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下公选课教学质量优化论文
[摘要]在通识教育视阈下,高校只有优化教学质量体系才能批量化地输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当前高校的公选课教学质量体系存在着课程开设不合理、课堂教学质量差异大、评估方式单一化等问题,文章以赣州市高职高专院校为例,提出在通识教育视阈下公选课教学质量体系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通识教育;公选课;教学质量;教学体系
公选课,是高校根据社会的要求,为学生开设的跨系、跨专业、跨年级的课程,学生要在学校开设的公选课范围内挑选数门课程来学习,学生的学习成果将决定他们拿到的学分。从理论上说,高校开设公选课,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识教育,又称“generaleducation”或“liberalStud”,即通才教育、普通教育等,1829年英国博德学院的山白卡德教授第一次把这种教育与高校教育联系起来,提出高校要开展通识教育。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需要大量接受过通识教育的人才。高校的公选课教学是在大学生中开展通识教育的主要渠道,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优化公选课教学质量体系成为各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通识教育视阈下公选课教学质量体系存在的问题
国外开展通识教育的历史非常悠久,已经有一套较为成熟的通识课教育体系,而国内开设公选课的时间不长,主要借鉴国外通识课开展的框架,课程内容则依国情而设置。不同高校的通识课课程不同、内容不同、课程设计的侧重点不同。高校公选课教学质量体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它反映在学生普遍消极地对待通识课。现以赣州市高职高专院校为例,说明公选课教学质量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不系统
当前高校在公选课的开设上实施学分制。经调查与统计,赣州市某高职高专院校要求学生达到的修读课程数为4门,学生只要修满4门课即可毕业。通识课的设置类型包括概论型、常识型、技能型、专业型、补充型等,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设计存在以下的问题:第一,课程设计的实用性不强。学生们普遍表示他们接受公选课教育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因此希望多接受人文教育及专业教育。学生认为接受人文教育可让他们提高综合素养,拓宽知识视野,未来他们在职场上,在社交场上,都会应用到大量的人文知识。学生还希望接受专业的技能教育,认为当前的职场竞争非常激烈,希望能够拥有一技之长,提高职场的竞争力。而当前高校没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平均设置六种类型课程,却没有学生希望学习的课程。第二,课程内容不够深入。比如部分高校开设了礼仪课程,学生希望在礼仪课上全面了解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区别,每个国家有哪些礼仪文化,这些礼仪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展现文化礼仪的流程是什么,而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讲授学生们需要了解的内容。第三,课程的学习主体不够突出。学生表示他们希望能够展现自己的通识教育素养,希望在课堂上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然而他们的学习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播放多媒体软件,灌输式地讲授理论知识。因为教学内容无法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所以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
(二)课程质量差异大
关于课程质量的差异性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同教师教授意识的差异性。部分教师认为公选课不是必修课,学生学习不学习公选课,仅仅只在于学生重视不重视这十多分的学分,即使学生学习了公选课,也不会对未来的择业有太大的影响,于是不重视督促学生学习公选课。第二,不同教师教授态度的差异性。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比较重,他们觉得公选课不是必修课,上不上得好公选课都不影响自己的职称晋升,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工资薪酬,既然教得好与教得不好没有太大的区别,于是就不会在公选课的教学上投入太多的精力。第三,不同教师教授水平的差异性。部分高校教师因为教学水平不足,又没有在教学中投入足够的精力,所以只会照搬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如果学生提出学习疑问,他们或者不回答,或者泛泛地回答。很多教师的教学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考核具有随意性
公选课与必修课不同,它的考核方式不统一,考核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来说高校的理论型课程考核方式为要求学生写论文,教师通过评估论文来评估学生的成绩;技能型课程以提交实践成果为考核方式,学生的实践成果如何也由教师来进行评估。其它类型的公选课考什么、怎么考都由教师决定,有些教师就直接将课堂评估的综合结果作为该课程评估的结果。这些差异性带来以下的考核问题:第一,考核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如果有一套统一的考核标准,人们就能从考核的结果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公选课因为考核标准不统一,考核的结果根本不能反映出学生的成绩,即没有考核评估的价值。第二,考核形式不科学的问题。如果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那么学生可以通过接受评估了解自己的学习出现了哪些问题,分析需要用哪些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这也意味着学生不能根据考核了解自己需要发展的方向,从而不认真对待考核。第三,考核过程不严谨的问题。考核不严谨与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有些教师本身就不重视公选课的教学,所以也不会严格要求学生重视考核。于是教师放任学生抄袭论文或者直接购买他人的学习成果,默许学生找他人来替代自己上课。这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没有把公选课的考核问题扩大化,他们都可以默许学生敷衍考试。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认为学习公选课没意义,也认为教师不专注于公选课教学,同时意识到教师不会严格地对待考核,所以他们也用敷衍的态度对待考核。比如:有些学生找其他学生代替自己去课堂上接受点名,帮自己混个学分;有些学生直接花钱购买他人的实践成果,拿来敷衍教师;有些学生则在网上找到论文模板,对着抄抄改改,他们认为只要控制了抄袭率,教师就根本不会去追究他们论文的质量。
(四)选课具有盲目性
从高校公选课的设置可知,高校没有深入地思考公选课开设的意义,于是公选课的课程设置就欠缺科学性。因为公选课课程体系本身就不合理,所以学生也就盲目地对待这门课的选课。有一些学生从头至尾就不了解高校要开设哪些公选课,也不积极主动了解公选课的信息。有一些学生随意选择公选课,甚至还有一些学生让同学或好友代选公选课。有一些学生则简单地看看公选课的内容,看着大概对哪些公选课有兴趣就选择哪些公选课,没有深入地去选择公选课,等到公选课没有符合自己的学习需求,就消极对待公选课。有些学生则是完全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来安排公选课,他们觉得上公选课的意义就是去混个学分,避免不能从高校毕业。
二、通识教育视阈下优化公选课教学质量体系的对策
(一)优化公选课体制
在通识教育的视阈下,公选课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课程。高校必须优化公选课的体制,让学生开始重视公选课。关于公选课的体制,我国高校可对国外高校进行借鉴。比如美国的体育公选课体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即学校依照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设课程,然后依学生的需求聘选教师。在体育公选课中,学校不干涉教师的`教法,也不干涉学生的学法,然而会定期评估教师的教学情况,而评估的主要指标为学生的满意度。当学生觉得教师的课讲得好,能深入浅出地说明理论,或者能激发他们的实践参与意识时,便会给予教师好评,教师可以继续教授公选课;反之,学校就必须重新选聘教师。这种课程体制存在两种优势:第一,教师的教学质量与薪酬直接挂钩。当教师意识到他们的课讲得不好,不能持续任教,便会重视教学质量与教学方法的问题。第二,全面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公选课不是选修课,它的功能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高校开设公选课,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针对自己的特长与学习需求来学习公选课。假如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不愿意投入到学习中,那么公选课的开设就没有意义。高校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每一个课程都能让学生学到知识。
(二)精选公选课课程
公选课的质量,决定学生学习的质量,也决定着高校是否能培育出通识人才。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精选公选课课程。
1.构建公选课的科学体系。赣州市高职高专院校公选课的申报方式为各个专业教师自行申报,然后由院系审核批准。这种申报方式存在公选课的课程与课程之间关联性小、公选课与必修课的关联性小的问题。为了增强公选课课程之间的关联度,高校应组建公选课专家委员会。委员会要深入地了解国家的政策,这是高校审批的依据;委员会要广泛地收集市场信息,做好公选课开设宣传的导向,这是开设公选课的重要依据;委员会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公选课的建设中来,鼓励学生提出想学习的公选课、想学习的内容、想了解的信息等。
2.调整公选课的学分比例。高校必须看到,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学生必须接受通识教育,高校的教学必须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了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高校要从调整学分着手,适当减少必修课的学分,增加公选课的学分。比如赣州市高职高专院校把公选课的学分调整到16分左右,这种比例既能满足必修课教学需求,又能强化公选课质量。
3.强化公选课的实用性。高校应继续强化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创业教育,这是当前最受社会欢迎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学生普遍认为艺术教育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其中舞蹈教育最受学生的欢迎,学生认为舞蹈既能提升艺术素养,又能在训练的过程中塑形,使自己拥有艺术的气质,是可以增加就业竞争力的。体育教育也颇受欢迎,很多学生表示,无论未来要从事哪种职业,都必须有强健的体魄,他们希望在高校中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创业教育是当前较受争议的一种教育,然而却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比如湖北潜江致力于发展小龙虾产业,部分高校就把小龙虾创业课程列入到公选课中。这一教学行为备受争议。部分教育界人士认为发展小龙虾产业是商业行为,不应进入高校的课程中;然而学生们却普遍表示,未来潜江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小龙虾养殖基地,未来小龙虾冷链产业、餐饮产业、加工产业都会迅速发展,结合市场的需求了解与小龙虾生产、管理、服务等有关知识非常有必要。最终,小龙虾创业的课程成功列入了高校公选课课程中。赣州市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此为借鉴案例,思考当地正发展哪些产业,能否结合产业发展开设课程,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强化公选课监督
高校应采用领导、同行、学生三级评估法做好公选课监督工作。第一,学院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与评估流程,让教师接受评估。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准确考量教师的教学质量,才能避免教师的教学出现差异性问题。第二,学校要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收集评估依据,当前已经有部分高校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拍摄教师的公选课教学过程,这些视频资源既可以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资料,又可以成为考核教师教学成果的依据。第三,高校应将公选课的教学评估结果与教师的薪酬挂钩。比如可将教师按教学质量分级,不同等级的教师获得的薪酬不同,而教师的等级确定则是通过三级评估来实现的。
(四)细化公选课管理
高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细化、精化公选课的管理:1.教师要做好常规管理。教师要做好考勤,记录学生出勤及其他学习情况,这是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2.学校要做好教学管理。要评估学生的互动情况、学习成绩、设备应用、学习兴趣等情况;要考核教师能否引导学生迅速地理解知识,减少学生的机械记忆。把学生是否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高校不仅要分析教师授课的视频,还要不定期组织专家听课,现场了解教师教学的情况。另外,学校在教学管理上还要采取以下措施:把不符合公选课教学要求的教师调离教学的岗位,取消学习人数太少的课程,解决学生意见较大的教学问题等等。3.实现考核标准多样化。高校要成立公选课专家委员会来制订考核标准。如果考核方式为撰写论文,那么要制订论文合格的标准,教师没有依照标准评估学生的论文质量,就要承担相应的教学责任。委员会可以制订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全面评估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高校绝不能随意降低考核标准,使学生忽视公选课学习。
三、结语
在通识教育的视阈下,社会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通识能力的人才,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公选课的方式引导学生成为通识人才。然而,高校公选课在社会需求与教学质量之间存在着巨大落差,形成了诸多问题,因此,高校必须探索优化的策略,以此来优化公选课的质量体系。
[参考文献]
[1]邹茜茜,张正兢.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2]罗天群,梁虹,陈平,黄平惠.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3]张云霞.浅析高校公选课建设中的几种关系[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
[4]罗英.高职高专院校开好公共选修课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
[5]陈海峰,张俊青.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机制改革的可行性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30).
[6]魏宝刚,刘理.从公共选修课考试方式探析高校教学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通识教育下公选课教学质量优化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