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项目双向参与机制的创新与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各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误区。校企双方推行创新的“双项目双向参与”机制,是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工学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双项目双向参与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方向。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根本目的是“工学结合”,主要途径是校企合作。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大多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打工”,主要以积累社会经验和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目的;二是根据专业相关企业季节性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中边工作边学习;三是毕业实习,组织或学生自行找到专业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四是以工学交替的形式,将学生轮换到企业进行一定周期的跟班学习;五是采取“2+1”或“2+0。5+0。5”等模式,学生在企业中边工作边学习一年或半年,或称为顶岗实习。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很多院校或一些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推行过程中仍存在较大的困难,影响了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含义
什么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将“工学结合”定义为“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工学结合”,工也是学习,而不是单纯的工作;(2)“工学结合”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获取报酬;(3)“工学结合”是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进行再学习思考,实现新的提升,这是“工学结合”中最重要的部分,实现从学到工,再从工到学,实现循环提升。
从这个定义出发,反思上述各种“工学结合”方式,不难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简单将“工学结合”理解成是学习与工作的交替。在实施过程中,只是简单地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工作,甚至是一些与专业无关的工作。这种做法虽然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这与“工学结合”的实质要求还是有相当的差距的。
2、注重“工学结合”的形式,而不注重其内涵和效果。例如在一些实施“2+1”“2+0。5+0。5”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校,只是将学生组织到企业中,工作一年或半年,采取白天上班、晚上上课或休息日上课等形式。教学内容仍然是按照学校教学计划中所列的书本课程,教师是带队教师或聘请附近学校的教师,这种形式与半工半读的形式相似,没有很好地把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也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没有引导学生总结运用工作中增长的知识经验去提升自身的各种修养。
3、认为“工学结合”是一种单向的学生输出型。学生必须到企业中实习,截然分割学校学习与企业学习的联系。按照上述对“工学结合”的定义,“工学结合”是将课堂中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那么必然导致对“工学结合”实质上的理解有所偏差。“工学结合”应是一种双向的学习模式,既可以在企业中实施工学结合,也可以在课堂中工学结合,尤其是在学校的实训中,也可以把工作中的学习引入到实训课堂中实施,例如引入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的项目、企业的指导教师,这同样能实现“工学结合”的目的。
二、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瓶颈
大多院校在开展“工学结合”中常碰到一些困难,甚至难以开展,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其主要的瓶颈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企业来讲,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认为没有义务或必要为培养学生做更多的分外事,而且接收学生进行“工学结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原有的生产经营秩序,并且增加管理上的.成本和风险;同时,由于目前劳动力市场供给旺盛,企业可以很容易获得廉价的劳动力,甚至是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没必要也不大愿意再进行校企合作。基于这种原因,“工学结合”难以开展。
其次作为学校方面,也存在对校企合作不积极的因素。一是由于传统教学体制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灌输,进行“工学结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但在努力后却没有很好的回报;二是“工学结合”会打乱学校原有的教学安排,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三是教师不具备指导“工学结合”的能力,这些是影响学校不积极开展“工学结合”的因素。
除此以外,还有社会环境或政府引导方面的原因,种种因素制约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展。要进行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改革,各职业院校应认识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重要性,在开展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过程中,无论是企业、学校还是政府及社会的环境都要积极起来。作为学校,要真正改变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被动局面,最重要的还是发掘学校自身的潜力,突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瓶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前提,“工学结合”是目标。要实施“工学结合”,必须进行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中,如何避免“单相思”“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关键在于提高学院自身在“工学结合”中的吸引力。因此,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具备校企合作的能力。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从实校到学校,没经过企业的锻炼,根本不了解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使得企业对学校不认同,对教师不认可,校企合作就难以进行,“工学结合”也就无从开展。如果学校中的教师具备充分的能力,如指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生产管理等,那么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就具有较强势的吸引力。
2、学生要具备好的工作能力。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学生只了解理论知识或只掌握实验性的操作,无法胜任企业的实际工作,更谈不上为企业解决生产、管理中的问题,这样的学生到了企业无疑成了企业的负担。企业要花时间培养学生上岗,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秩序,这是影响“工学结合”开展的重要原因。
3、“工学结合”的时间安排上要适应企业的要求。学校有学校的教学计划,企业有企业的生产计划,甚至有些企业还存在季节性任务,或者企业的生产任务并不稳定,如果“工学结合”的时间安排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也对“工学结合”的实施产生必然的影响,有些企业抱怨说“该来时候不来”,于是不该来的时候也就没法安排了。
除此以外,作为校企合作的双向互动,要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效果,还要考虑企业人员能否承担起“工学结合”的任务。很多企业的人员只懂技术、懂管理,对学校当前所做教学改革不了解,不清楚学生来企业到底要学什么。当聘请企业人员给学生讲课时,他们也拿起课本照本宣科,这种情况导致学生不愿听企业人员讲课。企业不了解教学以及教学改革也就无法承担起“工学结合”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任。
三、校企“双项目双向参与”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为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近年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最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推行了校企“双项目双向参与”机制。
校企“双项目双向参与”机制中的双项目,对于企业而言就是技改项目和生产项目(设计项目),对学校而言是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双向参与就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和设计项目,企业设计师参加学校的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形成“互相渗透,共同参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
校企“双项目双向参与”机制,有利于提升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吸引力。在以往开展校企合作中,学校往往由于缺乏吸引力而处于被动局面,通过“双项目双向参与”机制,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既提升了企业承接技术改造和科研的团队能力,为企业注入了研究的力量,又可以通过依托学院教师资源,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研发的进程,增强了企业自身的技改能力。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设计项目,为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创意设计人力资源,提升了企业的设计能力。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艺术设计系共完成了企业设计项目共一百二十多项,产值达近千万元。此外,通过“双项目双向参与”机制也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在企业中的渗透力、影响力,对培养双素质型教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承接企业设计项目或工程项目,这些项目既可以在企业现场进行,使得教学得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推行“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课堂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也可以将项目带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艺术设计系在室内设计技术、包装技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专业相继进行了试点,在这些专业中,教师成立工作室,把企业项目引入到工作室中,教师带领学生成立项目小组,从项目的创意设计—快速手绘表现—电脑效果表现—材料预算与施工工艺—工程预算—工程管理—工程验收结算等内容入手,使学生在实际的项目中按真实的工作过程,完整地掌握了室内设计的全流程技能,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同时聘请有企业设计人员参与,担任指导教师,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在双项目双向参与中,除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吸收企业人员参与教学改革项目、技术研究项目,充分显示了双方的优势互补。作为企业人员,在职称评定、科研申报、成果鉴定等方面,需要得到学校的支持。例如,在装饰设计专业中,聘请了坭兴陶行业协会企业的设计师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吸收企业设计人员,2007年共同参与申报了学院的科研课题“坭兴陶窑变技术的研究与运用”,2008年该课题获自治区教育厅科研立项,双方共同进行技术研究,解决了企业窑变烧制技术的关键问题,这无疑大大增强了校企合作的吸引力。通过吸收企业设计人员参与“民族陶艺设计与制作”精品课程的建设等教改项目,使得企业人员了解了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什么是工作过程导向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措施与做法,使企业人员在担任兼职教师的过程中乐于进行教学改革并善于进行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了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双项目双向参与”机制在校企之间找到一个紧密的纽带,通过这个纽带,校企找到了合作的共赢点。从共赢点出发,校企间展开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在专兼职双师队伍的建设、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企双项目双向参与机制的创新与实践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