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精选11篇)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知识传递者逐步转变为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或者合伙人。教师要营造出让学生直接面对真实问题的机会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实际实验、相互合作学习等方式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合理应用教育理论的重要性。把教育理论合理地应用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快课堂教学的改革进度。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1
一、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随着课堂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我国迫切需要把教育理论合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到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在课堂课程改革中合理应用教育理论,可以在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授课方式及师生关系方面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学生处在一个良好的适合自主学习的环境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功应用,使教育理论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促进了课堂教育的改革进程。
二、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元认知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认知,或者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都被称为元认知。元认知理论的核心意义就是对认知的认知。一方面,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包括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调节的过程。
1.元认知理论是课堂学习的基础。
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具备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思维独立性和判断性增强,形成反省思维。高中阶段,思维独立性和判断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会了辩证思维同时具备自我意识,元认知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中学生需要接受元认知理论能力的训练,认清学习的意义、过程、方法、结果及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在学习方法选择方面,元认知为学生提供了理性的依据。通过改善学生的自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加速自我意识的成熟,提升学科成绩。
2.元认知理论有力增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元认知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甄别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有学生真正正视了自己,实现了对自己的全面认知,才能指导监控或者调节自己在课堂学科中的学习过程。通过在教学课程中运用元认知理论,使学生清晰地剖析自我并正视和他人的差异。学生根据自身在课堂记忆力、课堂思维力、课堂观察力等方面与他人的差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元认知理论的应用让学生认知课堂中的学习目标,如空间分布知识,侧重事物空间的分布方式、空间排列等,使学生在脑海里清晰地构建知识框架,清楚每一个知识点,有利于课堂学习成绩的提升。
3.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进行元认知理论在课堂中的训练,使中学生在理性地认知自己、认清他人的情况下,保持一个正常、乐观的心态。通过元认知理论的训练,使中学生发现学科的特点,以及培养中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从之前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程转变。把兴趣作为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在根本上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动力。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依据来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并赋予事物的意义,这种观点被称为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不盲从于其他人的观点或者结论,强调的是使学习者主动选择、积极参与建构的过程。通过“教学内容”这个中介把教师和学生关联起来,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主体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
1.建构主义理论符合课堂教学特殊的能力要求。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认识事物空间关系的能力,对事物和现象具有抽象、分析、描述能力等。各学科的能力要求可以把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作为课程教学的改革依据。对各种关系的认知需要学生运用相关的学习工具获得有效信息,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例如,确定某地的位置需要依赖地圖,并结合区域特色来总结该区域的位置特点,分析优劣等。通过这些现象的研究,使学生在加深印象的同时做到融会贯通,加快学生建构知识框架的速度,提升成绩。
2.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有重要指导作用。
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科发展、服务社会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新课程的改革摒弃了教学内容繁、难、旧的弊病,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实际为新的培养目标。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重视学生良好的积极探索知识的环境营造。这些改革内容充分体现着建构主义理论中知识的建构性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互动性等观点。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3.改进教学模式,构建知识搭建平台。
教育实践的终端就是课堂,不同的知识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应巧妙地把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通过把逻辑性较强、较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使学习者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课堂知识的教学,可组织学生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课堂讨论,敢于让学生去真实的环境里自己感受和体验。教师教学模式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对象的改变,也应灵活变通,构建知识,搭建平台。
(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后果而发生的代替性学习就是观察学习。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会无意识地对身边人进行观察,并且把部分示范性行为以某种形式存储在脑海里,这样,一个完整的观察学习模式就形成了。
1.观察学习理论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素养。
课堂素养除了对知识的掌握,还包括科学技能、方法及端正的学习态度等方面。观察,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合理应用观察学习理论才能够学好课程。学生自主学习发展课堂素养需要依赖观察学习理论的应用,最终成为合格素养的人。
2.帮助教师在班中树立学习的榜样。
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是丰富的,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行为形成一定的知识素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具有浓厚课堂兴趣的同学进行重点培养,并且加以适当的表扬。这样,榜样就产生了,通过榜样的力量会激励班里的其他同学向榜样学习。用以一带多的方式使班里更多的同學在不同的方面成为课堂的榜样,加速学生整体的成长。
3.观察学理论应用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三维目标”。
观察学习理论在“知识与技能”的维度中为技能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课堂的基本技能包括运用学习工具的能力,知识的实践能力,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等。学生通过观察学习理论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堂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在“过程与方法”的维度中观察学习理论更能体现其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对某种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过程进行观察,实现“成本维度”目标的培养。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通过观察学理论针对课堂问题的解决方式,促进学生全球意识、国家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养成。
总之,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教育理论的应用具有独特的、高效的应用价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多运用教育理论,转变教学的传统思路,积极创建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学习环境,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使课堂生动起来,进一步做好课堂教学的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2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为社会各领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课程背景下,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催生了现代教育技术,因其广泛的传播性、多样的展示性,得到了广泛师生群体的认可和青睐。时至今日,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高等院校的普遍关注,事实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亦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基于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现状的简析,重点就其相应改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思政理论课;教学发展;应用优化
21世纪,随着信息化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流通加速,进一步扩大了信息来源通道。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思政理论课教学不断寻求创新优化,相关内容构成越发丰富,同时得益于其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此过程中,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知不足,相应的技术水平落后,忽视学生本位,导致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不佳。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互联网经济时代,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为思政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已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1.成果现
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与技术融合发展的最高水平,基于多样化的元素构成及表现形态,大大提升了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视域下,网络互联技术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并触发了新一轮的创新改革潮流。以此为背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渗入,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和青睐,为其功能价值发挥奠定了基础。同时,高等院校亦逐步加大了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入先进装备,包括计算机、多媒体等,满足了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需求。另外从思政理论课程建设上,教师多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实现了不同信息资料的整合,并基于内容大于形式原则,使得教学课件与教学内容匹配度较高,深化了学生的认知体悟。据相关调研结果显示,很多思政教师充分意识到创新变革的重要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元素构成,通过图片、影像、视频等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并有效地激发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思政理论课教学深层次的变革,包括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时空拓展等。但是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位认知有失偏颇,出现了技术至上、反客为主等现象,忽视了以人为本理念的渗入,导致思政理论课教学情感缺失、人文缺失,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这样的应用条件下,现代教育技术不但没能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品质,甚至成了绊脚石,产生反向作用。对于教师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既带来了机遇,又迎接着挑战,对其综合素质素养提出了诸多要求。有些教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且对其中内容设计缺乏斟酌,导致教学重难点模糊,加之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表面上看起到了一定的活跃气氛的效果,但实则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另外,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学网站上的案例资料陈旧,与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不符,未能贴近大学生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思政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教师应坚持问题导向功能,关注其在各构成中的渗透,对相关参与元素提出诸多要求。文章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1.更新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作为行为实践的先导,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人的本质是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核心内涵。目前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仅是完成了从“人灌”到“机灌”的转变,人本价值理念极度缺失,触发了新的教学矛盾。因此,新时期,高等院校及教师应客观地看待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强调从“教学维度”审视其功能定位,突出思政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尊重学生主体的发展规律,将教与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赋予现代教育技术更加丰厚的人文价值。具体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应立足于学生发展本位,发挥其教学辅助功能,而非替代教师主导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思政教师应关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并以此为依据,选用科学的技术形式来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式,注重增强学生的主观情感体验,使之快乐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提升师资素养
教师作为主导,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关键,其综合素养建设尤为重要。在高等院校既有的师资队伍结构中,年轻教师善于创新,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能够较为熟练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但是教学理论造诣相对薄弱,而年长的教师则恰恰相反。因此,高等院校应重视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其战略认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及时传导先进理论思想,包括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等,促进教师间的交际互动,分享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而提高整体师资队伍水平,树立他们强烈的创新优化意识。同时,高等院校还可邀请教育技术领域专家开展论坛、讲座等活动,展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成果及特性,丰富思政教师的技术理论构成,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在此过程中,高等院校应建立健全教学考评机制,就思政教师的理论课教学行为进行审查,了解其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不足或缺陷,继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教研活动,保证其实效性。
3.注重信息整合
思政理论课教学涉及的内容繁多,知识构成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概念性,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思政理论课教学应注重多样化信息的整合,建立具有专业属性的共享库,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前沿性以及多样性,减少教学资源重复建设浪费现象。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可由思政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把思政理论课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人才聚合起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开发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包括案例库、试题库以及课件库等,在降低教师日常工作难度的同时,促进各地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另外,思政教育主管部门还需由专人负责教学资源共享库的信息监控工作,及时更新其中的内容构成,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削减多元文化生态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保持并扩大社会主义建设成果。而在思政理论课堂上,教师则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共享库,明确各阶段的工作重点,清晰知识构成脉络,分化出重难点部分,并通过图片、影像、视频等方式呈现给学生,深化其理解。
4.创新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明显特性是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但是在此过程中,传统方法是前人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某些方面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精准定位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差异功能,结合实际需求,将两者以不同的方式串联使用,抑或单独使用,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具体而言,在思政理论课的前期宣导阶段,教师可针对基础知识进行灌输,使学生脑中形成一个系统、宏观的概念,继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丰富,拓展学生知识视界,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例,创设虚拟现实情境,并提出相关探究性课题,组织学生协作讨论,了解事件背后的精神思想,并逐步内化其内在的一种品质。同时,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群体讨论当中,观察各小组动态,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此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思政教师还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线上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学习状态,延展思政教育时空。总而言之,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其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在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理性认知现代教育技术功能定位,立足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并以此为依据,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构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注重提升学生主观能动力,在持续的改革探寻中,采取更多有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措施。
参考文献
[1]杨琴.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应用探析——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143.
[2]刘希岩,杨玉君.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综述[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7,6(03):90-91+99.
[3]莫梅梅.试析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3(01):132-133.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3
如何把潜意识理论应用到音乐教学
人脑接受信息的方式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接收两种方式,我们每天都会受到不同程度有形或无形的刺激,引起我们的注意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
有意识接收是人脑对于周边事物的刺激有知觉地接收信息;而无意识接收是人脑对于周边事物的刺激不知不觉地接收,这就是所谓潜意识。
人的学习活动也是在感情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显意识与潜意识交织的心理活动。当学生的显意识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他们的潜意识也吸收着各种信息,并对显意识时时刻刻施加着影响,增加着或者削弱着显意识学习的效果。
当显意识和潜意识处于积极和谐的相互作用状态时,学习效果就会成倍提高,反之,当潜意识处于消极状态或抵抗着显意识的活动时,学习效率就会降低。
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激发其潜意识并诱导其倾向于学习对象,最大限度地将潜意识和显意识协调起来。启发了学生的潜意识,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美国知名学者奥图博士说:“人脑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我们均只用了不到1%的脑力。”
一个正常的大脑记忆容量有大约6亿本书的知识总量,相当于一部大型电脑储存量的120万倍。如果人类发挥出其一小半潜能,就可以轻易学会40种语言,记忆整套百科全书,获12个博士学位。
根据研究,即使世界上记忆力最好的人,其大脑的使用也没有达到其功能的1%,人类的智慧和知识,至今仍是“低度开发”!科学家研究指出:音乐对于大脑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开发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那么,在音乐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发挥它的潜能呢?
一、认识潜意识能量巨大的重要性
博恩·崔西说:潜意识是显意识力量的30000倍以上。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潜意识学习的根本理由。
二、加强感情色彩信息开发潜意识
教学中根据课型和具体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做法。导入新课时,教师把设计好的语言用抒情的朗诵、优美的语言、传神的手势、会说话的眼睛传给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
1.故事法:用形象的比喻、拟人化的手法,鲜明的感情色彩,把歌曲的题材、内容表达出来。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还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潜意识学习的巨大潜能。
例如:引入时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几只‘可爱的’小山羊在山顶上玩耍,突然间冲出了三只‘凶狠的’大灰狼。突出小羊的可爱和大灰狼的凶狠。
后来,大象、狗熊、刺猬和猎狗都听见小羊的呼救纷纷赶来帮助小羊,大家团结起来把狼赶走了。”通过这样的导言把感情色彩带给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置身于情境中。
2.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歌曲中的人物引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例如:《保护小羊》一课中。我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小羊、大灰狼、大象、狗熊、刺猬和猎狗进行表演唱,使学生通过表演进一步感受歌曲和故事的情感。
三、充分利用图像刺激潜意识
利用好图片、影像等直观教具。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课时。录像播放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学生行注目礼、少先队员敬队礼等图片,同时,讲述我国曾经经历的苦难历程和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引导学生体验“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隆隆炮火中前进的悲壮激昂的歌词,感染学生引起共鸣。
让学生讲讲每周一参加升国旗仪式的心情,产生唱国歌、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利用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穿插提问,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用鲜艳、生动活泼的投影片配合音乐激发兴趣。采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歌曲的文字、音乐描写和影像描写融为一体,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例如:在上《谁唱歌》一课时,根据歌曲内容自制复合投影片。投影片上描绘的是一副美丽的春光图。老师抽拉图片配合选取好的音乐把学生带到这美丽的场景中。学生根据画面,在老师的提问中说出此曲表现的内容。
首先出现美丽春光图,听到了“喳喳”的叫声。老师问:“这是谁?”一组同学答到:“喜鹊”,同学说的同时拉出喜鹊伴着叫声。拉出小鸟问同学它怎样唱歌,同学一起模仿。鸟声起,图片中飞来了一只小鸟。依次小鸭、公鸡也出现了。
根据已有的经验同学们很容易就模仿出了这几种动物的叫声。有的学生还根据旋律自编了小牛、小羊、小猫、小狗等动物的叫声。利用音画结合进行教学,它不仅使光、声、色、形融为一体,而且能够输出的物体形象信息与文字材料得到密切配合,让学生融于情景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营造轻松氛围,形成愉快学习的潜意识
师生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尽力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地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
教师要经常扮演导演的角色,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同时又要扮演演员的角色,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
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肯定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以大朋友的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向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在参与、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的提高。
例如:我在音乐课上设计了“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一年级教材中的《春光好》,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2.以“赛”激趣促学
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这一点,实现教学目的。激励学生上台来表演唱,准备了很多宝石花、小红旗来鼓励大胆的学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感觉是最乏味的,如:在设计学生认枯燥的力度标记时,采用分组抢答、表演的比赛形式来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3.开展音乐活动课的实效性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利用器乐教学课,教师可与学生一起齐奏、合奏,需要配打击乐时,除了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节奏外,我还和学生一起演奏各种打击乐器。此外,还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让他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我演奏的乐曲进行伴奏,这种作法不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颇有情趣,而且还达到了师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
例如:我上《狮王进行曲》这一节音乐活动课,由欣赏乐曲入手,感受和分析乐曲每一段的情感特点,再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说、演、画、打击乐器伴奏这四种方式来表现乐曲。
这样的活动集中了文学、艺术的内容,学生通过活动更能理解乐曲情感,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所以,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充分、有效地运用和发挥潜意识的巨大潜能,极大地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结合潜意识理论,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宽松和谐、开放创新的学习气氛中去体验音乐、探究音乐、表现音乐,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欣赏力、创造力等音乐综合素质。
充分开发学生潜意识的巨大能量,会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受益匪浅。
调节到不确定
我对自己观照得越多,我所经历的自我的假像就越多。我开始感觉到自己就像一个陌生人,再也分不清什么是虚假的。这给了我一种惶恐不安的感觉,我找不到以前我曾有过的生活准则。
这发生了;这注定会发生。记住,一个人应为它的发生而高兴;这是一个好兆头。当一个人开始他内在的旅程时,一切似乎都是很明朗、很稳固的,因为自我控制一切,自我具有一切的准则。自我统筹一切,自我是主人。
当你在旅途上走了一段以后,自我会开始消失,它似乎会变得越来越虚假,越来越像是一种假像,一种幻觉。当一个人开始从梦中醒来时,他的准则就会丧失。现在过去的主人不再是主人,而新的主人还没有出现。于是就会有骚乱,有混沌。这是一个好兆头。
走完了一半的路程之后,就会有一种诚惶诚恐,心神不安的感觉,因为你感到失落,感到自己如同一个陌生人。在此之前,你很清楚自己是谁:你的姓名、你的体型、你的地址、你的银行余额——一切都是确定的,这就是你。你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现在自我消失了,旧的房屋倒塌了,而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在哪里。一切都是朦胧的,模糊的,过去确信的一切都消逝了。
这是好事,因为过去的确定只是一种虚假的确定。事实上那不是确定,在它后面深藏着的是不确定。所以,当自我消失时,你会感到不确定。现在你灵魂的深层展现在你的面前——你感觉到自己是个陌生人。你一直是个陌生人,只是你的自我一直在欺骗你,使你感觉到你很了解你自己。梦得太多,便会显得极为逼真。
早晨当你从梦中醒来时,你会突然之间搞不清自己是谁,自己又是在哪里,你在清晨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呢?——你突然从梦中醒来,有那么一小片刻你竟不知道你是在哪里,你是谁,发生了什么事?当一个人从自我的梦幻中觉醒过来时这也同样会发生。你会感到惶恐,感到不安,感到不踏实,但你应该为此而高兴。如果你为此感到痛苦,你就会跌回到原来的状态中,在那里一切都是确定的,一切都是统筹好的,计划好的,在那里你很清楚,在那里准则很明了。
抛开你的不安。即使它存在着,你也不要过于受它的影响。就让它存在着,去观照它,那样它也会消失。不安很快就会消失。它存在着只是出于确定的一种习惯。你不知道如何在一个不确定的领域中生存。你不知道如何在一个没有保障的世界中生存。之所以不安只是因为过去的保障,只是出于一种旧习惯的沿袭。它会消失。只是你必须去等待,去观照,去放松,并且为发生的一切而高兴。我要告诉你,这是一个好兆头。
很多人到了这一步便折了回去,只是因为想找回自在、踏实、安适的感觉。他们错过了。他们快要接近前面的目标了,但他们却折了回去,不要那样做;要继续向前,不确定是件好事,它并没有什么错。你只需把自己调节好,那便成了。
你一直被调节得与自我确定的世界、与自我安定的世界相和谐。无论表面有多虚假,一切看来似乎都是合情合理的。你需要稍加调节才能去适应不确定的存在。
存在是不确定的,不安定的,是危险的。它是一种流体——一种不断运动变化的事物。这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你要去认识它。要鼓足勇气,不要回头张望,要向前看;要不了多久不确定本身会变成一种美丽,不安定本身会变成一种美丽。
事实上,只有不安定才是美丽的,因为不安定才称得上是生命。安定是丑陋的,它是死亡的一部分——所以它才是安定的。无准则地生活是唯一的生活途径。当你带着准则生活时,你是在过一种虚假的生活。理想,准则,戒规——你把一些东西强加于你的生活,你在塑造自己的生活,你不让它自然发展,你要设法从中培养出些什么。准则是粗暴的,而所有的理想是丑陋的。有了它们你将错过你自己。你将永远抵达不到你的存在。
成为(becoming)不是本性。所有的成为,以及为成为某种事物而花费的一切努力,都会把一些东西强加于你。这是一种粗暴的行为。你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圣人,但你的圣洁中会掺和着丑陋。我要告诉你并要强调这一点:无准则地生活是对圣洁的唯一可能。即使那时你成了一个罪人;但在你成为一个罪人过程中,依然含有一丝神圣,一丝圣洁
生命是神圣的;你无需将任何东西强加于它,你无需去塑造它,你无需硬给它一种模式,一种戒律和一种秩序。生命有它自己的秩序,有它自己的戒律。你只是随它运转,随它漂流,你不要设法去推波助流,河水在自然流淌——你要与它成为一体,河流便会带你汇入海洋。这就是门徒的生活:一种自然发展的生活,而不是人为的生活。然而,渐渐地你的存在到达了云层,超越了云层和冲突。突然之间你自由了。在杂乱无章的生命中你找到了一种新秩序。但秩序的性质已全然不同。它不再是你强加而成的东西,它更接近于生命本身。
树木也有秩序,河流和山脉也有,但那些秩序不是说教者、清教徒或者牧师神父强加的。它们不会找某个人去寻求准则。秩序是内在固有的;它存在于生命本身中。一旦自我不再操纵一切,不再拉来推去——“做这做那”——一旦你完全摆脱了自我,戒律,一种内在的戒律就会步入你的生命。它是没有目的的。它并不是在寻求什么,它只是发生了:就如你在呼吸,就如你饿的时候会找食吃,就如你困的时候会上床睡觉。这是一种内在的秩序,一种固有的秩序。当你变得与不安定相调和时,当你变得与你的陌生感相调和时,当你变得与你未知的生命相调和时,它就会出现。
在禅里面,有一种最美丽的说法之一:当一个人活在尘世的时候,山脉是山脉,河流是河流。当一个人进入静心时,山脉便不再是山脉,河流便不再是河流,一切都是一场大骚乱,大混饨。但当一个人达到了开悟,达到了三摩地,河流又会是河流,山脉又会是山脉。
这有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你有确定的自我,在第三阶段,你有绝对确定的无我,而处于这两个阶段之间的是混乱;那时确定的自我已经消失,而确定的生命尚未到来。这是一个极具潜力、极富创造力的时刻。如果你变得害怕了,返身折了回去,你将错过一切可能的东西。
前面就是真正确定的东西。那种真正确定并不是要去排斥不确定。前面是真正安定的东西,那种真正的安定并不是要去排斥不安定。这种安定大得可以将不安定包容于其中,它大得可以不再害怕不安定。它吸收不安定于其中,它包容所有的矛盾。因此有的人会将它称之为不安定,而有的人则把它叫作安定。事实上,它既都不是又全都是。如果你感觉到自己是个陌生人,那就庆祝它,要心存感激。
这样的时候是极罕见的;要享受它。你越是享受它,你就越能感觉到确定的东西正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地向你靠拢。如果你能庆祝你的陌生感,你的漂浮感,你的流浪感,突然之间你就到家了——第三个阶段开始了。
空达里尼静心
这就是静心,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必须不断地警觉、有意识、觉知,保持观照,不要丢失它。
这很容易丢失,当你在呼吸时,你可能会忘记,你会与呼吸成为一体,以至于你会忘了观照,但那时你就错过了那个点,尽可能地快速、深入地呼吸,将你的全部能量带出来,但仍然保持观照。
观照正在发生的一切,就好像你只是一个旁观者,好像整个事情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好像整个事情是发生在身体里,意识只是中心,只是在看。
这个观照必须带入所有这三个阶段,而到了第四阶段,当一切都停止了,当你已完全变得迟钝了、僵硬了,那时这种警觉就会达到它的顶峰。
空达里尼静心
这是充满爱的动态静心的姐妹静心,它由四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十五分钟。
第一阶段:十五分钟
放松,让你的整个身体震动,感觉能量从你的脚部往上移动,让它移到每个地方并变成震动,你的眼睛可以张开也可以闭上。
第二阶段:十五分钟
舞蹈……以你感觉到的任何方式,让整个身体依据它所希望的移动。
第三阶段:十五分钟
闭上你的眼睛,静静地坐着或者站着……观照体内与身外发生的一切。
第四阶段:十五分钟
继续闭着你的眼睛,静静地躺着。
如果你在做空达里尼静心,那么就让震动发生,不要刻意去做它。静静地站着,感觉到它正在来临,当你的身体开始轻微的震颤时,就助长它,而不要去做它,要享受它,并感觉到快乐,要放纵它,接受它,欢迎它,但不要去要求它。
如果你强迫它,它就会变成一种操练,一种身体的操练,那么那个震动虽然会发生,但只是在表面上,它不会穿透你,你仍会是固体的,内部仍像石头一样,仍像岩石一样,你将仍是一个操作者,做者,而身体只是跟在后面。身体不是问题——你是问题。
当我说震动,我意思是你的固体、你的岩石般的本性应该震动到其基础,从而使它变成液体,流体,融化的,流动的,而当岩石般的本性变成了液体,你的身体也会跟着改变,那时没有去震动,只有震动着,那时没人在做它,它只是正在发生着,那时做者不存在了。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4
摘要:中学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其教学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而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无疑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中学音乐教学的弊端。本文分析了中学音乐教育现状,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启示,提出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学音乐教育实践路径。
自从多元智能理论被引入我国后,其对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产生巨大影响。音乐教学则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课程,其对提升学生个人修养、欣赏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融入多元智能理论,提升教学效率,值得我们思考。
一、中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中学音乐教学虽然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现状来看,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初中音乐未受到足够重视,一些教师教学毫无目的性,“得过且过”,只是将其作为任务来完成,忽视了音乐教学意义,导致音乐课堂毫无生气。并且其他科目占用音乐课程的现象仍然存在。其次,音乐教学未充分结合学生实际,例如过多的理论教学,晦涩的理论知识不仅难以让学生掌握,也无法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进而产生抗拒心理。此外,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不强,一些教师的音乐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灌输式”阶段,教师一味在课堂上讲,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学生难以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当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机会有限,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除了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等基本智能,还有音乐节奏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以及自我反省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对当前中学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无疑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中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问题。具体来讲,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启示,能够引导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学生的多元潜能,促进学生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多元智能发展。同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引,也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具体学习需求,树立多元智能教学观念,开发立体化、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方法,进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音乐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此外,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启发,教师可针对性创设更为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当中,逐步激发其学习主动性,进而使音乐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学音乐教育实践路径
(一)建立多元智能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应构建起多元智能教学观念,创设利于师生交流互动的音乐教学环境,尽可能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当中,体验音乐乐趣,培养多元智能。例如通过律动与舞蹈培养学生的运动智能,教学少数民族音乐章节中时,可鼓励学生模仿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用动作强化其音乐节奏感,培养运动智能。此外,也需培养其人际交往智能、语言智能等,例如在每节音乐课堂中留出10分钟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唱歌、舞蹈、合唱等表演,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正面鼓励评价,创设和谐课堂氛围的同时,也逐步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等多项智能。
(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人每一种智能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每一个个体的智能结构组成也各不相同。基于此理论启发,教师需充分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细心观察与了解,尊重学生音乐天赋上的差异,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针对性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例如针对拥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给予必要引导,为其创设更大的音乐才华施展空间,使他们在音乐学习中起到带动效果;对音乐毫无兴趣的学生,可通过多样化的音乐游戏、实践活动等,逐步激发其音乐学习兴趣。[3]再如在鉴赏京剧的学习中,针对喜欢京剧的学生,可以让其通过表演、知识普及等方法丰富课堂;针对不喜欢京剧的学生,教师不应强行让其参与表演,可引导其通过词曲朗诵等方式,促进他们参与到课堂,使其在参与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解的兴趣。
(三)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引导,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评价,将多元智能发展融入到评价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强化情感评价。例如在音乐欣赏课、音乐朗诵课、演唱等环节中对学生情感与态度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心灵与音乐的融合,提升其音乐审美素养。其次,强化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评价,基于学生音乐学习情况以及中学音乐课程特征,展开合理性技能评价,提升音乐学习实践性。此外,针对学生个性发展情况,可通过个性化评价的方式,培养学生音乐创造性,例如一些学生音准好,一些学生会舞蹈,也有一些学生“五音不全”,但会乐器,针对此情况,利用个性化评价“扬长避短”,给予学生自我表现与展示的机会,提升其音乐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思维。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学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通过建立多元智能教学观念、因材施教等手段,最大程度发挥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指导作用,解决音乐教学现实问题,打造高效的中学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潘贵涛.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探索[J].好家长,2017,20:56.
[2]曲振巍.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北方音乐,2017,13:188.
[3]钱彩霞.实践多元智能理论,呈现高效音乐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7,18:47.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5
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对教育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高职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为促进高职音乐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演唱技能之外,还要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他们可以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促进高职音乐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高职音乐教育中的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重要的教学理论,其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对高职音乐教学的开展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例如,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博物学家智能等,它们相互独立,是个人在遇到某些问题时,为解决难题、突破困境而产生的创造能力。该理论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二)高职音乐教育的要求传统高职音乐教学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教学和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有不利影响。新时期,随着整个社会对高职音乐教育的要求提高,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善于开发学生的多项智能,提升学生的音乐创编、演奏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更为有效地融入学习之中,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音乐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意义
在新形势下,整个社会对高职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升,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支持,其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和就业市场的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因此,将该理论应用到高职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高职学生在音乐理论知识、表演技能、韵律感、节奏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采用单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强调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为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因而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和充分利用优势智能,弥补劣势智能,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为高职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高职音乐教育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综合技能的提升。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多种智能,教学中要善于组合多项智能,为整个社会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采取以能力为中心的模式,强调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多项智能的综合发展,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三)提升高职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能有效开展学习活动,加强理论学习,更好地开展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整合学生的多项智能,进而有效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促进高职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职音乐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对策
为更好地培养实用型人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其教学活动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重视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开发通过开发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可以让学生有效融入学习活动,加深对音乐理论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而提高其音乐表演能力。“身体—动觉”智能主要指开发学生躯干和四肢的能力,使其控制好身体的每个部位,配合音乐教学内容正确展示动作。同时,将音乐演唱、舞台表演有机结合起来,掌握音乐学习、训练、表演技巧,把握每个学习的要点,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激发高职学生的多项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多种智能组合,这为高职音乐教学提供了指引。教学中应该善于挖掘学生的多项智能,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音乐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策略,让学生熟练掌握音乐演唱技巧,有效提高学生的多项智能,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音乐教学不仅强调音乐教材内容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让学生进行歌曲演唱和表演,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增进相互了解,取得更大的收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演技能。音乐学习、表演、欣赏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通过学习和锻炼,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
(三)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学生的音乐基础、兴趣爱好、知识接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把握这些内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让学生有效学习音乐知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在高职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使其把握自身的优势,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注重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作用,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还应该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不断提升学生演唱和舞台表演的能力。深化其对高职音乐教学内容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使其拓展人际关系,丰富生活阅历,有效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高职音乐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学生的能力差异。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音乐演唱能力、智能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任课老师应该认识这些内容,考虑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化需求,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例如,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技能,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突出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让高职音乐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发挥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作用。例如,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职音乐教学的各项内容,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潜能,善于利用创新思维模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平等、友好地对待每位学生,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改进他们的劣势智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活动,重视学生音乐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多项智能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可以轻松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
四、结语
总之,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任课老师应该重视该理论的应用,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而使多元智能理论得到有效利用,提升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6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踏入我们的生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突出了知识的构建过程,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科学的研究。就物理学科特点而言,它本身与生活结合很紧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只有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从学生发展来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经历,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提供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应用学习理论,改革和研究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课题的开设就是为了向大家表明学习理论的应用研究是不容忽视的,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对这方面引起重视,让更多的教师学会如何应用学习理论到物理教学中去,从而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类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和学说。
从古至今的学习理论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三大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映—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强调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者当作一个“黑箱”,认为学习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他们把观察、分析重点放在行为变化上,关心的是如何获得令人满意的输出,而输出是输入刺激的一种反应。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安排刺激,观察学生的反应,对令人满意的反应予以加强,对令人不满意的反应予以补救或否定来纠正其反应;学生的任务则是做出反应,接受和消化知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又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
二、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尝试错误实现的。学习是凭智力去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如教学内容)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即学习的内部因素,这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学习者的外显行为,忽视其内部心理过程有很大不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行为主义,仅从外部环境考察人的学习思维模式,它从人的内部过程即中间变量入手,从人的理性角度对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等认知环节进行研究,把思维归结为问题解决,从而找到了一条研究人的高级学习活动的途径,而且抓住了人的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 但它片面脱离社会实践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把它归结为单纯的内部过程和意识系统,把人的认知活动归结为纯粹的认知行为,甚至类比或等同计算机对信息的机械加工。
三、构建主义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发展了早期认知学习理论中已有的关于“建构”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求在更接近实际情况的情境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建构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相应的教学设计应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学习环境”来设计,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探究性、创造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即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主要优点是,学生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是,应用时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师生间情感交流及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
但是在学习理论应用时应注意一些问题:
(1)不能“照搬”学习理论,要与实际联系
所谓“照搬”学习理论是将学习理论拿来,不分场合和条件而直接加以应用。这不是应用理论,而是糟蹋学习理论。因为,学习理论所揭示的都是学习过程的一般特点和规律,而应用学习理论有时要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从一般理论到具体应用尚有一段距离,需要应用者把一般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具体化到实际问题上,才能发挥学习理论的作用。理论的作用在于给人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种指导思想和一般原则及方法。所以,掌握学习理论要掌握它的一般原理和思想实质,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结合具体学科的学习理论,提出具体应用模式学习理论的研究应该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研究是基础理论研究,它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某类学习的一般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提出适用广泛的一般原理或学说;第二层次的研究是学习理论的应用发展研究,它的研究目的是根据基础理论研究提出的一般原理,结合具体学科和具体学习条件的特点,及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应用该种学习理论的具体应用模式。
总之,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教学条件做必要的选择和完善,才能把学习理论更好的、更完善的应用到物理教学中,教育者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模式,从而使我国的物理课堂能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从突出接受转变到突出探究、发现与建构,从关注学习结果转变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初级知识的获得(表层性知识理解和记忆、习题训练)转变到关注高级知识的获得(深层性理解合高级思维,实际问题解决),推动学习理论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7
激励指的就是组织行为中,行为主体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刺激变量的形式激发行为客体产生一定的内在动力,并且向着预期目标奋进的心理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激励能够预控人的行为,是激发人的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近些年来,激励理论在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知与精神境界,应用价值非常高。
一、激励理论内涵
激励主要就是利用外界目标设定、行为、语言等方式对行为主体进行刺激,充分挖掘其自身潜能,以此达到预设目标的过程。激励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双因素理论
激励———保健因素简称为双因素理论,其中激励因素指的就是和工作自身有关的一些内在激励要素,主要包括责任、晋升、奖励、成就、认可等;保健因素指的就是除了工作以外的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因素,通常情况下,保健因素均和工作环境有着一定的关系,如制度、地位、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
(二)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指的就是人们对自身工作积极性的大小,其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工作满意程度高低。所以,期望理论更侧重于激励人们采取某种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主要为期望值、效价。期望值指的就是人们在付出某种努力之后,最终可以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效价指的就是人们对某一成果的偏好程度。
(三)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认为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目标,经常会采取一些行动,而这些行动均会受到环境影响。当这些行动结果可以为人们带来积极作用的时候,这些行动还会再次出现;当这些行动结果会为人们带来消极作用的时候,这些行动就会被削弱,甚至取代,这就是环境对行动的一种强化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的作用
(一)有助于引导学生行为走向
俗话说得好:“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具有进取心的人的共同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激励利用的就是此特征,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其树立坚定的信念,逐渐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并且使其自觉地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予以融合,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予以融合,将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社会目标予以融合,进而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有关研究显示,在激励不足的环境中,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一小部分,也就20-30%,而在激励恰当的环境中,同样的人,其潜能可以发挥出很多部分,即80-9%,甚至更多。由此可以看出,在激发人的潜能方面,激励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激励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摆脱消极心理,并且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此转变学生思想态度。
(三)有助于完成教育目标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恰当使用激励理论,采取适合的激励方式,明确激励对象的需求,有效提高激励效率,可以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本质目标就是逐渐增强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及改造世界的能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激励理论的正确认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的时候,部分院校工作人员缺乏对激励理论的正确认识,导致在运用激励理论的时候,未能实现激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的有效结合,只是照搬照抄,将很多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当成是教育激励,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激励特殊性的全面认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全面展开。
(二)未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
从某种角度而言,学生往往可以体现一个社会或者一代人的心理、情感、思想意识。在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责任意识差、集体意识薄弱、心理承受能力低等。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很多教育人员均未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未能充分认识到学生思想的可变性与复杂性,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的时候,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层次化,造成激励理论应用效果不佳,未能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最后致使激励失败。
(三)缺乏对激励方法的深入研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的时候,存在很多的方法与形式,目标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民主激励、奖惩激励、榜样激励等均是较为常用的激励教育方式。从微观角度来说,物质激励、情感激励等教育激励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更佳;从宏观角度而言,荣誉激励、民主激励、榜样激励等教育激励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非常“经济”;此外,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等教育激励方式在很多情形中均可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激励方式,以此充分发挥激励作用。然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均未对激励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导致方式选择较为单一,根本无法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导致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强化激励理论的科学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激励理论对教育效果的影响非常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必须充分结合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本校校情,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效果佳的激励方案,以此提高教育工作效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对学生实施合理的激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长期保持下去,从而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比如,科学设定目标,保证目标可以给人以希望,促使人产生一定的内在动力,从而展开相关行动。此外,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自行设置目标,长期或者短期,使学生形成长久有效的动力,在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从而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人员必须灵活、恰当地运用激励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的不断普及,学生正面临着多元文化不断交融与冲撞的局面,普遍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必须对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等进行全面了解,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方式;同时,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发展性、复杂性、差异性进行全面了解,采取多样灵活的激励方式,实现预期的激励目标。此外,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不仅要看到学生积极的一面,还要对学生的消极思想予以了解,这样才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加强学生个体需求与组织目标的结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三)加深对激励理论的探索,实现与时俱进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教育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认知水平与觉悟,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全面理解激励理论的内涵与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合理的运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和激励理论展开全面整合,并且实现各种激励方式的融会贯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恰当、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从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此外,在应用激励理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观察、总结、实践、创新,从而不断完善激励理论内容与方式,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应用激励理论的时候,首先需要深入理解激励理论的内涵,从而根据实际应用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结合教育现状,采取恰当、有效的激励方式,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落实,并且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肖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探微———基于现代激励理论的分析视角[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3-5.
[2]康易赞.激励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激励机制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9):69-71.
[3]郑天霞.基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科教导刊,2015(25):99-100,152.
[4]陈劭泽,杨潇慧.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4):115.
[5]孙思渊.激励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外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3(11):59-60.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8
摘要:在大学音乐教育中,钢琴是一种关注度相对较高的`课程。不过大学钢琴教学也经常暴露出许多问题,限制了大学钢琴教学的水平,如教学方式传统、师资力量不足等。为解决大学钢琴在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大学钢琴课程就有必要改革钢琴教学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准。在提高教职人员的素质基础上,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以现代教育论为依据,研究与分析其在钢琴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希望能够给钢琴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发挥大学钢琴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论;大学钢琴;教学改革
前言
钢琴是一门同时兼顾实用性、艺术性的乐器,钢琴课因此也同时带有着同样的特征,在大学音乐教育中扮演着无法替代的角色。钢琴课程并非是独立的教学活动,而是一种与普通教学活动相近且具有普通课堂特点的课程。钢琴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钢琴独到且特殊的作用在时代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过大的转变。因此,钢琴教育的改革思路应将重点放在教育思想、教育体系的变化。也就是说,现代教育理论能够成为钢琴教学改革的辅佐技术。
1现代教育论概念
1.1构建理论
建构理论在现代教育论中是最典型的一个代表,这种理论注重的是知识的建构与探索过程,即要求学习者应当主动、积极地学习。[1]同时,还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构建理论为宗旨思想的教学模式应当将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中心,而教师则在教学活动的结构中扮演着引导者与指导者的角色。教师采用合作方式、情景方式完成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知识,完成学科知识的掌握。
1.2认知理论
所谓的认知理论,是一种建立在认知心理之上的理论思想。这一理论包含了童话说、发展理论、发现说等内容。[2]这种理论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需要详细地设计课程,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当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认知理论的教学原则包括合理融入内容与重视引导。
1.3主导理论
主导理论是在教育理论及构建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这种理论更注重教师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实现了教学的充分结合,积极发挥了师生互动的价值。这一理论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功效。
2现代教育论在大学钢琴教学中的体现和运用
2.1情景教学
钢琴教学大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在短时间内实现教学意境的深化。演奏时学生必须保持高亢的精神状态,学生在进入教学场景的过程中,绝不可以轻易转变学习和对环境的理解思路,否则很容易出现琴声飘散的情况,影响表演发挥的效果。教师在钢琴教学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身份,教师可以借助情景教学的方式,消除学生对钢琴学习的抵触情绪。比如,授课前教师可以先行引入一段简洁的语言,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回到上一节课的节奏与氛围,回顾之前所学曲子的风格、结构,以巧妙的语言使学生重新回到学习的情景。[3]授课前教师还可以提前播放一段类似的歌曲,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激活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另外,教师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授课,展示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帮助学生进入意境,提高授课效率。
2.2分层教学
为了解决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能力差异,分层教学经常被应用于钢琴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每一名学生都从中有所收获。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提前拟写教学大纲。在教师掌握每一名学生的个人能力及技巧水平后就可以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在大纲中提前画好难点和重点,选择适合用于提升学生水平的教学曲目。这种教学法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分配,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引导下,获得综合成长,赋予钢琴教学实效性价值。
2.3阶梯教学
现代教育非常重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职业需求开展钢琴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的需求与教学的内容相吻合。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之后教师将学生按照认知能力与钢琴水平划分为多个小组,最后就每一个小组学生的薄弱点进行加强训练,不断改善学生的基础能力与薄弱问题。
3现代教育论在大学钢琴改革中的应用思路
为了在大学钢琴改革中凸显现代教育论价值,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创新思想融入教学活动。第一步是转变教师的个人教学思想,这是发挥现代化理论价值的必要工作。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前,应当详细地了解与掌握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得能力提升。第二步是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与教学素质。事实上,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教师能力的限制,所以学校理应为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学习的机会。教师在进修的过程中必须不断钻研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改善自己的教学问题,为现代教育理论提供补足。第三步是创新教学模式。伴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许多学生都意识到了教师教学方案的进步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重大意义。
4结语
根据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教育论在钢琴教学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在钢琴教育改革中也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价值,现代教育论不仅有助于实现钢琴教学在内容层次上的创新,同时还能转化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思想。这要求教师必须严格遵从“生本位”原则,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只有这样大学钢琴教育的改革才能够顺利开展。另外,教师还要积极更新教育观、教育理念,善用情景、分层以及解题等教学模式。教学结构与主体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合,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钢琴课程的学习兴趣,实现钢琴教育的创新式突破。
参考文献:
[1]…郑云丹.论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理论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7(24):44-45.
[2]…宋扬.现代教育理论在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的有效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8):182-183.
[3]…王雪莹.刍议现代教育理论在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6,26(36):351.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9
摘要: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领域,并在推动教育质量发展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其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更是让教育打开新的局面,让教育与生活完美衔接在一起。幼儿教育领域同样需要注重生活教育理念的渗透和融合,让幼儿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生活教育;幼儿教学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育要与幼儿的生活结合联系起来,幼儿园与社会不能脱节,教师的教育与幼儿的学要统一起来。下面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着眼点,简单阐述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怎样在幼儿教育中运用实践的。
1.以生活为载体,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学习。由于幼儿是通过直接的经验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感知身边的一切事物,所以教育要建立在幼儿已经形成的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在数学领域的学习中,教师要让幼儿明确“保质期”这一概念,那么教师就要让大班幼儿在生活场景中体会什么是保质期。教师首先可以设定一个场景,告知幼儿教师早上喝了一袋酸奶,不知道为什么没多久就肚子很疼,把问题抛给幼儿后,幼儿就会猜测什么原因导致教师产生这样的反应,当幼儿回答很可能酸奶放置的时间太久了,教师就可以切入“保质期”这一概念。然后拿来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小食品,让幼儿看一看,找一找小食品的生产日期,在什么时间内吃是不会危害自己的健康的,这样幼儿不仅可以体会到食品保质期的概念,而且还会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认知,会用一些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幼儿园的区角也可以根据生活的场景来布置。如娃娃家、小超市、小医院等这些区角,可以让幼儿学习怎样与同伴交往, 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例如在小医院这一角色扮演区,给幼儿提供了医生和病人等角色,幼儿通过回忆自己在生病时,医生都说了哪些话,有什么样的行为,通过模仿模拟这一生活场景,幼儿会增加生活经验,丰富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而提高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陶行知曾说: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幼儿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载体,进行学习,能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让教育回归幼儿的生活,让课程回归生活,这也是“生活即教育”理念的体现。
2.创设生活化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幼儿的教育不是要局限在幼儿园中,而更多的是要走出去。大自然、大社会都可以作为幼儿学习的教材。幼儿教育界最近兴起的“森林教育”就是以大自然作为“活教材”,向自然学习,向自然致敬。在没有围墙的森林中,幼儿尽情地体验自然给予的馈赠,爬树,抚摸溪水,观察蜗牛,这些都是在课本中不能得到的,幼儿的每一次亲身体验和接触都会增强他们与环境的互动,幼儿在感知环境中习得了经验。在森林幼儿园中可以教幼儿怎样防范规避未知的风险,在森林中迷路了如何找到回家的路,这样的教育方式比教师在室内通过图片的方式一遍遍地告诉幼儿怎么做更直接, 更便于幼儿理解。
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以社会为学校的,自然教室的范围不应该局限在房子里,天地间的任何场所都是可以用來进行教育活动的。需要研究什么内容, 那么教室就应该在哪个地方。在大自然中,在社会中让幼儿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解放幼儿的头脑,让幼儿主动去思考;解放幼儿的双手,让他们去触摸;解放幼儿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解放幼儿的嘴巴,让他们自由言说;解放幼儿的空间,让他们回归到大自然中,从学校中走出去;解放幼儿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地支配时间。将幼儿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有机渗透, 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3.通过幼儿的动手实践,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活动中,应该给予幼儿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对玩教具充分地触摸、摆弄,在实际的操作中不断地尝试错误,获得经验,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例如,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教师想要生成一个关于艺术领域的活动。那么仅仅通过教师精心制作的PPT,用心准备的各种花儿的实物图片是远远不够的,最好是能带领幼儿在园内寻找各种各样的花儿,教师可以把幼儿园开放的花儿的照片打印出来,让幼儿拿着花儿的图片“按图索骥”,寻找相对应的花儿,这样幼儿就会对春天开放的花儿的颜色、形状、大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幼儿成为此次活动的一个主体, 通过幼儿自己的实践活动,去认识各种各样的花儿。此外,在“安吉游戏”中,也可以看到幼儿任意地摆弄、操作,不断地尝试。在大型积木建构区幼儿在拼搭,垒高;在沙土区,幼儿在用沙土挖水渠,铲沙子,倒沙子,通过与沙土的接触,可以促进幼儿的眼手协调能力,促进精细动作的发展,还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攀爬区,有滑梯、平衡木、跷跷板、吊桥, 都可以带给幼儿不同的体验,幼儿在不断接受挑战,不断地探索, 在一次次地探索尝试中,得到发展,得到锻炼。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条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幼儿在实际操作和探索中,得到了发展,得到了成长和锻炼。在“做中学”,正是我们现在幼儿的教育理念,不是只有口头的教,更重要的是在操作实践中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生活与生活的摩擦,要用生活来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我们教育领域中的一面旗帜,指引教育不要脱离生活,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幼儿教育也应该以生活教育理论作为指导,不断挖掘生活教育理论的契机,将生活教育和幼儿的学习过程,学习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做到让幼儿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玩中学,做中学,在玩中求进步,在做中求发展。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10
多元智能化理论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逐渐迸发出惊人的契合性。尤其是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应用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可以作为现代计算机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旨在更好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相结合,最终推动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水平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1多元化智能理论的简要概述
相对于传统的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更高层面上的人类智能理论,主要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多方面的智能内容。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智力的单一性,颠覆了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狭隘观点。因为多元化智能理论旨在充分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并且实现个体发展和整体发展的有机统一,最终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2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1设置计算机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好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以刺激其不断学习、探索。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的计算机教育逐渐向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向不断发展,拥有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衡量每位学生计算机水平的重要标志。考虑到计算机教育是一门更多的包含实践性内容的科目,因此学好的关键点就是能否对计算机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起爱好。因为很多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初衷大都是因为用计算机玩游戏或者上网,加之很多学生只是在初期接触过计算机而并没有激发出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使得计算机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实践应用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综合来看,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其中,学生的心理结构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需要切实重视好认知因素的重要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对于认知的需求认识,让学生迸发出对于计算机教育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要重视好学生认知因素的重要性,用外部的手段和方法来减轻学生自身的内因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且要切实根据学生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学习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2设计、开发计算机教学案例
计算机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掌握计算机有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上进行的课堂内容设计。这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整体目标的规划下,将多元智能化理论引入到实际的计算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当中,尝试利用典型案例争取将学生引入到需要的事件和场景当中。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集体讨论形成进一步探究、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多元智能化理论案例教学法是综合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法,会随着实际教学实例的开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计算机教学设计分析,进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学生特色的案例。在具体的计算机课程进行过程中,要分阶段的制定每个任务,同时要融入学生的行为品行以及审美使之完成教学目标。但同时要保证教学案例的实施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能力以及特长,还要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要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制定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活动兴趣,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起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一步步实现计算机学习的任务。
3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带到现代的计算机教学当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开发创新的能力,在其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推广,引导学生不仅仅要停留在完成计算机的学习上,还要提升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3.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学当中的应用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变教学的主导者向着引导者角色过渡。使得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探究知识,然后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又能满足人才的评价规律,这必将会极力推动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现代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应用于计算机教育教学中,为现代的计算机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拓展了更多的途径。目前,我国的多元化智能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的计算机教学当中,可以为而现代计算机教育,以及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发展提供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平台。当然,多元化智能理论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结合现代的高科技教育技术来丰富和完善计算机教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推动我国的现代计算机教育技术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11
构建一个功用齐全、界面友好的学前教育远程效劳平台,努力为乡村学前教育效劳,是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开展的重要方向。交互模块作为平台中的交流互动功用模块,是为乡村幼儿园教育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停止教研与业务指导的有力保证。如何经过学前教育远程效劳平台的交互模块停止有效的培训与研修,帮扶指导乡村学前教育开展,是本文研讨的重点。
一、幼教员资培训现状及问题
目前主要的幼教员资培训方式有两种,一是传统的面授式培训,二是网络远程培训。传统的面授式培训根本上以提升教员专业素养为目的,停止完好的学科学问传授,在方式上主要采用讲座的方式,使参与培训的幼教教师在短时间内承受较高密度的学习,这对他们获取系统性的学问的确有很大协助。但是,这样的培训方式最主要的问题是培训内容太过单一,关于参与培训的幼教教师而言缺乏针对性。培训主要传授理论学问,但在传授理论学问时无视了教员已有的经历,在大多数状况下脱离了教学实践,招致很多幼教教师固然参与过培训,但却由于无法停止实践应用而选择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进而淡薄了课程变革的认识。
固然目前,传统的面授式培训在过程中也逐步交叉了小组讨论、专题研讨、跟班听课等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但依然无法调动参与培训的幼教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与培训教员或同伴停止讨论与交流,因而得不到显著的培训效果。应用网络停止远程培训,对广阔幼教教师而言不失为一个便利的培训方式。网络远程培训最主要的优势是让师生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停止学习与交流,保证了参训学员与教员的及时沟通,同时也为培训的资源共享、学问获取提供了便利。当然,网络远程培训也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培训教员的监控力度不够的状况下。
由于没有直接地与教员面对面,加上参训学员的认知水平不同,很多学员容易呈现无视学习活动的现象,特别是在实时培训时,很多学员仅仅是将培训页面翻开,就自顾自地去做别的事情,这样的状况是教员无法控制的。而在停止交流互动时,多数学员也由于没有听课或不想听课而形成在互动讨论中偏离学习主题,停止与学习无关的话题讨论或毫无意义的闲谈,招致培训互动方式单一,或没有思想的碰撞与观念的交流。这样的培训在总体效果上的确无法得到参与培训的幼教教师的普遍认同。
二、学前教育远程效劳平台交互模块设计准绳
为了可以更好地促进幼教教师在停止网络远程培训时的互动与交流,确保培训任务的完成,并可以将所学的理论学问有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学前教育远程效劳平台中嵌入“教、学、研、训”一体化的交互模块,让参与培训的幼教教师有一个讨论、答疑的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指导。为了到达上述目的,学前教育远程效劳平台的交互模块在设计上应遵照以下几个准绳。
(一)交互方式多样性常见的交互模块主要有实时聊天、视频会议、在线论坛、电子邮件等。交互模块作为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平台,专家、教员与参与培训的幼教教师在设计中要思索其自身的运用便利性,采用多种同步交互、异步交互方式,支持培训学员的协作与探求,让其可以尽可能快地获取专家、教员或其他同伴的协助,及时处理问题,同时可以促进学员的深化考虑与学问建构。
(二)交互战略灵敏性交互模块是参训学员停止讨论与研修的平台,除了硬件技术外,还包括隐含其中的教学战略与教学形式。为了更好地树立参与培训的幼教教师的学习主体认识,主动投入到培训学习中,积极停止协作学习,交互战略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因而,“以学为主”的教学形式是其主要的理论根底,让学员可以灵敏选择本人喜欢的方式与进程停止学习,同时发挥主体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停止自我监视与管理。
(三)交互工具适用性由于参与幼教员资培训的人员程度良莠不齐,关于计算机的运用也存在一定差距,为了能让广阔幼教教师都能应用学前教育远程效劳平台的交互模块停止学习、研修,运用到的交互工具不只要有简单的运用方式,并且交互效果要比拟良好,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员与学员的交流与互动。在本平台中主要采用的交互工具为QQ、电子邮件、在线论坛及论坛的站内短信等,运用办法简单,交互及时,方式多样,适用性较强。(四)交互界面简约性良好的交互界面要导航明晰,用词精确,使人了如指掌。明晰的导航可以协助学员在运用平台停止交互时,一直明白本人所处的位置,并可以快速地找到下一目的地的链接,以免迷失在复杂的网页中;精确的用词可以使学员在应用交互工具时不产生歧义,从而可以降低错误的点击率,大大进步学习效率。此外,交互界面中增加个性化的设置,也可以充沛发挥学员的学习兴味,加强培训效果。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10-30
行动:教育理论创新的基点教育理论论文10-30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04-01
探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之我见的教育理论论文10-30
试论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的教育理论论文10-31
叙事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论文07-03
计算机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论文02-13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探讨的论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