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的影响论文
一、“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从1998年开始着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将党校、团校的学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并入“第二课堂”,交由学院团委负责。“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认证从2001级新生正式开始实施。经过10年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是以量化的形式对“第二课堂”实施效果进行考量的体系,它将学生的“第二课堂”表现予以分数定量,与学积分共同构成综合素质得分的评价制度。其量化结果与“三好学生”评比、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推荐、毕业分配等有机结合。体系评价内容由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德育)、学术竞赛和科技创新(智育)、文体艺术和身心发展(体美)、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学生组织)等部分构成。
二、“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的影响
笔者以北京林业大学2007、2008和2009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校学生“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执行情况以及学生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认识情况进行了调研和问卷调查。问卷共设置10道问题,涉及学生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认识、看法、影响、收获等,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存的价值和意义。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82份,其中有效问卷174份。通过对问卷原始数据的整理,分析出现存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一)“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1.大学生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总体认识对于“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一般了解、不了解的学生分别占10.3%、82.8%、6.9%。对于“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关注程度,12.6%的学生很关注,因为跟评奖评优、推研直接挂钩;72.4%的学生一般关注,平时参加活动不会受其影响,但还是希望分数高一些;剩余15.0%的学生不关注,觉得分数高低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对于“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存在的必要性,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能鼓励大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超过7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可以考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自己不会刻意追求分数的高低;18%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评奖评优以学积分为准就好了。大学生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必要程度的比例分别达到了93.1%、85.0%、82.0%,由此可见“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在大学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多数学生也肯定了其在大学成长阶段的积极作用。
2.“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影响当被问及平时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想法时,17.2%的学生首先会看“第二课堂”是否有加分;50.6%的学生选择以喜欢为主,但如果有加分就更好;32.2%的学生完全凭自己的喜好,不在乎是否有加分。当被问及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初衷时,29.9%的学生是为了提高“第二课堂”分数,而选择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打发课余时间、挣点“外块”及其他的学生分别占48.3%、20.7%、4.6%和3.5%。当被问及“第二课堂”分数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所占比例的看法时,有40%的学生认为应提高比例,40%的学生认为比例不变,只有20%的学生认为应该降低比例。“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促进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影响很大,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活动的选择。多数学生希望参加课外活动能够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能带来“第二课堂”的加分。部分学生认为“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占综合素质的比重应该加大,至少应该维持不变。
3.“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影响当被问及“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积极影响时,24.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综合素质,在学习之外促使自己参加更多的课外活动;10.9%的学生认为综合名次上升,在评优时获得了更高的奖学金;18.4%的学生认为心理得到满足,平时的工作和活动受到了肯定和认可;19.0%的学生认为学会了更好地管理时间,学习和参加活动互不耽误;22.4%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还保持着自己一贯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方式。
(二)“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影响
当被问及希望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获得什么时,被调查的大一学生中64.5%的人选择了展示自身才华;大二学生中57.8%的人选择了培养组织、协调和策划能力;大三学生中超过80%的人选择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大四学生中90.6%的人选择了就业能力提升以及更多地接触社会、更好地认识社会。当被问及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各项分数设置的看法时,被调查的大一学生中78.6%的人认为应该提高体育比赛等体美项目的比重,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兴趣和爱好;大二学生中95.3%的人认为应该提高学生组织工作考评的比重,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大三学生中67.4%的人认为应该提高学术竞赛、论文发表等智育项目的比重,鼓励学生以学业为重;大四学生中57.2%的人认为应该提高献血、志愿活动等德育项目的比重,鼓励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当被问及在所有计分项目中哪一项得分最高时,不同年级学生的答案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以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2008级某班学生(共29人)的调查样本为例,得到如下分析结果从表1中可见,在2008—2009学年(大一学年)“第二课堂”评价体系计分项目中,29名学生中有10名选定体美项目分值最高,8名选定德育项目分值最高,这两项合计占62.1%;在2009—2010学年(大二学年),学生组织项目分值最高的学生占55.2%;在2010—2011学年(大三学年),学生选定分值最高的是智育项目,占37.9%。可见,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对大学生活存在不同的期望和需求。调查发现,大一学生刚入校,更希望在同学中展示自身才华而渴望被认知;大二学生更希望在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中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而渴望被认可;大三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专业技能,更希望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得以应用,在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而渴望被认同;大四学生面临人生选择和就业压力,更希望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实习中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而渴望被认证。
(三)“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影响
“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具有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影响。调查人员在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2007级、2008级、2009级中各选取一个班的学生为调查样本,运用SPS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第二课堂”与学积分排名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分析出2007级、2008级、2009级“第二课堂”排名与学积分排名均显著相关,学积分排名越高,“第二课堂”排名就越高。可见,学习成绩越优异的学生越会关注自己的“第二课堂”成绩,“第二课堂”排名相对也较高。这并不难理解,因为“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直接与评优、推研等挂钩,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肯定不希望因为“第二课堂”分数不理想而失去机会。同时,由于“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在综合素质中所占比例有限,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即使取得较高的“第二课堂”成绩也很难改变局面,所以他们往往并不寄希望于“第二课堂”的分数。
三、加强“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应突出评价体系的教育性高校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第二课堂”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载体,运用教育评估的理论和系统管理的方法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检查、总结、判定和反馈,为学生综合发展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第二课堂”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和拓展提供平台,同时还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引导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协调发展。
(二)“第二课堂”应满足学生多元化思想的需求,突出评价体系的普适性“第二课堂”的活动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注意追踪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满足学生在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需求方面的需要。既要重视参与者在人际交往、能力锻炼、社会实践、学术科研上的实际目的,又要重视参与者在发展个性、蕴藉感情、闲暇愉悦、人文关怀上的需要,形成自发参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活动氛围。各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教育对象,适时转移工作的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在不同年级中开展以激发广大同学的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纠正不良学习习惯为目的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
(三)“第二课堂”要抓住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需求,突出评价体系的导向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年级的教育重点,“第二课堂”教育要确定相应的侧重点:一年级新生以适应性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为主;二年级学生以学生干部培训、党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为主;三年级学生以科研素质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活动为主。基于不同年级,“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各项目内容、比重可以有所不同,把综合素质认证与丰富、灵活的教育内容统一起来,引导学生树立“处于什么阶段就做什么打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管理时间和规划生活的能力。“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应兼顾科学性、合理性、广泛性,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身心素质、审美修养等,又要预防引导失灵,避免“因为分数,所以活动”现象的滋生蔓延。
(四)“第二课堂”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突出评价体系的自主性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既需要学校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去诱导,又需要学生自身在活动中去磨练、去体验。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自我教育的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最终让大学生实现终身的自我教育。通过宣传、培训、做思想工作等方式让大学生意识到“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身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用评价体系来引导规范学生,建立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管窥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