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基于能力导向的地方院校工程教育改革分析论文
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体系、程序与《华盛顿协议》实质等效。这无疑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具有显著导向作用。如何以专业认证为引导,了解现代企业需求,实行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使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专业认证标准,是地方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是传统的工程教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改革的路该往何处去,实践中又该如何做,本文试加探讨。
一、地方院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地方院校工程教育改革在探索中前行,以能力为主的“大工程”,教育理念正在逐步确立。但实践中,地方院校重“学”轻“术”、重“知”轻“识”、重“学”轻“问”现象仍未得到质的改变;学生缺乏动手训练和对问题的质疑,思维得不到开拓,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差;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遇到工程实际问题无所适从,缺乏生产安全、客户第一、质量为本的企业生存发展意识和搞好工程管理的能力。究其原因,在于地方院校以能力为主的“大工程”,教育理念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这从培养计划的制订,到师资队伍、实践资源、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效果监测等教学过程各环节都可以看出。
1.培养计划“学科知识导向”明显。查阅地方院校工程类专业培养计划,大多定位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但在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却呈现出明显的“学科知识导向”,无法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在毕业要求上,多数是“掌握”盯了解”,某方面知识,对于如何运用知识解决某方面问题缺乏具体描述。对毕业生能力尤其是工程综合实践能力未做明确要求。其次,课程设置上,多数院校工程类专业实践课程比例没超过20%,且实践教学不成体系,实践环节安排脱节,工程训练安排没有系统性。
2.师资队伍普遍欠缺工程经历。一直以来,高校重学术轻实践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教师队伍中,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绝然分开,且实践教师虽动手能力很强,但普遍学历层次低,理论水平不高;理论教师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高,但不懂也不屑于从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整体上存在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工程实践能力弱的先天缺陷。
3校内实践平台未充分开发利用。实践平台资源缺乏是大多数地方院校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困境。德、美等发达国家高校工程人才培养都有较为健全的校企联合机制,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多在跟学校联合的企业实践基地完成。我国“卓越计划”的实施,就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极力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但在目前体制下,地方院校大规模的工程类学生无法全部依靠企业解决工程训练问题,高校的企业实践基地缺乏是不争的事实,高校还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校内实践平台资源。
4.实践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能力培养要求。实践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实践教学活动构成与程序。受重“学”,轻“术”,理念影响,传统的实践教学目标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没做具体要求,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如工程训练和实习课,多采耻‘被动接受”,模式,学生通过参观工人师傅工艺流程操作获得感性认识,缺乏真实的工程情景体验和动手操作机会,无法从中获得工程经验和感受。实验课主要采取“验证操作”,模式,通过教师或个别学生示范操作,验证所学理论知识,虽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但无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种以传递、验证为主的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5.学生能力评价与考核方式单一。对于学生实践收获的评价,一直因循于传统做法,即实验课看报告;实习、社会实践主要看日记与考勤;实训课看是否遵从老师要求。单一而又流于形式的评价与考核方式,使得教师没有压力,不愿创新,学生只管听话、守规,不愿动脑筋思考和动手操作。
二、地方院校工程教育改革方向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能力导向”理念。《华盛顿协议》作为工程教育本科专业学位互认协议,它的互认是建立在培养计划质量达到“协议”标准基础上的。标准提出了毕业生能力必须满足工程实践的7项基本要求,强调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它将工程人才培养的关注点从“知识教授”,迁移到“能力训练”上,显示出工程教育向“能力导向型”转变的倾向。这为我国地方院校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2.美国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启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工程教育界针对工程教育过度学科化、专业化,掀起了“回归工程”,运动,各高校积极推行工程教育改革:重新修订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整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特别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工程设计训练,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工程教育的综合性、系统化。这与《华盛顿协议》注重培养毕业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教育理念一致,表明了世界工程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3.现代企业的期盼与要求。现代企业涉及的一些工程项目庞大而复杂,工程技术人员要圆满完成任务,必须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强烈的市场、安全、质量、法律意识和积极进取、认真负责的品质。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的“大工程”,素质。
企业的现实需要,也为地方院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指明了目标: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为主。为此,在培养计划的修订与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大工程”,教育。
三、保证工程教育“能力导向”实现的措施 地方院校工程教育改革,必须遵从现代企业需求,借鉴美国工程教育改革经验,依据“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倡导并践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大工程”,教育观,着力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能力。
1.做好工程综合能力训练的顶层设计。所谓顶层设计,就是在重修培养计划时,根据“大工程”能力的结构组成,按照以工程学科理论知识为主线,工程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培养过程和课程体系安排与设置:<1)设置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目标的通识课程模块。含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和大量跨学科的综合J胜选修课。<2)设置体现学生专业素养目标的学科基础理论课程模块。按照工程综合素质培养要求,进行工程学科基础理论整合,实行工程大类培养。让学生通过这一模块的系统学习,能灵活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工程设计,提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设置体现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目标的工程训练课程模块。工程能力分工程基础能力和工程综合应用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创新的一般认识规律,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模块化、项目式工程训练的塔形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处在“塔”底的是工程认识环节,主要是配合大一新生的工程类公共基础理论课程,而设置的一些基本型和综合J胜工程实践项目,如机械认识与拆装等,意在培养新生基本的工程背景知识和初步的工程意识。在“塔”的第二层是基础工程训练环节,主要配合大一、大二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而开设,如金工实习、数控实习等,意在让学生将所学工程基础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强其工程基本技能的训练;并适当增加一些综合训练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塔”的第三层是实验及现代工程训练环节,主要配合大三学生的主干专业理论课程模块而开设。每门课由实验、实习和训练模块构成,含选修和必修。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或亲自动手操作,或与团队合作完成一些研修性的动手动脑项目。意在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合作及创新精神。“塔”,尖部分是综合与创新训练环节,主要针对高年级部分思维活跃、创造欲望强、对工程设计制造兴趣浓的学生特意打造。除了个别综合性项目为机、电类专业学生必修课外,其他均为创新性项目,目的是为这些学生提供创新能力施展的空间。
2.构筑校级工程训练平台。整合校内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构建校级工程训练中心,并借助“质量工程”的省级、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培育项目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打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集实验教学、工程训练、生产实习、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式、开放型的工程训练平台。其中,全方位指的是中心运作兼顾教学、研究需要和市场经济效益,为全校教师教学科研提供实验支持,为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提供系统化服务,为校企科研合作提供全面支持;综合式指的是中心为大学生提供的工程实践训练内容包含设计、制造、控制与管理等方面;开放型则是中心面向学生培养全过程需要,实行全天候开放,为教学、科研、成果孵化、人才培训、终身教育提供全面服务,实行开放型管理运作模式。
3.加强师资队伍工程能力建设。首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能力强的专职实践教师队伍。聘请专业造诣深、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当实践团队领头人,吸引一些对实践教学感兴趣的优秀师资加入实践教学队伍,建立既热爱实践教学,又懂理论教学,并具备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专职实践教师团队。其次,以校级工程训练中心作为青年教师工程能力训练基地。配合青年教师入职培训,要求所有青年教师上教学岗前,根据所授专业不同,必须在中心进行3个月到1年不等的工程实践认识及训练,把培养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作为青年教师“过教学关”的重要内容。再次,对兼职承担部分实践教学任务(毕业实习、设计等)的教师,要分批组织其深入企业、产学研基地参加工程实践。最后,引进实践教师时,注重对其实践能力和教学潜力的考查。最后,吸纳大中型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加盟实验教学队伍(兼职或引进)。
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改变过去实践教学完全由教师主导,以演示、验证为主的单一化的“被动接受”,与“验证操作”,模式,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师生共同探究”,模式,以各类实验项目、课题和多种层次的创新实践竞赛为载体,通过师生互动、团队协作,全面实施学生“4C能力”(Confidence自信,Cooperation合作,Communication交流,Creation创新)训练改革,使学生的工程实践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培养和提高。
“情景模拟训练”,模式,对一些模块化的工程训练项目,模拟企业化训练环境,让学生模拟现实中的角色,按角色要求分成技术设计组、现场技术服务组、生产计划组、物资供应组、现场管理协调组、质量监督检验组等,各人扮演各自角色,和同伴i办作完成项目任务。
“自由创新活动”,模式,配合一些课外创新实践项目,工程训练中心开辟“创新活动教室”,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自由组合成项目组,自主组织与管理课外创新活动,自主开发项目,自由安排小组研究、设计、试验、制造产品的时间。实行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组织、自主管理、自主研发、设计并分工合作、动手完成产品的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科研创新过程,享受创造创新的快乐,激发更多的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指导教师起指点、引导和监督、考核作用。
5.改革学生能力考核与评价方式。改革以前只单一看实习、实验报告的评价方式,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进取心等方而加以综合考核。以现代工程训练考核办法为例,考核的内容包括训练过程的表现、上机操作水平、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表现和操作水平综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提问和现场操作的方式进行。
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利于科学界定学生实践训练效果,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真正做到通过实践训练达到“大工程”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地方院校如果能把以“能力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真正体现在培养计划中并加以认真落实,相信其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会得到质的提升,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得到社会、企业乃至世界的认可。
【基于能力导向的地方院校工程教育改革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改革探究论文06-05
高等院校动画教育改革论文08-30
基于用户导向的物流服务质量分析07-21
基于能力导向的市场调研课程考核方案改革08-16
基于能力培养的物理教学论文10-13
基于活动的盈利能力分析方法研究10-29
地方高师院校艺术教育论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