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挫折教育的阶段性
一、幼儿阶段:提供锻炼的机会
1.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心理学理论表明,在0到6岁期间,儿童的心理呈现出阶段性的连续变化。每一阶段儿童都会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只有抓住这些突出特征才能对症下药,对婴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0到1岁儿童的行为多是无意识的,成人的细心照顾会使他们获得一种安全感。1到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因为在此阶段儿童的语言、思维、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开始要求成人把其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表现为孩子上街时,自己喜欢独立行走等等。因此,此阶段是培养幼儿独立能力的关键时期。
2.挫折教育的对策
(1)放手锻炼幼儿,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担心孩子年纪小能力有限,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帮助孩子做好每一件事情。其实,让幼儿阶段的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使孩子尽快独立。如果父母出于对孩子的保护而不让孩子动手,反而会让孩子由于缺乏动手的机会而无法尽快独立。由于2到3岁的孩子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开始喜欢自己尝试做一些事情,因此,此时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期。其实,当孩子用手抓饭自己吃时,就意味着孩子独立性的开始。面对孩子这种独立性倾向,父母一定要给予鼓励,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动手。如果在孩子独立性倾向正在发展的时候,没有给他适时的锻炼,错过了时机,孩子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严重。因此,父母要尽量放开手脚,让幼儿离开自己的保护圈,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比如吃饭和穿衣等,孩子做错了也不要怕麻烦,让孩子反复做,让其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正确的方法。
(2)让幼儿独立面对挫折,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3-6岁的幼儿与1—3岁的幼儿相比,语言、思维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又有了更大的发展,并且3—6岁的幼儿又面临着新的任务,即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进入幼儿园上学。上学之后,幼儿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来自于生活自理方面的要求,因此,生活方面的成功经验就成为幼儿入园后自信心的最初来源。专家认为,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在其他方面的抗挫折能力一般来讲也是比较强的。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适应较快,会产生更多的自信,自信心增强以后,在其他领域面临挫折时也会表现出较强的抗挫折能力。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果父母对幼儿的生活包办代替得太多,孩子很容易就能完成一项任务,造成幼儿几乎没有独立面对挫折情境的机会,同时也养成了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所以,父母要给幼儿独立面对挫折的机会。当然,大部分幼儿在第一次独立面对挫折时,往往会产生畏惧感和退缩行为,这时如果父母仍然包办代替,那么幼儿一直都不能跨越这个阶段;如果父母坚持要求并鼓励幼儿自己去克服他所面临的挫折时,幼儿在克服挫折的过程中就会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信心也会得到增强,抗挫折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以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挫折情境,幼儿就不会再产生畏惧感和退缩行为,而是充满自信地去面对困难。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独立面对挫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孩子所面对的挫折难度,挫折要在幼儿的解决能力范围之内,因为毕竟幼儿年龄还小,心理比较稚嫩,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还有限。
另外,幼儿的自信心除了来自幼儿的成功经验以外,还来自于成人的积极评价。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注意鼓励他们,适时地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那些经常得到鼓励与表扬的孩子往往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的自信更强,那些孩子,就可以用自己擅长的强项或爱好,来有效地进行自我鼓励。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心理平衡,而且可以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小学阶段:用事件创设困难与挫折的情境
1.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性格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长,其个性特质越来越固定,个性倾向性也越来越鲜明。学业的成败、社交的能力、师长的态度和同伴的评价对儿童形成自信心理还是自卑心理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入学后加速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进一步发展,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增强。但自我评价的能力仍较低,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大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向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即使到了小学4年级以后,其认知还是带有很大的
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划分,6至12岁是一个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的时期,小学生正属于这个时期。这一时期小学生的社会任务就是学习。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不致落后于同伴,小学生就必须勤奋学习。小学生的挫折大多来自于学习,他们害怕学习失败。
2.挫折教育的对策
(1)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
由于小学阶段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在性格方面逐步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首先要了解学生属于哪一类性格,然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比如性格内向型的学生一般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世界,少言寡语,不善言表,不爱出头露面,珍惜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对内部心理活动的体验深刻而且持久,沉静,顺应困难,不易适应环境。因此,在进行挫折教育时,父母或教师要以鼓励教育为主来感化学生,在实际做法中应采取婉转法,宜旁敲侧击,启发诱导,逐渐渗透。外向型的学生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对外部世界表现出关心,有兴趣,活泼好动,乐观开朗,善于谈吐,对周围环境容易适应,同时也易骄傲自满。根据上述特点,父母或教师可采用单刀直入法,直言不讳地进行说服教育,可提出较高的要求,设立更高的目标,创设困难和挫折情景,从而矫正他们骄傲自满、不服从指挥的缺点。
(2)巧妙地利用各种挫折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
由于小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思维具有相对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对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触发联想,因此,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进行耐挫折教育,如果仅仅采用讲道理的方式,很难收到实效。要想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让学生从实际经历的挫折中感受挫折,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轻微的挫折可以提高人对挫折的免疫力。所以,我们要让小学生经历一些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情境,比如独立生活一段时间,参加军训和一些竞赛,等等,以提高小学生的挫折免疫力。同时,可多利用报纸上和现实生活中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及时、直观地进行教育。比如,如果在班级里或校园中发生了挫折事件,教师可以举办相关的活动加强挫折教育。另外,此时小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设计挫折教育的方法,使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3)教育孩子应对学习上的挫折,以增强自信心
对于那些经常在学习上产生很强失败感的学生而言,挫折感的体验更加强烈。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是一个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的时期,如果小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承认和奖励,就会变得越来越勤奋。
因此,父母或教师应该针对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的挫折,帮助和引导孩子战胜挫折。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考试失利时,父母不能对孩子一味地训斥甚至打骂,这样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削弱学习的信心,长此以往,孩子会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更有甚者,有的孩子为了免遭父母的打骂,用撒谎来欺骗父母,不是说没有考试,就是说成绩没发,这会促成孩子形成不良的品质。面对孩子的考试失利,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因为当孩子考试失利时,他本身也很难过,害怕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等。因此,父母要耐心地和孩子交谈,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理解和支持,并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考试成绩。然后,与孩子一起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当然,针对不同的孩子,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孩子性格比较懦弱,对考试失利本身已经非常难过,这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并教给孩子一些自我鼓励的方法,帮助孩子从考试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如果孩子平时比较娇生惯养,爱逞强,父母不妨让他受点冷落,多赞扬孩子周围的人,激发孩子的好胜心,让孩子觉得自己应该不断努力超过他人。
(4)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个人对挫折的承受和适应能力,也同其他品质一样,是可以由学习或锻炼而获得的。况且,现在的小学生生活环境优越,经历单纯,在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机会很少。因此,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活动中磨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其克服困难、适应环境和战胜挫折的能力,进而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在给学生设置挫折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设置挫折障碍要适度。给学生设置一些挫折,并且让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战胜它,这会为学生以后抵御更大的困难和挫折奠定基础。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一些在成人眼里微乎其微的挫折可能就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设置挫折的难易程度方面,一定要适度。这个挫折不能超过他们的实际能力,并且在学生克服挫折的过程中,教师或父母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教给他们一些摆脱困境、解决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让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慢慢地克服它,战胜它。另外,在设置挫折的次数方面也要适度。因为,挫折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过多的挫折,会使学生失去自信心,变得十分自卑和软弱。因此,挫折教育无论在设置挫折的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应该超过他们能够承受的限度。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和恐惧感,最后对目标失去兴趣和信心,甚至导致某些心理疾病。
第二,设置挫折障碍要与鼓励和表扬相结合。众所周知,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赏识教育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独立性,而赏识教育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表扬和鼓励。所以,在为学生设置挫折时,应与鼓励和表扬相结合。当学生排除了障碍并战胜了挫折时,要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当然,在奖励和表扬时,也要控制好奖励的分寸,不要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就给予过多的物质奖励和过分的赞美之词,要让学生更多地去享受成功后的心灵奖励。过多的物质奖励,也会扭曲他们的成功体验,甚至会使学生为了物质奖励而努力。
三、中学阶段: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否独立解决问题或者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能否应对挫折的主要组成部分。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就意味着个体可以最直接、最快速地消解由于挫折情境引起的不良情绪,也可以及时弥补
个体也许还来不及发现的损失,提高自己的满意感和自尊心,使自己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胜任感和控制感。中学阶段是培养中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时期。由于中学生想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想成为独立的社会个体,这为培养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前提,家长和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引导中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创造性越来越强,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这也为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中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很爱面子。他们非常注重自己是否受人尊重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希望在班集体或社会群体中扮演合格成员的角色,得到较好评价和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认为自己是大人了,不希望别人将自己当小孩看。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的事应由自己来管,用不着别人来过问,一旦有人干涉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
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即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中学生的心里话常常不愿对长辈说,但他们容易对同龄人和同性别的人说,特别是对知己易暴露真正的思想。这也导致了中学生人际交往欲望很强烈,并希望结交志趣相同、年龄相仿、能够相互理解和分亨生活感受的知心朋友。
但中学生意志品质还不完全成熟,在不利的环境作用下,容易表现出一些易激动、不冷静和缺乏自制的行为,容易受外界事物和他人的暗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还是易表现出迷茫和动摇,并产生悲观和畏难等消极情绪。
2.挫折教育对策
(1)在实践中教育孩子应对挫折的方法,增强自信,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进入初中后,所开设的课程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作业也增多了,还有许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这些变化都对中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轻轻松松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到了中学以后发现课业负担很大,显得眼花缭乱,甚至手忙脚乱,导致他们在学习上易遭遇挫折。面对这种情况,父母或教师要通过正反对比方法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鼓励他们不要把挫折看做是一种打击,而要把它看成是给自己一个磨砺的机会。这时期,除了教育学生学会冷静地对待挫折外,还需要教给他们战胜挫折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从以下方面人手:第一,告诉孩子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听课和主动预习,及时复习。第二,告诉孩子学习要勤奋和扎实,随意、散漫和靠小聪明是绝对不行的。第三,要加强方法辅导,针对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指导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另外,学生受挫后易产生不良情绪,这时教师要通过正面的和积极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因此,遇事要多征求他们的意见,维护其自尊心。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桌面上张贴名言警句,时刻警示自己、提醒自己远离不良情绪。
(2)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由于中学生自尊心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或父母在教育管理学生时,一定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面子,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如果学生犯了错误,父母或教师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不伤其自尊心的原则,可以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谈及其错误行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让中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性格
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尽管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较快,并开始占居主要地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学生具备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在日常学习中,他们不甘落后,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并得到别人的承认:在生活上,他们希望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挫折时,教师或父母要相信他们的能力,让其独立地解决问题,要尊重他们喜欢独立思考的愿望和需要。学生在凭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一些问题的过程中才会不断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进而形成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最终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内部动力机制和自信心理,这也是有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性格。
(4)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题和困惑。虽然中学生具有了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自由观和人生观,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成人的指导。可是由于中学生存在心理的闭锁性,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尤其是他们的心里话常常不愿意对长辈说,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教育孩子,父母或教师要在生活上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学生尊敬师长或父母,是理所当然的,但学生对老师敬若天神,势必造成师生间的距离感,久而久之,老师就会感到学生越来越难管理,越来越抓不住学生的心。解决的措施就是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感到老师不仅可敬,而且可亲。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帮助其排忧解难,化解其心理压力。对因对学习科目不感兴趣产生厌烦情绪的孩子,要勤敲打,多引导,帮助其增强兴趣;对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泄气的学生,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准症结,鼓励士气;对因在校和同学老师发生口角、影响学习劲头的学生,要耐心开导,热情帮助化解。另外,家长在与孩子谈心时,不但要告诉孩子“怎样做”,而且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道理上说服孩子。此外,在谈心时上也应该选择合适的场合,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浅谈挫折教育的阶段性】相关文章:
浅谈挫折教育与幸福品质的关系12-11
浅谈小学生挫折教育论文05-29
浅谈教育的价值03-31
浅谈中国的教育06-11
浅谈教育论文写作12-04
浅谈爱心教育的艺术03-06
浅谈生命教育的论文06-27
浅谈“教育云”空间03-30
浅谈师德教育范文12-06
浅谈环境的教育价值06-01