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学终身教育理念论文
一、终身教育内涵的重新解读
1、教育时间的延展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人的一生分割成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学龄学习期、成年工作期、老年休闲期,认为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接受完了全部才参加工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一辈子。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大学教育成了人们进入社会工作、活动的准备时期,其结果是学生在校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难以应付迅速变革的社会。而终身教育强调学无止境,认为教育已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的事情,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是人的一生在不同阶段互相衔接、整合的终身过程,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
2、教育空间的包容性。传统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是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因此,传统大学教育被限制在学校围墙之内进行,大多数社会成员将接受大学教育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途径,致使目标实现后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潜力和动力。而终身教育冲出了教育学习的狭隘局限,包含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式在内的教育过程,空间上极大的包容性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教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空间。社会上具有教育功能的各种机构相互交叉、密切联系,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都是从事教育学习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认为合适的时间里到自己觉得方便的任何场所进行学习。终身教育是一种立体教育。
3、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有限的教育资源迫使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成为一种精英教育,这显然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显现,老年人也要求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终身教育实际上就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论其年龄、性别、地域、职业都有学习的权利,都是教育对象,最终建立一个人人受教育、人人皆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同时终身教育也是人类完善自身的教育。因为终身教育不只是单纯传授文化知识,还包括增强批评精神、提升行为能力以及发展自由个性和铸造完善人格。所以终身教育的对象不是少数人,而是全体社会成员。
4、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传统的大学教育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体现的是教育的工具价值,教师将学生当作自己争名夺利的工具,学生将学习当作谋取职业的工具,因此教育内容固守书本和考试要点。而终身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和重点是要培养“完人”,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彰显的人,因此教育内容全面化,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教育的重点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即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所需用的各种能力。
5、教育过程的主体性。传统的大学教育强调国家和教师对教育和教学的支配与控制,将学生置于被动、压制的地位,主张师传生受,并且按照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显然多半是以学生主体的异化为代价的。而终身教育是一种宏观的教育筹划,它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生活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努力,因此终身教育将教育和学习视为人权,认为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强调学习者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和学习的自主权,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最终实现自主发展。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认为的使学习者“自己决定他要学什么,他要如何学习及在什么地方学习与受训”。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大学教育观念的更新
1、大学教育目标的更新,学会认知。所谓学会认知,实际上就是学会学习,就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以使个体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只有学习能力的获得和综合发展,才能保证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自主地进行学习,达到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目的,传统的大学教育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工具。而在终身教育思潮影响下,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仅是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大学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重要思想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以便适应不断变革和迅速发展的世界。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建立在智力基础上的学习能力,完成从受教育者向主动学习、自主抉择的方向转换,使其不仅拥有学习的兴趣,而且发展了掌握获得他所需用知识的方法以及综合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大学教育价值观的更新,学会做事。所谓学会做事,就是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获得专业资格,从更广的意义上说,还必须获得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使其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包括某些预料不到的情况,能促进集体工作。学会做事,实质上是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传统观念认为大学教育是教育的终结阶段,大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按照就业市场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就业做准备。而在终身教育思潮影响下,大学教育只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是一个新的起点。大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更主要的是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动力,获得各种能力,不仅适应社会,更重要的是改造和创造社会,同时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3、大学教育关系的更新,学会共同生活。所谓共同生活,就是本着平等价值观、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的精神,增加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学习开展共同活动,学会管理和解决冲突。学会共同生活,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传统的大学教育中,教师是知识和价值的权威,他可以依靠角色的优势地位主导甚至是压制学生,或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只能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在终身教育影响下,大学教师主要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甚至是学习伙伴,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追求者和探索者,教育关系转变为一种民主和谐的关系。大学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应对各种复杂关系,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学会了解和关心别人的需求和情感,增强人际间的相融性;也要学会与他人共同工作,能够从立足于未来社会的角度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共同奋斗;还要学会做人的准则,懂得奉献,增强责任意识和能力,学会共同生活。
4、大学教育过程的更新,学会生存。所谓学会生存,就是要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和发挥自己的才能,以适应和改造不断发展的环境。传统的大学教育把学生封闭在一所大学、一个系、一个专业甚至一个班级内,课堂教学是他们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训练途径,结果使得大学生毕业离校后无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而在终身教育影响下,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教育资源已超出学校的范围,教育的形式、途径日益多样化,致使大学教育过程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意味着教育不再是学校的同义词,意味着学习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由此出发,教育是为了建立一个不断推进的智力体系———学会生存,教育要造就的是具有生存价值、生存能力并能够解决生存问题的人。因此大学教育要重视对学生任何一种潜力的开发和培养,因为这些素质的获得有助于学生即未来的社会成员在多变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大学终身教育理念论文】相关文章:
孔子教育理念的论文06-04
论文:论新审计准则中的审计理念革新05-15
大学论文致谢08-11
大学化学论文11-02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1-10
大学论文致谢(精选10篇)04-12
大学论文致谢15篇11-03
大学论文开题答辩技巧02-13
大学毕业论文致谢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