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情感教育难以常态化原因论文

时间:2024-10-24 04:25:18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程实施中情感教育难以常态化原因论文

  【论文关键词】

新课程实施中情感教育难以常态化原因论文

  新课程 情感教育 常态化 策略

  【论文摘要】

  在高考压力的背景下,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第三维目标进入教学目标中,倍受教育者的关注,卓有成效地开展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弥补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目标的缺失,处理好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课程学习中培养积极的情感,以积极的情感促进学习,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新课程改革中把情感教育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中关注学生情感的教育少之又少,待问题出现时,往往已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不仅引起了教育专家的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青少年只有在知识学习和情感、人格等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自然地体验到做人的尊严,理解人生的要旨。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情感教育的现状如何呢?

  一、新课程实施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应该肯定,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情感教育意识明显增强,教师围绕新课程实施如何渗透情感教育作了许多有益探索。但是,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还未形成一种常态,变成一种习惯,体现一种风格。在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中,教师反复探讨如何渗透情感教育。而在日常教学中,尤其在复习迎接会考和高考的过程中,则忽视学生的情感表现和教育。更有甚者,将会考和高考与渗透情感教育完全对立起来,认为顾及了会考和高考复习,就无暇顾及情感教育。

  鉴于以上情况,尽管教育专家呼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也研究了相关理论,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把情感教育目标作为重要目标之一。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与时代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学校中,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凭优异的成绩有意或无意得到老师的肯定或关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自信心,顺利完成学业。但也有部分成绩优异者,由于缺乏情感关怀,在高考压力下,虽然学业成绩优异,但情感冷漠,甚至仇视社会、仇视他人。马加爵现象无不说明这一点。还有些学生虽然学业成绩优异,其内心并非热爱学习,而是迫于各方面压力而学习,一旦没有了这些压力,就会放任自己,荒废学业。这种学生即使高考成功,也很难学有所成,奉献社会。部分学生心理较为脆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明显增加,一些学生的刻苦精神、挫折承受能力越来越弱。也有些学校尝试用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课,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情感失落”使学生引发自闭症、青春期孤独症等心理疾病,严重者会引发精神疾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为此,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很多教育界的人士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即对青少年补上“情感教育”这一课。使其用正确的态度看待人生,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二、新课程实施中情感教育难以常态化的原因透析

  教师和家长急功近利的心理。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易使教师获得成就感,学业成绩可以量化,教师经过一学期或半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上升,这是可以看得见的。而情感教育是渐进的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易受众多因素影响,还会出现反复,教师可能付出的努力因一些突发事件而前功尽弃。再加上高考压力的存在,教师容易只顾及知识的教学而忽视积极情感的培养。教学设计中虽然也有情感培养目标,但常常设计具体内容时却只顾及知识的学习,忽视情感培养,采取的方法有利于知识学习,但未必有利于情感培养。

  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削弱了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教育的功能,家长为了使子女通过高考,对子女成绩过度关注,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情感教育,有些家长为了子女的高考对子女的事一概包揽,希望子女埋头苦读成为“人上人”,但这种做法忽视了人是知情意结合的整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没有把教育对象看作是有尊严的生命给以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这样的教育我们又焉能期望它能培养出有着健全的人格、独立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习惯的现代人才呢?长此下去,子女产生厌学心态,有些学生不但不能领会家长的良苦用心,而且对父母包揽自己的生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更有甚者对家长的关心产生逆反心理,与家长发生冲突后,离家出走甚至杀害自己父母的事例也时常见于报端,上述种种现象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社会评价标准的偏差。由于受教育的功利性影响,我国的教育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播,轻情感经验的积累。在教育内容上,以明晰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理论、学说以及职业方面的专门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标准化的测验方式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这种程式化、单一化、一律化的教育模式忽略了人的情感特征。这一倾向甚至渗入到思想品德教育中,也追求课程体系化、考评模式化和过分强调定量化。社会评价标准中,人们关心的是学生学习成绩是否名列前茅、钢琴和英语过了几级以及能否当上班干部等,忽视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以及兴趣、追求、烦恼、纠结。社会评价标准的偏差得不到纠正,情感教育谈何容易。

  教学评价的困难。情感教育主要关注人的情感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从而走向新的高度,关注人的情绪机制与生理机制、思绪机制如何协调构成人的生命机制健康地运行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人的情感有时是外显的,有时是内隐的。这使教师和家长很难直观地评价教育的效果,容易忽视学生情感的细微变化。有时情感教育的效果需要多年后才能体现。据报道,当年,一些名牌学府少年班的学子都是智商超群者,但后来的发展却与当年从学校、家庭受到的情感教育有正相关的关系。有的非常成功,有的遁入佛门,有的发展一般。但在当年人们关注他们超群的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发展及积极情感的教育却易被忽视。

  规模化的班级授课制与教师关注面的有限性之间矛盾。规模化的班级授课制使教师难以关注每个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尽管国家规定每个班级人数是四十五人,事实上,许多学校班级人数达五十至六十人,有的甚至多达七十人,因此,出现距离讲台一定范围内的学生受教师关注较多而其他学生受关注较少的现象。更谈不上关注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

  三、新课程实施中情感教育得以常态化的策略

  1.教师增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意识,进行认识上的纠偏。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使情感教育常态化,首先进行认识的纠偏,内在地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意识到教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并非浪费时间,影响教学成绩,而是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成绩,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应意识到情感教育给学生带来了长远发展。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毕业许多年后,提起对自己后来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不是自己考试分数,而是老师对自己有意或无意的人文关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忌只看学业成绩,或操之过急,尤其看到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犯了错误,马上和他的成绩联系起来,不择言语地痛骂一顿以解心头之恨;或叫来家长,让家长协助一起训斥,孰不知这些做法不但无济于学生改正错误和学业成绩的进步,还伤害了学生的情感,使之不但厌恶学习,还厌恶老师,进而由厌恶老师消极对待该门功课的学习。作为教师,首先应冷静地从情感上关怀犯错误的学生,了解其犯错误的原因,想办法帮助其一起改正,会受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这可能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2.让情感教育给力课程学习

  在目前高考背景下,让情感教育给力课程学习,情感教育才有载体,才有生命力。朱晓曼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指出,人的认识并不一定导致行为。从认识到行为发生,其中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情感在其中作为评价的震荡机制使人选择某种行为并使它现实化。人的情感体验以满意不满意的感受状态把人本身的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携带构成一个主体对自己活动关系(物我关系、人我关系等)的内部监控系统。对活动关系满意,人将注意指向某类信息,择取某类信息,而忽略、回避与主体情感需要相悖的信息;或者对这些相悖的信息作出与主体情感需要相一致的理解,这时,注意会保持得长久,程度也强烈。结果,使人对这些信息的加工、消化与人的自信心、自制力形成良性的正循环。相反,对活动关系不满意,主体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被凄楚、焦虑、烦恼所困扰,这时,感知取向、理解向度都带有否定性情感色彩,导致主体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低,对与失败有关的信息反应阈限降低,不仅对外在事物的评价倾向于否定,而且容易对关于自己的任何信息都作出否定性的理解。教师不应把情感教育和课程学习或高考对立起来,应认识到情感关怀能更有利于课程学习。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他必须对该课程产生积极的情感评价。笔者在学生毕业十八年后的一次聚会上,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感叹,老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颇大。一位学生说,他之所以政治这门功课学得好,是因为他在政治课上总能找到自信的感觉。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使学生体验到满意的感受,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这有利于学生持久地、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也有利于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提高课堂效率。使情感关怀更有利于课程学习。

  3.让学生充分行使话语权

  为了与学生充分进行情感交流,必须设计一些平台,让学生充分行使话语权。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自身实际量身定制学习任务。可以与学生商量着学,告知学生整个教学任务、教学时间,让学生参与安排,充分表达想法,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一道挖掘教学资源。笔者在准备“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相关资源时,想利用一首歌来渲染气氛,学生争先恐后的提出用《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较贴切。在学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相关内容时,学生收集的资料出乎笔者意料的丰富。学生充分行使话语权有利于培养学生责任感、主体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布置作业时也可以与学生商量,如果当天整体作业多就少布置一点,但一定要认真完成,遇到困难或特殊情况可以跟老师商量事后补上,但杜绝抄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过重的任务强加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不堪重负的感觉,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抵制学习,又何谈学习效率,而且还会危害学生身心健康。

  在教学评价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让学生描绘教师教育活动对自身情感方面的积极影响。通过学生的描绘,对教师的情感教育活动进行定性评价。

  此外,设计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平台。情感是从内部世界反观自身,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各种现实或可能意义关系,审度其中利弊,然后把各种心理能量有效地聚合起来、组织起来,在感情的基础上产生意志能力,直接控制主体活动的发动与停止,调节活动能量的强弱与速度,决定持续时间长与短,尤其是刺激主体克服各种困难去争取活动目的的实现。因此,及时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去争取成功。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各种平台进行情感教育。笔者采用以下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采用日记式交流法。为了避免班级学生多教师顾及不到所有学生情感变化的状况,可采用日记式交流法,学生通过书面交流与老师交流学习中的感悟,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学生对老师教学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告之。

  网络聊天等形式。师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聊天等形式进行交流,在学生进步道路上当好拉手,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当好助手,在学生遇到烦恼时当好开心手,通过与学生情感交流不断地加以引导,使之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网聊可以避免当面交流的紧张状况,让学生敞开心扉,有利于老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对学生加以科学引导,使之以积极的情感看待世界、人生、社会。由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在课上能愉快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充满生机。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正所谓功夫在课堂之外,效果在课堂之内,效益在未来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

  2朱小蔓.情感教育伦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

  3彼德罗夫斯基主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

  4谢树平主编.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评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5施良方主编.学习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新课程实施中情感教育难以常态化原因论文】相关文章:

新课程背景中化学实验趣味化研究论文11-07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03-16

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论文12-04

浅谈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学论文11-22

活动中的情感效应初等教育论文12-12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论文11-21

情感教育论文11-24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12-02

新课程背景实施下课堂教学系统的重建与发展的教育论文11-19

科学探究课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教育理论论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