人,共同提高”的理念,我们提出了“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一点一滴做优秀学长”的口号。学长制既锻炼了学长自身的能力,又对他人有所帮助,一举两得,将会有更多的高年级学生“乐而为之”。
四、“常青藤”学长制的完善与思考
1、明确学长的岗位职责在最初探讨学长计划的时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新生会不会产生对学长的过度依赖?在工作当中,尤其是在学长上任的岗前培训中,我们特别加强了这一方面的强调,辅导就是辅助性的引导,而不是替代,帮助适应不是替代适应,更不能无端扼杀了新生的自主性。这一点很难把握,老师的层面将会切实加强对学长工作的指导。我们要求学长要持之以恒地用爱心和责任心认真帮助低年级学生,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与能力;也更要求学长在辅导方法上多动脑筋,增强低年级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主动规划学业的意识。
2、强化学长制的实证研究学长制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学长制的实施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不断探讨、不断创新的过程。本文最大限度地结合制度从调研到确立再到实施的实际情况,做了剖析和思考,但是毕竟也只是某所高校某个院系的一个实施案例。实施措施是不是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漏洞?是不是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和意义?理论提炼是不是具有一定的深度?我们提到的问题是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3、健全体系,规范制度“体系健全+制度规范”,将是学长制实施的硬性要求,同时也是创设学生工作特色、打造学生工作品牌的基础和保证。制度本身的不规范必然无法要求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学长制在实践中还在不断的探求创新,学长制的体系构建也正在逐步完善。“常青藤”学长计划作为一项制度传承,我们在努力通过这样的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学院和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式和方法,树立数字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品牌。“常青藤”将成为优秀学生的代名词,成为大学生追求和努力的一个目标,使大学生的进步变被动为主动,进而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的效果和效度。
【数字化下思政教育品牌培育分析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